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原文 譯文(十八)

2020-11-08 鼠嘴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得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青蠅——為讒佞者畫像

【原文】

營營青蠅(1),

止於樊(2)。

豈弟君子(3),

無信讒言。

營營青蠅,

止於棘。

讒人之間罔極④,

交亂四國。

營營青蠅,

止於榛。

讒人罔極,

構我二人⑤

【注釋】

①營營:蒼蠅飛來飛去的叫聲,②樊:籬笆。③豈弟:性格快活平易。④罔極;沒有定準。。⑤構:離間。

【譯文】

青頭蒼蠅嗡嗡飛,

飛到籬笆上面停。

開朗平和的君子,

不要相信那讒言。

青頭蒼蠅嗡嗡飛,

飛到酸棗樹上邊。

讒人說話沒定準,

禍亂四國不安寧。

青頭蒼蠅嗡嗡飛,

飛到樟樹的上面。

讒人說話沒定準,咱們咱們兩個人。

【讀解】

哪裡有臭味,哪裡就有蒼蠅的身影。蒼蠅改不了逐臭,正如狗改不了吃屎一樣.用蒼蠅來比喻讒倭小人無孔不入,貼切的不能再貼切了。哪裡有人群,哪裡有可以追逐的利益,哪裡有空子可鑽,哪裡就有讒倭者的身影。這可以說是人類社會古往今來以至永遠都不可易移的一個法則,所以人們專用「青蠅」來指稱專幹進讒低毀、造

要生事的小人們。

形容醜陋,內心陰暗,心術不正,臉皮頗厚,不擇手段,無事生非,惡習不改,是這類人最好的畫像。他們同青頭逐臭蒼蠅的唯一區別在於:青蠅逐臭從不掩飾,總是大張旗鼓,鬧鬧轟轟,而且趕不走;讒倭小人則總是躲在陰暗的角落,小心翼翼怕被發現,總是趁人不備時搞陰謀詭計,然後裝出正人君子的模樣。比較起來,他們連蒼蠅的體面和勇氣都沒有,可見其秉性的卑瑣和可惡。

菀柳——兔死狗烹的悲劇

【原文】

有菀者柳①,

不尚息焉②

上帝甚蹈③,

無自暱焉④

俾予靖之⑤,

後予極焉⑥。

有菀者柳,

不尚惕焉⑦。

上帝甚蹈,

無自瘵焉⑧。

俾予靖之,

後予邁焉⑨。

有鳥高飛,

亦附於天⑩。

彼人之心,

於何其臻(11)。

曷予靖之(12),

居以兇矜(13)。

【注釋】

①菀:枝葉十分茂盛的樣子。②尚:庶幾。③蹈:動,指變動無常。④暱(ni):親近。⑤俾:使。靖:謀劃。⑥極:誅,責罰。⑦愒(qi):歇息,休息。瘵(Zhai):病,生病。⑨邁:行,指放逐。⑩傅:到達。(11)臻:至,到。(12)葛:為什麼。(13)以:於。兇煞:兇險。

【譯文】

枝葉茂盛的柳樹,

誰不想在樹下歇。

君王喜怒太無常,

不要與他太親近。

若使我去謀國事,

結果必定遭誅殺。

枝葉茂盛的柳樹,

誰不想在樹下歇。

君王喜怒太無常,

不要與他太接近。

若使我去謀國事,

結果必定遭放逐。

鳥兒展翅高高飛,

一直向上飛到天。

那人內心摸不透,

何處才是那止境。

為何讓我謀國事,

把我置於兇險地。

【讀解】

兔死狗烹,是人們用來比喻事成之後就把曾經效勞出力的人拋開或殺掉,就像野兔死了之後,獵狗再也無用武之地,於是便被殺掉煮來吃肉。

這類悲劇從古至今不可勝數,不必我們—一列舉。值的注意的倒是,我們如何保護自己,不致被別人過河拆橋、被別人煮來吃肉?

翻臉不認人的小人和野心家大有人在,有時我們被他們蒙蔽完全可能。然而,一旦我們有所醒悟,就該認真想想出路的問題。最可怕和不可救藥的是,既已醒悟。還繼續幼稚地抱有幻想,天真地以為小人野心家會良心發現、立地成佛。等到刀子架到脖子上那一天,連後悔都來不及及時醒悟,出路是有的。可以金蟬脫殼。力量不夠強大時,翅膀尚未長硬時,不妨以陰謀付陰謀,以詭計對付詭計,巧妙地以走為上計。不等對方把刀子磨快,便逃之天天。把根留住,將會形成對方的心腹之患,使之坐臥不安。

可以激流勇退。事成之後,知道結果不妙,主動引退,不存非份之念,可以正大光明地、體面地享受已獲得的成果。這樣做也需要技巧,使對方無法以任何理由舉起刀來。也可以將計就計。當力量強大到足以同對方抗衡之時,一旦

覺察到陰謀,便當機立斷,先下手為強,趁對方刀子沒有磨好時將其除掉,不發慈悲,不存幻想,不留後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小人和野心家是不會自行消失的。如果還會有兔死狗烹的悲劇發生,只能怪我們自己太麻木,太幼稚,太仁慈,太軟弱。

隰桑——暗戀是一種幸福

【原文】

隰桑有阿,

(1)其葉有難(2)。

即見君子,

其樂如何。

隰桑有阿,

其葉有沃③

既見君子,

云何不樂。

隰桑有阿,

其葉有幽(4)。

既見君子,

德音孔膠⑤。

心手愛矣,

遐不謂矣(6)。

中心藏之(7),

何日忘之。

【注釋】

①阿;美好的樣子。②難(nuo):枝葉茂盛的樣子_③沃:柔嫩光滑的樣子。④幽:深黑色。⑤膠:牢固。(7)遐不:何不,為什麼不。(7)藏(zang):同「臧」。善。

【譯文】

窪地桑樹多麼美,

枝葉柔嫩又茂盛。

已經見到那君子,

心裡不知多快樂。

窪地桑樹多麼美,

枝葉柔嫩又滑潤。

已經見到那君子,

心裡怎麼不快樂。

窪地桑樹多麼美,

枝葉色深綠油油。

已經見到那君子,

情深意篤愈加深。

心裡把他愛極了,

何不對他把話講。

內心深處藏起來,

什麼時候能忘掉。

【讀解】

暗戀是一種幸福。暗戀站在距離之外,略去了細微末節,看個大概,一舉手一投足,或皺眉或微笑,都有一種由距離造成的美感。其中有朦朧造成的因素、有暗戀者用想像所作的加工和放大,也有愛屋及烏的成分。

暗戀既然保持著距離,就沒有走近之後的摩擦糾葛,沒有繫於對方的責任。用一種審美的心態來欣賞,身是自由的,心是自由的,想像是自由的,美妙的情意和想像,可以不受汙染而保持清純的本色。

暗戀的情感是一筆精神的財富。它實際上已與對象無關,對象僅僅是激發美好情感的媒體,被激發起來的情感成了暗戀者精神上的支撐和歡樂的源泉。能夠享受這筆財富和歡樂的,只有暗戀者本人。這種體驗不可言說,不可名狀,更不可與他人分享。

以佔有為目的的暗戀完全不同於以審美為目的的暗戀。以佔有為目的,便會朝思暮想,如熬如煎,茶飯不思,心思力乏。它是一種消耗一種折磨。一心繫於佔有,便不再有觀賞、想像的自由,也不再有沉浸在遐想中的幸福感,而只有如坐針氈的苦澀。

綿蠻——路慢慢其修遠兮

【原文】

綿蠻黃鳥(1),

止於丘阿(2)。

道之雲遠,

我勞如何。

飲之食之,

飲之食之,

命彼後車(3),

謂之載之。

綿蠻黃鳥,

止於丘隅。

豈敢憚行(4),

畏不能趨(5)

飲之食之,

教之誨之。

命彼後車,

謂之載之。

綿蠻黃鳥,

止於丘側。

豈敢憚行,

畏不能及(6)。

飲之食之,

飲之食之,

命彼後車,

謂之載之。

【注釋】

①綿蠻:小鳥的模樣。②丘阿:山坳。③後車:副車,跟在後面的從車。④憚:畏懼,懼怕。⑤趨:快走。(7)極:到達終點。

【譯文】

毛茸茸的小黃鳥,

棲息在那山坳中。

道路漫長又遙遠,

我行道路多勞苦。

讓他吃飽又喝足,

教他通情又達理。

叫那隨從的副車,

讓他做上拉他走。

毛茸茸的小黃鳥,

棲息在那山角落。

哪裡是怕徒步走,

只怕太慢難走到。

讓他吃飽又喝足,

教他通情又達理。

叫那隨從的副車,

讓他做上拉他走。

毛茸茸的小黃鳥,

棲息在那山丘旁。

哪裡是怕徒步走,

只怕不能走到底。

讓他吃飽又喝足,

教他通情又達理。

叫那隨從的副車,

讓他做上拉他走。

【讀解】

微賤的勞苦者在行役途中感嘆自己命運的漂浮不定,懷疑自己有無能力堅持下去,盼望有一隻援助只手來拉他一把,從而繼續走著漫長而艱辛的行旅之路。

其實正可把這位勞苦者的境遇看作是我們的人生之旅的一個縮影,是我們人生之旅的真實寫照。從生到死,是一個完整而漫長的過程。誰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誰不可能漂浮不定?誰不渴望有一隻上帝之手拉自己一把?誰沒有感到疲憊得即將倒下得時候?誰沒有感到前途迷茫、找不倒出路得時候?誰沒有痛不欲生、徹底絕望得時候?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幾乎滿世界都會聽到各種各樣得感嘆。如果有誰說自己從未有過痛苦、悲哀、疲憊、絕望、彷徨、厭惡、煩悶、畏懼、孤獨、恐懼、戰慄等等,那倒真是匪夷所思得怪事。只要我們還未走到死亡得盡頭,就不可能擺脫人生之旅上這一切真切得體驗和內心得感悟。

貝多芬曾經大呼:「我要扼住命運得咽喉!」這無疑體現了他不向命運低頭和屈服得英雄氣概,足以讓我們嘆為聽止,高山仰止。可是真實生活中得我們,有幾人能扼住命運得咽喉從而駕馭它。

苕之華——飢年嘆悲苦

【原文】

苕之華(1),

芸其黃矣(2)。

心之憂矣,

維其傷矣。

苕之華,

其葉清清。

知我如此,

不如無聲。

牂羊墳首(3),

三星在罶(4)。

人可以食,

鮮可以飽(5)。

【注釋】

①苕(tiao):凌霄花,藤本蔓生植物。②嘗其黃:草木枯黃的樣子。③牂(zang)羊:母羊。墳:大。④三星。指星光。罶(liu):捕魚的小網。⑤鮮:少。

【譯文】

凌霄花開在騰上,

花瓣已經枯黃了。

我的心中多憂愁,

滿心哀傷難訴說。

凌霄花開在騰上,

葉色清清花已落。

早知我心這樣苦,

不如當初不降生。

母羊瘦弱頭顯大,

星光照耀著魚網。

雖然也算有飯吃,

很少有人能吃飽。

【讀解】

古代的人們靠天吃飯,年成不好,自然會失去生活來源,出現饑荒,餓殍遍野。這種情形大概每隔三、五、年就來一次。其中慘狀,以我們今日衣食富足的處境,是難以想像的。連吃草的羊都餓得皮包骨,顯出碩大得頭顱,人得處境便可想像而知了。

不過,無論怎樣饑荒,五有多少餓殍,總還是有人不憂不愁,啃魚咽肉,出入有車馬,起居有奴僕。杜甫詩中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把那幾家歡樂、無數家愁的情景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出來。飽漢不知餓漢飢。這當中也許有確實不知者,而知道者恐怕更多。即使知道,又能怎樣呢?飽漢出於自身的利益,不大可能開倉濟貧,與民共渡艱難。餓漢除了喊幾聲「天」、望「天」興嘆之外,又能如何呢?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知時,唯有自嘆命運悲苦,生命悲苦。

天無情,人無情,命運無情。只有當這一切熱鐵一般無情降臨到頭上之時,人才發現自己是多麼可憐,多麼可悲。

何草不黃——苦難只有承受者自知

【原文】

何草不黃,

何日不行。

何人不將(1),

經營四方。

何草不玄(2),

何人不矜(3)。

哀我徵夫,

獨為匪民。

匪兕匪虎(4),

率彼曠野(5).。

哀我徵夫,

朝夕不暇。

【注釋】

(1)將:行,走路。(2)玄:黑色,這裡指凋零。(3)矜:(guan):同「鰥」年老無妻。(4)兕(si):野牛。(5)率:沿著。(6)芃(peng):獸毛蓬鬆的樣子。(7)幽:深。(8)戰車:役車。(9)周到:大道。

【譯文】

哪種草兒不枯黃,

那些日子不奔忙。

哪個男子不出行,

往來經營走四方。

哪種草兒不凋零,

哪個男子不單身。

可憐我們當徵夫,

偏偏不被當人待。

不是野牛不是虎,

總在曠野受勞苦。

可憐我們當徵夫,

早晚奔波沒空閒。

尾巴蓬鬆的狐狸,

總在深草叢中藏。

高高大大的役車,

總在大道上奔跑。

【讀解】

是的,世上沒有不黃不枯的草,也沒有不凋不謝的花。人的勞苦奔波卻不一樣。有人終年勞累奔波,當牛做馬,不得歇息。有人錦衣玉食,作威作福,遊手好閒。有人衣不蔗體,食不果腹。有人卻高枕無憂,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即使是野獸,也有悠閒自在得時候,有冬眠得時候。人不如野獸,連喘息之機都沒有,所擁有的一切都付出了,得到的只有辛酸和淚水。出現這種境況之時,問題就應向統治者來解答,而不應當由受苦受難的人自己來解答。但在實際中,沒有誰來解答這個問題,只有自問自答,獨自承受苦難,便成了身處苦難之中唯一的慰籍,僅此而已。如果希望以這種表達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使統治者受到感動,良心發現,那就大錯特錯了,那就過於天真和幼稚了。承受苦難就像喝水一樣,其中冷暖,只有喝水者自己知道。也許,人生是應當承受苦難。但是如果對身處社會底層、從生到死便與苦難廝守的人們說「苦難是人生的精神財富」,這就未免太無情,太殘酷了,幾乎同鱷魚的眼淚差不多。

緜——先民創業的史詩

【原文】

緜緜瓜瓞(1),

民之初生②。

自土沮漆③,

古公亶父④

陶復陶穴(5),

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

來朝走馬。

山西水滸(6),

至於岐下。

愛及姜女(7),

聿來胥宇(8)。

周原膴膴(9),

如茶如飴(10)。

愛始愛謀(11),

愛契我龜(12)。

曰止曰時(13),

築室於茲。

乃慰乃止,

乃左乃右。

乃疆乃理,

乃宣乃畝(14)。

自西徂東,

周愛執事。

乃召司空(15),

乃召司徒(16)。

俾立室家,

其繩則直。

縮版以載(17),

作廟翼翼(18)。

捄之陾陾(19),

度之薨薨(20)。

築之登登,

削屢馮馮(21)。

百堵皆興(22),

鼛鼓弗勝(23)。

乃立皋門(24),

皋門有伉(25)。

乃立應門(26),

應門將將(27)。

乃立冢土(28),

戎醜攸行(29)。

肆不殄慍(30),

亦不隕厥問(31)。

柞掝拔矣,

行道兌矣(32)。

混夷駾矣(33),

維其喙矣(34)。

虞芮質厥成(35),

文王厥蹶生(36)。

予曰有疏附(37),

予曰有先後(38)。

予曰有奔走(39),

予曰有禦侮(40)。

【注釋】

①緜緜:連續不絕的樣了。瓞(die):小瓜。②民:指周朝的民眾。(3)土:指杜水。沮、漆都是水名。(4)古公:亶父的號。亶父:周太王的名。(5)陶:挖掘。復:地室。(6)水滸:水邊。(7)及:帶著,一起。(8)胥:視察,察看、守:居住。(9)周原:地名。膴膴(wu):士地肥美的樣子。(10)堇(jin)、茶:兩種野菜的名字。飴:飴糖。(11)始:謀劃、(12)契:用火燒龜殼以佔卜。(13)止、時:居住。(14)宣:開溝挖渠、畝:耕田種地。(15)司空:古代掌管土地的官。(16)司徒:古代掌管役工的官。(17)縮板:用繩子捆束築牆的木板。(18)翼翼房子高大嚴正的樣子。(19)捄:把泥土裝在器物中。陾陾(reng):人多的樣子。(20)度:把泥土填進夾板中。薨薨(hong):人多嘈雜的聲音。(21)削屢:指修整牆頭。馮馮(ping)牆頭堅硬的聲音。(22)興:起。(23)鼛(gao):長一丈二尺的大鼓(24)皋門:國君的城門。(25)伉:高的樣子(26)應門:王宮裡的正門。(27)將將:房屋高大嚴正的樣子。(28)冢土:大的土地廟。(29)戎醜:眾人。(30)肆:遂。殄(tian):斷絕。慍(yun):怨憤。(31)隕:落下,廢除。(32)兌:通達,通暢。(33)混夷:西方的國名。蛻(tui):因驚恐逃走。(34)喙(hui):困窘。(35)虞、芮:周初兩個國名。質:問,這裡指爭執。成:平息、平和。(36)蹶(gui):動。生:性,天性。(37)疏附:意思是下臣親近上臣。(38)先後:指引導。(39)奔走:奔走。(40)禦侮:抵抗外敵欺侮

【譯文】

延綿不絕大小瓜,

就像周初的民眾。

從杜到沮和漆水,

古公亶父始創業。

掘地挖穴築居處,

那時兒房也無屋。

古公亶父創業初,

騎馬率領周民逃。

沿著西方水邊走,

一直來到歧山下。

帶著妃子姜氏女,

查看選擇定居處。

周土山肥地又美,

綠茶苦菜甜如糖。

於是謀劃又商量,

又灼龜殼佔封象。

封說周原可定居,

從此屋主安下家。

安下心來住下來,

劃分左右和東西。

又分田界治土地,

開溝挖渠種田地。

從西一直到東邊,

周民忙碌建家園。

召來司空管土地,

召來司徒管役工。

命令周民築家室,

拉繩築牆直又直。

捆好夾板把牆築,

建成宗廟好威嚴。

眾人忙著裝泥十,

一起填入夾板中。

築牆搗土登登響.

削平牆頭聲呼呼。

百堵高牆築起來,

大鼓不敵築牆聲。

於是修建外城門,

城門高高入雲天。

於是修建宮正門,

正門高大又嚴整。

於是修建上帝廟,

周民遇事把神祭。

雖未斷絕對敵恨,

不廢對鄰國聘間。

拔除柞樹和掝樹,

道路暢通無攔阻。

混夷驚恐逃跑走,

早已疲憊又困頓。

虞芮們相爭平息,

文王感動其內心。

我有聚眾好賢臣,

我有引導好賢臣。

我有奔走好賢臣,

我有禦敵好賢臣。

【讀解】

這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之一周部族的史詩,記述周部族祖先古公亶父遷居岐山、開創基業、發展壯大的經過。

文字記載的歷史,總難再現歷史本身的豐富性和生動性。行為的細節,習俗的特色,語言的韻味,地理風物,內層感受等等,都是有限的語言難以表達的。幾千年之後我們再來閱讀,幾乎不可能還原其基本面目。我們是在現有文化和心理積澱的基礎之上來解讀抽象的文字符號,用我們的生活體驗去填補文字符號留下的巨大空間。這樣的歷「歷史」,無疑打上了強烈的、我們自己的主觀色彩。這種情形,不僅是無可如何的,而且也是必然的。同樣的歷史,不同時代的人會讀出不同的、屬於「自己的」內容來。

從《緜》中,我們首先讀出的是對生生不息、延綿不衰的生命力的讚頌。「緜緜瓜瓞,民之初生。」原始初民對生殖力的崇尚,對生命力的推重,應當是最質樸、最自然、最本真的衝動。在自然力、生存危機的威脅面前,活下去,並且要不斷繁衍,當屬首要問題。誰能活下去,並保持種族的強盛,誰就是英雄好漢,生命力和生殖力的強盛,就從這當中體現了出來對原始初民來說,這個問題的嚴峻性質,容不得有半點溫情脈脈得浪漫幻想,容不得有半點依賴外在力量幫助的幼稚想法。

由對生命力和生殖力的推重,很自然地會產生出對血緣關係的著重。換句話說,對血緣關係的著重學,是重視生命力和生殖力的結果。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區分人和人之間的親疏遠近、高低貴賤、名譽地位、財產收入分配、應盡的職責和義務、享有的權利等等,於是便有了道德倫理法則、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等等。由原始部族不,進一步擴大到不同部族之間的融合,通過不同的觀念、習俗、制度和文化的碰撞交融,便有了更為複雜的社會群體結構。這一切,都是以對生命力和生殖力的崇尚作為基礎的。

中華民族得以延續五千年至今,生命力依然不減,大概同上述觀念密切相關,因為這些觀念直接同生命活動的實質性問題相連。

我們從《緜》中還讀出了先民們創業的艱辛。實際上,這也是活下去並要不斷保持種族強盛這一信念的具體行動,即通過自己不斷地奮爭、努力、堅持,使信念得以實現。看起來這似乎很簡單,很容易做到,但是,其中的艱辛局外人是難以想像的。要躲避敵人的襲擊,要尋找到適合生存的地域,要用自己的雙手一版一版地築牆,一間一間地建房,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地問題,都得一步一步腳印得去解決。

在這些勤勞、奔波、艱辛之中,應當有一種精神支柱在支撐著。它不是崇高遠大冠冕堂皇得理想,無需任何形式得豪言壯語,而是活下去得欲望。當人所擁有得一切被剝奪了之後,唯一不能被剝奪得,就是求生得欲望——除非生命本身也被剝奪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為自己得生存所進行得頑強搏鬥,是一曲崇高壯麗得頌歌,其中既有人們在體力上得吃苦耐勞、堅苦卓絕,也包含了人們得智慧和精神力量。

喜歡的話請轉發點關注!

免責聲明:文章素材和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同時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詩經》原文 譯文(九)
    【注釋】①寨(qian):用手提起。裳:下身的衣服。溱(zhen):河名。②也且(ju):語氣助詞,沒有實義。③浦(wei):河名。【譯文】要是你還思念我,提起衣裳過溱河。要是你不思念我,難道就沒人愛我?你真是個傻小子!
  • 《詩經》原文 譯文(十二)
    【注釋】①於(Wu):感嘆詞。②夏:大。夏屋:大房子。渠渠:深而大的樣子。③權輿:起初,開始。④簋(gui):古時盛食物的器皿。【譯文】唉,我呀我呀!從前住深宅大院,如今吃飯無剩餘。啊,可嘆啊,再也無法比當初!
  • 《詩經》原文 譯文(七)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34;,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 《詩經》原文 譯文(十四)
    (11)譙譙(qiao):羽毛乾枯稀疏的樣子。(12)毛毛(Xiao):羽毛枯焦的樣子。(13)翹翹:危險的樣子。(14)嘵嘵(xiao):由於恐懼而發出的叫聲。【譯文】貓頭鷹啊貓頭鷹,你已奪走我孩子,別再毀壞我家室。操心操勞多辛苦,養育孩子我病倒。
  • 《詩經》原文 譯文(十一)
    ②隰(Xi):潮溼的低地。榆:樹名。③曳:拖。婁:牽。曳、拖在這裡是指穿著。④宛:死去的樣子。⑤栲(kO。):樹名,即山樗。(5)忸(nio):樹名,即鐿樹。(7)庭內:庭院和房屋。(8)考:敲擊。(9)保:佔有,據為己有。(10)漆:漆樹。(11)慄:慄子樹。[譯文]山上長著刺榆樹,榆樹長在窪地中。
  • 《詩經》原文 譯文(十)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34;,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 《詩經》原文 譯文(十五)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 《詩經》原文 譯文(十七)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四牡彭彭(6),王事傍傍(7)。嘉我未老(8),鮮我方將(9)。綠力方剛(10),經營四方(11).或燕燕居息(12),或盡瘁國事。或息偃在床(13),或不宜於行。
  • 《詩經》原文 譯文(十九)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 《詩經》原文 譯文(十三)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 《詩經》原文 譯文(十六)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 《幼學瓊林》原文 譯文(十二)
    二戴曾刪《禮記》,故曰《戴禮》;二毛曾注《詩經》,故曰《毛詩》。 孔子作《春秋》,因獲麟而絕筆,故曰麟經。 榮於華袞,乃《春秋》一字之褒;嚴於斧鋮,乃《春秋》一字之貶。 縑緗黃卷,總謂經書;雁帛鸞箋,通稱簡札。【譯文】 才華橫溢的士人才儲八鬥,學識廣博的儒士學富五車。 三墳五典是記載三皇五帝事跡的歷史書;八索九丘是描寫八澤九州的地理志。
  • 《顏氏家訓》原文 譯文(七)
    ④哀、誄(lěi):古代文體。哀悼死者,記述死者生平的文章。⑤箴:古代文體。用於告誡和規勸的文章。⑥敷:陳述。⑦俳優:古代以歌舞諧戲為業的藝人。⑧詆忤(dǐ wǔ):冒犯。詆,通「抵」。⑨空疏:沒有真實的本領。⑩砂礫所傷:比喻細小的傷害。
  • 《顏氏家訓》原文 譯文(十一)
    ④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⑤蘵(zhī):蘵草,葉似酸漿,花小而白,中心黃,江東以作菹食。⑥高誘:東漢涿郡涿(今河北涿縣)人。著有《呂氏春秋注》等。⑦榮:開花。【譯文】《詩經》上說:「誰謂荼苦?」《爾雅》《毛詩傳》都以荼為苦菜。此外,《禮記》上說:「苦菜秀。」
  • 《幼學瓊林》原文 譯文(十三)
    (02)鄭虔:唐代畫家,字若齋,鄭州滎陽人(今屬河南),與李白、杜甫為詩酒朋友,愛彈琴,善書畫。 (03)崔白:北宋畫家,字子西,濠梁人(今安徽鳳陽東),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飛雁,也畫人物、佛道、鬼神、走獸、山林。 (04)郭璞: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人(今屬山西)。好古文奇字,喜陰陽卜學之術。 (05)《青囊經》:有關天文卜摩的書,原題《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傳為郭璞序。
  • 《智囊全集》原文 譯文(五)
    【譯文】宋朝時王欽若(字定國)、馬知節(字子元)同時任職於樞密院。有一天,兩人在皇帝上面前因事爭吵起來。皇帝傳王旦進見。王旦一到,看見王欽若還在不停爭吵喧譁,馬知節則哭著說:「希望和王欽若一同離開御史府。」王旦不等皇帝旨意,就命令王欽若下去。皇帝很生氣,想將他治罪下獄。
  • 《幼學瓊林》原文 譯文(十六)
    《詩經·小雅·甫田》:「曾孫之稼,如茨如梁。」茨,蓋屋的茅草。梁,橋梁。 (03)蕃:茂盛。 (04)夭:茂盛。 (05)喬:高。 (06)屈軼:黃帝時有一種屈軼草,奸佞的人來,草就指向他。 (07)篔簹:生長在水邊的大竹子。【譯文】 植物並非只有一種,所以有「萬卉」的名稱。穀類也有很多種,所以稱作「百穀」。 《詩經》說「如茨如梁」是形容莊稼長勢茂盛,「惟夭惟喬」是指草木茂盛。
  • 《幼學瓊林》原文 譯文(八)
    (09)上公:周代官爵分為九個等級,稱九命,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的等級是八命,被加封為諸侯時,加一命,稱為上公。 (10)九錫:君王賜的九種物品。三加:士人行冠禮先行戴緇布冠,再戴皮弁,最後戴爵弁,稱為三加。 (11)簪:簪子,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 (12)纓:系在脖子上的帽帶。縉紳:同「搢紳」。 (13)章甫縫掖:孔子穿戴過章甫冠和縫掖衣,因此用章甫縫掖來指代儒生。
  • 《孟子》原文 譯文(八)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孫子)的門人(門人指學習於某人的弟子)。志士不忘⑤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6)。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昔者趙簡子(7)使王良(8)與劈奚(9)乘,終日而不獲一禽。靡奚反命(10)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請復之。』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謂王良。
  • 《顏氏家訓》原文 譯文(十)
    ②慝(tè):災害;禍患。③賊:詆毀。④全:保全。⑤泯軀:捐軀。⑥咎(jiù):責怪;怪罪。⑦張嵊(shèng):字四山,曾經領兵討伐侯景,兵敗被殺。⑧辭色不撓:言辭和神色不屈服。⑨詬(gòu):辱罵。⑩見: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