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時最為強大的就是春秋五霸,而在這裡秦穆公更是翹楚。我們知道秦國乃是後來戰國時的強國,而在秦國吞併天下掃除其它六國的道路上。這一位秦國的國君秦穆公就是秦國成功道路上的一位承前啟後的國君。秦穆公的稱霸為秦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稱霸西戎穩固了秦國的大後方,使秦國站穩了腳跟,獲得了有利的地理優勢,因而秦穆公的出現,對秦國統一起到了不可質疑的奠基作用。而今天我們就要說說這位秦穆公。
一代霸主卻因為一個錯誤最終飲憾收場我們知道秦穆公乃一代霸主,稱霸西戎,在他手上秦國國力空前強盛。然而秦穆公在位期間卻是一直沒有侵略中原各國,而只是向西發展。那麼為什麼秦國不去效仿齊桓公、晉文公兩位國君染指中原呢?究其原因,就在秦穆公他犯下了他一生中一個最不可饒恕的錯誤。以至於到秦穆公致死都尚且沒有完成自己稱霸中原的一代志向,而秦國染指中原的道路也被阻遏,生生的推遲了數百年。也就是這一個錯誤讓秦穆公痛悔了一生。那麼在秦穆公稱霸的過程中他到底放下了怎麼樣的錯誤?並因此悔過一生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秦晉之爭那我們就先說一說,秦穆公這個人的發跡歷史吧!在此我們的先說說晉國這個國家,我們知道秦國和晉國在春秋時向來是非常的友好。後人也常常用秦晉之好來比喻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確實是如此,秦國不僅幫助晉國一連立了兩代國君,更是在晉文公的爭霸時立下了不小的功勞。早在晉獻公的時候晉國就已經非常的強大,連番徵伐了很多小國。其國土面極度擴張,一躍成為了春秋時的強國。但是卻因為晉國的驪姬之亂而最終導致功虧一簣。晉獻公晚年的時候開始昏庸,並且非常的寵信自己的愛妃驪姬,導致了歷史上著名的麗姬之亂。而驪姬這個女人也非常的惡毒不僅殘害了當時的太子申生,並且一度派殺手追殺的晉國公的另外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就是晉文公重耳,另一個則是他的弟弟晉慧公夷吾。
驪姬死後不久,秦穆公當時就立馬找回了夷吾,立了夷吾是為晉國的國君晉惠公。然而夷吾是一個恩將仇報的人,品行非常的不好,在晉國當了幾年的國君就因為晉國的內亂死去了,這個時候進本來應該是夷吾的兒子繼位,但是夷吾的兒子和自己父親同樣是一個品行,他當了國君對秦國肯定也是沒有什麼好處,又不受到百姓的愛戴,因此秦國就想廢了夷吾這一脈。就派人找來了流亡多年的公子重耳,並且在秦國的幫助下,重耳重新回到了晉國並成為了晉文公。晉文公乃是一代霸主,也感激於秦國對自己的幫助,所以秦國和晉國一直處在友好的外交關係上,但卻因為一件事情秦國和晉國最後的關係破裂。我們知道重耳早年流亡各國,受到了很多國家的排擠,而在晉文公稱霸的時候,她就開始以各種理由向以前對他不禮貌的國家開始復仇,同樣也是為了晉國的霸業,而當他稱霸過後,第一次就把矛頭指向了鄭國,就聯合秦國一起打鄭國。
而這個時候中國就出現了濁之武退秦師的事情,在燭之武的利誘下秦國不僅沒有和晉國攻打鄭國反而是匆匆退軍,並且給鄭國守起了家門,然而這個事情就沒有因此結束。公元前六百二十八年的時候晉文公病逝。一直圖霸的秦穆公也終於有了向中原發展的機會,我們知道晉國和秦國雖然友好,但也一直是橫亙在秦國向東發展上的巨大障礙,而此時晉文公死了對於秦國來說,未免是一次機會,恰逢此時在替當年鄭國守門的將軍杞子又向秦國派遣鄭國的使者說,鄭國的國軍相信他們,居然將鄭國的北大門鑰匙交到了自己的手裡,告訴秦穆公這是個秦國出兵中原的大好機會。於是秦國上下也都要求攻打鄭國,舉國上下也只有大臣百裡奚和蹇叔竭力的反對。而此時的秦穆公也是利慾薰心,以為終於找到了侵略中原各國的機會,就沒有聽從百裡奚和蹇叔的意見,當下就派遣了一支軍隊勞師遠徵繞道去攻打當時的鄭國,就此也犯下了自己一生中最為悔過的錯誤。
勞師遠徵 大軍有去無回。話說秦國的這一支軍隊不遠千裡來到了鄭國附近的小國滑國,就在準備去攻打鄭國的前夕遇見了鄭國的一個商人弦高。弦高是一個愛國的商人利用計謀牽制住了秦國的大軍,更同時將秦國攻打鄭國的消息提前告知了自己的國君,破滅了秦國的襲擊計劃。而當時秦國的主帥也不傻知道事情敗露就和杞子的大軍匯合撤離了鄭國,本著賊不走空的道理還順手滅掉了滑國,而秦國的這支大軍卻也因此被晉國察覺。
而當時的晉國中軍元帥就向晉襄公提出來「秦國欺負我們先君去世,此刻我們的先君還屍骨未寒就派遣了一支軍隊繞道我們晉國,前來染指中原,文公在世時我們晉國圖霸,早就和各國盟約,不得擅自攻動兵戈。秦國這分明就是挑釁我們晉國,我們應該出兵攻打他們。」因此晉襄公就允諾元帥先軫,於是先軫就帶領著一支大軍來到了秦國軍隊回去的必經之地,函谷關這個地方設兵埋伏秦國。函谷關向來地勢險要,而秦國的大軍也沒有任何意外的在此飲恨收場,大敗於晉國,大軍損失殆盡,就連三位主帥也都被生擒。而秦國經歷了這一次大敗最終都沒有緩過來,即使後來和晉國大戰得以雪恥,卻數百年再沒有機會染指中原,而春秋的霸主歷來都是獨霸中原的,只有秦穆公一人以西戎為根基稱霸,實則是秦穆公的無奈,而秦穆公為了自己這一次的利慾薰心也付出了一生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