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北大學1985級校友、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助理洪軍接受了中北大學學生記者的採訪。
難忘青蔥歲月
從太機畢業31年,回望當初的求學經歷,洪軍校友輕鬆打開記憶的匣子。「大學報到剛邁入校園時,第一印象就是學校很偏僻,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對學校不滿意的一面。」但在這裡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這種不滿意的心態很快改變,「中北大學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洪軍回憶起大學時光,「那時候我經常會和班裡同學一起去爬二龍山、看軍火庫」,雖然偏僻也未嘗不是她地理位置的優越所在,洪軍校友認為,大學地理位置不應該離市區太近,因為學生需要靜下心來學習,需要營造適合學習、安靜的整體氛圍,而中北大學就具備這樣的條件。
洪軍校友還告訴記者,他在大學期間也積極參加各類活動,曾擔任學生幹部,在這類活動中他提高了交往能力、組織和協調能力、領導能力等。對於目前大學生存在學業和課餘活動中存在的時間協調問題,他表示理解學生幹部需要忙的事情比較多,同時要兼顧學業和自己的工作,但他認為兩者並不矛盾,「並不是說忙學生幹部工作就一定會耽誤學習,相反,學生幹部工作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是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在洪軍校友看來,學生幹部的努力和辛苦值得肯定和鼓勵,但最重要的還是學生幹部自己要協調好學習和工作的時間分配,提高效率,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去達成設想的結果。
實踐出真知
考研還是就業,很多同學都會為了一個答案而苦思很久,但實際上真理就在腳下。當記者提出這個問題時,洪軍校友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我們講述了他自己的一些經歷。「本科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哈爾濱工作,但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我深感眼前這種生活一眼望到底,不是我的追求。」因為不甘當初平淡的工作生活,所以洪軍決定要考研,要改變這種狀態。而現在再次面臨這個問題時,我們必須考慮到考研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學歷也成為很多崗位的硬要求,所以他鼓勵有條件、有機會的學生儘量去讀研,但選擇先去工作的也未必不好,「只要幹一行愛一行,腳踏實地,就會迎來工作上的機遇。」
人的一生要選擇很多條路,當你走到岔路口不知道如何選擇時,與其瞻前顧後裹足不前,不如伸出腳去探一探,因為實踐出真知。無論選擇哪條路,一往無前地走,正如洪軍所說「腳踏實地、幹一行愛一行」,也許前方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系汾水河畔
洪軍校友認為,大學生一定要好好學習。同時要有自己的愛好,不管是文學也好,運動也好,不但要熱愛,還要幹好這件事。中國社會發展需要專業型人才,但是普通大眾更適合全面發展,成為全才,這樣才能更好適應社會。
中北大學校友會是聯絡校友和學校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多年來一直為關心學校建設和發展的校友牽線搭橋,洪軍校友表示,要在學生在校期間培養學生對學校的認同、關心和支持,以便於校友會後期工作的展開。
「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靠的就是人才。」對於母校爭創雙一流,洪軍校友給出了他的建議:一是要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留住人才的不僅只有錢,還有學校口碑、住房問題、配偶及子女工作上學問題等。這些問題需要多方面考量,同時,應該把目標放長遠一點,從世界各地尋找人才。二是要有所側重,加快優勢學科的發展,爭取在短期內建設一兩個一流學科。
在採訪的最後,洪軍校友對中北大學即將到來的80周年校慶表達了美好祝福:祝母校在二龍山腳下、在汾水河邊儘快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學!希望母校以全體校友為榮,全體校友以母校為榮!
洪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1989年畢業於中北大學(原太原機械學院)機械製造與工藝專業。現擔任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助理、現代設計及轉子軸承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先進位造學部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長期從事數位化設計與製造方向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863、973、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研究課題30餘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青年科技成就獎」與「通用汽車中國高校創新科技人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