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篇
農村是樹梢,國家政權是主幹,樹梢在農村動起來,絲毫不會影響國家的主體。因此,當務之急是--讓樹梢動起來。
適合設立土地股份制的地區需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農村幹部管理水平高,二是農民無須依附於土地,三是要有分配。
廣東南海:農村股份合作制觸到三個邊界
□ 黃豔華
從某種意義上說,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是第二個"小崗村"。
南海區原為南海市,2003年1月8日撤市併入佛山市。從1992年下半年開始,南海嘗試在羅村鎮下柏管理區、裏水鎮沙湧管理區、平洲區洲表村三處試點,實行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到1993年下半年,這三個地方分別以股份公司或經濟合作社的名義制定了章程。當年8月31日,當時的南海市委市政府發布《關於推行農村股份合作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在全市農村範圍內推行股份合作制。
"攤丁入股"
事實上,南海的農村改革始於更早的時間。
1987年,南海成為國務院批准的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主要進行了兩個試驗項目:一是農村規模經營,二是農產品出口基地。
"這兩項改革可以說失敗了。"南海區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餘偉基坦承。他認為失敗的原因,是由於種植糧食的經濟效益低,在當時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驅動下,許多農民實際上已經脫離土地。
於是,當時的南海市政府逐漸將改革思路轉移到產權上來。
在《意見》中,南海將農村股份合作制定義為四種形式:合作經濟股份制、農村土地股份制、合作組織企業股份制和農村聯合股份制。其中,土地股份制強調建立土地承包權股,實現土地三權(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農民的承包權從實物形態轉變為價值形態,在以股份形式將其穩定的前提下,解決好農村土地的整體規劃,土地的徵用、使用和農地保護以及提高土地的生產率等問題。"
據南海區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莊少偉介紹,一般的做法是先由村或村民小組成立資產評估小組,對集體資產進行清產核資,主要包括資源性資產即農用地,和經營性資產即廠房、店鋪等,這兩部分加起來形成總股本。
然後確定股東人數,凡戶口在本村或村民小組的農民自然成為股東,總股本除以股東人數為總股數,在實行股份合作制初期,一般每人分得一股,16歲以下未成年人分得半股,但有的地方也可增設承包股權和貢獻股權,在基本股之外按承包土地的期限和農齡分股。
對土地及集體資產的運營,由股東大會進行公開投票。所有的帳目都張榜公布。每年收入的40%用於農民按股分紅,60%由經濟組織提留,用於公共用途及再發展資金。
莊少偉指出,股份合作制的實質是把農民的承包權變為股權。
帶著三個"邊界"去上市
但專家也指出,南海的農村股份合作制畢竟是摸著石頭過河,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從福利性向經營性的過渡、由封閉性向開放性的轉變、外嫁女股權增減引發的社會矛盾、經濟職能和行政職能分開的問題。
同時,由於地區發展不均衡,以村或村民小組為單位設立股份合作組織的方式,不一定在任何地區都適合。
莊少偉指出,適合設立土地股份制的地區需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農村幹部管理水平高,二是農民無須依附於土地,三是要有分配。農民沒有收入,機制也就失去了活力。
2003年,南海區農民年均分紅1180元,東南部工業發達地區最高分紅接近1.5萬元,但西部仍舊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從實行股份合作制以來就沒有分過紅,這樣的組織佔到全區1/3。
南海官方人士普遍認為,學習南海模式並有所創新的江蘇崑山模式要更先進。"比如崑山成立富民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要開發土地就每個人都出資。"莊少偉說。
另一位專家也指出,更好的模式是以項目進行股份合作,完全市場化,而南海是全塊資產量化,以村或村民小組為單位進行股份合作,"我們還沒有脫離原來非完全產權那一塊。"
這位專家透露,未來南海農村股份制發展的方向將是公司上市,這也是政府制定的長遠目標。"從收益上講,有一些村委會超過3000萬元,已經可以達到一個小公司規模。"
連結:深圳萬豐的共有制
深圳市寶安區萬豐村在改革開放之初,先是土地承包,接著工業進村,萬豐的面貌雖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在實行土地包產到戶時,公共事業捉襟見肘。於是,黨支部作出決定:在完善家庭聯產承包的同時,重新整頓集體經濟,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萬豐工業村"的口號。
1984年上半年,在引進香港彩星集團來村辦廠過程中,黨支部決定推行股份制合作制,發動黨員、群眾投資參股。在推進和發展股份合作制的過程中,村黨支部書記潘強恩逐步形成了共有制的思想。他提出:通過股份合作制實現共同富裕,避免兩極分化,即必須實行股份共有,以股份的共有達到生產資料的共有,人人當家作主,真正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基於這樣的思想,1987年底,黨支部、村委會決定,對無力出股金的村民撥款400萬元,給未入股的村民每人"貸款"5000元(可入5000股)。這筆股金50年內歸自己,50年後歸集體。這種做法不是單純地救濟,而是積極地扶貧,更重要的是從此以後,萬豐村全體村民都成為"萬豐股份公司"的股東。就這樣,一種新型的以股份合作為核心內容的共有制應運而生。
共有制的要點:(1)共有制是公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2)人人佔有生產資料,人人都是股東;(3)實現共同富裕;(4)明確多種所有權;(5)把通過均貧富達到共同富裕的設想變成一種允許有差別的共同富裕;(6)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7)公有制的優勢得到發揮;(8)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結合成為一種不可分割的組合體;(9)共有制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實踐的路子,其核心是:以股份制手段,共有為目的,逐步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