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視導讀:劇集注水的背後,其實是利益的驅動,多拍幾集,就能多賺一些錢。如今管理部門開始「注水劇」進行施壓,電視劇「瘦身」勢在必行。但另一方面,集數多並不一定就是注水。
據財新網報導,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正在研究限制影視劇集數的政策,兩位影視行業高管已證實。針對目前國產劇「注水」嚴重的問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正在研究相關應對措施並向行業徵求意見。廣電總局擬對劇集集數的上限做出規定,上限為 40 集。這一規定目前仍在徵求意見中。
那麼,今後我們都看不到40集以上的電視連續劇了嗎?也不一定。騰訊《一線》向廣電總局相關知情人求證,對方稱該規定「正在論證,會限制,但不會一刀切」。
七月份總局已點名注水劇
7月3號,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到廣電總局電視劇司開展主題調研,明確將注水劇列為需要治理的亂象之一,要求相關部門深入挖掘瓶頸癥結,始終保持高壓。
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的數據計算發現,2010年至2014年,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平均集數均未超過38集。而2015年以後獲批劇目平均集數都超過40集,2018 年獲準發行的劇集平均集數為42集,較2011年增長10集。
劇集注水的背後,其實是利益的驅動,多拍幾集,無非想多賣幾個錢而已。如今省級管理部門針對「注水劇」進行施壓,電視劇「瘦身」勢在必行,其實效果已經顯而易見。
2019年6月,全國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58部、2002集,平均每部34.5集,而去年同期平均每部39.7集,平均每部減少了整整5集。
暑期在優酷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從備案初期的60集,變成了如今播出的48集,已經「瘦身」。在2019年6月全國電視劇月報備案通報中,72%的變更電視劇集數在減少,《長安諾》從68集變成了61集,《一路繁花香正濃》從40集變成了36集,《大明風華》從70集變更為62集,《彈孔》從49集變更為39集......
電視劇集數有沒有黃金定律?
就電視劇這一大眾文化產品的敘事策略而言,劇集短一定更好嗎?其長度究竟有沒有「黃金定律」?有的劇拍了5部,將近300集,這樣的長劇,一定是注水劇無疑嗎?長劇與注水劇之間,有時並不完全是等同關係。
《琅琊榜》54集、《延禧攻略》70集、《甄嬛傳》76集、《如懿傳》87集……這幾部劇集數一個比一個長,但大多數觀眾並不會將其歸到注水劇分類中,相反,它們無一例外,均取得良好市場成績,口碑卓然。
這4部劇有很多共通之處,例如都是古裝劇、都是宮鬥劇(包括女性向清宮鬥爭與男性向權謀鬥爭),但從戲劇結構角度分析,它們還有一點重要特徵,都屬於群像戲。
不可否認,4部劇都有一個處於事件中心位置的主人公,但以主人公為敘事結點,不同人物之間構建了錯綜複雜的關係網,極大擴充了故事容量,導致了長劇的出現。
長篇電視劇有足夠的敘事篇幅,可以耐心鋪墊情節,徐徐展開,建構出一個世界。因為播放周期長,播出間隔密集,經常選擇故事節奏緩慢、多個人物、線索分散、情節起伏較平緩的故事模式,觀眾不至於因為漏看了某一集而跟不上劇情發展。
而短劇經常是腦洞大開、離奇波折、戲劇性強的故事,比如驚悚、懸疑等,在短短一集中甚至能安排多個反轉。在短短一集中,觀眾能夠獲得足夠多的信息量、情節點以及懸念,其敘事強度和情節容量,相當於好幾集長篇電視劇。所以說電視劇集的長度和質量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等號。
對於觀眾而言,討厭的並不是長篇電視劇,而是「注水」的情節——反覆的閃回記憶、大量的空鏡頭和毫無意義的支線情節。觀眾們呼籲的「限集」,其實是想借著打擊「注水劇」擰乾水分,提高國產劇內容的可看性。所以說,內容品質的提升仍舊是關鍵,單純壓縮集數,70集都講不明白的事壓縮到30集更別指望能說清楚了。
優質的內容本身就是稀缺資源,對於一部電視劇來說,故事動人、創意新穎、製作精良是其品質的主要評判標準,也是能吸引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爭相購買的關鍵。
限制集數有人歡喜有人愁
此時此刻,電視臺與製作方的心境可能一個在天,一個在地,相差甚大。於製作方而言,每刪一集,收款帳戶都要少掉好幾位數,這感覺就如同活生生割下一塊心頭肉那樣「刺激」;於電視臺而言,版權劇集數越短,需要支出的購劇成本就越有可能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這不是正合我意嗎?
至於各大網絡視頻平臺,心情或許沒有太大起伏,因為它們受到的直接影響並不是最大的。
一則,各大視頻平臺都摸索出了一套比較適合自身調性的自製劇模式,它們其實同時兼具內容生產者屬性與平臺屬性,一正一負影響相互抵消,勉強可以穩住局勢;二則,網絡劇本身即以「小而美」的先天優勢打開局面,積極推廣國劇「瘦身運動」,對於網劇揚長避短是利好的。
文章來源:財新網、網絡大電影、新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