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足聯第11次理事會會議在上海結束,中國如願拿到首屆新世俱杯的主辦權,雖然這本就是預料之中的事,但在國內的媒體輿論中,始終充斥著不理解和質疑的聲音。那麼,世俱杯對於中國而言,究竟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呢?
目前,網絡上普遍存在著幾種聲音:勞民傷財、人傻錢多;沒有中國球隊什麼事;這筆錢不如投資到建設球場,亦或者發展青少年足球云云。總而言之,依舊是那些杞人憂天的舊論調,滿滿的悲觀負能量。對於此類言論,筆者不禁,為了輿論導向,覺得還是應該簡單評述一二。
很多網友認為,這是一筆虧本買賣,然而果真如此嗎?在筆者看來,新世俱杯對於中國足球乃至整個中國,都是有著重要戰略意義的。即便在經濟上,也會給我們國家帶來很大的促進。
人們往往只注意到「辦賽經費更是達到了16億美元」,卻忽視了「為了吸引更多球隊參賽,增強賽事影響力,打造全球俱樂部領域最高水準的世界級賽事,賽事冠軍球隊獎金高達1.2億美元」。要知道,參加新世俱杯的球隊是24支,這無疑俱樂部中的世界盃賽,其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稱其為「全球俱樂部領域最高水準的世界級賽事」並不為過,而1.2億美元的冠軍獎金也足以吸引任何一支頂級豪門為之傾盡全力了。這樣的賽事,對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影響力,怎麼會沒有促進?
誠然,巨額投入在所難免,但16億美元的辦賽經費真的很高嗎?並非如此。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在奧運會已經無法為所在城市增加收入的近況下,大型足球賽事的舉辦權卻一直競爭激烈,其所產生的收益仍然在持續增長。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足球本身的價值和吸引力,因為大型足球賽事註定不會只存在於一個城市,它並不會造成人們出行等生活影響。即便是曾經被當地網友認為影響了生活的大型活動及賽事,數年之後,人們也不得不由衷感謝,其為城市所帶來的發展和機遇。國際足聯希望本屆賽事坐落在中國的8個城市,這也必然將帶動8個城市的發展。且不說將要帶來的門票、贊助等收入,只說區區16億美元,對如今的中國來說,實在不值一提;對未來的中國來說,其發展和促進都是難以估量的。
再者,我們每年夏天邀請來的豪門俱樂部還少嗎?若中國不是一塊「黃金地」,他們為何會趨之若鶩?若主辦方和贊助商真的無利可圖,為何會年年爭搶主辦權?在此,筆者想粗陋一點地反問:錢多的人會傻嗎?如果我們國家真的傻,又怎麼會有如今這盛世?換而言之,我們與其每年夏天辦一些無關痛癢的友誼賽,為何不能擁有真正激烈的頂級賽事?相信不少球迷還記得義大利杯決賽設置在中國的三年吧,2011年米蘭德比座無虛席,門票更是被炒到數倍的價格。有過往的經驗,我們大可不必庸人自擾,我相信所有現在唱反調的球迷,後年都將融入賽事的氛圍熱度中,因為過往皆是如此。
其次,不得不強調的是,我們確實需要擔心硬體問題。也正因如此,新世俱杯也是我們廣泛投資建設球場和大力發展青少年足球的一個寶貴契機。技術方面,硬體、軟體上的問題都是擺在眼前的難題,儘管我們每年都有四隊徵戰亞冠,但如果按照國際足聯的標準,我們只要很少球場是達標的。相信不少人還記得,3年前,原定在鳥巢舉辦的曼市德比因為草坪問題而被取消。或許,短短兩年時間,我們只能改造球場、擴建球場。但從長遠來看,為新世俱杯而建(改)成的各大球場,以及配套設施,都將是造福廣大群眾的福音。而一直以來被廣大球迷吐槽的中超草坪,也將被正視,得到徹底解決。
最後,也是造成很多網友拒絕的一個心理動機,那便是中國足球的本身:中國足球很弱,世俱杯到底有沒有中國球隊的事?目前的消息來看,新世俱杯是沒有「外卡」的,目前已經確定的是歐洲將有8隻參賽隊、南美6隻、亞洲、非洲、中北美各有3隻,而另外一隻待定球隊,則極有可能給予2020賽季的中超冠軍。也就是說,我們如果沒有辦法得到明年的亞冠冠軍,我們很有可能只能獲得一個東道主名額。而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東道主所在的小組避開另外五洲種子隊的意義並不大,因為同小組基本會遭遇歐洲豪門和南美豪門。若中國足球不想在本土蒙羞,就一定先要在亞冠賽場上獲得榮譽。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中華民族近現代走到今天的核心之一,或許正如馬德興老師所說:「當諸多豪門俱樂部來華參加世俱杯賽時,這些豪門球會在飲食起居等方面的專業性,可以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了解與接觸,改變我們對職業足球的真正認識與看法。」
從各個角度來看,舉辦國際頂級的足球賽事,永遠是穩賺不陪的買賣,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決定,也是中國足球史上光輝的一筆!單單是為以後承辦世界盃練手,他都將是不亞於舉辦亞洲杯的寶貴經驗。新世俱杯能夠成功舉辦,需要所有中國球迷的努力。站在足球的角度,這將是不亞於世界盃的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