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密碼學和分布式計算的發展。
裡程碑一:公共秘鑰算法的提出
1976年,迪菲和郝爾曼發表了一篇開創性論文《密碼學的新方向》,覆蓋了現代密碼學的主要研究方向,涵蓋非對稱加密、橢圓曲線算法、哈希函數等,首次提出公共秘鑰加密協議與數字籤名概念,構成了現代網際網路中廣泛使用的加密算法體系的基石,同時這也是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誕生的技術基礎。
裡程碑二:私人貨幣的理論想像
同年,哈耶克出版了《貨幣非國家化》,哈耶克從經濟自由主義出發,認為競爭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關鍵,而政府對貨幣發行的壟斷破壞了經濟均衡。哈耶克提出非主權貨幣、競爭發行等概念,從理論層面引導去中心化加密數字貨幣技術的發展。
裡程碑三:非對稱加密算法RSA誕生
1977年,羅納德·李維斯特、阿迪·薩莫爾和倫納德·阿德曼參加了猶太逾越節的聚會,喝了些酒。回到家後李維斯特怎麼都睡不著覺,於是信手翻閱起數學書來,這時一個靈感從它腦海浮現出來,於是連夜整理自己的思路,一氣呵成寫出了一篇加密算法的論文。次日,李維斯特將論文拿給阿德曼審閱,並做好了再一次被擊破的心裡準備,但這一次阿德曼卻認輸了,認為這個方案可行。
在此之前,阿德曼已經四十多次擊破李維斯特和薩莫爾的算法。按照慣例,李維斯特按姓氏字母將三人的名字署在論文上。這篇論文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非對稱加密算法:RSA。RSA算法是第一個能同時用於加密和數字籤名的算法,也易於理解和操作。RSA是被研究得最廣泛的公鑰算法,從提出到現今經歷了各種攻擊的考驗,被普遍認為是最優秀的公鑰方案之一。這一成果被認為是《密碼新方向》的延續。
裡程碑四:Merkle樹正式發明
1979年,Merkle Ralf提出了Merkle Tree數據結構,被廣泛用於校驗分布式網絡中數據同步的正確性,對密碼學和分布式計算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是區塊鏈中校驗數據真實性的重要手段。Merkle Ralf是《密碼學新方向》兩位作者之一Hellman的博士生,實際上《密碼學新方向》就是他的研究方向。
裡程碑五:求解拜佔庭將軍
1982年,萊斯利·蘭伯特提出拜佔庭將軍問題,並證明了在將軍總數大於3f,背叛者個數小於f時,忠誠的將軍們可以達成一致,標誌著分布式計算理論和實踐正在走向成熟。
裡程碑六:數字貨幣重要嘗試Ecash
同年,大衛·喬姆公布了密碼學支付系統ECash,成為加密數字貨幣最早的先驅之一。
裡程碑七:區塊鏈公私鑰的基礎—ECC
1985年,Koblitz和Miller各自獨立發明了著名的橢圓曲線加密算法ECC。由於RSA算法的計算量大,實際落地時遇到困難,ECC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非對稱加密體系真正進入生產實踐領域。ECC標誌著現代密碼學理論和技術開始走向更加普遍的應用。
裡程碑八:共識機制工作量證明來也
1997年,Adam Back提出了Hashcash算法,用於解決垃圾郵件和Dos攻擊問題,Hashcash算法是一種PoW算法,後被比特幣系統採納使用。
裡程碑九:數字貨幣再次創新
1998年,華裔工程師戴偉和尼克·薩博各自獨立提出加密數字貨幣的概念,其中戴偉的B-Money被公認為比特幣的精神先驅,而尼克·薩博的比特黃金(Bitgold)設想基本就是比特幣的雛形,以至於至今仍有人懷疑薩博就是中本聰,但被尼克·薩博本人否定了。
裡程碑十:比特幣區塊鏈橫空出世
21世紀初,點對點分布式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先後誕生了Napster、BitTorrent等流行應用,為加密數字貨幣實現夯實了技術基礎。
2008年11月,神秘的中本聰發表了論文,描述了一種完全去中心化的加密數字貨幣——比特幣,而區塊鏈則作為其底層技術進入公眾視野。經過十餘年發展,區塊鏈技術逐漸成為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技術之一。
關注找鏈信息公眾號,回復「區塊鏈裡程碑」可免費獲得以上經典參考文獻。
本文選自:相關內容選自華為區塊鏈技術開發團隊編著的《區塊鏈技術及應用》,原文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