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每當來訪者向他闡述心理問題,想要求得幫助時,他第一句話總是問「你出生後有沒有和媽媽一起睡?是什麼時候分開的?」按照他的話來講,孩子睡覺睡不好,身心容易出問題。
很多成年人之所以會面臨種種親密關係上的困惑或者心理上的障礙,很多時候追溯到原生家庭,再追溯到他小時候,多是他跟媽媽的依戀關係出了問題。而這個依戀關係最具象的表現,就在於孩子從小是跟誰睡的,夜裡哭鬧有沒有人及時回應,簡而言之就是「有沒有睡好」。
寶寶的睡眠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心理髮育和親子依戀關係
親子教育專家李子勳在《人生困境整理術》一書中說,兩歲前是孩子和媽媽相處的黃金時期,母子朝夕相處,夜晚共枕入眠,肌膚相親,這些都能給寶寶以心理安慰,是構建親子依戀關係的最佳方式。
寶寶出生後本身並不具備自我意識,他至少在一歲內都是與母親是共生體,母親的喜怒哀樂影響著他的情緒,當然,寶寶自身有情緒,也需要通過母親的撫慰得到緩解。其中因寶寶睡眠時間在一天中佔時較長,超過了清醒的時間。因此,寶寶睡眠模式如何,在睡前、睡眠中驚醒後以及醒來是否有人及時回應,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媽媽的依戀關係。
同時,寶寶在入睡過程中情緒是安定、平和的,內心有愛被包圍,也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那麼睡夢中大腦皮層能夠徹底放鬆,體內激素正常分泌,不僅有助於寶寶大腦發育,也有利於寶寶心智發展。
只可惜,很多新手父母因為不知道寶寶睡眠的重要性,再加上因為缺乏相關育兒經驗和育兒理論,在處理寶寶睡眠問題上出現了很多錯誤,甚至影響到了寶寶心理發展而不自知。
不當的睡眠模式,正在破壞寶寶的安全感,易引發心理問題
▲一歲前媽媽熱衷於戒夜奶、各種變種的睡眠訓練,非要讓寶寶自主入睡
一歲內的寶寶因為不具備自主入睡能力,在犯困時會不停啼哭,甚至半歲前都需要抱睡、搖睡才能睡得安穩。當然夜裡也需要吃夜奶好幾次。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因為寶寶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不具備自我安撫入睡和夜醒後自動接覺能力,需要藉助外力幫助。
但不少媽媽因為聽信所謂的專家建議,「需要給寶寶及時戒夜奶」,「寶寶一覺睡到天亮有妙招」,從而操練起各種睡眠訓練,在寶寶大哭大鬧時不是立刻抱起來安撫,而是先由寶寶哭上幾分鐘再輕拍安撫,之後逐漸延長安撫間隔,直到寶寶睡著。
她們自以為這樣的睡眠訓練不僅解放了自己,還培養了寶寶的獨立入睡能力,卻不知道:睡眠引導無法減少夜醒次數,只是減少了孩子向父母求助的次數。看似寶寶夜裡哭鬧次數越來越少,真實原因卻是寶寶因為得到回應太少,心灰意冷,自動放棄求助。
在心理學上,這叫「習得性無助」,媽媽雖然在身邊,寶寶卻覺得「如入無人之境」,自己沒有可依靠的人。時間長了,寶寶白天行為退縮、眼神黯淡,雖然看似乖巧實為自我放棄,最後不僅影響寶寶安全感建立,同時長大後不僅不自信,也不會輕易相信別人。
▲兩歲前母子頻繁分離,寶寶沒和媽媽一起睡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媽媽在寶寶兩歲前和孩子分離超過兩周,就會給寶寶造成心理創傷,而且不可逆。因為這時的寶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客體永存」的概念,在他們的意識裡,媽媽沒在眼前,就說明她從這個世上消失了,棄我而去了。
因此,如果媽媽工作忙把寶寶放在老家由老人帶,或者即使寶寶和自己住在一起,晚上卻由老人或保姆摟著睡,其實也算是某種程度的母子分離,不利於寶寶心理健康。
▲為了鍛鍊獨立性,用慘烈的方式過早跟孩子分房睡
還有些家長,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性,不顧孩子的心理髮育進程就盲目要求孩子獨立睡另一間房。在孩子做出哭泣、撕打、求助時也不管不顧,就會嚴重影響孩子心理。
什麼才是不影響寶寶心理的健康睡眠方式?
新手媽媽可按照自己的本能去照顧寶寶,寶寶需要抱睡就抱睡,寶寶夜裡哭鬧就去哄。不管寶寶有什麼樣的睡眠要求,媽媽都儘量滿足。即使因為精力原因無法滿足,也不要因此覺得自家寶寶不乖,行為需要改正。
細心觀察,用心理解寶寶行為表達出來的意義,分析寶寶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跟著家人鄰居或者專家的話人云亦云。請記住,跟專家和其他人相比,最了解寶寶的,是你自己。如果你試過專家建議,發現不妥,不要猶豫,順應內心的真實想法。聽從內心想法去照顧寶寶,想怎麼寵就怎麼寵,都沒問題。不必害怕把寶寶慣壞,這麼小的寶寶還沒有自我意識,不會想到要用哭聲來要挾父母,他們的每一次哭泣,就是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