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一名的確有著突出貢獻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並不為我國大眾所熟知,在書市上也鮮有他的書籍。
《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
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日本人所著的書很聰明地採用了對話體,讓人感覺有趣、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不可否認,那是一本不錯的書,但也確實不能完整體現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
感謝此書的暢銷,讓眾多出版社開始引進阿德勒的作品。《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出版於此後一年,集編了阿德勒關於自卑、人生、夢、教育等各話題,原書在1927年於英國出版,從各角度介紹了個人心理學的主要原則。
阿德勒與榮格一樣,都曾與佛洛依德交好,也與榮格一樣,都與佛洛依德決裂。當然,決裂的理由也是學術分歧。
阿德勒反對佛洛依德的「泛性論」,認為佛洛依德誇大了力比多的作用。根本分歧在於,阿德勒認為社會意識可能有著更大的作用。
阿德勒創立了個體心理學,這個學派因為強調社會作用,也被視為一門社會心理學。很遺憾的是,這個學派沒有得到繼承與發揚,對它的運用也似乎主要集中在育兒理論中。
這也許是因為它的理論很接地氣,實際上,太接地氣了以至於有人評論說,這就是常識。阿德勒的回應是:常識有什麼不好。也因為是常識,所以往往被忽略。而回歸於常識,很多問題也確實能夠得以解決。
比如,不完美。人不可能完美,這是常識。阿德勒的心理學,可以說是一套不完美的生活哲學。在育兒界有一種提法,做60分媽媽,就是對不完美哲學的繼承。
阿德勒心理學的另一特點是對整體的重視。他認為,部分不能脫離整體去研究,這與「格式塔」心理學的看法如出一轍。
比如,一個人犯罪,重要的是他的犯罪行為,還是罪犯這個人呢?阿德勒會告訴你,是這個人更加重要。犯罪行為只是罪犯這個人人生的一個片段,對這個片段不管怎麼分析,都不可能了解其背後的真相。只有看到這個人的一生,看到他的生命脈絡,才能明白他的行為動機。
一個人若器官出現缺陷,就會採取某些特別的方式來克服這種缺陷感。比如在挑戰不可能中,有一位眼睛有疾病的人可以通過聲音來辨識不同的人。
人的心理層面是一樣的。當心中出現某種缺憾和困難時,就會採取某種行動來超越這個缺陷,即建立了人生目標。這個目標是在童年早期就確定的,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走向。如此,把握個人的生命早期及其建立的目標,在個人心理學治療中就變得很重要。
仍然以罪犯為例,罪犯往往會認為自己機敏有勇敢,因此對罪犯本人來說,他的犯罪行為只是他為了實現人生目標而採取超越行動。可惜的是,他的活躍表現在生命無用的層面上。
這股能量用於哪裡,是真正的超越者與虛假的超越者(包括罪犯)的區別。用於有用的層面,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超越者。阿德勒認為,有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對社會有所貢獻。
自卑是每個人生命早期都會接觸到的。
在阿德勒看來,這首先表現為身體的缺陷。比如從小腸胃不好,他的超越可能作用於對食物的關係,因而可能成為一個美食家。
又比如左撇子,因為會對右手關注,可能表現於更能用右手繪畫、寫作。因為對右手的過早關注讓他們接受了更多的訓練。(這是錯誤的,後來的理論認為左手的使用能夠更多鍛鍊右腦,所以才有更多藝術家是左撇子)
所以,自卑並非不好,有自卑才有對自卑的超越。只有當一個人以錯誤的態度對待自身缺陷時,才是不好的,這時就產生了自卑情結。
如果我們看到有些人脾氣暴躁,情緒起伏很大,可以推斷他們有比較嚴重的自卑情結。因為一個人如果知道問題定會解決,是不會急躁和憤怒的。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如果一個人總是表現優越,甚至自誇,也極有可能是極度自卑。追求優越與自卑感是天生互補的,過度地追求優越意味著過度的自卑。
因此,接受自卑,並藉以實現超越,正是阿德勒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