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三人行
易英:
中國藝術家熱衷於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與這幾年的市場有關,通過參加雙年展擴大宣傳,獲取身份,目的在於商業性。我認為來這裡參展不好不壞,特別是對於那些藝術經營機構還有自費來的藝術家來說,在這裡並不能夠展示中國藝術真正的面貌,也很難反映策展方自己的主題,中國國家館這幾年也不是很成功。之所以說不壞,是因為它又能讓人了解中國,很多中國人出現在這裡,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和文化影響力,所以對於中國來說又不是壞事。
這兩年偶爾也有傳統的水墨畫在雙年展期間來到威尼斯,這其實是最糟糕的事情,我們以為傳統水墨就是代表中國,其實人家根本看不起,1985年勞申伯格在美院作講座,行程裡安排了去看剪紙,勞申伯格說根本不想去。有人是因為獵奇心態來看這些,和看瓷器是一樣的。我們應該超越他們,比他們更關注當代共同關心的話題,從形式、主題甚至是解決方式上都能夠超越,如此一來意義就大了。為什麼美國一直對它不熱心呢?因為歐洲顯示出他與美國爭奪文化高地的勢態,不管從傳統、當代還是社會各方面,歐洲的文化顯示出很強的規模,而美國從波普藝術以後就沒有壓制住歐洲的方案。
丁亞雷:
我們的展覽都是放在一個相對單一的空間和環境中,比如某一個博物館、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和外圍展除了威尼斯花園和軍械庫,還散落在整個威尼斯內的各個區域。它像是一場藝術的嘉年華,吸引著各個地方的人,除了藝術家,更多的是遊客。
威尼斯雙年展既是歷史,又是國際。或許大家認為,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就進入了歷史,特別是走向了國際。所以,威尼斯的歷史包漿也不排除被中國藝術家刮下來拿去換錢的可能。如果是這樣,隨著國內的更加國際化,隨著國內藝術家對威尼斯更加立體和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它的這點塗層刮不了多久。所以,還是應該尊重、學習。
方旭東:
威尼斯雙年展作為有文化積累有品牌效應與功能的大型展覽,歷經百餘年依然生機勃勃,吸引了全世界的藝術家與藝術文化愛好者的關注和參與,國內的藝術家們也不甘落後。然而狂歡過後,有些問題需要沉思:威尼斯雙年展對國內的藝術生態帶來了哪些方面的影響?它是否讓國內的藝術市場更加浮躁和功利?它對國內近年興起的雙年展、三年展潮流起到怎樣推波助瀾的作用?國內需要怎樣經營這類的展覽,才能縮窄自身與國際性展覽之間的距離?
(文/易英 丁亞雷 方旭東 )
威尼斯雙年展
中國的「天龍八部」
文/曹喜蛙(北京)
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參與的藝術家有300人之眾,這讓我想起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天龍八部」。天龍八部的小說主旨是「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呈現的是宋哲宗時代的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江湖恩怨,事實上這次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也跟這有點類似。
威尼斯雙年展是世界當代藝術的重鎮,尤其隨著中國隊的加入,威尼斯雙年展變得越來越好玩,但是在威尼斯雙年展舞臺上中國隊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感覺,迄今還像段譽公子一樣,所喜所愛都只是孽緣,不管是鍾靈還是木婉清都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姐妹。中國館也罷、平行展也罷都是拾人牙慧、吸人尾氣,至今沒有一件能稱之為中國當代藝術開天闢地的創始,都有點亂倫藝術之嫌。
中國人在威尼斯雙年展今年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土豪」,有點像《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復一樣,一心想做皇帝,照這樣發展下去估計只有發瘋而死的下場。當代藝術與有錢的金主、媒體是孿生的「三個火槍手」,我私下對「土豪」花錢的任性沒有偏見,藝術永遠離不開金主的支持。只是可惜的是這些金主普遍缺乏慧眼慧根,往往被一些江湖騙子蒙蔽了雙眼,所以才給人土豪的第一印象。最可惜的是媒體的同行,多是沒有水平的「記者」,尤其缺乏有根底的評論員,多是人云亦云沒有自信,行文多是東抄西拼。所以這三個火槍手,都是槍法極差的火槍手,給人留下的印象也主要是一場類似張藝謀《三槍》的鬧劇。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時間前後很短,也就是30多年的時間,而且加上外來信息一擁而上的井噴,各種早晚的資訊幾乎同時到中國,所以中國的藝術家對外來藝術的學習,基本都是囫圇吞棗,缺乏一個整體的脈絡,基本就是一鍋粥,中國的當代藝術最多就是個「八寶粥」。所謂「天下武林皆出少林」,中國的當代藝術都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糾纏個沒完,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就像少林武功一樣對中國的當代藝術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對中國人來說多能明白一二,但外國研究者多是摸不著頭腦。但凡外國人能看上的作品,在中國人自己學者、批評者眼裡都是小兒科,缺乏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相對的美學價值標準。
300名中國藝術家,不管是哪種路子進入威尼斯,在藝術上都應該是平等的,儘管他們相互之間可能互相瞧不起、看不慣,但未來的藝術史會相對公正給予評說。所謂「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也比較符合當下的中國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觀念,當然這可能也是他們的成熟或不成熟、有新意或沒新意的藝術表達存在的必要。
(作者系藝術評論人)
本文刊於美術報2015年5月30日總第1123期第17版,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