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從這話看似有些誇張,但千年過去了,卻發現韓老先生說得還是太謹慎了。李白、杜甫的詩,早就成了華夏文明的瑰寶,任時光流逝,如今仍出現在孩子們的課本中,它們的光焰又豈知萬丈。然而在讀過了李白平生近千首,杜甫平生1400多首詩後,不少人心中總有一個念頭:這詩仙詩聖到底誰更勝一籌?這個問題估計是文壇千年來最大的難題之一。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於詩文世人向來是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所以不管後世如何爭論都沒有定論。
話雖如此,但遇到兩人筆力相當之作,總讓人難免拿來比較一番。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白和杜甫最像的兩首詩,當年李白寫了首《渡荊門送別》,因寫得太有氣勢,杜甫忍不住模仿了一首,竟成冠絕古今之作。這兩首詩也千年來一直被世人比較,但普遍的觀點李白還是輸給了有杜甫詩中的10個字。
1.先來看李白的這首: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詩仙出手必是經典!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在五律上一向只有李白和杜甫能一較高下。這是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開始漫遊時所作,此時李白大概24到26歲。
詩的一、二句寫自己乘舟一路沿江來到荊門之外,遊覽楚國的風光,這是點題。三、四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流傳千古的名句,遠處的高山漸漸隱去,平野舒展開來,江水壯闊讓人仿佛進入了荒原中。詩人用一個「隨」字,將靜景動態化,群山、和平野間的轉化被寫得十分傳神;再用一個「入」字將江水寫得氣勢恢宏,力透紙背。
五、六兩句由用兩個絕妙的比喻,將月影比作天上飛下的明鏡,將雲彩比作海市蜃樓,這是詩仙一貫的奇絕想像力。最後兩句詩人筆鋒一轉,想起了故鄉的蜀江水,在詩人眼中江水也是有情的,它萬裡奔騰相送。全詩意境高遠,筆力超然,既有瑰麗的想像力,也有恢弘的氣勢,是難得的佳作。
2.再來看杜甫的這首:
《旅夜書懷》唐.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同樣是一首五言律詩,但杜甫作此詩時已43歲,沒有李白初出蜀的少年意氣,杜少陵此時漂泊無依,心中滿滿的惆悵。詩的一、二句,夜晚站在船上的詩人此時眼前之景時岸邊的水草被微風輕拂,桅杆高聳的小船也停了在了岸邊休息。
詩的三、四兩句,就是力壓李白詩的兩句,初讀與李白詩中的兩句十分相似,很難說這兩句沒有模仿之嫌,但與李白詩句相比,骨力更勝一籌。廣袤的平野中,星星低垂,明月下大江奔湧而去,如此壯闊之景與詩人內心的惆悵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樂景寫哀情,這是最經典的例子。
五、六兩句正是這種哀情的具體體現,因會寫文章而得名的自己,此時卻因老病而被罷了官,他內心的茫然可想而知。最後兩句同樣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以天地間的一隻沙鷗比作自己此時的境況。全詩以景入情,情景交融,而且有著杜甫詩一向的工整和深刻,是流傳千古的佳作。
兩首遊江之作,李白瑰麗奇絕,杜甫情景合一,都是經典。但後世文學評論家普遍認為,李白輸給了杜甫詩中「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10個字,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和小編討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