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做了什麼使秦國成為了天下霸主

2020-12-15 冰雨穿越歷史的星空

秦穆公統治時期,天下的政治局面已經從春秋初期的局部兼併戰爭階段發展到大國爭霸戰爭階段。周室失其鹿,群雄競逐之。

為了秦國的發展,秦穆公從繼位之後就開始積極地網羅人才。他清醒地意識到:「如果沒有王佐之才,自己不可能完成霸業。」

公元前655年,秦穆公五年,晉國向虞國借路去徵伐引國。當晉國向虞國借路的時候,虞國國君卻因為曾經接受過晉獻公的寶馬和美玉,便認為晉國和自己的關係很好,爽快地答應了晉國。所以晉國在滅了號國後,也順手滅了虞國。當時百裡癸在虞國任大夫,他深知虞國國君鼠目寸光,昏庸無能,很難聽進去意見,便沉默不語。在晉國滅虞時,虞君國君和百裡癸也都被俘。同年,秦穆公派公子禁到晉國代己求婚。百裡奚是虞國的大夫,很有才能。晉獻公本想重用他,百裡奚卻寧死不從。

秦穆公派人求婚時,有大臣就對晉獻公說:「百裡奚不願做官,就讓他做個陪嫁的奴僕吧。」百裡奚被當作陪嫁的小臣送到了秦國。百裡奚認為這是奇恥大辱,便從秦國逃到了宛(今河南南陽)被楚國邊境的官兵抓獲。秦穆公聽說百裡奚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就想用高價贖回百裡癸,又怕出價太高,引起楚人的懷疑,就對楚人說:「我聽說我妻子出嫁時陪嫁的小臣子百裡奚在你們那兒,請允許我用五張羊皮換回他。」楚人得知自己扣押的這個老頭還值五張羊皮,便爽快地答應了。百裡奚回到秦國時,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因車,向他諮詢國家大事。百裡奚推辭自己是亡國之臣,不值得詢問。秦穆公卻禮賢下士地說:「虞君不用您,所以才招致滅亡,這不是您的過錯。」百裡癸頓覺知遇之感,便全心事之。

秦穆公與他一連好幾天在一起談論國家大事。秦穆公十分賞識他的才能,把國家大政交給了他,號稱「五段大夫」。

百裡奚是秦穆公得到的第一位人才。在百裡奚的引薦下秦穆公又找到了另一位王佐之才騫叔,以及騫叔的兒子西乞術、白乙丙。沒多久百裡奚的兒子也投奔到秦國來,被秦穆公拜為將軍。秦穆公得到了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兩位王佐之才:百裡奚和騫叔。五張羊皮換來五位賢人的事,也成為千古佳話。

秦穆公一生與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三位國君有著不解之緣。晉獻公時,寵妃驅姬設計害死了太子申生,並污衊公子重耳、夷吾也參加了陰謀。公子重耳和夷吾為了保全性命出逃在外。晉獻公去世後,晉國朝中一片混亂,此時的晉國出現了權力真空。出逃在外的公子夷吾在國外得知內亂的消息後,以割讓河西之地八座城為代價,請求秦穆公協助奪取君位。秦穆公決定立庸君而弱晉,得城池而強秦,派百裡奚率兵護送公子夷吾回國,幫助夷吾繼承王位。但是,夷吾即位便背叛了自己的承諾,秦穆公沒有興兵伐晉。

公元前648年,秦穆公十二年,晉國大旱,國內出現官。了嚴重的饑荒。晉惠公夷吾又一次向秦穆公求援。秦穆公採納百裡奚的意見,應晉惠公的請求大規模地向晉國運糧。兩年之後,秦國發生饑荒,秦穆公向晉國請求援助。晉惠公和大臣商議,有人建議說:「趁秦國發生饑荒出兵討伐,可以一舉獲得成功。」晉惠公採納了他的意見,在秦穆公十五年,出兵攻秦。秦穆公親自率軍迎擊,與晉惠公會戰於韓原,史稱「韓原之戰」。

韓原大戰之時,秦穆公活捉了晉惠公。在戰場上俘獲了晉惠公,要殺要放,只憑自己一句話。可秦穆公卻跟晉惠公訂立盟約,並以諸侯之禮相待,把晉惠公送回了晉國。秦穆公送晉惠公回國後,晉惠公就獻出了晉國河西的土地,並派太子圍到秦國做了質子。秦穆公也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圖。此時秦國土地向東擴展到了陝西、山西的黃河一線。秦國的勢力也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張。

公元前638年,秦穆公二十二年,太子圖聽說父親病危,擔心自己在秦國當質子會失去繼位的機會,就逃回了晉國。第二年,晉惠公病故,太子圍當上國君,史稱晉懷公。晉懷公拋棄了妻子,秦穆公對他十分不滿,決定拉他下馬,另立新君。秦穆公二十四年二月,在晉國大臣的支持下公子重耳被秦穆公武裝護送回國,繼位為君,史稱晉文公。晉文公是一位英主。在城溪之戰中打敗了楚國,迅速成為一代霸主。秦、晉開始採取全面合作的態度。兩年後,晉文公去世。此時的秦穆公已經在位三十二年,人生的路已經走完大半,耐心也到了極限。恰在此時,秦穆公派駐鄭國的使者回報說:「自己掌握了鄭國的城門,如果派兵偷襲就可以唾手可得。」秦穆公聽後,立即派孟明視、西乞術去滅掉鄭國。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三十三年,秦兵東進,到了滑國,鄭國商人弦高帶著牛到周地去賣,剛好碰到秦軍,就獻上了他的牛,並且假託鄭國國君說:「聽說貴國要去討伐鄭國,鄭君已認真做了防守和抵禦的準備,還派我帶來了牛以慰勞貴國兵士。」孟明視、西乞術看到襲擊不成,於是在回師途中就順手滅掉了晉國的附屬國滑國,此時晉文公還沒有安葬。太子襄公非常憤怒,發兵骨山阻截秦軍。在骨山晉軍把秦軍打得落花流水,秦軍幾乎全軍覆滅。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三十六年,為報滑山之仇,秦穆公再一次派孟明視等人率兵再次進攻晉國。秦軍眾志成城,晉軍震恐,這一仗秦軍大敗晉軍,奪取了王官(今山西聞喜南)和郊地,為骨山戰役報了仇。秦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晉國仍然沒有受到重創。晉國仍然是秦國東擴的最大障礙。

滑山之戰對秦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略有重大的影響。秦人雖說把晉人逐出河西,但多次出兵函谷、圖霸中原卻一事無成。鑑於晉國的阻擋,秦國改變了對外的戰略方針,開始把東擴的目標轉向了西戎。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採納由余的謀略,利用西方諸侯各自為政、互不統領的缺點,派遣大軍討伐,各個擊破。秦國相繼攻佔大片領土,關中地區諸戎或併入了秦國的版圖,或臣服於秦國,史稱「益國十二,開地千裡,遂稱西戎」。秦國建立了一個以周原為中心,西起甘肅天水、東到陝西華縣的千裡之國。

由余的祖先原為晉國人,因避亂逃到了西戎。戎王聽說秦穆公十分的賢明,就派由余出使秦國作實地調查。秦穆公聽說後,安排由余參觀巍巍壯觀的宮殿與宮中價值連城的財寶。由余參觀完之後卻淡淡地說:「這些東西要是讓鬼神來造,也能把鬼神給累死;讓人民來造,那真是苦了天下的民眾了。」由余並沒有羨慕富麗堂皇的秦宮與各種稀世珍寶,反而直截了當地提出了批評。由余的回答使秦穆公大為詫異,於是問:「中原各國用「德』和「法』來治理國家,還不時地出現戰亂,戎人沒有詩書禮樂與法律,那麼他們靠什麼來治理國家呢?」

由余笑著回答:「正是中原華夏有詩書禮樂法度所以才那麼難以治理,自上古聖人黃帝創造了禮樂法度,並親自帶頭貫徹執行,也只是實現了小的太平。到了後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驕奢淫逸。依仗著法律制度的威嚴來要求和監督民眾,民眾感到疲憊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實行仁義。上下怨恨,篡奪屠殺,甚至滅絕家族,都是由於禮樂這些東西啊。戊族卻不是這樣。上位者懷著淳厚的仁德之心來對待臣民,臣民滿懷忠信來侍奉君上,整個國家的政事就像一個人支配自己的身體一樣,無須了解什麼治理的方法,這才真正是聖人治理國家的方法。」

秦穆公聽了他這番話,大為驚訝。於是,一方面盛情款待由余,另一方面讓內史王廖送給了戎王十六名漂亮的歌女。由余過了好長時間才回到戎地。看到戎王整天泡在舞女歌姬中,便多次進諫,可戎王一概不聽。看著戎王驕奢逸的生活,無奈的由余離開了戒地,投奔了秦國。秦穆公得知由余到來,用隆重的賓客之禮接待他,並非常恭敬地向他詢問應該在什麼情況下進攻戎族。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東平晉亂、稱霸西戎,為秦國在諸侯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建立了堅實的根據地。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秦穆公是春秋時期最「尷尬」的霸主
    其實秦穆公在春秋時期是一個非常「尷尬」的角色,說是一位霸主,但是秦穆公的事業只是局限在秦國,而像同一時期的齊桓公還有楚莊王等霸主都已經問鼎中原,儘管秦穆公跟這些霸主們相比「功績」有點拿不出手了,但是他在位期間滅了十二個小國,把秦國的疆域擴張了幾千裡,還把戎人趕跑了,這對整個秦國來說作用非常大,保證了秦國後期的雄起,所以也是一任明君了。
  • 春秋時期秦穆公,秦國歷史上的一座高峰,是歷代國君學習的榜樣
    秦穆公是個不簡單的人,在秦國歷史上,他是一座高峰。他不僅僅是秦國歷代國君的一個標杆,而且他也在春秋戰國的所有霸主中獨樹一幟。他不僅提高了秦國的實力,成為一方霸主。而且他的德政也是為人之稱道,改變了士人對秦國的刻板印象。那他身上的特殊之處在哪裡呢?
  • 齊桓公「九合諸侯」而稱霸天下的時候,晉國和秦國在幹什麼?
    眾所周知,中國春秋時代的主流是爭霸,而齊桓公則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名副其實的霸主。同樣很多人也知道,春秋時期天下的諸侯國雖然多達幾百個,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也就晉、楚、齊、秦、魯、鄭、宋、衛、吳、越等等幾十個諸侯國。
  • 秦穆公去世後,秦國在春秋為什麼就變成「打醬油的」了?
    眾所周知,秦國是春秋戰國數百年大爭之世的最後勝利者。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滅亡東方六國統一天下。在很多人印象中,秦國在整個春秋戰國的歷史上都是處在政治舞臺中央的大諸侯。
  • 孔子:春秋國君,秦穆公第一!秦穆公為何能力壓齊桓公?
    這是《孔子家語》的記載,孔子認為,秦穆公即便做一個大王都可以,只做一個諸侯霸主,完全是委屈了秦穆公。春秋國君,一般都是某某「公」,而非某某「王」。可見,孔子對秦穆公評價之高,完全超越了對其他國君的評價。對於春秋五霸的另外四個,除了宋襄公之外,孔子都有評語。
  • 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穆公,他選擇與鄭國結盟正確嗎?
    秦穆公(?—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還是繆氏先祖,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被《史記索隱》等書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輔佐了晉國三代君主的秦穆公,眼睜睜看著晉文公當了霸主,實在是心中不忿,他不顧老臣百裡奚、蹇叔的冒死勸諫,趁晉文公剛死之機,三次揮師東進,卻只收穫了累累白骨和血的教訓。在執政的最後幾年,秦穆公終於改變了東進戰略,轉而向西,兼併西戎二十國,開疆拓土,為四百年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秦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
  • 聊齋故事|唐朝書生穿越到秦國,竟做了秦穆公的女婿
    夢見自己到了秦國,主管京城事務的內史廖大人將亞之推薦給了秦穆公。秦穆公立即在大殿上召見了亞之,並且很謙虛地移坐向前,請教亞之說:「我想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衷心希望知道一些富國強兵的方法,先生有什麼指教嗎?」亞之便將古代昆吾、彭祖以及春秋時期齊桓公姜小白等,如何治國安民、稱天下的事說了一遍。
  • 魏國作為戰國時期霸主,為何不先把秦國滅了,免除後顧之憂?
    戰國時代的初期,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吳起、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公元前334年,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成為戰國初期的唯一霸主。此時魏國作為霸主,為何不先把秦國滅了免除後顧之憂呢?
  • 晉文公三計得天下,打垮了楚成王,氣壞了秦穆公,霸氣
    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使晉國一躍成為大國,為晉國稱霸奠定了基礎。晉文公即位後重用趙衰、狐偃、先軫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使晉國國力大增。他雖然已經是一個花甲老人,但他想和自己的偶像齊桓公一樣做一個霸主。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就在晉文公意圖稱霸的時候,周王室內亂,晉文公看到了機會。
  • 在春秋時期,霸主層出不窮,哪位霸主實力最為頂尖?
    想當春秋霸主其實並不難,但也不太容易。首先作為霸主,必須要實力強橫,並且被周天子所認可,最初的兩位霸主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被周天子親自冊封。除了被周天子冊封,春秋霸主還必須召集天下諸侯會盟,讓中原地區所有的諸侯都認同自己強大的實力,諸侯會盟次數越多就代表實力越強盛。周天子冊封和召集諸侯會盟就是春秋霸主的標誌。
  • 秦穆公稱霸西戎,為何不是中原盟主?司馬遷:看他臨終前做了什麼
    作為春秋霸主之一,秦穆公在位時間三十九年,僅次於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公元前660年,在位僅四年的秦成公去世後,他的七個兒子都未能繼承國君之位,接班的是秦成公的弟弟秦穆公任好。秦穆公雄心勃勃,拓地千裡,稱霸西戎,被周襄王賜予金鼓,任命為西方諸侯首領。他稱得上一位賢明的國君,非常重視人才。
  • 大秦秦國致命敵人!它在秦國不敢東出,分裂三國仍吊打秦國60年
    然而,大秦帝國曾經有一個「致命的敵人」,當還是秦國的時候,這個國家堵住了秦國東出中原的道路,它在秦國不敢東出,即便分家成三個國家,仍然吊打秦國六十多年。這個國家就是發源於今天山西省的「晉國」,提及這個國家就不得不吐槽一下秦穆公的「人生最大失敗了」,為了插手晉國的內政,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回晉國,並幫助他奪權,沒想到重耳一回國就勵精圖治,在其以及後面幾個子孫的治理下,晉國成為天下的霸主,還堵住了秦國東出中原的道路,所謂的「秦晉之好」,其實大秦滿眼都是淚啊!
  • 秦穆公一世英名,臨終前卻指定3個人殉葬,導致秦國衰敗260年
    公元前621年,各家諸侯的目光不約而同地看向了西陲的秦國,紛紛為秦國國君嬴任好的薨逝而舒了一口氣。作為秦國的第9位國君,秦穆公嬴任好將秦國這一西陲小國變成了西方的頭號強國,連老牌強國晉國也曾一度處於下風。秦穆公薨逝之後,秦國遵從古法以177人殉葬,其中有3人為其生前指定。
  • 秦穆公一生犯下的最大錯誤,使得自己痛恨一生,真是死不瞑目
    春秋之時最為強大的就是春秋五霸,而在這裡秦穆公更是翹楚。我們知道秦國乃是後來戰國時的強國,而在秦國吞併天下掃除其它六國的道路上。這一位秦國的國君秦穆公就是秦國成功道路上的一位承前啟後的國君。秦穆公的稱霸為秦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擋在秦穆公之前的龐然大物,秦穆公和晉國的那些事
    幸好晉惠公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她苦苦哀求之下最終秦國答應放回晉惠公。此戰之後,晉惠公為了修復和秦國的關係,派太子前往秦國微質。後來晉惠公病逝,太子圉繼位是為晉懷公。太子圉的不告而別讓秦穆公感到惱怒,於是找到了流亡多年在外的重耳決定助其奪位。其實秦穆公此舉不單單是因為惱怒晉懷公的行為。
  • 究竟是秦晉之好還是相愛相殺,秦穆公內心的小算盤是怎樣打的?
    導讀:秦晉之好是說秦晉兩國在秦穆公時期幾代聯姻的「蜜月」階段。用引號就是事實不是那樣。秦穆公利用晉國內部由驪姬之亂引發的幾代國君的更替來插手晉國內政。結果事與願違,自己護送回國繼位的晉文公在「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之後第二個做了天下霸主。
  • 不說人話不拼酒的國宴上,秦穆公和晉文公就這樣上演了強強對話
    君若求置晉君以成名於天下,則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進退。----《國語.裡克殺奚齊而秦立惠公》重耳夷吾兩兄弟都是秦穆公的嫡親大舅哥,當年之所以選擇夷吾,主要是基於秦國利益的現實考慮:輔立晉君只是為了在天下成就秦國的威名,犯不著挖空心思替他們找一個仁德的國君。
  • 孔子向老子學禮,同齊景公談論秦穆公,他志在天下啊
    孔子在季氏門下做家臣所以做兒子的人,不要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要多位父親著想;做臣子的人,也不要總是想著表現自己,要多考慮一下君主的感受。孔子聆聽記下了老子的囑託,轉身回到魯國去了,因為這次出國鍍金的經歷,孔子的名聲響亮起來了,很多人都拜在了他的門下學習。
  • 秦穆公臨終前讓3人陪葬,最終導致秦國衰退260年,一世英名盡喪
    秦穆公作為秦國的第九任國君,他的聲望極高,也獲得了後世的讚譽。秦穆公統治時期是秦國早期,他在位時一直將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治理方式比較開明。與此同時秦穆公一生都致力於擴大秦國疆土,所以他被後世稱為春秋霸主。秦穆公之前的秦成公僅在位4年,他過世以後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秦穆公。
  • 秦穆公為什麼又被稱為秦伯?秦國的爵位到底是公爵還是伯爵?
    翻開《左傳》,我們會看到,文中對諸侯的稱呼大部分時候分為兩種,一種是鄭伯、秦伯、齊侯、楚子、陳公等,另一種是鄭莊公、秦穆公、齊桓公等。這兩種稱呼都存在,如果認真區別這兩種稱呼的話,也比較簡單。這裡拿秦穆公來說,秦穆公生前,是被稱作秦伯的;等秦穆公去世後,世人多半會稱呼他為秦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