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的中國文壇,要說誰是曾經一鳴驚人,且持續領秀文壇數十年的名角,以散文出道而蜚聲中外的餘秋雨自然是其中之一。當年他出版的《文化苦旅》,以其獨特的視角解讀中國文化,以其優美的文筆丈量中國歷史,以其華茂的詞採,深沉的思索,引領讀者重新感受華夏文明,審視華夏文化,意想不到地掀起了一股散文熱,故風靡全國,一時洛陽紙貴。
餘秋雨
然而,伴隨著餘秋雨的聲名鵲起,伴隨著他的散文越來越受到眾多知識階層和普通大眾的歡迎,那些批評和責難也尾隨而至,什麼特殊年代的黑歷史,什麼功成名就時的喜新厭舊,什麼螢屏鏡頭前的做作擺譜,什麼文品滑坡下的追名逐利……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於是,一邊是餘秋雨的作品越來越受歡迎,一邊是批評他的聲音越來越尖銳,一邊是佳作頻出,一邊是譏諷不斷,這也成為了20多年前那一段時期的一個特殊文化現象,因而備受關注。那麼,餘秋雨在作品大受歡迎之餘,怎麼會成為眾矢之的,墮為其他文人筆頭群毆的對象呢?
我們先看看餘秋雨的水平到底怎樣,再論他為何受到那些名家如易中天、王朔等人的攻擊的。
易中天
餘秋雨曾是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在事業巔峰之時毅然決然辭去一切公職和榮譽頭銜,開始系統考察中國傳統文化,寫出了一系列「歷史文化大散文」,在九十年代後引起了全國的轟動,掀起了文化散文熱。餘秋雨的「歷史文化大散文」系列有幾個鮮明的特點:
數千年以來,中國傳統士大夫一直堅持自己獨有的理想主義精神,堅持著自己價值觀,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的終生理想,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寒窗苦讀,腳踏實地,捨我其誰,用執著的精神和拼搏的血汗來努力,來踐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餘秋雨《文化苦旅》以及他後來《中國文脈》《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代表作中的文章,也無一例外地秉持著這種價值觀和道德觀,秉持著這種理想主義。
王朔
因此,他在解讀和闡述古代人物和思想的時候,從不以當代人慣用的權謀、利益、權術、厚黑等捨本逐末、是非顛倒的價值觀去描寫一個人的行為,而是十分書生氣地用傳統士大夫的宏大理想去架構、去敘述、去解釋。而且我們在讀他的文章時不難發現,餘秋雨極少用功利的目光去解讀,而更多的是用文化去揭示意義的本身,用文化去揭示價值的內核,以家國天下作藍天白雲,以文化作芬芳泥土,就構成了餘秋雨詞採華茂、風流蘊藉的散文世界。
因此,臺灣作家白先勇曾這樣評價說:「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餘秋雨的文章,無論是《文化苦旅》中的文章,抑或《中國文脈》《千年一嘆》《行者無疆》裡的篇什,用詞皆十分考究,其修辭水平是當代文壇所公認的,其行文詞採華茂,跌宕昭彰,情兼雅怨,含蓄婉轉,善於用華美的修辭推動感情的遞進,鋪陳排比,妙語迭出,給自漢唐、晚明、上世紀初曾經如波瀾掀舞的中國散文再一次增添了一抹亮色。
一生關注文化傳承的餘秋雨
正如他在《夜雨詩意》中寫道:
「不知道歷史學家有沒有查過,有多少烏雲密布的雨夜,悄悄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步伐。將軍舒眉了,謀士自侮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靜了,俠客止步了,戰鼓停息了,駿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斷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錨了,酒氣消退了,狂歡消解了,呼吸勻停了,心律平緩了……」
餘秋雨在文章中通過一系列的流暢自如、鏗鏘有力的排比,伴隨著擬人的修辭手法,一起將夜雨的獨特作用和魅力,表達得淋漓盡致。
餘秋雨散文最大的與眾不同,或者說對散文最大的貢獻,便是題材的獨特、體裁的創新。餘秋雨感情豐富,視角敏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時候,文化是向西方看和學的,無論音樂,繪畫,還是文學等等,都拋開了傳統,跟隨了西方,當時文壇許多作家都在向西方現代派如馬爾克斯、卡夫卡學習,包括莫言、陳忠實、賈平凹等,都在西方現代派後面亦步亦趨,且創作出了斐然的成績。
講學中的餘秋雨
但餘秋雨沒有走這條路子,他反其道而行之,他遠離塵囂,回歸傳統,拋開所有的紅塵雜務,以「穿越百年血淚,尋找千年輝煌」為主題,只身前往華夏文明的發源之地,穿越戈壁荒漠,系統考察中國文化,寄情山水名勝,繼承也反思中國文化,探尋中國文化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苦行、苦思之後,餘秋雨寫下了一篇篇大氣磅礴的散文,氣魄宏大,典雅莊重,豪放華美,思想深邃,這就是他獨創的「歷史文化大散文」。以前沒有「歷史文化大散文」,餘秋雨出版了《文化苦旅》《中國文脈》《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散文集之後才有,而且很受歡迎,模仿者甚眾。
正因為餘秋雨在散文領域的創新,以及重拾傳統的蹊徑另闢,使他在文壇大放異彩,受到了極大的歡迎,他的散文集不斷重版,一再刷新出版記錄,成為了新時代最著名、影響最大的散文家。
對於餘秋雨,易中天、王朔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大俠風趣幽默,金庸曾說:
「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金庸先生將餘秋雨與魯迅並列而論,可見他對餘秋雨在文學水平上的肯定。
文壇大俠金庸先生
賈平凹也說:
「餘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這更是將餘秋雨的散文置於文學史上去定位。
所以,即便是那些批評他批評得異常刻薄的,如易中天、王朔等人,也從來沒有一個說餘秋雨的散文水平低下,而只會從一些日常瑣事或生活細節上去諷刺挖苦他,如說他沒寫過小說,不能稱其為真正的作家;如說他棄髮妻而去,與影視明星馬蘭另結新歡,諸如此類。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餘秋雨在散文水平上是當代公認的,不僅老百姓喜歡,那些罵他的人,也是在讀了他的文章後,才開罵的,既然文章無法置喙,那就只好從花邊處著手了。
與餘秋雨已經相伴三十年的馬蘭
就我個人而言,我特別喜歡餘秋雨《文化苦旅》《中國文脈》《千年一嘆》《行者無疆》這些散文集,尤其是《文化苦旅》一書,我於1992年購買,一直把這本《文化苦旅》擺在我的書桌上,至今近30年了,我始終把《文化苦旅》當成加強文學修養的範文來讀,閒來一翻,春風滿面。
最近,今日頭條推出一套《餘秋雨作品集》,就收錄了《文化苦旅》、《行者無疆》、《千年一嘆》、《中國文脈》等散文集,基本能代表餘秋雨散文的最高成就。
老實說,我推薦的都是我自己讀過多次,且特別喜歡的書,如非此類者,我不會推薦。
《餘秋雨作品集》(共四冊)
喜歡餘秋雨散文作品的你,可以點擊下面連結購買,不喜歡也沒關係,謝謝你讀了我的小文章!
這套《餘秋雨作品集》原價208元,頭條做活動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