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華盛頓學派的微光與新制度經濟學的災難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按:今年是國際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發表《佃農理論》50周年。為紀念《佃農理論》發表50周年,張五常教授近期特別給鳳凰財經發來8篇專欄來詳細向讀者追憶當年發表《佃農理論》的來龍去脈及解釋《佃農理論》在經濟學上的重要創新和意義,以饗讀者。每周二連載,連載8期,敬請關注。本文為第七期。

第一期:回顧《佃農》先說閒話

第二期:思想文章,傳世知難行易

第三期:超齡帶技,拜師屢遇高人

第四期:尋找路向的日子

第五期:佃農理論出於長灘州立

第六期:芝加哥大學的圖書館

《佃農理論》五十年,之七

在芝大我呆了兩年就轉到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去。當時前者如日方中,後者弗裡德曼說是荒山野嶺。科斯嘗試挽留,說留在芝大我有機會成為另一個馬歇爾。夏保加說要是薪酬是問題,他可以處理。然而對我來說,芝大的學術氣氛是過於熱鬧了。外來的講座,不同範圍的工作室,天天有;要評審或要閱讀的文稿,每天都有新的。我可以不管這些,但不管就不是芝加哥。從本科算起我已經十年窗下,是到了獨自創作的時候。想到什麼有新意的我喜歡求教他人,但思考時我要獨自遐思。當時我也決定不再讀他家之作,有什麼需要知道的求教他人就是。

諾斯與巴澤爾

一九六九年的秋天到了西雅圖華大,幾個月後他們升我為正教授。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經濟系主任諾斯與社會科學院的院長貝克曼分別對我說,教授要算文章多少與學報高下,這些準則一律與我無幹。我只是做自己喜歡做的。諾斯是一個非常重視思想創新的人,對思想的重要性有好的品味判斷。他就是維護思想創作。

更為重要的是同事巴澤爾。巴兄的思想細緻緊密,在推理上一些微小的錯他看得出來。有他站在旁邊,我那魂遊四方的想像本領如魚得水。一九六九我到西雅圖時,巴兄要造訪英國一年。他回歸後我們日夕研討了十二年。這是行內的典故。

我到西雅圖時帶著一份題為《合約結構與非私產理論》的文稿,巴兄讀後不發一言。一九七〇年該文在《法律經濟學報》發表,指出合約不可能是完整的,要加上風俗、宗教及其他法律約束來運作。想不到,後來那「不完整合約」(incomplete contract)的思維竟然大行其道,甚至有人獲諾獎。合約怎可以是完整的呢?租用一間公寓,合約真的要寫得「完整」,幾千張紙也不夠!分析「不完整合約」是愚蠢玩意,只是方程式可以弄得洋洋大觀而已。

巴兄訪英那一年,我寫了《中國的子女產權與婚姻合約》,他沒有機會讀到我就給英國的《經濟學報》發表了。四十多年後巴兄對該文重視起來!除了上述,從一九七三年發表的《蜜蜂的神話》到二〇〇八年發表的《中國的經濟制度》,我所有的英語文章皆先由巴兄過目,他一律讀得認真,提供意見,我一律考慮。

華盛頓經濟學派

今天還有不少人提到的「華盛頓經濟學派」(Washington School),可能源於一九九〇年諾斯在一本書的一個腳註中提及,並高舉我是該學派的創始人。當年有關的人物零散,但今天回顧其實不差。巴澤爾和我之外,諾斯有一小組研究歐洲經濟歷史的。系內有幾位很好的研究生,其中兩位了不起,也有幾位實力不俗的年輕同事。這學派顯然沒有因為諾斯和我一九八二年離開華大而中斷。巴澤爾能以一夫之勇,繼續培養出一些優質學者,發表的類同該學派的文章有看頭。當年諾斯和我完全沒有想到大家的爭論及偶爾發表的文章,後來會被外人高舉為一個學派。可見一個學派的興起不是那麼困難,只是我們當時不知道。

華盛頓學派究竟是怎麼樣的學問呢?有三方面。其一是重視假說驗證。雖然巴兄懂得教回歸統計,但基本上華大那組人很少用。他們也不用功用函數的分析。他們用的主要是我在《佃農理論》中的驗證方法。這方法不是由我發明——我只是從他人的文章選出好玩的。其二是華大的同事重視交易費用。交易費用這回事,自科斯以還,基本是說的多,用作解釋現象的少。像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那樣的交易費用大方家,他主要是用於提出改進社會的建議。華大則完全不管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集中在交易費用對行為或現象的影響。

其三是華大當年重視租值消散這個話題,由我帶起的。上文提到一九七〇年發表的關於合約結構的文章,其中一項貢獻是修正了戈登一九五四年的租值消散分析。在華大,有巴澤爾在旁邊,我把問題倒轉過來,指出減少租值消散是個人爭取利益極大化的行為,從而在多方面解釋無數的難明現象。後來一九七四年我發表《價格管制理論》,在寫作過程中天天跟巴兄研討。巴兄認為該文是他讀過最好的。可惜難讀,雖然重視的朋友多,不少說讀不懂。不管怎樣說,當年在華大我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今天成為經典。

新制度經濟學的起源

轉談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吧。老一輩的早就退休了的哈耶克與奈特等前輩不論,上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新制度經濟學,參與的主要是五個人。從年齡最高的數下去吧。

第一位當然是戴維德了。捆綁銷售的口述傳統是戴老的智慧,而新制度經濟學的主要刊物——《法律經濟學報》——創刊時是由戴老作主編幾期才讓科斯繼任的。沒有戴維德,科斯的兩篇鴻文——一九五九年的《聯邦傳播委員會》與一九六〇年的《社會成本問題》——不容易有人賞識,而且兩篇都刊在該學報的首位。在芝大時我認識戴老,他很喜歡我的作品。我每一篇文稿他都細讀,給我鼓勵無數。後來戴老成為巴澤爾的深交,我在巴兄面前永遠高舉戴老可能有點影響。

第二位是科斯。作研究生時我熟讀他的作品,但要到一九六七年的秋天才認識他。科斯和我的關係是經濟學行內的典故。八十年代在英國出版的經濟學百科全書,《科斯》那項是由我寫的。

第三位是我的老師阿爾欽——他的《百科》項目也是由我執筆。阿師被認為是近代產權經濟學的鼻祖,主要是源於他在課堂上的口述。我聽了六個學期他的課,《佃農理論》也是在他與赫舒拉發指導下寫成的。

第四位是德姆塞茨。一九六二年,在洛杉磯加大,我是他的改卷員。其後他轉到芝大,一九六三年阿爾欽給我一份厚厚的他的文稿(後來分兩篇發表),引進交易費用來再闡釋帕累託條件,對我的影響很大。德兄的論點主要是批評政府,是當時我讀過的最好批評。後來我在《價管理論》的結語中提出一個問題:如果算進所有的局限條件,政府的存在與所有政策的出現皆源於交易或制度費用的約束,所以「帕累託至善點」這回事,引進所有局限,不可能不存在。這是不同意德兄之見了。

最後一個是我。我說當時自己是站在新制度經濟學發展的中心,只我一個是這樣,因為五人中只我一個不斷地聽了阿爾欽的課,而阿師的主要思維只能從他的課獲取。我的貢獻是《佃農理論》與後來在華大發表的一系列文章。

兩項巨大研究的運情

我曾經提及,在華大時我作過兩項龐大的研究,是否有所值只有天曉得。其一是獲得美國科學基金的資助,我和一些助手與學生大手地研究發明專利與商業秘密,其中一個要點是考查專利與秘密的租用合約。我找到門路,花了基金不少錢購買了數百份這些合約,事前可沒有想到發明這回事,技術滿紙,不是專家看不懂!這項研究我們差不多交白卷,可幸我有兩個學生,跟進了這研究,發表了幾篇可觀的文章。我自己發表了一篇關於商業秘密的,而為資助基金寫下的一份長報告,放進了自己的英語論文選,今天久不久見到有被引用。這報告寫得深入,還有機會受到重視。

第二項工程是關於石油工業的,是一件龐大的反託拉斯案的工作。非常有趣,我花了三年時間寫下兩份加起來約三百七十頁的長報告,阿爾欽讀後說是他見過的最可觀的實證研究,認為不能發表非常可惜。今天四十年過去,我可以去信要求當年的聘用我的石油公司讓這兩份報告發表。他們同意的機會應該高,但那些報告是石油專業的學問,外人不容易讀得懂,有興趣的讀者不會多。

風險是小錯卸責是災難

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上述的華大學派只是其中的一個支流。今天我認為這支流是高於主流,只是文章遠不及主流的那麼多。我認為主流的弄得一團糟,是災難,而這災難的起源是《佃農理論》的第四章,那關於合約選擇的,一九六九年以獨立文章在《法律經濟學報》發表。

在《選擇》一文我走錯了兩著棋,一小一大。小錯是我提出風險規避來解釋佃農分成的採用。這裡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風險何物。可幸我用農植收成的方差來量度風險,救我一救。大約四十年後在《經濟解釋》中,我改用在議訂合約時雙方不知收成的量,作為選用分成合約的理由。預期的收成量方差愈大,選用佃農合約的機會愈高,而這正是我在《選擇》一文內提供的證據。這是說,以預期收成的方差大小來衡量風險有困難,但用以衡量收成量的或大或小的變數卻是可取的。

第二著錯棋卻是嚴重了。這是《選擇》的第一節提出卸責(shirking)或偷懶這個理念。絕對是驗證的敗筆。跟著阿爾欽與德姆塞茨以卸責為主題,一九七二年發表了一篇大紅大紫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數是《美國經濟學報》歷來最多的。我不是說人不會卸責,或不會偷懶,而是這些行為我們無從觀察,所以不能以之推出可以驗證的假說。聽說阿爾欽謝世前幾年也認為他一九七二的大文不好。

廣西的縴夫成了名

災難繼續發生。一九七〇年,我剛到華大不久,多倫多大學的麥克馬納斯(John McManus)到我在西雅圖的家作客。閒談中我對他說了在廣西逃難時的一個小故事。離開柳州逃到桂平那段路程是坐船的。坐著數十人的木船,有縴夫在岸上用繩子拉著行,也有人拿著鞭子在旁監管。我的母親參與那次租船的議價後,對我說:「五常,你信不信,那位拿著鞭子的人是被鞭的縴夫們僱用的!」

這個故事傳了開去,從事新制度經濟學的譁然。麥克馬納斯的文章要到一九七五年才發表,因為我嘗試阻止他。但跟著W. Meckling與M. Jensen一九七六發表的鴻文提到,廣西的縴夫與鞭手於是在新制度經濟學中成了名。有人拿著鞭子監管縴夫是肉眼可見的事實,但我不識字的母親是我平生認識的最聰明的人,喜歡編造故事給我聽。縴夫僱用持鞭子的人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我母親的偉大發明!

在這些喧鬧聲中,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一九七五年出版他的《市場與等級》那本大紅大紫的書,推出機會主義(opportunism)與無數無從觀察的術語。看不到則驗不著,為什麼沒有人嘗試把這些術語無數的假說付諸科學驗證呢?當然,像我當年提出的卸責那樣,我以為自己是驗證過,其實沒有;阿爾欽及德姆塞茨一九七二年的大文提出不少例子,但卸責無從觀察,算不上是真的驗證。我看不到威廉姆森的論著有馬歇爾的影子。不能說他的不是經濟學,而是無從驗證的另一種。

油管與油船的例子

一九七八年,Klein、Crawford、Alchian三人連手發表一篇又是大紅大紫的關於公司垂直組合(vertical integration)的文章。該文提出敲竹槓(holdup)之說,也是無從觀察,因而無從驗證。一九七七年我拜讀該文稿時,見到他們提出如下的例子。為了避免被敲竹槓,一間石油公司不會租用輸油管,要自己建造,但會租用運油船。我當時是一家石油公司的顧問,對他們說石油公司租用輸油管是慣例,而大的石油公司一律擁有自己的運油船隊。這些事實是清楚地否決了該文的理論與假說。他們知道我是石油工業的專家,只簡單地取消了油管與油輪的例子,文章的其他內容不變。

卸責、恐嚇、勒索、敲竹槓、機會主義等故事可以說很多,一般可信,但這些無從觀察,不是一個有公理性的實證科學應走的路。跟著博弈理論的捲土重來也滿是有趣的故事,跟我聰明的母親當年可以打個平手。然而,經濟科學的主旨,因為是公理性,需要通過證偽那一關。無從觀察的術語是不能證偽的。

相關焦點

  • 楊小凱曾評價張五常:對他的經濟學洞察力很佩服
    因此在一個自由契約制度中自發產生的分成地租制度是一種有效率的土地制度(斯蒂格利茨,1974,張五常,1969)。  土地制度的多樣化非常符合現代信息經濟學和租佃理論的預期。另一個是匿名審稿制度的弊端,完全以匿名審稿制度的標準來評判,張五常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他早期影響最大的、被引用最多的幾篇文章都是未經匿名審稿,由科斯邀稿的,包括科斯也是這樣。  匿名審稿制度其實對新思想的產生是很不利的,新思想很難經匿名審稿雜誌變成主流學派,科斯自己辦雜誌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辦了法律和經濟學報,張五常很多理論就是在那裡通過邀稿發表的。
  • 經濟學人書架|從新制度經濟學到奧地利學派經濟學
    工作了兩年以後,在1996年,考上了浙江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這樣開始學習經濟學。在我讀經濟學研究生的那個時期,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國內比較流行的是新制度經濟學,比如說科斯、威廉姆森和德姆塞茨這些人的思想。所以,我在碩士階段就看了一些新制度經濟學方面的著作。其中對我幫助比較大的,有科斯等人撰寫的《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一書。
  • 張五常批「網紅」經濟學家:經濟學不是說故事
    李白的這首詩恰如其分的形容張五常的自信與驕傲。張五常被譽為「華人世界裡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屢屢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討論中,為內地改革開放開出藥方。他出生於中國香港,幼年時期遇抗日戰爭,隨母親前往廣西避難,成年之後先後求學加拿大和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大學、華盛頓大學等世界名校執教,並擔任華盛頓大學教授。上世紀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學,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講座教授。
  • 「新制度經濟學」與諾貝爾經濟學獎
    隨著威廉姆森成為繼科斯1991和諾思1993之後的第三位因為研究「新制度經濟學」而榮獲諾獎的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在現代經濟學中的「顯學」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隨著威廉姆森成為繼科斯1991和諾思1993之後的第三位因為研究「新制度經濟學」而榮獲諾獎的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在現代經濟學中的「顯學」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顧名思義,由科斯等人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創的「新制度經濟學」著重於分析人類社會調節經濟活動的各種制度安排。
  • 張五常:用簡單的經濟理論解釋複雜的世界
    他被認為是最有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中國經濟學家。他與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關係深厚,其中多位公開宣布或者承認,自己的經濟學思想曾得益於他的影響。 他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喜歡用簡單的經濟理論解釋複雜的世界,至今已經發表1500多篇文章,出版了20多部經濟學圖書。
  • 張五常現代合約經濟學開山之作《佃農理論》出版
    《佃農理論》(英語原著,中文引言)/ 張五常 / 中信出版社 / 2010.5內容簡介:《佃農理論》是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的博士論文,其英語原版於1969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張五常這本論文集主要以現代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對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釋,推翻了以往的傳統理論,建立了「新佃農理論」,奠定了現代合約經濟學的基礎。在本書中,張五常還深入研究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約的本質以及交易費用的關係,一再強調了產權在經濟運作中的重要性,強調交易費用對產權運作的重要影響。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朋友圈:張五常與諾獎關係最密切
    與諾獎關係最密切的中國經濟學家應該是張五常,與197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哈裡·科斯均為好友。張五常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著名,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
  • 張五常:市場經濟的鼻祖不是美國,而是中國
    日前,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在解釋其早前「深圳會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的觀點時表示,因為優質青年喜歡到深圳,此外,由於與工業發達的東莞鄰近,也與香港接壤,「你深圳要造什麼就馬上造出來,造得好,這個形勢就會大好了」。  張五常是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系,為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
  • 獨家|張五常:市場經濟的鼻祖不是西方,而是中國
    李白的這首詩恰如其分的形容張五常的自信與驕傲。張五常被譽為「華人世界裡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屢屢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討論中,為內地改革開放開出藥方。他出生於中國香港,幼年時期遇抗日戰爭,隨母親前往廣西避難,成年之後先後求學加拿大和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大學、華盛頓大學等世界名校執教,並擔任華盛頓大學教授。上世紀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學,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講座教授。
  • 張五常:中國應產生基於科斯理論的經濟學派
    2010年12月29日,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之一、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教授迎來100歲生日。天則經濟研究所等國內十餘家學術機構將召開「科斯與中國」學術研討會,為科斯教授祝壽。搜狐財經作為本論壇的獨家網絡合作夥伴,將全程直播本次研討會。
  • 楊小凱談張五常:我佩服的人很少 但確實佩服他
    因此在一個自由契約制度中自發產生的分成地租制度是一種有效率的土地制度(斯蒂格利茨,1974,張五常,1969)。  土地制度的多樣化非常符合現代信息經濟學和租佃理論的預期。另一個是匿名審稿制度的弊端,完全以匿名審稿制度的標準來評判,張五常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他早期影響最大的、被引用最多的幾篇文章都是未經匿名審稿,由科斯邀稿的,包括科斯也是這樣。  匿名審稿制度其實對新思想的產生是很不利的,新思想很難經匿名審稿雜誌變成主流學派,科斯自己辦雜誌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辦了法律和經濟學報,張五常很多理論就是在那裡通過邀稿發表的。
  • 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青睞新制度經濟學
    奧斯特羅姆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她是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威廉姆森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他是繼羅納德·科斯、道格拉斯·諾斯之後,又一位獲得該項殊榮的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新制度經濟學」一詞,來自於奧利弗·威廉姆森1975年的著作,也被叫做「數理制度經濟學」、「理論制度經濟學」、「現代制度經濟學」或「新型制度經濟學」,其主要目的在於和凡勃倫、康芒斯、米切爾等人的「老」制度經濟學劃清界限。
  • 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科斯逝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美國時間9月2日,芝加哥大學發布訃告稱,開創了法學和經濟學新領域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當天在芝加哥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  兩篇文章樹立學派  科斯此前是年齡最大的存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開創的產權理論在學術上支撐了美國上世紀90年代的酸雨計劃,消除了美國的酸雨汙染;此外其產權理論也促使美國進行頻率政策改革。
  • 經管丨《新賣橘者言》:小故事背後的經濟學思想
    張五常一個書法家創立了合約理論,從而促成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一個攝影家重視基礎,仰慕前人.但不守常規.對光與物的看法皆與眾不同。一個散文家影響了神州大地對產權及交易費用的認識,也開闢了整個中國經濟學散文的新天地。高佬常當年以釣技雄霸西灣河海域,曾經兩次被逐出校門,是容國團的桌球師傅,舒巷城的背誦詩詞對手,楊官磷的手下敗將。
  • 張五常走近諾貝爾經濟學獎
    如果張五常教授獲獎,他將成為196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以來的首位華人得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張五常也證實,的確有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有關人士在收集他的資料。  談到獲獎,張五常以他一貫的風趣口吻說:「這好比賭輪盤,輪盤一轉你就有中的機會……30年前就有人說我會獲獎了。」
  • 獨家|張五常談任正非:他是天才
    李白的這首詩恰如其分的形容張五常的自信與驕傲。張五常被譽為「華人世界裡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屢屢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討論中,為內地改革開放開出藥方。他出生於中國香港,幼年時期遇抗日戰爭,隨母親前往廣西避難,成年之後先後求學加拿大和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大學、華盛頓大學等世界名校執教,並擔任華盛頓大學教授。上世紀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學,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講座教授。
  • 張五常:德姆塞茨在經濟學的貢獻
    張五常,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二〇一九年一月四日德姆塞茨謝世,十三日我寫此文,憶往事,對新制度經濟學的初期發展作了些片段的解釋。)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1930-2019)謝世了。
  • 從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到主線經濟學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發源於19世紀的奧地利維也納,在其創始人門格爾與德國歷史學派的方法論之爭中得名。19世紀末,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與新古典經濟學家共同發動了邊際革命,將價值理論從客觀價值論轉為主觀價值論,現代經濟學由此而誕生。 然而,20世紀30年代之後,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逐步走上以「實證-經驗主義」為特徵的、形式化的道路,與主觀主義經濟學漸行漸遠。
  • 金融危機成就了「新制度學派」
    威廉姆森是被譽為重新發現「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於他的宣傳功勞,才使科斯的交易費用學說成為現代經濟學中異軍突起的一派,並匯聚了包括組織理論、法學、經濟學在內的大量學科交叉和學術創新,逐步發展成當代經濟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新制度經濟學」就是威廉姆森對這一新分支的命名。從競爭政策到金融,這一發現為許多領域提供了啟示。
  • 張五常過氣了嗎?——推薦張五常《經濟解釋(五卷本)》
    其實,從價格理論的角度看,張五常的觀點並沒有那麼的獨特,關鍵是芝加哥價格理論傳統的衰落,使得堅持價格理論的張五常反而成為異類。我周圍有同事(關係非常好的朋友)認為張五常的經濟學已經過時了,是過氣的經濟學,因為她相信政府管制,所以,我就以大笑來回應她,因為爭論一定是傷感情的。說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