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成人的多數心理問題,源頭上和嬰幼兒期「沒睡對」有關

2020-12-13 育兒秘籍

文|秘籍君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每當來訪者向他闡述心理問題,想要求得幫助時,他第一句話總是問「你出生後有沒有和媽媽一起睡?是什麼時候分開的?」按照他的話來講,孩子睡覺睡不好,身心容易出問題。

很多成年人之所以會面臨種種親密關係上的困惑或者心理上的障礙,很多時候追溯到原生家庭,再追溯到他小時候,多是他跟媽媽的依戀關係出了問題。而這個依戀關係最具象的表現,就在於孩子從小是跟誰睡的,夜裡哭鬧有沒有人及時回應,簡而言之就是「有沒有睡好」。

寶寶的睡眠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心理髮育和親子依戀關係

親子教育專家李子勳在《人生困境整理術》一書中說,兩歲前是孩子和媽媽相處的黃金時期,母子朝夕相處,夜晚共枕入眠,肌膚相親,這些都能給寶寶以心理安慰,是構建親子依戀關係的最佳方式。

寶寶出生後本身並不具備自我意識,他至少在一歲內都是與母親是共生體,母親的喜怒哀樂影響著他的情緒,當然,寶寶自身有情緒,也需要通過母親的撫慰得到緩解。其中因寶寶睡眠時間在一天中佔時較長,超過了清醒的時間。因此,寶寶睡眠模式如何,在睡前、睡眠中驚醒後以及醒來是否有人及時回應,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媽媽的依戀關係。

同時,寶寶在入睡過程中情緒是安定、平和的,內心有愛被包圍,也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那麼睡夢中大腦皮層能夠徹底放鬆,體內激素正常分泌,不僅有助於寶寶大腦發育,也有利於寶寶心智發展。

只可惜,很多新手父母因為不知道寶寶睡眠的重要性,再加上因為缺乏相關育兒經驗和育兒理論,在處理寶寶睡眠問題上出現了很多錯誤,甚至影響到了寶寶心理發展而不自知。

不當的睡眠模式,正在破壞寶寶的安全感,易引發心理問題

▲一歲前媽媽熱衷於戒夜奶、各種變種的睡眠訓練,非要讓寶寶自主入睡

一歲內的寶寶因為不具備自主入睡能力,在犯困時會不停啼哭,甚至半歲前都需要抱睡、搖睡才能睡得安穩。當然夜裡也需要吃夜奶好幾次。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因為寶寶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不具備自我安撫入睡和夜醒後自動接覺能力,需要藉助外力幫助。

但不少媽媽因為聽信所謂的專家建議,「需要給寶寶及時戒夜奶」,「寶寶一覺睡到天亮有妙招」,從而操練起各種睡眠訓練,在寶寶大哭大鬧時不是立刻抱起來安撫,而是先由寶寶哭上幾分鐘再輕拍安撫,之後逐漸延長安撫間隔,直到寶寶睡著。

她們自以為這樣的睡眠訓練不僅解放了自己,還培養了寶寶的獨立入睡能力,卻不知道:睡眠引導無法減少夜醒次數,只是減少了孩子向父母求助的次數。看似寶寶夜裡哭鬧次數越來越少,真實原因卻是寶寶因為得到回應太少,心灰意冷,自動放棄求助。

在心理學上,這叫「習得性無助」,媽媽雖然在身邊,寶寶卻覺得「如入無人之境」,自己沒有可依靠的人。時間長了,寶寶白天行為退縮、眼神黯淡,雖然看似乖巧實為自我放棄,最後不僅影響寶寶安全感建立,同時長大後不僅不自信,也不會輕易相信別人。

▲兩歲前母子頻繁分離,寶寶沒和媽媽一起睡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媽媽在寶寶兩歲前和孩子分離超過兩周,就會給寶寶造成心理創傷,而且不可逆。因為這時的寶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客體永存」的概念,在他們的意識裡,媽媽沒在眼前,就說明她從這個世上消失了,棄我而去了。

因此,如果媽媽工作忙把寶寶放在老家由老人帶,或者即使寶寶和自己住在一起,晚上卻由老人或保姆摟著睡,其實也算是某種程度的母子分離,不利於寶寶心理健康。

▲為了鍛鍊獨立性,用慘烈的方式過早跟孩子分房睡

還有些家長,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性,不顧孩子的心理髮育進程就盲目要求孩子獨立睡另一間房。在孩子做出哭泣、撕打、求助時也不管不顧,就會嚴重影響孩子心理。

什麼才是不影響寶寶心理的健康睡眠方式?

新手媽媽可按照自己的本能去照顧寶寶,寶寶需要抱睡就抱睡,寶寶夜裡哭鬧就去哄。不管寶寶有什麼樣的睡眠要求,媽媽都儘量滿足。即使因為精力原因無法滿足,也不要因此覺得自家寶寶不乖,行為需要改正。

細心觀察,用心理解寶寶行為表達出來的意義,分析寶寶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跟著家人鄰居或者專家的話人云亦云。請記住,跟專家和其他人相比,最了解寶寶的,是你自己。如果你試過專家建議,發現不妥,不要猶豫,順應內心的真實想法。聽從內心想法去照顧寶寶,想怎麼寵就怎麼寵,都沒問題。不必害怕把寶寶慣壞,這麼小的寶寶還沒有自我意識,不會想到要用哭聲來要挾父母,他們的每一次哭泣,就是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愛。

相關焦點

  • 嬰幼兒為什麼比成人更容易發燒?
    其實,只要掌握了兒童發燒的常識和退燒要領,發燒問題就能解決。嬰幼兒為什麼容易發燒?發燒是身體有潛在感染或發炎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症狀。原因可輕可重,重者也可能危及生命,尤其有發燒以外症狀出現,就可能是疾病的前因,不可忽視。
  • 心理學家:那些心理疾病者,有個特點:不夠「自私」
    但如果一個人長期壓抑自我,讓整個心理都無法獲得滿足和釋放,那麼導致的結果必然也就是產生痛苦,最終患上心理疾病。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當一個人害怕自私,害怕照顧自己的感受,那麼這個人也不會是一個完整的人,會產生各種問題。
  • 心理學家:大多數國人有巨嬰心理
    原標題:我們90%的愛與痛 與巨嬰心理有關  「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心理學家武志紅的這個觀點,旗幟鮮明地印在《巨嬰國》紅綠配色的書封上;而書中的配圖,是以「閉眼咧嘴笑」的人物形象成名的藝術家嶽敏君的作品——一個個都笑得像嬰兒,卻分明是大人。  「嶽敏君的作品,主角都是像被抽掉了脊梁骨的人,抽巴的人生,凝縮在抽巴的身體中。很多人反感他的畫,但你走在大街上,滿眼望去都是這樣的圖景。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超過6個月。」武志紅言之鑿鑿。
  • 在0-3歲的敏感期,建立穩定的母子依戀是心理撫養的關鍵
    依戀通常指嬰兒和照顧者之間存在的特殊情感關係。父母撫養中孩子大多和母親形成依戀關係,而在一些家庭中這個角色會由上一代長輩來扮演,比如爺爺奶奶等。之所以說依戀是好事,在於嬰幼兒階段依戀能幫助他們適應生存,在此之外還助於構建嬰兒終身適應的特點,幫助 他們更好地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 新型脊髓灰質炎疫苗具安全性,可在成人嬰幼兒中誘發免疫反應
    《柳葉刀》(The Lancet)近日發表兩項最新研究,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脊灰疫苗,用於對抗一種正在非洲和亞洲暴發的變異病毒株,在健康成人和嬰幼兒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誘導出與Sabin株疫苗相似的免疫反應。
  • 心理學家:越是智商高的人,就越容易出現這3種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越是智商高的人,就越容易出現這3種心理問題!有人說,我們的煩惱從學會識字說話就開始了。如果我們什麼都不會,自然就不會再有什麼煩惱。這句話說得很對,但如果我們什麼也不懂,我們怎麼會接觸到這個世界的五彩繽紛。
  • 為什麼多數男人,在「行房」後倒頭就睡?或許和這2件事有關!
    夫妻兩個人那麼進行性生活也是一件很正常的生理需求了,它能夠有利於兩個人的身體健康,那麼對於兩個人的感情也有著一個穩固的作用,許多人都可能會發生這樣的一些問題。為什麼多數男人,在「行房」後倒頭就睡?或許和這2件事有關!
  • 18歲少女脊柱側彎,竟因……「睡姿不對,起來重睡」真不是個玩笑!
    許多人以為累了一天,往床上一躺,怎麼舒服就怎麼睡,卻沒想到,不正確的睡姿,可能對脊柱、頸椎帶來不可預料的影響。近日,18歲少女小鄒,因腰痛、脖子酸等症狀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醫科就診,檢查發現脊柱嚴重側彎,問診發現竟然是因為其睡眠姿勢不對。
  • 寶寶晚上老是醒,媽媽哄睡到崩潰?原因和解決辦法這裡都有!
    粉哥導讀:養娃過程中,爸爸媽媽們最關心的應該就是寶寶的「吃」和「睡」了,因為它們直接關係著寶寶的生長發育。如果寶寶睡不好,不僅是對爸爸媽媽身心的折磨,還可能導致寶寶生長發育遲緩。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於寶寶頻繁夜醒的那些事兒吧!被這個問題困擾的家長們趕緊點讚+收藏!怎樣才算頻繁夜醒?
  • 東方嬰幼兒肌膚護理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討論
    據悉,目前仍有高達63.4%的中國嬰幼兒遇到過一般或嚴重的皮膚問題,中國嬰童皮膚科就診率的數據顯示,0至3歲階段是嬰幼兒皮膚問題的高發期,佔比達54.5%。對於大多數嬰童肌膚問題,除了針對性地就診諮詢外,還需要採用恰當的皮膚護理方式有效呵護肌膚健康,並選擇合適的嬰幼兒護膚品預防皮膚問題、舒緩某些皮膚疾病。
  • 兒童畫的評估作用 關於繪畫如何用於心理評估和治癒
    兒童畫的評估作用 關於繪畫如何用於心理評估和治癒的問題,我們先要了解兒童心理症狀的種類、病因及特點。在美國的心理診斷標準中,兒童的心理問題除了一般常見的焦慮、抑鬱、強迫和性變態外,還包括精神發育遲緩、嬰幼兒自閉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品行障礙、抽動症、學習障礙等。
  • 做好嬰幼兒書 系好人生第一顆紐扣——接力原創嬰幼兒圖畫書創作...
    曾創作過《打瞌睡的小孩》《「沒想到」嬰兒創意繪本》等諸多頗受孩子喜愛作品的鞏孺萍在發言中提到:嬰幼兒文學就像是一道光,能夠照進孩子的心裡,給他們以希望和美好;同時它也是一座橋,能夠溝通孩子和家長,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用更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促進孩子更健康地成長。她和著名圖畫書畫家王祖民新近合作出版的《大象在哪兒拉便便》便是以這樣的理念創作出來的。
  • 成年人的肛欲期,一般出現在多少歲?心理學家的答案很明確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為心理性慾發展的階段論,並且他具體的劃分了心理階段的分期。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性本能的一種內在的、原發的動能、力量)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口唇期(0-1歲),肛門期(1-3歲),前生殖器期(3-6歲),潛伏期(6-11歲),青春期(11或13歲開始)。
  • 頂級心理學家給你全新答案
    嬰兒的天生學習力、對世界的認知和了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父母和所有的大人天生都具備幫助孩子學習的能力,但他們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去鍛鍊這一能力。嬰幼兒和科學家一樣,都是宇宙間最優秀的學習者。作為家長需要有時間、精力和陪伴,同時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和社會環境。
  • 發展心理學:寶寶最好和媽媽一起睡,這是孩子依戀的需要
    有人說嬰兒睡覺時,如果醒時看見媽媽在旁邊會繼續睡,不在的話就會哭,這是為什麼?其實,這是嬰兒對依戀的需要。有關依戀關係的研究,有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心理學家哈洛把剛出生的小猴子與媽媽隔離,讓他們與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待在一起。
  • 心理學家幫你揭秘,背後原因很科學
    這天也是如此,定了有關「胎夢」的主題後,我就去搜集相關的新聞,正好碰上日本醫學界著名心理學家池川明醫生。作為美國心理學協會的成員之一,池川醫生一直致力於研究人類在嬰幼兒時期的記憶,在得知我的來意後,他跟我分享了意見有趣的經歷:大約在15年前,池川醫生剛剛踏入該領域,就遇上過一個古靈精怪的小姑娘。
  • 為何有心理問題的孩子日益增多?心理學家跟蹤30年,真相很扎心
    導讀:現在家長時常會有困惑,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可是孩子的問題卻越來越多了,叛逆、厭學、抑鬱,甚至輕生等各種心理問題紛至沓來,新聞上的悲劇也層出不窮。他們為何會輕易放棄寶貴的生命,他們不堪一擊的脆弱心理是怎麼形成的?怎樣教育孩子才能讓他們積極進取,擁有健康樂觀的心態呢?任何一個「問題孩子」,家長都是「功不可沒」!
  • 遇到心理問題時,不妨去看心理醫生
    然而當你遇到鬱悶、莫名煩惱等心理問題時,你是否想到過去看心理醫生,接受心理諮詢?這個問題對多數人來說,答案或許為否。對此,恩施州優撫醫院州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譚成萬說,這其實是一個認識的誤區。譚成萬說,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該定義表述了健康的三個基本要素: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具有社會適應能力。
  • 中國心理學會評定首批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