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三戰霸西戎·尋找成長的催化劑

2020-11-03 左傳夜話


筆者說:

破繭成蝶是一個關於成長的美麗故事,只是我們看到了蠶寶寶的過去和美麗蝴蝶的未來,卻獨獨無法知曉「繭」中的乾坤!「結果」雖然可以震撼人心,但是筆者認為「過程」更加引人入勝,因為它「雖長實短」(過程漫長,卻無意識),是一片未被發掘的淨土。今天,我們要走進秦穆公的內心,去秦晉三次大戰的戰場中細細體味「秦穆公稱霸西戎」這一靜態結果的動態過程,然後找出「到底什麼才是成長的催化劑」這一問題的答案。

魯僖公32年冬至魯僖公33年夏,秦晉之間發生了崤之戰,結果是秦國敗、晉國勝;魯文公2年春至魯文公2年冬,秦晉之間發生了彭衙之戰,結果是秦國再敗、晉國再勝;魯文公3年冬至魯文公4年秋,秦晉之間發生了王官之戰,結果是秦國勝、晉國敗;最終結果,秦穆公完成了他的目標--稱霸西戎,而秦國也完成了它的蛻變--由弱變強。那麼,什麼才是秦國由弱變強的催化劑呢?這就需要從秦穆公的內心中找尋三個重要問題的答案,一是當秦穆公犯下一個重大錯誤時,他究竟在哪兒走入迷途的?二是當秦穆公深信不疑的觀念全盤崩潰後,他究竟是如何應對?又如何改變的?三是當秦穆公最終獲得勝利時,他的「皈依故事」或「成長經歷」本質是什麼?知道了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找到了「什麼是成長的催化劑」的答案。

左傳的手法是用故事說故事,讓後來者去自己尋找真相與成長。今天,「成長背後的動因」就是大家需要找尋的真相,而那些個看似沒有直接關係的「隱藏原因」正是我們的祖先苦心留給我們的真正財富。

-----------------------------------------------

崤之戰:哪裡出了錯?

《左傳》:夏四月十三日,晉軍在崤山打敗了秦軍,抓獲了秦將百裡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

「當一個人系錯第一粒扣子時,我們便知道--錯誤再也停不下來了!」因為秦穆公堅持攻打遠方的鄭國,導致秦軍在崤山被晉國伏擊而傷亡慘重。那麼,當秦穆公犯下這麼一個重大的判斷錯誤時,他自然不能像後來者一樣對自己的錯誤「明察秋毫」。那麼,他在哪兒出了錯呢?確切地來說他知道自己是在哪裡走入迷途的麼?讓我們以秦穆公的第一視角來一探究竟。

1、「錯在哪兒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太多了。

《左傳》:秦穆公為攻打鄭國的事諮詢老臣蹇叔,蹇叔說:「辛辛苦苦調動軍隊去襲擊遠方的國家,我還沒聽說過。軍隊疲勞,戰鬥力衰竭,遠方的國家又有了防備,這恐怕不行吧!軍隊的行動,鄭國必定會知道。辛辛苦苦而無所得,軍隊將產生懊喪怨恨的心情,再說軍隊遠行千裡,又有誰會不知道?」秦穆公不聽蹇叔的勸告。

在一個人犯錯時,「直面自己的智商和情商」是一場真實考驗,也是心理上的一大考驗。秦穆公面對的是原有信仰系統的坍塌,而各種關於錯誤的假設也會前赴後繼地湧現出來。重點是每一種假設都是對「錯在哪兒」這個問題給出的一個不同答案,但秦穆公只需要找到最重要的哪一個,因為只有通過判斷過去在哪兒誤入歧途,他才可以在該處保持警惕,但這太難了。

人的錯誤大小是有下限的,而這個下限就是0,即:不存在,但我們很難確定錯誤的上限。戰敗後的秦穆公和秦國都面對著同一個問題,即:哪些觀念該留,哪些觀念該丟,因為有時錯誤會引發一連串的錯誤,怎麼才能不犯新的錯誤,這才是難點。「究竟錯在哪兒」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無論我們的哪種觀念出了錯,我們幾乎總能找出無數種方法來評估自己的錯誤,以致於「錯誤」會不停的犯!

2、「從哪兒改正錯誤」,這個問題是顛覆性的。

《左傳》:蹇叔的兒子也在這次出徵的隊伍之中,所以哭著送他們說:「孟明啊,我只看到軍隊出國而去,卻看不到他們回來啊。」秦穆公派人去對蹇叔說:「你知道什麼!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歲就死去的話,那麼現在你墓上的樹可以長到一抱粗了。」

我們每個人在判斷錯誤大小程度的時候都傾向於保守主義。在有可能顛覆秦穆公價值觀的挑戰面前,採取一種保守的態度是正常合理的防禦手段,所以他根本不聽蹇叔的勸諫。儘管有時候這種保守主義一開始看起來還不失為明智的認知策略,但最終則演變成歇斯底裡的感情用事。秦穆公與其說是在坦誠地判斷自己犯的錯,倒不如說是在不擇手段地將它們最小化。

人們會推卸責任,努力圓謊,把旁人的注意力轉移到減罪情節上,為自己爭取從輕發落……而不是簡單地承認錯誤。秦穆公在推卸責任的時候簡直創意百出--「你知道什麼!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歲就死去的話,那麼現在你墓上的樹可以長到一抱粗了。」然而,從最終的結果上來說,秦穆公的「有創意」恰恰不能用來形容這種行為,因為到頭來這些小花招兒會帶來極大的危害。

3、「說一句我錯了」,不為自己辯解開脫比登天還難。

《左傳》:秦穆公穿著白色喪服在郊外等待孟明他們,並對著回來的將士哭著說:「我違背了蹇叔的忠告,而使你們幾位都蒙受了恥辱,這是我的罪過啊!」秦穆公沒有撤換孟明的職務,說:「是我的罪過,大夫們有什麼罪啊?再說我也不能因一次過錯來掩蓋你們的大德啊。」

對大部分人來說,每次承認錯誤之後,要是不在後面補一句「但是……」,那滋味簡直難受極了。在一定程度上,這個現象反映出人們其實不願意跟錯誤多接觸哪怕一分鐘,因為後面緊跟著的「但是」能讓人們儘快從錯誤身邊逃開。人有解釋世間萬物的本能,而這種本能也會延伸到解釋自己的錯誤上,這對於秦穆公來說才是真正困難的事,即:反抗他自己「找理由」的本能。

在解釋錯誤和開脫責任之間存在細微的差別,真心實意地找錯誤最後大都變成了找理由,因為錯誤的本質就是「短暫易逝,難以捉摸」。在尋蹤覓跡查找癥結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當初選擇的路線也並非不明智、不合理,於是就情不自禁地開始為自己辯解,好像只要我們能解釋它,我們就不覺得自己犯錯了。所以,秦穆公只要一口咬定他沒錯,誰又能說什麼呢?從這裡才知道,原來秦穆公是多麼的有智慧。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本文開頭的第一個問題了,即:秦穆公在哪裡走入迷途的?答案是生他養他的秦國土地上。輕狂無謀、粗疏大意,這是秦國的毛病,也是秦穆公的毛病。如果我們要找尋秦穆公在崤之戰中犯下的錯誤,那源頭肯定就是秦地的風俗文化了,即:秦穆公要生存下來就要適應秦國的環境,秦國的環境養成了秦穆公的錯誤,當秦穆公想走出去尋找更好的自己時,他發現還是要從最初的錯誤中重生(重新系好第一粒扣子)。

-----------------------------------------------

彭衙之戰:為何一錯再錯?

《左傳》:魯文公二年春,秦孟明視率軍攻打晉國,以報復崤之戰。二月,晉襄公親率軍抵抗秦軍。初七,和秦軍在彭衙交戰,秦軍大敗。晉人譏笑說秦人是「來拜謝恩賜的軍隊」。

「the way is shut,now you must die!我們很難明白--人需要伴隨著錯誤與死亡才能獲得重生!」當秦穆公認識到錯誤後會發生什麼?當深信不疑的觀念全盤崩潰後,他會如何加以應對,又會發生怎樣的改變?本章要講的既不是「前因」,也不是「後果」,而是在犯錯的過程中發生的事情。此時過去的一部分自我業已完成,全新的自我正蓄勢待發,而「一錯再錯」也往往都發生在這個時間段內。

1、舊觀念與新觀念間。

《左傳》:晉國狼瞫因功被任命為車右,而先軫罷黜了他。他的朋友說:「我為你發難吧。」狼瞫說:「《周志》裡說:『因勇敢而殺害上面的長官,死後不能進入明堂。』不義而死,不是真勇敢。為國家所用而死,才叫勇敢。我因為勇敢擔任車右,沒有勇敢而被廢黜,也是理所當然的。說上面的人不了解我,如果廢黜恰當,那也就是了解我了。你且等著吧。」到了彭衙之戰,布好戰陣之後,狼瞫率領他的部下衝入秦軍,戰死在那裡。

當我們過去的某一觀念散了架,而一時間又找不到其他觀念取而代之時,我們就會墜入其中。對手的成功往往反映出的是自己的失敗,晉國為什麼勝利,看看狼瞫受挫之後的觀念與反應就可以知道了!秦國為什麼失敗,看看孟明視受挫之後的觀念與反應也可以知道了!重點是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犯了錯時,他們可能會讓惱羞成怒、迷惑不解,或者垂頭喪氣,這種「正在犯錯」的體驗會將人們摧垮。秦國一敗再敗,不難預測吧?!

當我們陷入錯誤的深淵時,我們會迷失兩次:一次是對世界的迷失,另一次是對自我的迷失。儘管這過程聽起來頗為痛苦,但它也能充當我們的救星。為什麼秦國再敗而晉國再勝?原因就存在於「大錯特錯的經歷」之中。晉國狼瞫是一個典型代表,他從錯誤帶來的絕望中抬起頭來、收拾行裝,繼續探索那片宏大的新世界——不僅是外面的世界,還有其內心的世界。要知道,改變錯誤需要「真正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往往來源於「一錯再錯」中!

2、承認錯誤的人是勇者。

《左傳》:秦穆公仍然重用孟明。孟明進一步修明政事,對百姓給予優厚的恩惠。趙成子趙衰對晉國的大夫們說:「秦軍如果再來,一定要避開它。孟明因失敗而警懼,因而增進了德行,不可抵抗了。《詩》裡說:『懷念你的祖先,修明你的德行。』孟明知道這個道理啊。記住這個道理而努力不懈,難道是可以抵禦的嗎?」

即使不甘於放棄沉沒成本,又情願忽視針對我們觀點的消極反饋,我們中仍然不乏勇者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當秦穆公和孟明直面錯誤時,他們內心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很難說,但這種不確定性與偶然性恰恰是歷史中最神秘又最吸引人的一點。很難解釋為什麼有時候謙卑和幽默會戰勝自大和小氣,而人們承認錯誤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將會一直這樣撲朔迷離——和其他事情一樣,也許只是由一時的心血來潮決定的。

有時人們對錯誤的態度是短時間內的產物,但另外一些時候它也可以是人生的結晶。承認錯誤是一種智商上,更是情商上的技巧,並且,伴隨著人們認知和心理的發展,這種技巧也會提升。秦穆公、孟明的智慧來自他們摸爬滾打中獲得的道理:沒有誰是無所不知的。從長遠看來,不是說只有秦穆公和孟明再次失敗了,而是每個人都會有搞砸的時候、誤解的時候、判斷失誤的時候,以及低估他人高估自己的時候——並且周而復始。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本文開頭的第二個問題了,即:秦穆公在全面崩潰後做出了什麼樣的改變?答案是深信不疑的秦穆公「真正」開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將要未要,將完未完」,在過去的自我與全新的自我之間有一個狹長、陰暗的放逐之地,它的作用是將人困在其中、不能自拔。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陷在「前因」與「後果」之間。秦穆公和孟明進一步修明政事、厚待百姓,本身沒有革新什麼,只是他們堅定的做出了選擇而已!

-----------------------------------------------

王官之戰:錯誤是成長的催化劑?

《左傳》:秦穆公攻打晉國,渡過黃河後就把船燒了,攻取了王官和郊地。晉國人不出戰。秦軍於是從茅津渡河,到崤山把戰死的將士遺骨埋葬並堆土樹立了標誌,然後回國。秦穆公於是稱霸了西戎。

「不以成敗論英雄,我們總是震驚--世界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犯錯體驗讓秦穆公發現他不僅是閉塞的,也是千變萬化的。錯誤可以改變人們的信仰、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以及他們自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錯誤甚至可以改變人們的整個世界。這種顛覆改變了人們對自我的核心認識,宣告他們正變成自己完全不曾想過的陌生人,而這也正是秦穆公改變的源動力。

1、追求正確的自己。

《左傳》:秦穆公攻打晉國,渡過黃河後就把船燒了,攻取了王官和郊地。晉國人不出戰。秦軍於是從茅津渡河,到崤山把戰死的將士遺骨埋葬並堆土樹立了標誌,然後回國。秦穆公於是稱霸了西戎,這都是任用了孟明的緣故。

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自己進行正確把握的需求,正是驅動人們追求完全的自我認知的動力。秦穆公第三次攻打晉國,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們非常期待自己的改變。但難點在於人們通常在如此狂熱於大幅度改變的同時,內心深處卻不肯交出當前自我的一分一毫,即:儘管人們對那些重審信仰、承認錯誤、改變人生的人崇拜無比,但對「巨大的變化」仍然會心存疑竇,或者懷疑「真正的改變」究竟能不能發生自己身上。

大多數人都能接受自我的某些方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勢必會發生變化,但卻不相信性格、信仰也會改變。如果對秦穆公說秦國會強大、秦國會戰勝晉國,他一定信;但是如果對秦穆公說你的性格是錯誤的、你的信仰是錯誤的,他一定不信;但問題是他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性格和信仰是什麼。秦穆公三戰霸西戎,只是證明了人的一切都會改變,只看你願不願意尋找那個「正確的自己」而已!

2、現在和過去永遠對立。

《左傳》:君子知道「秦穆公作為一個國君,選拔人才能全面考量,任用人才能深信不疑;孟明作為一個臣子,能努力不懈怠,能因畏懼而深思;子桑的忠誠,能了解別人,舉薦善人。《詩》裡說:『哪裡採野菜?在沼澤在沙洲。用它做什麼?用在公侯的祭祀上。』秦穆公就是這樣的。『早晚努力不懈,忠心事奉一人。』孟明就是這樣啊。『把他的謀略留給子孫,輔佐並使他們安定。』子桑就是這樣」。

有種不合情理的解釋——我們一直站在過去的自己的對立面——揭示出,如果我們拒絕承認自我是可以改變的,解釋變化的現象就會比較費勁。對某個觀點擁護得越強烈的人,越有可能是在抵禦自己內心的疑問,並且這份疑問總有一天會進入他的意識中,從而帶來其觀念上的180度大轉彎。秦穆公和秦國為什麼需要犯幾次錯誤才能改變呢?大約原因就在於:當人們對各種猶豫、反證和疑問的適應能力越強,他們的觀念和自我身份就會越穩定。

建立一種信仰、做出一個選擇、成為某種人,我們走上這樣的人生軌跡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真正的自我最終一定會浮出水面。秦穆公帶領秦國戰勝晉國、成為霸主,這個過程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虛假的信仰是事先註定了的,我們表面上犯錯,但其實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真相」,我們生命中經歷的磨鍊、跌的跟頭都是一個更宏偉的計劃的一部分。錯誤,才是我們成為「真正的自我」的必經之路!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本文開頭的第三個問題了,即:在秦穆公稱霸的過程中,什麼才是成長經歷的本質?答案是錯誤體驗才是成長經歷的本質。犯錯時的體驗讓秦穆公和孟明發現了他們的閉塞,也強迫他們去接受全新的自我,最終的結果是秦國稱霸西戎。在三場戰爭中,秦穆公和孟明並沒有給秦國帶來什麼「大的變革」,他們只是在錯誤中學會了如何合作而已。這說明,錯誤本身只是成長的催化劑,至於是變成蝴蝶還是仍舊做毛蟲,還是要看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

成長啟示錄:為什麼我們總愛犯錯?

「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成功和失敗的本質都是錯誤的另一種說法罷了!」話說回來,中國人的祖先為什麼會養成記錄歷史的習慣呢?答案就是「錯誤是財富」。就像無數的小人物都躲藏在二十四史的角落裡一樣,「無數的錯誤」的記錄才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成長的催化劑。

1、啟示錄一:不要推卸責任,不要說「錯了但是」。

「我錯了,但咱們明年走著瞧」,即:無論現在我的理論有多麼荒謬,它們最終還是會實現的;「我錯了,但只錯了一點點」,即:如果我沒錯的話,我就是對的;「我錯了,卻發生了意外事件」,即:只要沒能預料到,任何事件都可以是意外事件;「我錯了,但都是因為你出的錯」,即:我錯了,但都是因為它;「現在看起來是錯的,但在將來會得以正名」,即:的確犯了錯,但犯的錯是對的。

對了,理所應當;錯了,毫無理由;人們總是對自己寬容無比,對他人毫不留情。如果秦穆公也是如此,那麼,秦國還能戰勝晉國、稱霸西戎麼?答案不言自喻。面對錯誤,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要找理由、推責任,那怕是為了自己好。

2、啟示錄二:不要衝動,「買家懊悔」理論。

人們大多數時間都不能準確地預測自己的需求、欲望、觀念和情緒的表現,人們大多數時間都只是由於一時衝動的決定而行動,人們大多數時間都不能準確無誤地記起自己過去的感受和觀念,「買家懊悔」就是我們沒能!

先是渴求,然後到手,最後懊悔。秦穆公第一次戰敗犯得就是這樣的錯誤,他急於追逐自己所謂的「眼前利益」,他認為那就是「爭霸天下」,不能做到三思而後行、不能做到深思熟慮,深層次的原因是秦穆公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樣的「霸主」!

3、啟示錄三:錯誤的核心是改變,錯誤是成長的催化劑。

「如果每次錯誤發生時我們都能察覺——要麼讓它的發生放慢速度,將其延長,而不是像往常那樣把它壓縮到數秒之內;要麼讓它加快步伐,得以壓縮,而不是使其延續數年乃至數十年——我們一定會發現,每次錯誤的核心都是改變。這就解釋了我們討厭錯誤的原因,因為我們中絕大多數人起碼是不喜歡改變的。因此我們要麼在犯錯的深淵裡掙扎,要麼一躍而過,要麼用時間來淡化。不過,無論我們如何選擇,最終都是殊途同歸:我們從「相信」走到「不相信」。」

秦穆公為什麼不聽蹇叔的勸諫?因為意見是否被採納幾乎全由人際交往的態度決定:信任或者懷疑,吸引或者排斥,共鳴或者疏離。秦穆公為什麼能取得勝利?有某種力量以某種方式把他從高高在上的自以為是中推搡出來,使其如夢初醒。錯誤才是人們成長的催化劑!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以前犯過錯,將來可能還會輕易地再犯,沒人能獨善其身。問題是我們不能離開「錯誤」,因為正確的感覺固然令人愉快,但它有可能會誘導出我們內心最陰暗的一面。反過來,犯錯的滋味往往是最不愉快的——然而到頭來,它卻有可能激發出我們內心最積極的一面。

相關焦點

  • 秦穆公獨霸西戎,秦國之國勢獲得重大發展
    比如,秦國採用西戎野蠻法律滅三族法;秦武公死後,開始用活人「從死」。所以,秦國雖然是西方大國,卻被華夏諸侯看作戎狄之國,不讓它參與華夏諸侯的盟會。秦人深以為羞,迫切需要改變落後的局面。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繼位,他胸懷大志,積極進取,試圖超越中原強國,建立霸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廣納賢人能士。
  • 秦穆公稱霸西戎,為何不是中原盟主?司馬遷:看他臨終前做了什麼
    作為春秋霸主之一,秦穆公在位時間三十九年,僅次於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公元前660年,在位僅四年的秦成公去世後,他的七個兒子都未能繼承國君之位,接班的是秦成公的弟弟秦穆公任好。秦穆公雄心勃勃,拓地千裡,稱霸西戎,被周襄王賜予金鼓,任命為西方諸侯首領。他稱得上一位賢明的國君,非常重視人才。
  • 稱霸西戎的秦穆公,因死後177人殉葬為人詬病,蘇軾說了公道話
    公元前660年,秦成公去世,其弟任好繼位,是為秦穆公。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在這39年時間裡,秦穆公拓地千裡,東服強晉,稱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在路上,百裡奚逃跑到了楚國,被楚人抓住成了一個放牛的,秦穆公知道後想盡辦法用五張羊皮將百裡奚買了回來。秦穆公與百裡奚談了三天三夜,確定這就是能輔佐他成就大業的人才,而後來的事實證明,秦穆公的眼光是非常好的,正是百裡奚輔佐秦穆公稱霸西戎。
  • 秦穆公雄才大略、愛才如命,為何死後留罵名?
    秦國西邊的少數民族西戎,有一個人才,叫由余(不是魷魚)。由余祖先是晉國人,逃到西戎,算是文化人,在蠻夷地區比較稀缺,很受重視。西戎王聽說秦穆公厲害,就派由余到秦國學習考察。沒成想,被秦穆公惦記上了。秦穆公和由余一交談,發現這廝的確是個人才。
  • 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穆公,他選擇與鄭國結盟正確嗎?
    秦穆公(?—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還是繆氏先祖,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被《史記索隱》等書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晉軍拒不出戰,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場為戰死的將士堆土樹立標記,然後回國。轉而向西方發展。
  • 秦穆公做了什麼使秦國成為了天下霸主
    沒多久百裡奚的兒子也投奔到秦國來,被秦穆公拜為將軍。秦穆公得到了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兩位王佐之才:百裡奚和騫叔。五張羊皮換來五位賢人的事,也成為千古佳話。秦穆公一生與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三位國君有著不解之緣。晉獻公時,寵妃驅姬設計害死了太子申生,並污衊公子重耳、夷吾也參加了陰謀。公子重耳和夷吾為了保全性命出逃在外。
  • 秦國進中原,秦穆公很好地運用了心理學的斯德哥爾摩效應
    後來趙氏幾代輔助周抵禦西戎,並收復了西戎,這才被封了諸侯,賜秦王。其實本意就是讓他們鎮守西戎,防止外患,這才有了秦國。秦國最初由於地理閉塞,交通不便,和中原並沒有什麼來往。而許多諸侯國都鄙視他,因為他們屬於蠻夷。他們真正的創業,其實是從秦晉之好開始的。起初秦晉是對立的,雖然這時候他們已經和了親。
  • 孔子:春秋國君,秦穆公第一!秦穆公為何能力壓齊桓公?
    這是《孔子家語》的記載,孔子認為,秦穆公即便做一個大王都可以,只做一個諸侯霸主,完全是委屈了秦穆公。春秋國君,一般都是某某「公」,而非某某「王」。可見,孔子對秦穆公評價之高,完全超越了對其他國君的評價。對於春秋五霸的另外四個,除了宋襄公之外,孔子都有評語。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大秦九代國君秦穆公
    秦德公生了三個兒子:長子秦宣公趙恬,次子秦成公趙載,少子秦穆公趙任好。秦宣公在位十二年,他自己的九個兒子沒有一個繼位,由其弟弟秦成公繼位。而秦成公去世後,他的七個兒子也都沒有繼位,而由秦穆公繼位。 周惠王十八年(前659年),秦穆公繼位。同年,秦穆公親自率兵徵伐茅津一帶的戎人,取得了勝利。
  • 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來兩老漢,老秦人自此吃上了羊肉泡饃
    我們上一節提到秦襄公拿到了土地證,卻沒有得到土地,因為土地被西戎霸佔,直到秦穆公時期,秦國才趕走西戎,拿回了屬於自己的土地。從秦襄公到秦穆公,9位國君,近百年時間,一切都來之不易,幫助秦穆公拿到土地的還是那兩個老漢,百裡奚和蹇叔。
  • 秦穆公一生犯下的最大錯誤,使得自己痛恨一生,真是死不瞑目
    春秋之時最為強大的就是春秋五霸,而在這裡秦穆公更是翹楚。我們知道秦國乃是後來戰國時的強國,而在秦國吞併天下掃除其它六國的道路上。這一位秦國的國君秦穆公就是秦國成功道路上的一位承前啟後的國君。秦穆公的稱霸為秦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秦穆公送重耳回晉國奪位,晉文公稱霸後,秦穆公後悔嗎?
    晉圉娶了秦穆公的女兒懷嬴,他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帶著夫人回去,在嶽父的扶持下繼承晉國國君。可是晉圉並沒有這樣做,他擔心日後晉國為秦國所控制,狠下心丟下新婚一年的懷嬴回國。圖-重耳從秦國回晉國公元前637九月,也就是晉圉回去的第二年,晉惠公去世,太子晉圉在大臣的擁護下即位,是為晉懷公。
  • 究竟是秦晉之好還是相愛相殺,秦穆公內心的小算盤是怎樣打的?
    導讀:秦晉之好是說秦晉兩國在秦穆公時期幾代聯姻的「蜜月」階段。用引號就是事實不是那樣。秦穆公利用晉國內部由驪姬之亂引發的幾代國君的更替來插手晉國內政。結果事與願違,自己護送回國繼位的晉文公在「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之後第二個做了天下霸主。
  • 秦霸西戎,被秦穆公所滅的豲戎,還有後裔存在嗎?
    秦人向西,留下了任用由余,秦霸西戎的傳奇。更多內容請關注 :微信公眾號 金城外史 qinxingjushi 蘭州老王 金城外史,原創作品,感謝您的支持。 武山四門鎮,這裡是秦人設立的豲道縣舊址。在2000多年前,秦霸西戎的往事就在這裡上演。
  • 泛舟之役:秦穆公的匠心獨運
    當初秦穆公助晉惠公登上大位,晉惠公翻臉不認帳,對秦國「背約不與河西城」(《史記·秦本紀》)。秦穆公沒趁晉國新君初立、實力未穩之時發兵打過去就已經很隱忍了,還能指望秦國拯救晉國百姓於水火,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嗎?因此在兩國關係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打著援糧旗號的「泛舟之役」並沒有表面上那麼溫暖。
  • 馬家塬墓地所見秦霸西戎的文化表象及其內因
    5秦國西部的西戎,既是可以良性互動,吸取騎射技術和人力資源,獲得牧業產品和遠方信息的朋友,也是威脅秦國生存,牽制秦國擴張的敵人。秦國主要通過長期多次軍政途徑整合這個地區的人群。6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霸西戎」是最為有名的一次,由於秦國整合西戎主要以衝突和戰爭為主,本文以「秦霸西戎」來概括秦國這個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過程。
  • 擋在秦穆公之前的龐然大物,秦穆公和晉國的那些事
    由此春秋時代結束,三家分晉意味著戰國時代的開啟。這三家後來都在戰國時代稱霸一時,雖然最終都為秦所滅,但在歷史上也終究留下過其輝煌足跡。一分三還能如此強大,那麼曾經的晉國究竟有多強大呢?現在很多人都認為,若不是三家分晉到最後統一天下的可能就是晉國。晉國的崛起其實應該是從晉獻公時代開始的,他是晉文公的父親。
  • 秦穆公身邊最厲害謀臣,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他還是個大力士!
    因此秦穆公在這樣的時代裡讓秦國崛起,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史書中有:「秦穆公用百裡霸西戎」,秦穆公的霸業離不開這些名臣良將。除了百裡奚,史書留名的文臣中至少就有百裡奚、蹇叔、公孫枝、子輿氏三賢,戰將中則有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其中不管是文臣,還是戰將,都很有值得一說的成績。而公孫枝,則似隱藏在眾多崔璨繁星之中的暗星,能夠為後世所稱道的故事就不太多了。
  • 聊齋故事|唐朝書生穿越到秦國,竟做了秦穆公的女婿
    夢見自己到了秦國,主管京城事務的內史廖大人將亞之推薦給了秦穆公。秦穆公立即在大殿上召見了亞之,並且很謙虛地移坐向前,請教亞之說:「我想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衷心希望知道一些富國強兵的方法,先生有什麼指教嗎?」亞之便將古代昆吾、彭祖以及春秋時期齊桓公姜小白等,如何治國安民、稱天下的事說了一遍。
  • 【名人歷史百科】「智」霸春秋的一代不世君主——秦穆公
    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它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裡,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歷史功過】秦穆公是秦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開始了秦國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