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思想家周敦頤說過: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一句話將人們對於牡丹花的喜愛展現無遺,歌頌讚美牡丹花的文學作品很多,尤其是在唐詩中,更是數不勝數,唐代的詩人們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讚美牡丹的詩篇。李白就有「枝紅豔露凝香」的直接描寫牡丹花姿綽約的佳句。
之所以從古至今人們對牡丹花這麼鍾愛,是因為牡丹花的鮮明個性:花朵豔麗,花色多樣,有紅的、白的、鮮紅、淺紅等,歷來都是最受寵愛的觀賞花,加之它的品格豐富,更是讓人們對它鍾愛有加。
今天小赫赫要與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來自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劉禹錫,他有一首關於牡丹花的詩可以稱得上是牡丹詩中的經典與壓卷之作,這首詩就是——《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的詩在之前我們介紹過很多,劉禹錫雖然生在繁盛無比的中唐時期,其在詩文創作上的造詣也可以與白居易比肩,但是他的一生卻是坎坷無比的。在他的詩中我們能體味到一位屢次被貶謫的才子心內的壓抑與無奈,詩中往往透露出與蘊含的道理令我們嘆服!
這首詩正是作於劉禹錫創作的後期,當時的他剛剛結束了幾次貶謫和十幾年的漂泊生活,在洛陽得到了片刻的安寧。在回望自己以往的艱難生活時,劉禹錫不僅沒有消極對待,而是積極面對一切,仍舊是對生活滿懷希望的,這樣的樂觀也造就了無數的名言佳句:病樹前頭萬木春,正是劉禹錫陽光一樣內心的寫照。在這樣的一首讚美牡丹花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深深埋藏在詩人內心深處世界的樣子,以及他對於生活的那份執著的熱愛,詩中的牡丹花不正是黯淡生活中那一抹難得的「紅豔」和光明嗎?
劉禹錫的這首《賞牡丹》在他眾多的詠物詩中算得上是代表之作,這首詩雖然只有寥寥數語,就從側面寫出了牡丹花的獨有品格,可以說是在劉禹錫的詩中最美的一首經典佳作了。
這首詩,劉禹錫並沒有像李白那樣直面描寫牡丹花的美麗、芬芳、鮮豔,而是通過描寫在牡丹盛開的季節,眾人欣賞牡丹的場景來側面讚美牡丹花的個性以及表達自己對牡丹花的喜愛之情。這樣的高超寫法,別具一格,在不乏令人心醉的詩情畫意中,也同時造就了這首經典的牡丹詩!
芍藥妖而無格,芙蕖淨而寡情。
開頭兩句並沒有直接著筆牡丹花,而是先描寫了芍藥花與荷花,為後文的讚美做好鋪墊。從這裡我們就能感覺到這首詩在同類詩詞中的別具一格。
本意:庭院前的芍藥花雖然開得很豔麗,但是相比牡丹花而言又缺少了些許的品格,池塘裡的盛開的荷花看似很純情,但是卻沒有牡丹花的豔麗多姿。
前兩句總歸一句話:牡丹花最好!
芍藥花算是比較早期的觀賞花種,早在《詩經》中就有男女之間相互贈予芍藥花的記載。隨著時代的變遷與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不斷探索,牡丹花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尤其是到了唐朝以後,牡丹花逐漸成為高格調的花種,甚至有人將牡丹花比作君王,芍藥卻比作了侍從,由此可見牡丹花在唐朝之後的地位之高。
而芙蕖,也就是荷花,自古以來就是以「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著稱,在池塘的水中亭亭玉立,有種不可接近的高冷氣質,所在在劉禹錫的眼中荷花太過純潔而缺少了很多的情調。劉禹錫分析完畢,最後得到結論:芍藥種植時間久遠,但是「妖冶無格」;荷花可稱得上是絕對的「花中君子」,但是太過清高而冷豔寡情。雖然沒有出現牡丹花,但是讀者一讀便知作者對於牡丹花的喜愛之情了,「此時無聲勝有聲」,前兩句做好了厚厚的鋪墊,作者心中的花王即將隆重登場。
牡丹真國色,花開動京城
在前兩句的鋪墊下,三四句重點描寫了人們出門觀賞牡丹花的盛況,從側面描繪出了牡丹花的美麗與高尚的品格。
本意:相比芍藥花與荷花而言,牡丹才是真正的國色天香,它既有動人的外表更有優秀的品格,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美麗動人、傾國傾城,又聰明賢惠。牡丹花開的時節,人們會爭相前去觀賞,此時整個洛陽城就像因為牡丹花而有了活力一般。
最後兩句中的一個「真」字和一個「動」字,既讚美了牡丹花的豔麗多姿又寫活了整首詩,從側面歌頌了人們對於牡丹花的喜愛。「真國色」與「動京城」這樣的高度的評價既反映了京城人們賞花傾城而動的習俗,又從側面襯託了牡丹花的誘人魅力:正是由於牡丹花有著令人傾慕的「國色」,才使得「花開時節」整個京城為之轟動,人們紛紛奔走相告,爭先賞玩。
縱觀整首詩,劉禹錫另闢蹊徑,通過側面描寫,與芍藥、荷花的對比中,讚美了牡丹花的獨特個性,從花開季節的「動」京城中,讚美了牡丹花的「真國色」。這首《賞牡丹》中,每一句都寫得很美。雖然每一句都是淡淡著筆,但字字句句都是那樣美得如詩如畫,不愧為牡丹詩甚至是詠物詩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