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圖洛書的來由,是中華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謎。《論語》、《竹書紀年》、《禮記》、《管子》等文學作品都對河圖洛書有記述,後世關於河圖洛書的記載、研究文獻更是不可勝數。事實上,千百年來,儘管對中國古代兩幅神秘圖案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但因沒有文字註解,至今仍未形成一個被學術屆定性的認知。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河圖」的這個「河」,其實指的是星河、銀河。二十八星宿也是從銀河裡面出來的,「河出圖」不是黃河出圖,而是星宿從星河裡出來。河圖最初的原型是一條白色旋轉的龍,將銀河畫成白龍,圍繞著中點運轉,而這個中點是北極星。這幅圖後來演變成了一黑一白兩條龍,逐漸成為了今人熟悉的太極陰陽圖。「洛書」之意,其實就是「脈絡圖」,是表述天地空間變化脈絡的圖案。洛書,它的內容表達實際上是空間的,包括整個水平空間、二維空間,以及東西南北這個方向。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一般認為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為用。
千百年來,人們總是把「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聯繫在一起。河圖、洛書最有名的出處來自於《易傳·繫辭》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並據此認為八卦就是根據這二幅圖推演而來的。
相傳在伏羲氏時,伏羲氏教民「結繩為網以漁」,養蓄家畜,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條件。因此,祥瑞迭興,天授神物。有一種龍背馬身的神獸,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負圖點,由黃河進入圖河(今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送莊鄉境內),遊弋於圖河之中。人們稱之為龍馬。這就是後人常說的「龍馬負圖」。伏羲氏見後,依照龍馬背上的圖點,畫出了圖樣。
接著,又有神龜負書從洛水出現。伏羲氏得到這種天賜的用符號表示的圖書,遂據以畫成了八卦。故後人在伏羲氏龍馬負圖處修建了負圖寺。以紀念伏羲氏開拓文明的功績。
當審視、梳理河圖洛書的歷史蹤跡之後,我們也會發現這樣一些共識。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對稱性是河圖洛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係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同時,河圖洛書蘊含的數理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禮義兼祭祀作用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深受統治者的重視。事實上第一次給這兩幅圖命名的是北宋易學家劉牧,他精研陳摶所傳《龍圖易》,著書《易數鉤隱圖》,於是,河圖洛書才為世人所知。當時,對採用「圖十書九」,還是「圖九書十」有過爭論,最終定位於圖十書九,一直延續至今宋代的象數學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圖、洛書這二幅圖式推演而來,從而,易學史上形成了用河圖、洛書解釋八卦起源的圖書派。由此可見,把河圖洛書當成易經起源這樣的判定不是嚴格的歷史意義上的「出處」,而是一定文化傳承意義上的「出處」。
煩事萬千,不如圍爐笑侃。歡迎有同樣的愛好的讀者交流提升,下期一起談談簡單卦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