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報準確率提高40%,百度智能雲加持的重慶天氣預報來了

2020-12-11 中國科技新聞網

  作為「山水之城」,重慶的天氣就如其道路交通一樣立體,變幻多端。2019年進入6月以來,重慶的天氣就在高溫和暴雨之間來回切換,對市民生產和生活帶來影響,一些降雨量大的地區甚至可能出現災情。

  2019年6月21~22日凌晨,石柱縣迎來強降雨天氣,重慶市氣象局提前預測及時發布預警簡訊,受災最重的馬武鎮及時轉移群眾220人。此次強降雨共造成十餘個鄉鎮嚴重受災,但沒有出現人員傷亡。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提前預測天氣不是容易的事。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支持下,重慶的天氣預報越來越及時、精準。7月18日,在重慶市氣象局舉行智慧氣象發展媒體見面會,通報了與百度智能雲共同打造的智慧氣象「四天」系統建設成果。經過一年多的探索,雙方目前在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天資•智能預報系統、知天•智慧服務系統、御天•智慧防災系統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18年,在氣溫降水趨勢預測上,相對傳統預測,智能預測的月氣溫評分提高了4分,月降水提高了12分。短時預報短時預報的正確率提高了40%。冰雹、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來得快,去得也快,一直是天氣預報的難點,重慶市氣象局對2019年幾次冰雹、雷暴大風強對流天氣的預報命中率居然達到100%,做到了「天有可測風雲」,能更及時進行暴雨防災預警。

  百度智能雲與重慶市氣象局在「智慧氣象」方面的實踐經驗和成果,為發展智慧氣象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老字號」氣象局智能化轉型

  在引入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之前,傳統的氣象預報主要依靠數值預報模式。傳統的數值預報模式,受到數學、物理、熱力學的發展限制,預測準確度近年來很難再有大的突破。

  而人工智慧的數據處理能力是傳統方式的成千上萬倍,歷史數據越多,深度學習的算法模型就越準確,再結合天氣預報員的經驗,能把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很多。

  重慶複雜多變的天氣狀況給重慶市氣象局的氣象工作帶來不小挑戰,也帶來迎難而上創新突破的機會。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民事實上,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級氣象機構——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就是在重慶成立的。重慶這一片山水之地孕育了很多氣象大師:前身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的所長竺可楨、中國首任國家氣象局局長涂長望等。

  「所以我們有一種情懷,發展智慧氣象重慶當仁不讓。」重慶市氣象局局長顧建峰表示。

  大數據+雲計算,氣象數據多多益善

  (天樞·智能協同觀測系統)

  天氣預報的第一步是通過觀測獲得氣象數據。重慶市氣象局目前已經對接8顆觀測衛星、自建4部都卜勒雷達和2000多個地面氣象觀測站、與周邊省份氣象部門共享10部都卜勒雷達和近萬個地面觀測站的數據,數據量極為龐大,對數據存儲和計算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為了更好地獲取和處理與日俱增的氣象數據信息,重慶市氣象局與百度智能雲共建了「天樞」大數據平臺和氣象雲資源中心,以大存儲、高算力、穩定的雲計算基礎設施,助力氣象數據存儲和分析。目前,重慶氣象部門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基於物聯網的智能感知系統,氣象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和數據分析能力進一步提升。

  深度學習提升天氣預報準確率

  傳統的氣象預報預警其實是很粗放的,不能滿足氣候多變地區的需要。 比如說整個重慶市都收到暴雨預警,大家都不出門了,但是這個鎮它沒有雨,那麼這一天的農活就被耽擱了。大城市也是這樣,東邊日出西邊雨,有的人會覺得自己白帶傘,這其實是氣象業務沒有契合好公眾的需求和感知。

  利用百度飛槳(PaddlePaddle)深度學習平臺,2019年上半年「天資•智能預報系統」將月氣溫預測準確率提高了16分,月降水預測準確率提高了6分。雷暴大風、冰雹、短時強降水等0-2小時內的強對流天氣的準確率提升了40%,在2019年的幾次冰雹、雷暴大風強對流天氣過程中,冰雹、大風識別命中率達到100%。

  2019年6月4日20時至5日20時,重慶地區出現一次自西向東的強對流天氣過程,重慶市氣象臺提前1-2小時就精準預報出有雷暴大風,提醒市民防災。

  (2018年8月6日,強對流天氣致使渝北區興盛大道工棚倒塌)

  此外,重慶市氣象局0-2小時天氣預報已經建立時空解析度10min、1km的智能網格預報產品,「東邊日出西邊雨」可能將不再是天氣預報中難以逾越的障礙。

  傳統的數值預報模式有著技術發展的限制,更為關鍵的是目前中國當前的數值模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在氣象預報方面採用AI技術算是「彎道超車」的嘗試。百度飛槳是唯一的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開源的深度學習平臺,以此平臺為基礎發展智慧氣象,有利於氣象預報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和隱私安全。

  重慶市氣象局局長顧建峰談到,建立自主可控的氣象深度學習平臺符合國家氣象發展戰略,這也是百度成為重慶市氣象局共建智慧氣象合作夥伴的最核心原因。

  智慧氣象助力防災減災救

  (天資-災害天氣智能監測系統)

  防災減災救災是氣象工作不變的「初心」。目前重慶地質災害點有16000個,大江大河防洪薄弱點300處,森林火災隱患點4000處。

  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最重要的核心在於在第一時間,把準確的信息發送給最需要的人。重慶市氣象局與百度智能雲聯合推出了御天-智能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能更及時進行災害監測,更精準更快速發布預警信息。比如,通過百度智能雲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實現全市一萬六千多個地質災害隱患點信息與四重網格預警人員信息、雨量觀測站信息進行關聯匹配,一旦達到雨量閾值,系統就會自動對關聯的責任人發預警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把天氣預警信息傳達給最需要的人。

  通過百度智能雲簡訊平臺,可以將簡訊發布速率從每秒160條提升到每秒3000條。將預警信息發送給160萬預警責任人,以前要2個多小時,現在只需要9分鐘左右。

  2019年6月21~22日凌晨,石柱縣迎來了一場強降雨天氣,有5個鄉鎮降雨量突破100毫米,馬武鎮累積降雨達207.9毫米。伴著雨水,石柱縣群眾手機裡不斷收到強降雨簡訊和微信預警,應急大喇叭也在反覆播報實時雨量。收到預警信息,群眾進行了有組織的轉移,受災最重的馬武鎮及時轉移群眾220人,此次強降雨共造成十餘個鄉鎮嚴重受災,但沒有出現人員傷亡。

  智慧氣象與各行各業融合發展

  當今的氣象服務早已經不再局限於天氣預報,需要有更大的思維和眼光。重慶市氣象局還與百度智能雲共同打造了知天•智慧服務系統,通過對農業、旅遊、水利各行業需求的準確對接,在垂直領域中提供更為精準、更個性化的服務。

  在重慶有大量農戶種植農經作物,農經作物最怕的就是冰雹,冰雹以來,成百上千畝的農經作物就會遭受嚴重損失,給農戶造成經濟負擔。而如今有了更為及時準確的災害性天氣監測系統,重慶市氣象局能提前監測識別潛在的冰雹雲團,為人工防雹作業爭取充足的準備時間和提供更全面的作業指標,人工消雹更加精準有效,農經作物生長安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旅遊方面,智慧氣象的建設,幫助首個「國家氣候養生旅遊示範基地」落戶重慶,城口、黔江、酉陽分獲「中國生態氣候明珠」「中國清新清涼峽谷城」「中國氣候旅遊縣」國家氣候品牌,巫山脆李獲」中國氣候(特優)好產品」,銅梁、石柱、雲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巫山獲得「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助推重慶把氣候資源轉化成旅遊資源、養生資源和生態產業資源。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千年文化」,這就是重慶。山水之城重慶有著非常立體的氣候,氣象工作面臨不少挑戰,重慶市氣象局迎難而上,與百度智能雲合作建立國際領先的氣象AI深度學習平臺,為智慧氣象和智能預報提供技術和平臺支撐;在大數據和雲計算上,百度智能雲提供公有雲資源服務,協助氣象數據上雲,建立氣象雲資源中心,提升重慶的氣象數據處理、計算、分析能力。

  智慧氣象「四天」系統為氣象行業發展打造一個「樣板間」,開啟了目前最為深入、全面的「智慧氣象」實踐。百度智能雲在氣象領域的成功落地應用,也表明「雲+AI」正在成為推動各行各業智能化升級的重要武器。(一鳴)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預報準確率提高40%,百度智能雲加持的重慶天氣預報來了!
    7月18日,在重慶市氣象局舉行智慧氣象發展媒體見面會,通報了與百度智能雲共同打造的智慧氣象「四天」系統建設成果。經過一年多的探索,雙方目前在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天資?智能預報系統、知天?智慧服務系統、御天?智慧防災系統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18年,在氣溫降水趨勢預測上,相對傳統預測,智能預測的月氣溫評分提高了4分,月降水提高了12分。短時預報短時預報的正確率提高了40%。
  • 重慶建設智慧氣象「四天」系統 準確及時預報災害天氣
    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央廣網記者 趙聰聰攝 )央廣網重慶10月22日消息(記者趙聰聰)依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重慶市氣象局著力建設智慧氣象「四天」系統,大幅提升天氣預報準確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速率。
  • 央視天氣預報新版出爐 預報準確率全面提高(圖)
    城市預報三日天氣  國家氣象局影視宣傳中心專門負責此次天氣預報的改版。記者昨天採訪了中心主任秦祥士教授,秦主任介紹說,根據國務院領導增加天氣預報頻次、延長預報時效、改進預報內容的指示,國家氣象局近期決定,對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進行改版。  城市天氣預報是此次改版最重要的內容。
  • 四問天氣預報準確率(系列報導)
    每個環節都存在某些不確定性,每一次預報結果不可能都與實際一致,始終存在誤報、漏報的情況。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現在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本報從今日起,從多方面探尋制約天氣預報準確率提升的關鍵性因素。  ① 突破技術瓶頸有多難?
  • 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如何?人民日報解讀
    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每一次預報都是一個糾結的過程。」 「我們看到的天氣預報,從觀測,到數據處理,到預報結果出來,是一個系統工程。和1998年時相比,現在各種條件都有巨大的進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預報員都同樣承擔著很大的壓力。」馬學款說,「預報準確率、精細化水平顯著提高,但對預報的需求也更高了,我們要全力以赴跟上需求的變化。」
  • 中國氣象局:我國天氣預報晴雨預報準確率達88%
    中央氣象臺臺長王建捷表示,氣象預測預警對我國防災減災和公眾的知情權提供氣象保障和支持,我國天氣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8%,2004年準確率接近80%。「數值預報是核心技術,要提高預報的精準度,要努力發展核心技術,這是關鍵。」
  • 用AI觀雲識雨辨天 2019年重慶24小時氣溫預報準確率全國第五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18日從2020年全市氣象局長會議上獲悉,近年來重慶大力發展智慧氣象,用AI觀雲識雨辨天,氣象預報結果也變得更精確。2019年,重慶市24小時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達到了全國第五,月降水預報準確率達到全國第四。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高時空解析度成像資料、閃電監測資料、大氣三維溫溼度探測資料和空間天氣監測資料將在天氣監測與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航空和空間天氣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提高短期臨近天氣預報的精度  據張志清介紹,目前氣象監測手段有地面探空站、雷達、空中觀測,以及衛星監測等。
  • 天氣預報丨熱熱熱!重慶40℃高溫又來了
    25日,重慶大部分地區晴熱天氣回歸。截至下午4點,奉節、彭水、巫溪等5各區縣最高溫突破35℃,最熱的奉節達到全市最高溫36.3℃。與此同時,酉陽、秀山依舊涼爽,最高溫均為突破30℃。重慶市氣象臺預計,未來三天,重慶都將以晴熱為主,全市最高溫將逐步回升至40℃。不過,早晚天氣比較涼爽,與午後溫差較大。專家提醒,雖然已經出伏,但重慶還將持續晴熱少雨天氣,市民請注意防暑降溫,午後氣溫較高,儘量避免高溫時段外出。另外,天氣炎熱乾燥,發生森林火災的風險較大,上山避暑遊玩的市民,切勿在野外用火,嚴防山火。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客觀預報不準還是主觀感受差異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這些爭議的背後,是否有人們認知上的差異以及主觀感受的不同,客觀上的天氣預報準確率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天氣預報的水平又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天氣預報丨納尼,重慶未來40天39天都有雨?
    這個問題,在重慶人的朋友圈刷了屏。有網友曬出「天氣通」40天預報:「預計接下來會遇到36個雨天」;還有網友曬出「中國天氣」重慶40天天氣預報:未來39天都下雨!△「天氣通」天氣預報截圖雨,真的會一直下嗎?重慶市氣象臺預計:未來五天多陰雨天氣。
  • 「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常用天氣符號天氣預報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中國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就是中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天氣預報常用符號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
  • 科學網—天氣預報:從佔卜到經驗分析
    這些諺語有的反映各種天氣變化的前後聯繫,有的則描述氣候規律,有的則是通過觀察日、月、雲、風、霧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反覆總結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可信度的生活常識。 我國的氣象預報在起步之初,還沒有衛星遙感技術,臺站資料也十分欠缺。很多預報還都依靠當地天氣諺語、動物在天氣變化前的反應等辦法。比如,「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就是如此。
  • 象輯首推企業級智能網格預報 為世界氣象貢獻中國智慧
    然而數值天氣預報不是萬能的。一是更小尺度的天氣現象如湍流等,其科學機理還不清楚,預報解析度的進一度提升,必須要「智能」加持;二是模式預報存在「軟肋」:地形複雜的地區,氣溫、溼度、風速、風向、降水等要素預報誤差較大,也需要「智能」出馬。
  • 中央氣象臺如何預報海洋天氣?
    在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裡,氣象人員正用自己的方法揣摩海洋的脾氣,用海洋天氣預報和各種海洋氣象產品服務守護航海船隻和人員的平安。  預報海域範圍廣袤  自2011年起,我國海洋氣象負責預報的海區分為遠海、近海和沿岸海域三類。
  • 雲技術支持 未來天氣預報可精準到街區
    近日,華為雲與深圳市氣象局在深圳華為坂田基地籤署深度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運用雲計算、人工智慧、5G、IoT等創新技術,攜手打造「氣象+雲+AI+5G」的全領域深度合作模式。基於智能網格的新一代超大城市精準預報提供技術支撐,實現包括智能感知、精準預報、智慧服務等,可以讓大眾體驗「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的個性化精準貼身氣象服務。
  • 天氣預報將更準!我國天氣預報實現全面「中國芯」
    事實上,在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天氣預報領域上,我國也曾一度受制於外國。在上個世紀,我國一度還需要使用美國、日本等多國衛星提供的各類監測數據,而來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數值預報模式還一度是我國預報員進行天氣預報的主要依據。在如今,數值預報已經成為了天氣預報的核心之一。而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和攻堅,如今,我國已經擁有了全面自主的天氣預報系統。
  • 重慶未來9天天氣預報
    重慶未來9天天氣預報 2020-09-29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預報天氣就像解數學題,來看中國的「答題」法
    從第一張天氣圖問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人們觀雲識天的方式也從單純依靠經驗向應用物理、數學方法計算風雲變幻的數值天氣預報轉變。在全球天氣監測網絡和龐大的超級計算機系統支持下,天氣預報準確率和預報時效因此而與時俱進。↑由中國氣象局展示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模型。
  • 「被降溫」的天氣預報?_網易探索
    預報員「商量」氣溫數字:40℃屬小概率事件所以不報 郊外百葉箱裡的溫度計,測量的是當時當地的氣溫,在氣溫預報中,它只是參照的數據之一。除此之外,氣象學者做天氣預報主要依據還有天氣圖、數值天氣預報、衛星雲圖、雷達回波等等。根據這些數據,計算機會運算出一個參考數值,但是氣象學者並不會直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