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843字,閱讀約2分鐘
宋朝的官場騙局,在《知不知道》中有深刻的反思,盛家跟袁家聯姻,袁家仗著自己是盛家的伯爵惡霸身份,派自己的長子代表父親去送大雁,並請來師傅帶著鍋子做遊戲,企圖贏回大雁,如果不是明蘭出場,差點讓袁家心靈手巧,戲裡跟男的就是因為它。投壺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
在古代,作為貴族必備的素質,也就是會六藝,一開始都是以戰爭為目的,隨著王朝統治的相對穩定,大量的人靠著祖上的蔭庇,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在戰場上,為了讓他們忘記自己的技藝,六藝在禮儀上被保留了下來,壺戲從"射"開始,就是射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精度要求高。
從戰國到魏晉時期,壺只是一種少數人的遊戲,直到唐代,它才風靡全國,貴族們個個腰纏萬貫,出手闊綽,講究排場,每次宴會都會用壺壓軸,各種玩法都有,詩人們有興趣將它寫成詩,但這太容易上癮了,時間長了,貴族們就會給許多有識之士寫一封信,指責甩鍋的弊端。
宋朝的時候,邊境頻頻告急,為了保家衛國的需要,皇帝提倡讀書人不僅要讀四書,還要學習兵法,期望他們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投壺遊戲對於文人武將的喜歡,不難想像它在當時那麼受歡迎,因為在當時文人的地位遠比武將高,也讓司馬光對遊戲投壺的創新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制定了投壺的統一規格,去掉了有趣的環節,對於投壺有了專門的術語,創造了新的遊戲規則,通過耳四籌、雙耳六籌、倚杆為十籌,一經定型,很快風靡官場。《知否》投壺規則從這裡開始。投壺,文人願不願意,輸贏不僅關乎他們的利益,更關乎他們的面子。
到了明清時期,這一遊戲流傳到民間,從用材到壺的造型也是五花八門,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甚至有很多關於它的書籍都被刻了出來,到了近代,西方娛樂的傳入,供人娛樂的逐漸增多,又因為壺的功能單一,失去了吸引力而失寵。
投壺遊戲陪伴古人兩千多年,帶給他們無數快樂,雖然它已經沒落,但不會被遺忘,它早已融入文化,讓後人憑弔。
參考文獻:《宋史》
這裡是《若芹站起來》,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上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