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祠堂:鄉村自治的核心與精神家園

2021-01-20 張其成


肅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山區古村落中最為顯眼氣派的大型建築。祠堂集徽派建築與宗法精神於一身,帶有濃鬱的地域色彩,富有極強的文化個性,留有鮮明的藝術表徵,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縮影,家族血統維繫的化身。

一, 祠堂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載體,是族權自治的象徵。

作為棲息祖先魂魄場所的祠堂,源於人類對自身祖先的自然崇拜。最初由民間的祖廟和宮庭的太廟祭祀建築發展而來,也稱宗祠、家祠、支祠。祠堂是一個家族的中心。通過開祠致祭和其它家族追遠活動,將族民緊緊地紐結在同一神聖的祖宗牌位之下,形成一個嚴密的血緣組織。

從徽州祠堂的演變看,可分三類。

一類是由前輩的住所改建而成。

一類是按朱熹在《家禮》中設計的模式修建,以供奉和祭祀高祖以下的四代先祖。

一類是在居室之外另行修建的祠堂。在這類祠堂的中軸線上,從前至後,依次建有牌坊、大門、享堂和寢堂。

除了宗祠、家祠、支祠之外,還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祠堂。如行祠、女祠、專祠、特祭祠等。唐宋以前,徽州人的「家祠」「家廟」還不具有宗法意義。真正意義上的「祠堂」,應是明嘉靖十五年明世宗對民間「聯宗祠廟」的開禁。此後,徽州的祠堂才大量出現。

徽商致富後,「盛館舍以廣招賓客,擴祠宇以敬宗睦族,立牌坊以傳世顯榮」,捐資建祠一擲千金,其目的在於光宗耀祖,在一定的區域內營造了一種文化信念,一種宗族歸屬感。據《績溪縣誌》載,乾隆二十年,縣境有祠堂一百一十五幢。嘉慶十五年,分布全縣一百個村鎮的祠堂有一百八十九幢,縣內三十八個姓,其中胡姓就建有三十幢。可見,徽州民風習俗無不對建祠、聯宗、睦族倍加重視,至此,形成了「邑行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別,復為支祠」的局面。



族譜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在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後,按照朱夫子的理論,若三世不修宗譜即為不孝。通過修宗譜維繫尊卑等級,彰善除惡,推行封建倫理,緩和宗族內部貧富矛盾。他們正是以宗祠族譜為載體,通過各種簡樸的民俗活動,宣傳宗法理念。如建「保安會」,紀念張巡、許遠,倡導「忠君報國」。演目連戲,宣傳「因果報應、懲惡揚善」。春節認親拜年,加強血緣姻親情感聯繫。清明節認祖歸宗,鞏固同宗共祖子孫的歸根意識。在封建政權難以顧及的徽州廣大偏僻鄉村,宗族觀念在這種特殊的人居環境下,顯得十分重要和突出。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族長(祠董、執事)權威的神化,「祠堂」實際上被賦予了許多社會管理功能。如祭祀祖先,隆禮報本,商議處理本族大事,管理宗族財產,建立道德教化體系。在偏遠山區,宗族自治成為社會運轉和穩定的重要因素。村民心甘情願地把一切大小事務託交給祠堂安排,祠堂實際上充當著土衙門的角色,進而成為徽州人基本的生存環境。徽州人在宗族自治中,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物化形式——祠堂管理模式。




二, 祠堂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徽派建築藝術的典範。

「祠堂高聳鬱雲煙,松柏蒼蒼不記年。」祠堂作為一村一族最重要,最注目的大型建築,切合了當時徽州族人共同的社會心理需要。作為宗族權力象徵,不同類型有不同規制。宗祠一般採三進七(或五)開間構造。一進為儀門(樓),由大門和過廳、儀廳組成,大多以重簷歇山式建成「五鳳樓」,主要是祭祀時供鼓樂之用。大廳後是天井。二進享堂,為主體部分,是祭祀祖先和處理本族大事的場所,大的可容納上千人。享堂中間正壁,懸掛祖宗容像或祖先牌位圖。三進為寢室,為供奉祖先牌位及祠堂中貴重物品的地方。支祠一般比宗祠規模要小。但如果支族中出了大官,或經商爆富,可超出宗族總祠。家祠一般與居宅相連,設有寢室、儀門。祠堂建築佔地開闊,由低及高,立柱橫梁,錯落有致,翹簷走壁,空間飽滿,給人以厚重威嚴感。祠堂的構架,為達到隆重目的,柱梁門窗均飾以「三雕」。「三雕」的點綴,使祠堂威嚴和審美達到了至高的境界。徽州人取當地磚木石資源,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設計製作,意在承木雕的華美丰姿,取磚雕的清新淡雅,借石雕的渾厚灑脫,使每一座祠堂都成為「東方文化的藝術寶庫」。如績溪龍川胡氏祠堂,座北朝南,建築面積一千五百六十多平方米。祠堂青磚白牆,廳堂典雅莊重,環境臨溪望遠,清幽一片。門廳堂廊之間,有一頁天井。兩傍甬道,植木種花,富有江南人家詩意。祠內隔扇裙板木雕圖案,浮鏤相配,線浮並用,以「多、精、美」著稱,雕梁畫棟,圖案美觀大方,畫面立意精巧,散布在顯眼構件上,被譽為「木雕藝術的殿堂」。歙縣潛口汪氏金紫祠,不論從工程技術上,還是造型藝術上都極為高超。堂內計有一百根碩大的木柱和石柱,尤其是宗祠的石雕獅子、飛龍、蓬瓣,形態逼真,線條優美。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的羅東舒祠和「寶綸閣」,耀眼奪目,美侖美奐,木雕堪稱一流。可以說,徽州的每一座祠堂,都是徽派建築藝術的精品傑作,都是勞動智慧的結晶。



三, 祠堂是徽州基本的人居環境,濃縮著眾多鮮活的歷史信息。

古祠堂,作為民間最直觀的社區活動載體,反映著底層平民的心態,流露出地域的世俗,很自然會將日常情趣在祠堂中得到充分物化。這種活「化石」,凝固著原始的生活本真,濃縮著冰封的史實,記實著內心追索的痕跡。每年清明,族人共同舉行祭祖掃墓,藉以敘人倫,凝族力。清人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載:「新安各姓,出入齒讓,姓各有宗祠統之。歲時伏臘,一姓村中,千丁皆集。」後來又演化成一種祭祀節日。每到規定時節,族人要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儀式,由族長主持。族長是依世襲「嫡長制」產生。族中有文化有地位的「禮生」參加,並擺設豐盛的祭品。按照行禮、作揖、鼓樂、宣讀祭文等程序進行,或鼓樂儀仗繞村(祠)一周,以追念祖上恩澤,頌揚賢德之人,求祈宗族旺盛。每年,按朱子修訂的「高、曾、祖、考」要求,要迎奉祖宗牌位,理晉主、越主等事宜。宗祠祖宗牌位,分單牌、統牌,單牌乃表彰始祖、顯祖、支祖或有貢獻於宗族的「功勞戶」。徽州祠堂有嚴格的「寢室之制」,即中龕供奉的是始祖神主,左右兩龕根據昭穆齒德等資格條件,對先祖進行排列。

「大宗百世不遷,小宗五世則遷」。宗祠兼理族內一切事務,一般採「不告不理」原則。只有重大事項才開祠堂處置。如懲戒不孝子孫,須「趕出祠堂」。不祭祖宗的要革出祠堂,或施以族(私)刑等。遇大災賑濟災民,至歲末救濟老幼病殘。遇豐年分送祭谷、祭胙或遇大事舉行大典。祠堂祭祖屬「展親大禮」。因此,在徽州人看來,「報本之禮,祠祀為大」。透過祠堂,我們不僅從祭祀中,深深地領略到當時的宗法氣氛,體味到宗族群體所表現出來的共同性格,蘊藏的人性精髓。這些,仍是當今我們了解徽州民俗的一個重要窗口。


附錄徽州其他祠堂

俞氏祠堂,位於婺源縣汪口村。以細膩的木雕工藝見長,祠堂所有的木質構件都飾以雕琢。有「雙鳳朝陽」「雙龍戲珠」等精美圖案。


俞氏祠堂的木雕


俞氏祠堂的木雕,「生聚教訓」下是一幅雙鳳朝陽的圖案,兩隻鳳凰在文革期間被破壞了。


仁本堂,婺源縣汪口村俞氏宗祠的正堂。「仁本」,以仁為本之意吧。唐朝白居易說:「天有時,地有利,人有欲。能以三者與天下共者,仁也,聖也。仁聖之本,在乎制度而已」。意思是:人存在欲望就像天地間存在時間和空間一樣,要讓天地人和諧共處,唯有制度來約束。正如孔子所說「克己復禮曰仁」。所以,「仁本」的祠堂自然有一整套嚴格的家規家訓。



敦本堂,歙縣棠樾村鮑氏支祠的正堂。


敦本堂,歙縣漁梁老街的巴蔚祖老宅。徽州的老宅正堂基本上都取名「**堂」。祠堂的大堂也是取名「**堂」。整理照片時,意外發現棠樾村的鮑氏祠堂的堂名與漁梁的巴氏老宅的堂名一樣,都是「敦本堂」。遂查之字典,「敦本」,意為注重根本,務實,古時多指注重農事。明朝權相張居正在《翰林院讀書說》寫道:「二三子不思敦本務實,以眇眇之身,任天下之重」。


老楊家染坊,位於黟縣南屏村,實際上是葉氏宗祠。曾經作為拍攝張藝謀的電影「菊豆」的主要場景地,至今仍然保持當時的樣子。


敘秩堂,黟縣南屏村葉氏宗祠。「敘秩」,出自「周禮」中「掌其政令,行其秩敘」。原意是依班次受祿,即論功行賞。


奎光堂,黟縣南屏村葉氏支祠。「奎光」,奎宿之光。二十八星宿中「奎宿耀光」有文運昌明,開科取士之兆。

黟縣南屏村葉氏支祠


程氏祠堂,位於黟縣南屏村。


追慕堂,黟縣西遞村胡氏祠堂的分支。追思西遞村胡氏祖先胡昌翼公等。由於西遞胡氏是唐朝皇子李曄的後人,因此,堂內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像,還有唐朝凌煙閣眾多開國功臣的畫像。

(來源:徽州營造學社)

中華國學、國醫、國藝、國粹——更多精彩【著作】與【美文】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即可關注噢~


點擊下面的「閱讀原文」,更多資訊、更多好文

相關焦點

  • 專題 | 孫若風:鄉村建築是中國人的共有祠堂
    在我看來,今天散落在鄉村的各類建築,特別是傳統民居,也具有祠堂的份量,或者說,是我們中國人共有的祠堂。《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國一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
  • 專題|孫若風:鄉村建築是中國人的共有祠堂
    在我看來,今天散落在鄉村的各類建築,特別是傳統民居,也具有祠堂的份量,或者說,是我們中國人共有的祠堂。《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國一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
  • 商丘孫氏祠堂在鄉村振興中的啟示
    千百年來,祠堂就像是一條紐帶,將世界各地同根同源的血脈宗親聯繫在一起。祠堂凝聚著家族和村落的記憶,有記憶,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鄉村。位於商丘市梁園區孫集村的孫氏祠堂,歷經四次大拆大建,無數次的復原修繕,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大火火燒燒不毀屹立百年的孫氏祠堂;敲打打擊擊不垮千載傳承的孫氏後人。
  • 瀏陽揚棄繼承宗祠文化 以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核心價值觀
    我們立足在全市農村廣泛開展的「美麗鄉村•幸福屋場」建設,依託各個屋場中現有的祠堂,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在祠堂傳統文化中嫁接現代文明,通過增添新的設施,實施新的管理,拓展新的功能,使祠堂展現新的風貌、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 利川白羊咀村:村落自治「小組織」​ 譜寫鄉村治理「大樂章」
    2019年4月,恩施州人民檢察院駐白羊咀村「尖刀班」進駐後,通過推薦選舉成立雙寨村落自治小組,檢察力量和村民自治雙管齊下,雙寨舊貌換新顏。如今的雙寨街道乾淨整潔,村民和諧相處,是村民的幸福家園。村支部書記候雪英和州檢察院駐村尖刀班包片幹部李志入戶63歲的「老雙寨」張武江家中,就村落自治深入調查研究。「村落自治小組的成員應有願做敢說、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擔當,心裡總打自己的『小算盤』是搞不好的。」張武江如是說。
  • 泗洪青陽街道:聚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家園
    這是近年來泗洪縣青陽街道聚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新家園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青陽街道以鄉村振興為指引,按照黨建引領農村基層治理精神要求,著力在農民群眾居住條件改善、居民自治、黨員鄉賢齊參與、產業興旺、脫貧攻堅等方面重點發力,走出一條「顏值高」、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 劉雁:在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對接中重塑鄉村文明
    如今,在山東泗水之濱,鄉民吟經誦典之聲不絕於耳,「儒學入鄉村美德傳四鄰」正成為令人注目的鄉村佳話,而這也正是山東把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觀在鄉村進行有益對接中的神來一筆。   鄉村,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是每個中國人的精神故鄉。我們今天仍在浸潤與延續著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鄉村所日漸成形的中國價值與中國文明。而說到鄉村,怎麼也逃不開傳統儒家文化對其帶來的塑造性影響。
  • 郟縣黃道鎮:打造美麗鄉村 創建文明家園
    據悉,黃道鎮紙坊村在2017年成功創建省級文明村鎮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創建,通過道德講堂、星級文明戶評比、公益超市積分兌換、舉辦農民運動會等載體,強化宣傳引導,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紮實提升人居環境,創建清潔幸福的美麗家園,營造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弘揚道德典型,形成崇德向善的文明鄉風,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
  • 《鄉關何處》重構了我們的「精神家園」
    現在看來,以前村裡的那些古建築、祠堂,還有那些傳說,都是一種十分珍貴的文化,是我們的「根」。或許,這些零散的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存,早已超越了那個時代或那個族群,而成為了「中華傳統村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了我們所有人該當呵護的「精神家園」。&nbsp&nbsp&nbsp&nbsp的確,《鄉關何處》喚醒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
  • 南昌進賢縣溫圳鎮:昔日老祠堂 今日新「家園」
    在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溫圳鎮,很多祠堂由村民祭祀、議事場所轉變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深受村民歡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 三水的祠堂大變身啦
    10月14日,佛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到三水區調研「祠堂+文化」——鄉村振興中的基層文化發展模式示範創建項目,深入了解工作創建情況和探討「祠堂+文化」未來的發展路徑。文旅講者陸阜年介紹,江根村曾有13間古祠堂,歷經數百年歲月流轉,現在只剩下三間。其中,位於村中央的歲松陸公祠,昌盛文風延續百年。2019年,歲松陸公祠開始推進「祠堂+文化」建設,為江根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內涵,祠堂不僅有古韻猶存,還設置了圖書室、志願服務和婦女服務等六大功能,成為了村民議事、開展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
  • 廣東白坭:創新探索「祠堂+文化」模式,為鄉村振興賦能!
    (網媒大咖多維度感受鄉村振興下的白坭祠堂)文化聚民,盤活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途經白坭鎮陳氏大宗祠,總能聽見歡聲笑語  (孩子在祠堂內學習書法)  這都極大地盤活了白坭文化氛圍,使祠堂成為名副其實的「鄉村大舞臺」,通過傳統的祠堂與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不僅破解了農村公益文體事業資源不足的難題,還讓祠堂成為群眾的活動陣地,成為外來人口融入社區的重要平臺。
  • 家譜國際丨「祠堂大變樣」 家風美德齊傳揚
    近年來,上高縣創新理念,充分保護和修繕農村古祠堂,並結合實施「文化大院」「農家書屋」等民生工程,在祠堂設立「家風家訓大課堂」,弘揚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在江西省上高縣蒙山鎮抗頭村的祠堂裡,一位老師為孩子們講解對聯的內容。
  • 走進新時代的餘姚傳統祠堂
    傳統祠堂是我國不可移動文物中的重要類型,承載了歷史、人文、科學、藝術、建築、民俗等諸多信息,蘊含了以「忠信孝悌」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其所倡導的敬長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師長、睦近鄰、崇儉樸、恤孤寡、戒淫逸、戒奢侈、禁賭博等倫理規範,包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美德,對今天形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均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論中國城鄉「三堂」缺失:私塾學堂、宗族祠堂、民間道堂
    核心提示:傳統民間社會的人生道德信仰,主要是通過以上三堂來塑造。如果說學堂和祠堂教導了做人之道,道堂則回答了死後的去向這一終極關懷問題,三者合起來使生死得以安頓。
  • 三水全面推進「祠堂+文化」,實現文化聚民、文化悅民、文化惠民
    近年來,三水抓住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的契機,以白坭鎮為先行點,在全區範圍內選取蘆苞鎮蔡氏大宗祠(北部)、雲東海街道南山書社(中部)及白坭鎮陳氏大宗祠(南部)等為試點,深挖提煉傳統祠堂文化,不斷融入黨建、社會組織孵化、文明教化、鄉村治理等內涵,賦予祠堂新的作用和使命,以「祠堂+文化」開啟新時代農村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新模式。
  • 南京學者人民日報刊文: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人民日報》2018年02月05日 07 版 版面截圖 原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治理之道)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以及農村改革不斷深入,我國廣大鄉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農業生產方式、社會結構的變化在促進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富裕的同時,也給鄉村治理帶來一些新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是在鄉村治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 浙江日報丨蘭溪用活文化禮堂引領鄉村振興
    一座座文化禮堂,成為了傳承傳統文化、弘揚主流價值、豐富文體活動的精神家園。在蘭溪,文化禮堂就是當地的「文化地標」。看電影、演村晚、讀經典……村民們的閒適時光在文化禮堂中度過。自2013年以來,蘭溪緊緊圍繞「文化地標、精神家園」的定位,吹響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號角。
  • 徽州族權的象徵丨許村古鎮的祠堂
    大邦伯祠坐西朝東,為三進五開間,外加一門樓。邦伯門是總祠,下衍長生祠、四義祠、逸庵祠、三智祠、巖保廳、敦義堂、光裕堂(這些祠堂已毀)。祠堂中間兩柱的對聯為許伯升為官箴言「少造一冤一枉乃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釐是禍國殃民」。一代廉吏許伯升是許村人的驕傲,大邦伯第也是汀州太守許伯升之祠。洪武十三年(1380),許伯升任福建汀州知府。任職才三年,許伯升就辦了三件大事,令朝廷更加器重。
  • 傳承歷史文化的精神家園
    為了把古戲臺保護和利用有機結合起來,該鎮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對轄區內的古戲臺進行修繕修復,使其重新承擔起鄉村小舞臺的功能。「修繕後的古戲臺,重新煥發出昔日的風採。」強蛟鎮宣統委員褚崢嶸說,它們成了當地群眾看演出、聽講習的文化活動中心,傳承歷史文化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