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2020-12-14 街角有個小書吧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一名的確有著突出貢獻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並不為我國大眾所熟知,在書市上也鮮有他的書籍。

《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

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日本人所著的書很聰明地採用了對話體,讓人感覺有趣、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不可否認,那是一本不錯的書,但也確實不能完整體現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

感謝此書的暢銷,讓眾多出版社開始引進阿德勒的作品。《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出版於此後一年,集編了阿德勒關於自卑、人生、夢、教育等各話題,原書在1927年於英國出版,從各角度介紹了個人心理學的主要原則。

阿德勒與榮格一樣,都曾與佛洛依德交好,也與榮格一樣,都與佛洛依德決裂。當然,決裂的理由也是學術分歧。

阿德勒反對佛洛依德的「泛性論」,認為佛洛依德誇大了力比多的作用。根本分歧在於,阿德勒認為社會意識可能有著更大的作用。

阿德勒創立了個體心理學,這個學派因為強調社會作用,也被視為一門社會心理學。很遺憾的是,這個學派沒有得到繼承與發揚,對它的運用也似乎主要集中在育兒理論中。

這也許是因為它的理論很接地氣,實際上,太接地氣了以至於有人評論說,這就是常識。阿德勒的回應是:常識有什麼不好。也因為是常識,所以往往被忽略。而回歸於常識,很多問題也確實能夠得以解決。

比如,不完美。人不可能完美,這是常識。阿德勒的心理學,可以說是一套不完美的生活哲學。在育兒界有一種提法,做60分媽媽,就是對不完美哲學的繼承。

阿德勒心理學的另一特點是對整體的重視。他認為,部分不能脫離整體去研究,這與「格式塔」心理學的看法如出一轍。

比如,一個人犯罪,重要的是他的犯罪行為,還是罪犯這個人呢?阿德勒會告訴你,是這個人更加重要。犯罪行為只是罪犯這個人人生的一個片段,對這個片段不管怎麼分析,都不可能了解其背後的真相。只有看到這個人的一生,看到他的生命脈絡,才能明白他的行為動機。

一個人若器官出現缺陷,就會採取某些特別的方式來克服這種缺陷感。比如在挑戰不可能中,有一位眼睛有疾病的人可以通過聲音來辨識不同的人。

人的心理層面是一樣的。當心中出現某種缺憾和困難時,就會採取某種行動來超越這個缺陷,即建立了人生目標。這個目標是在童年早期就確定的,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走向。如此,把握個人的生命早期及其建立的目標,在個人心理學治療中就變得很重要。

仍然以罪犯為例,罪犯往往會認為自己機敏有勇敢,因此對罪犯本人來說,他的犯罪行為只是他為了實現人生目標而採取超越行動。可惜的是,他的活躍表現在生命無用的層面上。

這股能量用於哪裡,是真正的超越者與虛假的超越者(包括罪犯)的區別。用於有用的層面,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超越者。阿德勒認為,有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對社會有所貢獻。

自卑是每個人生命早期都會接觸到的。

在阿德勒看來,這首先表現為身體的缺陷。比如從小腸胃不好,他的超越可能作用於對食物的關係,因而可能成為一個美食家。

又比如左撇子,因為會對右手關注,可能表現於更能用右手繪畫、寫作。因為對右手的過早關注讓他們接受了更多的訓練。(這是錯誤的,後來的理論認為左手的使用能夠更多鍛鍊右腦,所以才有更多藝術家是左撇子)

所以,自卑並非不好,有自卑才有對自卑的超越。只有當一個人以錯誤的態度對待自身缺陷時,才是不好的,這時就產生了自卑情結。

如果我們看到有些人脾氣暴躁,情緒起伏很大,可以推斷他們有比較嚴重的自卑情結。因為一個人如果知道問題定會解決,是不會急躁和憤怒的。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如果一個人總是表現優越,甚至自誇,也極有可能是極度自卑。追求優越與自卑感是天生互補的,過度地追求優越意味著過度的自卑。

因此,接受自卑,並藉以實現超越,正是阿德勒的解決之道。

相關焦點

  • 《超越自卑》: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超越自卑》中譯本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弟子為榮格與阿德勒,但兩人都因為和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合而分道揚鑣,先後自立門戶。不少學者認為,榮格的成就已然超越了弗洛伊德。而阿德勒的聲望,則似乎相對而言要稍遜一些。這部阿德勒所著的《超越自卑》看上去較為通俗易懂,讓人感覺不像是一本專門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有些觀點是比較有趣而又不無道理的。例如,阿德勒認為:「在生命的最初四五年間,個人一般會開始構造心靈的整體性,並在他的肉體和心靈間建立起關係。」這個論調是他反覆強調的。
  • 讀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十年前,我還是心理系大一的學生時,在《人格心理學》這門課上,學精神分析流派,對弗洛伊德、榮格均無感,看到阿德勒的理論,一秒鐘被擊中,像是一種解放,一種救贖。那天下了課就到圖書館,借了這本《自卑與超越》,還記得當時一直讀到閉館才回去。說說這本書給我的影響吧。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4)|孩子的自卑與人生三問
    這可以說是一篇阿德勒主義傾向的文章,阿德勒認為,能否適應社會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試金石。說一個案例,有個男生,大學畢業之後去廣州工作了一年。隨後辭職回家,在家裡一聲不吭打遊戲。受朋友託付,我的老師破例上門去做工作,結果讓人絕望。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奧地利有個4歲的男孩叫阿德勒,儘管家裡比較富裕,但自己卻長得矮小,體弱多病,還長得不太好看,4歲了才勉強會走路說話。但阿德勒的哥哥卻非常聰明,也生的好看,所以阿德勒母親非常偏愛哥哥,這讓4歲的阿德勒特別自卑,一度跟哥哥和母親的關係都不太好。幸運的是阿德勒有位好父親,一直鼓勵他。在父親的鼓勵下,阿德勒的自卑心理,成為他向哥哥和母親證明自己很優秀的動力。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但阿德勒的哥哥卻非常聰明,也生的好看,所以阿德勒母親非常偏愛哥哥,這讓4歲的阿德勒特別自卑,一度跟哥哥和母親的關係都不太好。幸運的是阿德勒有位好父親,一直鼓勵他。在父親的鼓勵下,阿德勒的自卑心理,成為他向哥哥和母親證明自己很優秀的動力。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摘錄
    異常的自卑感稱為「自卑情結」。大家一定都碰到過這種人:嘴上老掛著「要是我的話就會這樣做......」「我本來也想......」「我想反抗......但是......」這些說法都代表了強烈的自卑感。關於自卑情結,個體心理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訓練這一類人揚棄猶豫不決的態度。面對這些人,最適當的做法是激勵鼓舞,而非使之灰心喪氣。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阿德勒可以說是一個很勵志的人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停地超越自卑,追求優越的,走向成功的一生。阿德勒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也是猶太人富商,然而他並不開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個方面的自卑,那我們的自卑是來源哪裡,為什麼我們會產生自卑的感覺呢?阿德勒幼年深受自卑情結影響,因此他的理論也很多關於自卑方面,自卑與補償也是其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人可以超越自卑,創造另一個自我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代表作[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龍文廣 譯ISBN:978-7-5143-8692-9定價:39.80內容簡介《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經典代表作。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我們生而自卑,超越卻得以強大
    說到心理學竟然不說弗洛伊德?而說阿德勒?
  • 你的成功恰恰源自你的自卑!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阿德勒從小膽子就很小,他三歲的時候弟弟在他身邊去世,幼年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還得了肺炎,身體一直很不好,讀書的時候數學可以說是極差,後來病好了就立志當醫生,拼命學習,成為班裡數學最好的孩子。後來他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一名眼科醫生,他非常關注身體器官的缺陷,他認為身體的缺陷是個人驅使他採取行動的真正動力。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他提出一個鼓舞人心的見解——人人都有自卑感,我們可以藉由努力超越自卑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與佛洛依德 、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
  • 每周一書推薦 (自卑與超越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絕對是一本重量級心理類圖書巨作,可以說是現代心理學和心理療法的奠基之作。本書介紹:《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權威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是並駕齊驅、等量齊觀的。
  • 心理學大師名著《自卑與超越》:培養自卑的孩子,一味溺愛就夠了
    出於自卑,他無法戰勝父親的權威,只能用「上不了班的被動攻擊」挑戰父親,同時也淪落了自己。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其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當一個人無法恰當地適應和應對問題,並且堅信他們無法解決時,就是自卑情結的體現。自卑無處不在。
  • 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超越與自卑》這部巨作自問世以來流傳至今,被後人不斷品讀。那麼它的魅力究竟何在呢?通過反覆閱讀,我整理了幾個本書帶給我的啟示,願和大家共同探討。在阿德勒看來,這些被寵愛的孩子或許會變成社會裡最危險的群體。從小被忽視的孩子將無從得知愛和合作為何物。在他們的眼中,世界是冷漠的。從小被忽視的孩子還容易形成自閉症。因此,家長朋友們要重視早期家庭養育方式,注意和孩子經常有積極正向的互動,預防問題兒童的出現。
  • 《自卑與超越》:如何超越自卑實現生活的意義,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給出了答案。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de Adler),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早年間,阿德勒曾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核心成員,後退出維也納心理分析協會,創立個體心理學,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1932年,阿德勒出版《自卑與超越》,原名《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
  •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阿德勒心理學
    人生的不幸,是自己選擇的1.我們都生而自卑《阿德勒心理學講義》有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自卑與超越」,其實說的就是人人都有自卑感、以及試圖超越自卑的優越感。阿德勒說,每個人都有自卑感,這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刺激人們變得更好的力量。只有當自卑感越來越嚴重,甚至變成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時,他才是一種病。而自大則是有自卑感的人來逃避困境的方式。
  • 那些打不倒你的,必然會使你更加強大: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作者:瓊笛如果你是一個自卑的人,那麼我建議你一定要看看這本阿弗萊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在外人的眼中似乎已經擁有了光鮮亮麗又美好的生活,人生堪稱圓滿,可是在這樣的人心中,其實還是有著自卑的一面的。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不只是「性與夢」,還有童年的那些事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弗雷德·阿德勒博士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奠基之作。與他曾經的恩師和一生的宿敵弗洛伊德相比,國內讀者對阿德勒博士相對陌生,不過大家一定聽過他的那句名言: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3)心理三巨頭釋夢
    阿德勒對此很不贊同。他說:如果說夢境是一種滿足,那麼每件事都可以說是一種滿足,每一種概念,都是從潛意識深處浮出,來到意識層面。阿德勒對夢的看法延續了他的基本概念,自卑與超越。他認為夢都是帶有目的的夢,這個目的就是優越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