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人大壽,友人特意為他寫了一副對聯,他看到四個字後吐血而亡

2020-12-10 指點江山

在古代,一句話的應驗帶來的可能就是一個國家的消失,也因此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一語成讖的故事。然而,一語成讖到底是烏鴉嘴還是純屬巧合?

相傳,在公元前227年,秦朝有一個著名方士,主要的職責就是四處求訪,望能有幸求得長生不老的神藥獻給皇帝。有一次,這個方士回到秦朝,獻上一本書,名叫《錄圖書》,能夠預測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書上記載「胡」會滅亡秦朝,當時嬴政認為書上的「胡」是指北方胡族,認為胡人是秦朝最大的威脅,當即派兵攻打胡人。

多年徵戰胡人,使得都城兵力空虛,秦朝被滅。可是,這書上所謂的「胡」並不是北方胡族,而是秦二代胡亥,他的暴政才是秦朝滅亡的根本所在。

這裡還有一個驚人的巧合:

先秦時期史學經典《國語·鄭語》中記錄了西周時代周宣王在位時期的一則童謠:「檿弧箕服,實亡周國。」宣王大驚立即派人捕殺賣桑弓、箕箭袋人,一對賣弓箭夫婦逃避殺戮逃離京城奔向褒國。此時正好宮中一個宮女不夫而育,害怕之下將女嬰丟棄,正好被逃亡夫婦撿到。

這個女嬰就是後來的褒姒。

接下來就是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啦,結果,幽王從此便失信於諸侯,最後,當邊關真的告急之時,他點燃烽火卻再也沒人趕來救他了,不久,他便死於刀下,亡了西周。正應了「檿弧箕服,實亡周國。」這句讖言。

不光如此,各個朝代都有這種情況:

——元朝的皇宮是專門用來舉行盛大而隆重的典禮的,而且,元代的皇帝大多在大明殿登基,最終是明朝滅了元朝,將元人趕出中原;

——明代的天子是從乾清殿的應門進入正朝開始每日的早朝,最終清朝滅了明朝,遊牧民族的鐵騎踏上中原土地;

——清朝皇宮內的武英殿中的西配殿叫煥章,最終是馮煥章將清帝趕出了宮;

——清朝皇宮裡,在皇帝休息的宮殿裡有一個殿叫中正殿,「中正」恰巧正正對上了蔣介石的字。

明代的崇禎皇帝將一座行宮修在了盧溝橋,給左右兩個行宮分別命名為永昌和順治。後來,大順皇帝帶兵一路北上,攻下多數城池,最終把軍隊帶到了北京。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八日,軍隊攻陷北京,聽到消息的崇禎帶著貼身太監匆忙逃上萬壽山。十九日清晨,他自己吊死在萬壽山上,而大順皇帝的年號正正就是永昌,無獨有偶,清朝第一位正式登基的皇帝年號也恰巧是順治。

難道這僅僅只是巧合嗎?個中緣由真的是耐人尋味。

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期間,曾有謠言說清朝得到上天的授命,傳了十代之後就會滅亡,而清帝的皇帝從福臨到溥儀的確僅僅傳了十代,溥儀之後清朝再無皇帝。又曾有一首關於宣統的拆字歌謠:「日宣三德,歷算三統。」有人就解釋說,這句歌謠「宣統」兩個字之間都巧妙地嵌合了「三」,再加上「統」的偏旁的「絕」的偏旁,因此清朝是不會延續得長久的,並且會在宣統時期斷絕。

溥儀在三歲的時候登基,但年齡尚幼,並不能真正地掌控朝野,處理政事,主要是由他的父親載灃管理清朝政務,任監國攝政王一職。在他登基的時候,監國攝政王雙手扶著他坐上龍椅,太和殿中的官員紛紛下跪朝拜新皇帝。宣統年紀尚小,在龍椅上哭喊著要回家去,父親只好連聲低哄:「說別哭了,就快完了。」

這個監國攝政王一語成讖,三年之後,清朝皇帝從龍椅上起身,清朝就這樣完了,溥儀也回家了。

袁慰亭為控制輿論將章炳麟囚禁起來,章炳麟十分地憤怒,經常將「袁世凱」這三個字寫下來,然後用手掌拍打這三個字。他還經常寫「死耳」兩個字,然後送給別人。一九一五年,章炳麟寫下「明年祖龍死」這五個字,第二年,袁慰亭就暴斃而亡,章炳麟也從龍泉寺中出來,重新獲得自由。黃季子一直苦心鑽研學問,深受章炳麟的賞識,但他卻一直秉持著述而不作的理念。

一九三五年初,黃季子十歲生日宴會上,章炳麟特意寫了一副對聯送給他。

上聯是「韋編三絕今知命」,用了孔子五十歲苦讀《易經》的典故,稱讚黃季子勤奮;下聯是「黃娟初裁好著書」,引用了蔡邕為曹娥碑題詞的典故,期盼黃季子能夠早日寫出精妙絕句,流傳後世。這一副賀聯完全是對黃季子的稱讚和期盼,但黃季子見到這賀聯時卻是臉色一變,內心惶恐,只因這副對聯竟恰巧隱含了「黃絕命書」這四個字。

黃季子素來迷信,看到這副對聯後就覺得這副對聯是在預言自己即將會死去。果不其然,就在他五十歲生日的這年,黃季子就因為喝了過多的酒,最終是吐血身亡,這賀聯又是一語成讖。因此有許多人責罵章炳麟不細心,而他本人也是十分地自責懊悔,在得到黃季子去世的消息時痛哭不已,又寫下一副對聯,用以表達自己對黃季子去世的萬分惋惜。

從古至今都有不少一語成讖的典故,它們早已經成為了過往。它們是令人悲傷的,因為它們大多都是悲劇結尾。但我們不需太過在意,因為這些其實都只是巧合而已。

相關焦點

  • 黃侃五十大壽之時,其師章太炎準備了一副對聯,竟「一語成讖」
    黃侃五十大壽之時,章太炎為黃侃精心準備了一副對聯:「韋編三絕今知命;黃娟初裁好著書。」這副對聯裡有「絕、命、黃」三個字。黃侃對讖緯之學卻頗為相信,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在過完生日沒多久,黃侃與友人登高賞菊,因飲酒過量又吃了過多的螃蟹,導致胃血管破裂,吐血而亡。
  • 曾國藩給四個女人各寫了一副對聯,無意中透露他的性格!讓人開眼
    古時候有很多人都喜歡對對聯,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當官的人都比較喜歡,曾國藩這個名字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也寫過一些對聯,不過他寫對聯是有對象的,他曾經給至少四個比較有名的名妓一人寫了一副對聯,而且這些對聯裡面都涵蓋著這些女的名字,今天我們先來看三個簡單的對聯。
  • 一財主過50大壽,請秀才寫一副對聯,財主一看臉都氣綠了
    話說康熙年間,京城腳下有個姓張的財主,平日裡是欺壓百姓,為富不仁,常常運用自己的權勢戲弄老百姓,因此十裡八鄉的百姓是對他恨之入骨,將他當做瘟神一樣躲避。一日,這張財主快到50大壽,就想著風光的大辦一場,請些當地的官員和名流來給自己壯壯聲勢,裝裝門面,在生辰的前兩天,喜歡裝斯文的張財主將本地有名的李秀才「請」到了家中,準備請他給自己寫副壽聯。
  • 乾隆五十五大壽,紀曉嵐獻上一副文雅的馬屁對聯,乾隆龍顏大悅
    他對於群臣的拍馬屁根本不感興趣,心裡想:「馬屁天天拍,現在朕五十五大壽了,居然還是拍馬屁,一點新意都沒有,一點雅致都沒有,太掃興了。」大家看到乾隆的臉色不好,都是大氣都不敢出。這時候,紀曉嵐不慌不忙的出來了,獻上一副對聯:龍飛五十有五年,慶一人五數合天,五數合地,五星呈,五雲現,五代同堂,祥開五鳳樓前,五色斑爛輝彩帳;鶴算八旬剛八月,祝萬歲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元進,八凱升,八方從化,歌舞八鶯隊裡,八仙會繞詠霓裳。我的天,紀曉嵐不愧是大才子,這個馬屁拍的實在太文雅了。上聯從乾隆的五十五歲入手,連用9個五字。
  • 康有為70大壽,此人寫對聯挖苦,梁啓超加了兩筆後,康有為大喜
    其實在歷史上,這位皇太后的的確確是乾隆的生母,歷經磨難,乾隆登基後才母憑子貴被封為太后的。據說乾隆和太后的關係很不錯,母慈子孝。更重要的是,兩位都是高壽之人,享盡了天倫之樂。皇太后七十大壽,乾隆極為重視,宮裡張燈結彩的極為隆重。哄得老太后樂得合不攏嘴。乾隆爺也別出心裁地寫了一副壽聯。上聯是:「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
  • 春節上香,看到一副妙趣橫生的八仙合體字對聯
    一副妙趣橫生的八仙合體字對聯陳能雄/文大年初一,天氣晴朗,和煦如春,我前往泰順仕陽鎮的仙翁尖遊玩。此山高插入雲,從下往上看,有如一個巨大的綠色屏風矗立於天地之間。仰望峰尖,看到一條橋梁橫跨於山谷之間。我在亭臺上遊覽,看到大門前有一副奇異的對聯。說它是對聯,又異於平常的對聯,粗看是一幅八言對聯,但字體奇形怪狀,沒有一個認識,更不知道讀音。我走進細看才知道是合體字,即在一個字形框架裡由幾個漢字組成,比如對聯的第一合體字拆開讀就是「鍾離點石」,第二個合體字則是由「把扇搖」,兩個合體字分解開來就是一句七言詩句「鍾離點石把扇搖。」
  • 康有為七十大壽時,魯迅的老師送去一副對聯,把他的臉都氣綠了
    康有為是晚清年間一小段歷史事件的重要人物,在維新變法中他是領導人,儘管這次變法持續時間短,而且最終失敗,但是對中國還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過在這次變法之後,相關人員基本都被處決,而康有為卻是罕見的倖存者,不僅如此他生活的也算不錯,原本正義的後來被發現是個心口不一的人,這也是後世唾罵他的原因。
  • 財主為給母親祝賀,寫下一副對聯,卻讓人啼笑皆非
    在中國的歷史上面,說起對聯這個詞語大家應該是一點也不陌生,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者是對子。是寫在布上或者是竹子,木頭上面,對聯對仗工整而且平仄,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形式,而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關於對聯他最開始是源自中國的春節,每逢春節都會在大門上面貼上對聯。
  • 奸臣60大壽,外甥寫14字對聯祝壽,賓客看完後羞愧不已
    錢謙益為官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因此屢次被貶。但其辦事能力又使得他被朝廷器重,每次都能東山再起。 比如明崇禎元年(1628年),錢謙益任詹事、禮部侍郎。當時崇禎帝準備重組內閣,命大臣們推舉閣臣。當時禮部尚書溫體仁和同為禮部侍郎的周延儒得票較高,但錢謙益考慮到這兩人一起入閣,名分都會在自己之上了,所以發動自己的門人一同反對。
  • 唐伯虎寫了一副對聯卻被嫌棄,增加18字後,地主開心得不得了!
    唐伯虎寫了一副對聯卻被嫌棄,增加18字後,地主開心得不得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很多著名的文學家,他們不僅文採飛揚,而且還留下了很多奇聞軼事,說到唐伯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他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在很多電影電視劇翻拍作品中,我們都能見到唐伯虎的身影
  • 袁世凱死後,文人寫一副輓聯,下聯「太絕了」
    我們先說一說這兩副諷刺袁世凱的對聯。   在袁世凱過五十大壽的時候很多賓客前來道賀,有一文人想藉機討好袁世凱,並贈予一副對聯。上聯為「戊戌八月,戊申八月」,下聯為「我佛萬年,我公萬年」。這副對聯是什麼意思呢?「戊戌八月」指的是1898年八月,袁世凱出賣光緒帝,得到慈禧太后重用的日子。「戊申八月」指的是1908年八月袁世凱大壽這一天。「我佛萬年」指的是慈禧老佛爺會長命百歲。
  • 一財主過60大壽,窮秀才送上一副壽聯,眾人一看,紛紛捧腹大笑
    清朝康熙年間,福州府有個老財主,姓王,人稱王財主;王財主一生愛財如命,非常的吝嗇,不管是為己還是為他人,從來都捨不得多花一個銅板,因此,被十裡八鄉的老百姓稱之為「鐵公雞」。有一年,王財主過60大壽,又能撈一把的王財主急忙將請帖發了出去,很快,一眾的親朋好友紛紛備了賀禮來祝賀,王財主一看收了這麼多的賀禮,心中自然是高興的不得了,眼看已到了晌午,既然收了人家的賀禮,如果不請人家吃上一頓又不太好,但是吝嗇無比的王財主一看到花錢,又心疼的不得了。
  • 舅舅賣國求榮,外甥很不恥,寫對聯祝壽,14個字讓所有賓客臉紅!
    舅舅賣國求榮,外甥很不恥,寫對聯祝壽,14個字讓所有賓客臉紅!錢謙益,不僅和柳如是留下了一段風流往事,也是臭名昭著的東林黨的領袖人物之一。崇禎帝自縊殉國後,錢謙益立馬轉而投奔了南明弘光政權的奸相,當起了禮部尚書。
  • 貪官門外一副對聯,上聯:愛民如子;秀才加了幾字,令他慚愧不已
    貪官門外一副對聯,上聯:愛民如子;秀才加了幾字,令他慚愧不已素材來自網絡,文章原創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漢字文化,還是詩詞文化,或者是對聯文化,都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其中的對聯文化,是古代文人墨客們最為追捧的文化之一。古代文人們閒暇之餘,三五人聚集在一起,吟詩作對,好不愜意。別看,對聯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個字,不過其精短簡練的字句之間,富含深意。對聯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最簡單的拆字對聯。就是將一個字的偏旁部首拆開,組合成為的一副對聯。小編這裡呢,有一個拆字對聯:此木為柴山山出。「此木」上下組合之後,不就是一個「柴」字嗎?
  • 王羲之寫的對聯老被偷,他又寫一副,從此沒人敢偷,堪稱千古絕對
    文/趣談歷史點滴王羲之寫的對聯老被偷,他又寫一副,從此沒人敢偷,堪稱千古絕對王羲之作為大書法家,他的書法在當時可是無人能敵,當然在現在也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他。王羲之寫字有一個特點就是「入木三分」。我們都知道王羲之的字價值連城,如果能得到他的墨寶,那肯定「一夜暴富」,如果能夠免費得到他的墨寶,那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了!他的鄰居也這麼想,甚至還找到了方法。有一年春節,王羲之從山東老家長途跋涉到浙江過年,恰逢新年,王羲之心裡高興,有感而發寫了副對聯貼在門口:「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景新家。」
  • 菩提老祖趕走孫悟空以後,特意在自己洞前寫了一副對聯,是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當年孫悟空去找菩提老祖學習法術,後來因為孫悟空他有了法術之後就飄了,在他的師兄弟們面前展示自己的法術,菩提老祖一生氣就把孫悟空給趕走了,但是趕走孫猴子了以後,菩提老祖也消失了,只在他的洞府上面留下來的一副對聯,那麼你想知道這副對聯上到底寫了什麼嗎?
  • 這些古代名人憂國憂民, 寫一副對聯,也能夠看出他們心懷百姓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古代有很多名人,憂國憂民,心懷百姓,留下了許多令人感動的瞬間。關注小編,一起來欣賞古代名人的經典對聯把。第一位,範仲淹。範仲淹是宋代名臣,曾經嘗試過「慶曆新政」。
  • 土財主過60大壽請秀才寫對聯,開始很高興,看懂意思後卻火冒三丈
    土財主過60大壽請秀才寫對聯,開始很高興,看懂意思後卻火冒三丈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在過去的幾千年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許多非常經典的文化,一直流傳至今,而對聯就是其中一種。
  • 豆芽店對聯18字皆為同一字,路人不解,老闆一開口讓他心生敬佩!
    豆芽店對聯18字皆為同一字,路人不解,老闆一開口讓他心生敬佩!文字可以說是這上萬年的人類進化史中最偉大的發明了,人類社會這麼多年來創造過的光輝文明都是建立在文字的基礎之上的。尤其是我們國家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同一個字可以有不同的讀音,有不同的意思,和不同的字組合起來又能夠表達不一樣的意思,不同的字也有可能讀音相同,意思相近,小編覺得最能夠代表我國文字藝術的就是成語了,短小精悍,但是意味深遠,越是細細品味,越會覺得他的美妙。漢字的魅力不僅影響著我們的國家,還有許多外國友人被漢字的魅力吸引,看是研究學習漢語。
  • 一家族世代以屠宰為生,朱元璋御書一副對聯,寓意生動,入木三分
    古往今來,很多行業為了招攬生意,提升自己的名聲,紛紛邀請名人、高官撰寫店鋪匾額或是楹聯。甚至很多百年老店都是皇帝御書的墨寶,乾隆皇帝喜歡悠遊民間,就曾給都一處提過匾額,至今傳為佳話。洪武元年(1368年)除夕,朱元璋傳旨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每家每戶門楹要張貼紅紙對聯,以示太平盛世,普天同慶之意。聖旨傳出之後,朱元璋怕民間執行的不到位,於是他又在京師微服察訪。一路上他看見一家鋪子的門楹上未貼對聯,心中似有不滿。便來到這家鋪店門前,詢問為何不貼對聯。店主面對眼前的陌生人,滿面難色地說「我全家沒有一個人識字,皇上要求貼的對聯寫不出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