要說前兩年最火的電影,非《戰狼2》莫屬。這部主旋律愛國電影創造了新一輪票房神話,上映四小時票房過億,25小時過3億打破周星馳《美人魚》33.92億的票房,最終收穫56.81億的票房,位居全球票房榜第55名,這記錄在中國至今無電影可破。
今年的賀歲檔《流浪地球》能如期上映也離不開吳京的推動,影片上映至今票房火爆,相關話題屢登熱搜,以其用心的製作贏得了很多觀眾的好評。然而在如此向好的市場趨勢下,《流浪地球》在豆瓣的評分卻持續走低,從最初的8.5分降到了8分以下。
當然,每個人的觀察角度、審美水平都有所不同,電影上映之後會出現不同的聲音,無論是批評還是質疑、吐槽都是觀眾的權利,但很多用戶不由分說惡意打上一星,為黑而黑引起很多網友的不滿。
仿佛一部電影只要一牽扯到吳京,就會有很不好的評論,所以吳京到底是得罪了哪方利益,引起如此惡意差評呢?且看小編的分析。
最近幾年國內的很多電影還處在傷痕文學和讀者文摘的層面,一些導演擅長的是揭傷疤、引反思、賣弄情懷,頻頻忽略觀眾的審美和體味。在他們的世界裡,如果靠自己的電影去國外電影節上露露臉,那才是與時俱進,才算得上是榮耀。
然而吳京一上來就展現了不一樣的格局,當別的導演在挖空心思獻媚國外的時候,吳京已動手和爭奪文化話語權了。他早在當年中國電影純靠流量,、爛片層出的時代就開始投資跟別人拍不一樣的電影了,只能說他本身就很有眼光和行動力。很明顯的段位不同,卻偏偏被說成是「煽動情緒」「開倒車」,說到底還是某些人的文化自信欠缺。
如今國內的很多導演都善於採取「大型IP+大製作+流量明星」,再加上話題的炒作,一般這些電影的票房也不會太差,而且一舉兩得,其一導演靠流量賺錢賺得不費力,其二流量明星收錢收得歡快。大家賺錢賺得很順暢,就是沒考慮到觀眾看電影愉不愉快的問題。
吳京的這些作品顯然打破了這個模式。拍《戰狼1》的時候吳京拉不來贊助,就抵押房產拍,演員幾乎全是他的朋友。成功後他積累了一些資本,拍《戰狼2》也沒刻意迎合流量明星,反而把投資放在動作指導上。吳京在選演員時「只要對的不要貴的」的理念想必也觸動了不少流量明星的利益,也算是給很多黑心導演上了一課。
再說說一些惡意差評的水軍的心理:「什麼?國產片,扣一星;還是國產科幻片?一看就是抄襲《星際穿越》和《後天》,扣一星;怎麼有吳京?一看就是太空戰狼,扣一星;兩顆星頂天了,看你們吹的那麼厲害,扣一星平衡一下評分,我很客觀公正吧~什麼?問我看沒看,這種一星的垃圾片,我才不看呢」。
還有典型的雙標網友(截圖為同一知乎用戶所做的回答):
如果看過之後真的不喜歡一部電影,完全可以給它打低分,畢竟這是我們作為觀眾的權利和自由,但要說看都沒看,憑主觀刻板印象上去就給個差評,這下子傷害的就不僅僅是這部電影的口碑,這是對背後所有工作人員的不尊重。一部電影的評分在水軍操作下,不管是得到了偏低的還是偏高的評分,都不利於電影工業的發展,只會打擊優秀電影的信心,助長爛片的滋生。
如此高的票房和網友的好評正是對吳京所作努力的回應,與其背後嚼舌根給差評,不如好好學習一下他的投資眼光和敬業態度。導演努力拿出來好的作品,演員琢磨出來好的演技,觀眾能給出來相對客觀公允的評價,這才是該有的局面。文/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