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在日本瀨戶內海裡的直島上,李禹煥美術館落成。
據說李禹煥美術館是在日本建築設計師安藤忠雄的力邀下,李禹煥首肯建立的。
兩位藝術大師攜手合作,相得益彰,為直島增添了一個好去處。
直島李禹煥美術館,圖片資料來源於網絡
李禹煥是 60 - 70 年代日本物派藝術的創立者和代表藝術家,他也被譽為日本現代藝術的先驅者之一。
欣賞李禹煥的作品,我們極易聯想到歐美的極簡主義藝術。
理察·塞拉(Richard Serra), Te Tuhirangi Contour,1999/2001年,紐西蘭Gibbs Farm
不過,在相似的表象下,東西方藝術家內心的想法是否一致呢?
所見即所見
20 世紀 60 年代,極簡主義藝術流行於美國的紐約和洛杉磯,之後,傳播到世界其它地方 。
一開始,極簡主義的大佬們比如唐納德·賈德、羅伯特·莫裡斯、卡爾·安德列的作品有被叫作「ABC 藝術」、「拒絕藝術」、「酷藝術」和「基本結構」,名目多樣。一直到 1967 年,「極簡主義」才被認可而普遍使用。
法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理性和悽楚的婚姻之二, 1959年 ,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
極簡主義的另外一位大佬,法蘭克·斯特拉說的一句「所見即所見」,很好地概括了極簡主義作品後面的主要想法。
極簡主義藝術家的主張就是,在事物構造之外一無所有。藝術家的任務只是踏踏實實地展現物理世界的存在,除此之外,藝術家不要東想西想,浪費感情和精力,注入自己個人的東西。
對於作品理解到什麼程度,這是觀眾自己的事情。欣賞水平這事由每個人自己的悟性、時間和體會決定的。
託尼·史密斯(Tony Smith), 死亡 model 1962, fabricated 1968,National Gallery of Art
一般認為,極簡主義的形成有兩個來源。
架上藝術從巴內特·紐曼和萊因哈特的色域抽象主義流派而來。
巴內特·紐曼,太一 ——I, 1948年,Oil on canvas and oil on masking tape on canvas69.2 x 41.2 cm,MOMA
從這點上來看,我們近期介紹的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被認為極簡主義的先驅者之一(更多閱讀:伊夫·克萊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伊夫·克萊因(Yvef Klein),法國,1928 - 1962年
藝術家們通常在巨大的畫面上,組合出幾何形狀,輪廓突出,構圖精確,施以大塊明亮而未經調和的顏色,讓觀眾帶來直接而又純屬視覺的觀感。
法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Harran II, 1967年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收藏,© 2015 Frank Stella/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極簡主義的雕塑則從偉大的馬克·杜尚那裡獲得不少靈感。
馬克·杜尚(Marchel Duchamp),泉, 1917年 ,1964年仿製,泰特,© Succession Marcel Duchamp/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19
藝術家們直接使用工業製造,或是指導熟練工人完成作品。作品的材料多以樹脂玻璃、鋼、鐵和塑料等來製作。
理察·塞拉(Richard Serra), 時間問題,2005年,古根海姆畢爾巴鄂博物館,© 2018 Richard Serra/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唐納德·賈德相信非極簡主義的雕塑傳統勢將毀滅,強化視覺記憶的簡單形式將取代「特定的物體」。像這樣形式簡單的物體,不管是金屬、塑料、夾板、石材或其它素材的藝術品無所不在。
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無題,1969年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收藏,1991
羅伯特·莫裡斯的作品相當嚴謹也不乏活潑。
羅伯特·莫裡斯(Robert Morris),無題,1965年, reconstructed 1971 ,Tate,© 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19
以白色正方體格架著名的索爾·萊維特。
索爾·萊維特(Sol Lewitt),兩個立方體模塊,1972年,泰特, © The estate of Sol LeWitt
利用標準單位體(如防火磚和合金等物)從事環境組合的卡爾·安德列。
卡爾·安德列(Carl Andre),144 塊鎂合金方塊,1969年,泰特,© Carl Andre/VAGA, New York and DACS, London 2019
善於利用螢光燈製造環境氣氛的丹·弗拉文。
丹·弗萊文(Dan Flavin),名義上的三(致奧卡姆的威廉),1963年,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Panza Collection, 1991
極簡主義的藝術作品試圖抹掉了所有情感、直覺判斷和事物形象,而以巨大的幾何圖形捕捉觀賞者的注意力。
當代藝術有點像叛逆期的少年,做什麼事都與權威反著來。傳統的繪畫和雕塑作品總是企圖說點什麼,但是,極簡主義就主張作品什麼都不說,「惟其空無,才有力量」。
喚醒已經存在的東西
李禹煥 1936 年出生在韓國。1956 年,他進入首爾國立大學學習油畫,同年,他前往東京的日本大學學習哲學。畢業後,李禹煥開始苦苦探索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
1968 年,關根申夫在日本神戶展出了《大地 – 母親》的藝術裝置喚醒了李禹煥。這件作品成為後來享譽世界的日本物派的開端。
右圖:大地-母親,1968年,攝影:Susumu Koshimizu;左圖:關根申夫「大地-母親」工作圖,圖中最右人為關根申夫,資料來源網絡
看了關根申夫的作品後,李禹煥觸動很大,隨後,他撰文力挺關根申夫,同時,也漸漸理出了自己系統的想法,也是物派藝術的主張。
李禹煥提出:「表達的最高境界不是從無到有地創造某種東西,而是喚醒已經存在的某種東西,使世界更生動地展現出來。」
根據他自己的回憶,這種主張的提出的背景是對當時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造成的物質泛濫的批判。聯想到現在四周非常鬧騰的現象,我們似乎能夠體會到那個時代文化人的一種心境。
物派主張將物體分解到時間、空間的大背景中去理解體會。
在時間這個維度上,物派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經常使用自然的、沒有經過人為加工的石、木和水材料,並儘可能展示它們的原來面貌。
石頭,是李禹煥雕塑作品中都有的元素。在李禹煥看來,石頭是這個世界上,人們可以遇到的最古老的東西,它們內部隱含著我們肉眼一下子看不到,但是又是經過漫長歲月累計下來的自然界的精華,比如鐵之類的金屬元素。
李禹煥,資料來源網絡
因此,在為他的作品選擇石頭方面,李禹煥是一絲不苟的,能入他法眼的石頭,都是經過長時間的風吹雨打,水土衝刷,沒有任何特定的形象,具有一種抽象的力量。
資料來源www.studioleeufan.org
在空間這個維度上,物派藝術家又會把人工製造出來的物體一起放入作品。好比一塊石頭,孤立地看它,很明白就是一塊石頭。如果把它和其他石頭一起放到一個特定的空間,再加上玻璃、鋼板等東西,就模糊了「石頭」的概念,增加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
關根申夫,Phase of Nothingness, 1969/70年, 第35屆威尼斯雙年展,攝影: Yoriko Kushigemachi。
2014年,凡爾賽宮李禹煥作品展覽現場,圖片資料來源網絡
在李禹煥的謀篇布局中,他吸收了老莊哲學的思想,尤其是「一分為二」的思考方法,將任何事物都分成兩個方面來研究,分析其中的「關係」。
比如「有」和「空」,李禹煥用敲鐘來說明兩者的關係。隨著鐘聲的傳播,鍾這一看得見的實體和聲波這一看不見的聲波組成的敲鐘這一整體關係。在這個例子裡,種可能就是有,聲波就是空。再比如,我們看八大山人的畫,儘管畫得很少,留白很大,但整個畫面依舊有一種很緊湊的關係。
圖片資料來源網絡
藝術家自1969年開始,創作了一系列的「關係項」(「Relatum」)雕塑,通過兩種對立材料的運用,去喚醒物與空間乃至自身與世界的關係。
關係項,1968年,圖片資料來源李禹煥官網
關係項-對話,2008年,圖片資料來源: www.studioleeufan.org
李禹煥,關係項,2018年,蛇形美術館© Lee Ufan,圖片來源網絡
少就是多
從大面上看,西方極簡主義和日本物派的作品都體現出了一個「少即是多「的理念。
我們可以想像,當西方藝術界最初將李禹煥的作品推薦給西方人時,估計他們必須用西方聽的懂的理念和故事來描述。比如,李禹煥的物派藝術相當於西方的極簡主義,當看完上述文字,似乎覺得光一個極簡主義來形容物派藝術還不夠。
2011年,古根海姆博物館李禹煥回顧展現場。
本來,藝術家本身來自東西方不同的文化體系,即使在一個體系裡,估計作為個體還是有很多的差異。不同個體卻能產生出粗看相似,細看又有巨大差異的東西,這樣一個現象倒是十分有趣。
李禹煥有件代表作品:將一塊玻璃放置在鐵板上,再壓上一塊大石頭,結果玻璃被石頭壓裂了。但人們猛一看,好像是鐵板被石頭壓出了裂痕。其實,玻璃在這裡成為一個含蓄的媒介,使人產生了視錯覺。這樣看來,物派藝術還包含觀念藝術的理念呢。
李禹煥,關係項,1969年@Lee Ufan
從4月底開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在展出《挑戰的靈魂:伊夫·克萊因、李禹煥、丁乙》,展覽將在本月底結束,各位如果對幾位大師有興趣的話,可以抓緊到現場親身體會他們的代表作品。
圖像資料來源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不過,去看的各位要有一個心理準備,你可能無動於衷,你可能陷入冥想,你可能大受感動,但你絕對沒有必要去猜藝術家們在講些什麼。
撰稿 Q叔
文字編輯 Tiantian
美術編輯 XX
贈票福利
在2019年7月15日中午12點之前,
在本期文章下方留言,
告訴大家你觀看
《挑戰的靈魂:伊夫·克萊因、李禹煥、丁乙》的感受,
獲得點讚數最高的前三位朋友,
將各免費獲得上海藝倉美術館的
《白晝的幻想 ——天野喜孝藝術展》
單人門票一張。
相關展覽
挑戰的靈魂:伊夫·克萊因、李禹煥、丁乙
展期日期:
2019年4月28日 - 7月28日
展覽場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1 - 2 樓
中國上海市黃浦區花園港路 200 號
展覽票價:
60元
VIP 年卡會員
凡現在購買VART VIP年卡會員
即有機會免費獲得熱門展覽贈票一張
當下可獲贈票的展覽有
《百物曲》、
《安東尼·布朗的幸福博物館》、
《白晝的幻想 ——天野喜孝藝術展》和
《覺色敦煌》的門票
......
贈票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聲明:除標明出處以外,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VART 讓生活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