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探討:人文學科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2020-12-16 科學網

 

5月19日,「簡論21世紀的人文學科:從文化領悟看國家安全與其他的全球性挑戰」論壇在美國華盛頓召開。

 

□郭英劍

 

「人文學科與國家安全」論壇在華盛頓召開

 

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NEH)成立於1965年,是一家獨立的聯邦機構,也是美國最大的人文學科投資機構之一,其使命是要建設卓越的人文學科,所資助的高水平人文學科項目包括四大領域: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播、教育、學術研究、公共服務。其資助的機構一般包括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高校、電視臺、廣播電臺等,此外還資助學者研究。

 

日前,該基金會在美國國會山遊客中心舉辦了一場論壇,主題為「簡論21世紀的人文學科:從文化領悟看國家安全與其他的全球性挑戰」。參加人員包括:NEH主席利奇、康奈爾大學校長斯考爾頓、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喬克西、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沙皮羅和德拉瓦大學教授諾裡斯。

 

與會者重點提及的是「人文學科與國家安全的關係」問題,試圖探討文化領悟(cultural understanding)在出臺明智而有效的政策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當然,在討論中,這些專家所涉及的問題還很多,主要圍繞著如下四個方面在討論:沒有文化領悟,能有國家安全嗎;人文與社會科學該怎樣去解決複雜的全球化挑戰;為了推動國家及全球政策的優化,美國的專家學者正在做些什麼;聯邦政府該怎樣利用對學術研究及其相關活動的資助去培育並利用好美國在人文學科方面的特長。

 

舉辦論壇的三大理由

 

NEH主席利奇在論壇發言中,針對為什麼要召開這樣的會議談了三個觀點。

 

第一,當今國家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以及時下的各種政策,都不過是表面的問題,深藏在這些表面問題下面的,是一個社會或者地區的歷史與文化——而這恰恰是需要了解的。利奇談到了一些最基本的問題,比如:如何避免衝突、確定哪些政策(包括動用武力在內)應該慎重行事、怎樣才能有效地結束衝突、在衝突面前該怎樣創建一種持久的合作關係等。他說:「現實要求我們在作出決定的時候,一定要把文化因素考慮在內。」

 

第二,國家安全與經濟密切相關,唯有強大的經濟做後盾,才能有能力保障國家安全。但當下的一個實際問題是,人們普遍認為人文學科都不實用,也與創造工作機會及美國的競爭力不相干。利奇認為,事實上,要想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具備競爭力,所有的美國人都了解美國的歷史和價值觀,這點很重要;同樣,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也同樣很重要。「因此,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中,我們不僅要掌握閱讀、寫作、算術這些最基本的知識,而且還要掌握那些能夠給我們提供觀察的視角、培養我們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學科,包括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等等。」

 

第三,人文學科既為美國人了解其他社會的文化提供了一個基礎,也為其他社會了解美國的歷史和價值觀提供了一個基礎。

 

科學,並不能獨自解決一切問題

 

康奈爾大學校長斯考爾頓在大會上作了主題發言。他首先列舉了人文學科所面臨的種種困境,特別是聯邦資助經費的大幅削減給人文學科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緊接著他指出,在21世紀,對於創新和競爭力來說,有兩大至關重要的因素,即教育投資和學術研究及其發展。他說:「當然,這些投資幾乎都是在科學和技術領域,包括生物醫學研究、自然科學與工程等等。」

 

作為醫生和科學家,斯考爾頓對這種投資拍手稱快。但他同時指出:「我們不能忘記的是當下那些亟待解決的、全球性的複雜問題,是不可能由科學獨自加以解決的。」

 

斯考爾頓還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地方文化及其價值觀,會對當地人是否願意接受科學中的新發現產生巨大影響,從轉基因食品到疫苗莫不如是,而要了解這些文化及價值觀,無疑屬於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範疇。

 

斯考爾頓進一步指出,人文學科中的相關課程總是會教給人們一些基本的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置於語境中的思維方法、溝通和交流技巧以及倫理道德等等,而受益的人群包括科學家、工程師、商人以及其他從事實用職業的人們。除了在廣泛的事業領域中為人們提供成功的基礎之外,人文學科還同樣是成為一個負責任公民的先決條件。

 

人文學科與國家安全的關係

 

在斯考爾頓看來,全球人類之所以會出現(暴力介入其中的)各自分離和孤立的狀態,是因為人們在理解他人的文化、語言、歷史、宗教和價值觀上出現了問題。他說:「看看我們周圍城鎮街頭的人們,再看看身在阿富汗的士兵,再觀察一下在埃及、利比亞和巴林的外國人的遭遇,無不說明了這一點。要想擁有一個安全的未來,我們最渴望的應該是理解與參與,而非動武和顯示強大的一面。」

 

斯考爾頓表示,當我們的將軍和外交官們聲稱在伊拉克、阿富汗、埃及等地贏得了民心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在談的是語言、文化、宗教、價值觀的理解問題,而這些恰恰就是NEH所一直在努力提供資助和幫助的方面。

 

斯考爾頓也提到,事實上,早在布希總統任內,美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國家在這方面缺乏人才,因此曾經設立了一個「國家安全語言行動計劃」(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這項計劃由教育部、國務院、國防部等部門聯合主管,其目的就是要提高美國所急需的學習其他國家語言的人員數量。

 

斯考爾頓介紹,康奈爾大學在NEH的資助下,在校園網上開設了輔導阿拉伯語的課程,還開設了網絡東南亞文學微縮項目。而米納瓦項目(Minerva Project)則更能充分說明人文和社會科學與國家安全之間的關係。該項目由國防部發起,目的就是要提高對世界各地的社會成因、文化因素、行為方式和政治力量(這些正是形成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原因所在)的理解力。

 

斯考爾頓強調,人文學科的深刻影響體現在文學研究、藝術創作、歷史、哲學、法律、語言學、宗教以及其他各種人文學科當中,是它們幫助我們去理解我們從哪裡來、又應該到哪裡去的問題。為此,他呼籲,政府不能再削減對NEH的財政撥款了。在他看來,政府分配給人文學科的財政支持,還從來沒能真正體現人文學科之於個體生命和國家前途至關重要的價值。為此,斯考爾頓提出,進一步削減NEH對於人文學科的資助,是不能接受的,哪怕是在緊縮開支的時代(也恰恰是在緊縮開支的時代),好的投資也是必不可少的。

 

斯考爾頓指出,支持人文學科既應該是一種政治意願,也應該有相應的規定和手段。「這有利於我們的後代,有利於我們的安全,有利於國家的發展。」

 

NEH鼎力支持人文學科研究

 

喬克西教授是印第安納大學關於中歐研究與印度研究領域的專家。在發言中,他首先談到了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他說,在世界舞臺上,理解外國社會的文化基礎極為重要,因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其行為方式和對事件的反應,無不是建立在其社會習俗、信仰、歷史、哲學等基礎之上的。而美國若想要避免與此產生衝突、加強合作、提升社會經濟的增長,那麼,對這樣的知識,就有必要加以學習和了解。而人文學科的研究及其人文教育,在應對國家安全以及全球各種挑戰中扮演了充滿活力的重要角色。他所指的人文學科的研究及其人文教育,包括了外國語言、宗教、歷史、政治和社會等方面的知識。

 

其次,喬克西著重強調了NEH所資助的一些項目在高校人文教育和研究、國家外交事務以及對外政策等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他以自身為例,提到自己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本科時和在哈佛大學讀研究生時,選取了多門課程都是有關自己感興趣的地區的語言及其地域研究的,包括中東、中亞、南亞等。喬克西介紹,他所接受的人文教育,包括課堂訓練和田野調查,使自身融入到了像伊朗、巴基斯坦這樣的文化之中,也使自己能夠對這些地區有了更充足的了解。

 

喬克西說,在美國,高校研究中心及其學者經常會與政府機構以及私立的智囊團進行溝通和交流,而學者在大學和政府間流動已經成為美國政治體制的一個標誌,這有利於把知識從學術界引入到戰略決策和政策制定之中,反過來,又能使學術界了解到政界人士的所思所想所需。

 

喬克西高度評價NEH所資助的很多項目對美國所作出的貢獻。他提到,哥倫比亞大學經過多年的努力,編纂了《伊朗大百科全書》,現在已經公開發布在網際網路上,這對人們了解伊朗的社會、文化、宗教、習俗等有極大的幫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為了更好地對中國開展研究,哈佛大學自2004年起,就與北京大學和臺灣中央研究院的學者合作,共同開發和建立「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在印第安納大學,學校為本科生提供了從蒙古語到索馬利亞語的82種語言課程學習,而且,該校還開設了美國國防部戰略語言名單(Department of Defense Strategic Language List,SLL)中的所有16門語言課程。對於那些有意將來在聯邦政府或者非政府機構發展的學生來說,他們可以接受到外國語言與區域研究方面的教育。

 

最後,喬克西以一個實際例子來說明當下美國政府忽視人文學科所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他說,在1999年~2000年間,自己的一個研究生曾經對中東、西亞和南亞的宗教、文化和語言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其研究成果並未受到重視,直到「9·11」事件發生的第二年春天,美國的《世界外交雜誌》才刊登了他的綜述性研究成果。喬克西說:「我們不能總是後知後覺。像這樣的觀察與思考就來自於對於他國文化、歷史、思維習慣的深入研究。」

 

為此,喬克西提出了「細節」(trivial)一詞。他認為所謂「細節」,就是人文知識中的基礎,這包括了三方面的內容:語言的語法或者結構;思維方式和分析問題的邏輯或者系統運用;雙語中的修辭或者應用以及溝通中的邏輯過程。喬克西認為,這樣的知識「細節」,在國家對外交流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喬克西指出,世界上的政治與宗教差異不可避免,但人文學科能夠為此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梁,也能為此提供一個可供衡量的理解尺度。他打了個比方:在花園中,營養劑和除草劑都是必需的,不能總是等到時態惡化的時候,才想起那些能夠解決社會問題的知識。

 

喬克西強調,人文學科是人們交往和影響他人的知識源泉,無論在好的時代還是在壞的時代,都是如此。為了迎接美國目前面臨的全球挑戰,人文學科必須成為美國教育政策和外交政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一個充滿變革的世界中,聯邦政府通過NEH這樣的機構和私立學術機構一起共同資助人文學科,一定能夠在國家安全和跨文化的挑戰之間尋找到一條有效的途徑。

 

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中,我們不僅要掌握閱讀、寫作、算術這些最基本的知識,而且還要掌握那些能夠給我們提供觀察的視角、培養我們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學科,包括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等等。

 

世界上的政治與宗教差異不可避免,但人文學科能夠為此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梁,也能為此提供一個可供衡量的理解尺度。

 

《科學時報》 (2011-07-05 B3 國際)

相關焦點

  • 中國當前的學科格局,工程學呈繁榮之勢,人文學科出現衰退?
    中國的崛起導致了工程學研究的激增——儘管該學科在其他國家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一項針對2000年以來趨勢的新分析顯示,中國作為一個學術強國,其21世紀以來的爆炸式發展,已經使全球研究中心偏離人文科學,轉向工程學。
  • 人文學科有「大用」
    人文學科有「大用」 2018年12月24日 08:4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王寧 字號 內容摘要:最近,應一些高校邀請,去探討人文學科在當今時代的功能與作用。
  • 美國是如何發明人文學科的?
    亞當斯寄予子孫後代的殷切期望——從戰士到藝術愛好者的轉化——已經無法成為國家進步的衡量標準。人文學科這個術語並不是在美國首次出現的,如今,全世界都在使用這個術語,人文學科中心、人文系、人文學院、人文學科項目在包括俄羅斯、韓國、肯亞、智利、印度和埃及在內的國家生根發芽,但在美國,人文學科被賦予了一種特殊意義和文化內涵。
  • 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召開「人文社會科學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
    12月25日,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在清華大學法學院召開學術研討會,共同研討「人文社會科學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胡錦光帶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法學院、國際關係學院、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環境學院的一行12人參加會議。清華大學法學院、環境學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等約三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 北京大學召開促進新工科與人文學科進一步交叉融合發展專家座談會
    2020年12月22日上午,「促進新工科與人文學科進一步交叉融合發展專家座談會」在英傑交流中心召開。北京大學副校長黃如,人文學部主任申丹、副主任李四龍,來自人文學部、理學部、信息與工程學部3個學部9個院系的15位專家學者代表以及新工科建設推進工作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
  • [光明日報]專家探討中國人文紀錄片之路
    [光明日報]專家探討中國人文紀錄片之路 >   中央電視臺與《讀書》雜誌今天在京聯合舉辦「中國人文紀錄片之路」研討會。電視界人士高峰、劉效禮、楊曉民,學者汪暉、李伯重、呂新雨、李零、胡智峰、張旭東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從人文紀錄片如何反映時代歷史觀,傳統歷史文化如何以大眾傳媒形式表達,人文紀錄片應該傳承怎樣的文   化思想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 「202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在南京舉辦 與會專家研討生物...
    連年舉辦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是一個圍繞環境問題研究而形成的學術共同體,其以跨學科的特色和鮮明的問題導向贏得了業界的口碑。本屆論壇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我國自1992年加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一直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安全體系的建構,生物多樣性保護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 「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網安安全生態培養的重要性,天津已深刻認識
    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開幕第二日,2019年網絡安全違法綜合治理論壇發布了《2019年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天津網民認可天津網絡安全的比重佔比53.47%,這一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了2.42個百分點,可以說,在網絡安全方面,天津做的較為突出。
  • 多國專家雲集「華山」探討多學科合作診治胰腺癌
    10月27日,美國、日本、中國等多國胰腺外科專家雲集華山醫院,聚焦多學科合作提高胰腺癌早期診斷率,探討當前胰腺疾病診治領域中的新進展和新問題。 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瞿介明、華山醫院院長丁強、副院長汪志明等出席「2012華山胰腺論壇」並致辭。
  • 浙大人文基礎學科不再坐冷板凳
    作為第二批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彭笑剛自2009年辭去美國阿肯色大學教職,全職加盟浙大化學系以後,一直在推進大學教什麼、怎麼教的教學改革。    近日,浙江大學啟動一流骨幹基礎學科建設支持計劃,給了彭笑剛等基礎學科教授們更大的支持力度與施展才華的空間。
  •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
    內容提要根據我國現行的學術體制和學科分類,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人文社會科學(文科)與自然科學(理工科)兩大類,這種分類其實是有問題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是很不相同的東西,將它們籠而統之地稱為人文社會科學
  • 人文學科落伍了?面向未來的人文教育應是這樣的
    比較極端的觀點認為人文學科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社會輿論因此擔憂人文學科的前途。  人文學科的科研經費、師生規模,相對於理工科,在高校裡的佔比確實不高,並呈減少趨勢。即使相對於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在綜合性大學裡也已不佔優勢。但是,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不應單純從規模上看,而應立足於大學的核心使命,以人才培養為根本。
  • 專家學者研討新時代中文學科建設:與自然科學的界限被打破
    蘭州大學文學院供圖 攝中新網蘭州9月26日電 (記者 徐雪)26日,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36所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在蘭州大學就中文學科的一流學科建設內涵、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網絡教學模式、新文科建設等具體問題開展研討。
  •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第四輪學科評估總結與反思
    第四輪學科評估根據嚴格程序進行評估和結果統計,以確保「嚴謹規範、公開透明」。一是信息採集,通過「公共數據採集」和「單位材料報送」兩個環節完成。二是信息核實與公示。三是主觀評價,包括問卷調查、專家評議和聲譽調查三部分,共有13,000多名同行專家、約23萬名學生和15萬名用人單位聯繫人參與。四是權重確定,採用專家法和德爾斐法相結合的方法。
  • 「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暨學科建設」分論壇舉辦
    人民網天津9月18日電(記者夏曉倫)9月17日下午,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系列活動之一,「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暨學科建設」分論壇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教育部網絡空間安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封化民、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研究院院長秦安等國內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權威專家,頂尖學者,學科評議專家與高校負責人等共聚天津,直面網絡和信息安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分享當下高效、先進的網絡和信息安全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探討人才培養的新途徑、新思路,加快院校網絡和信息安全及相關專業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 季羨林留下什麼 人文學科的精髓會否"人亡藝絕"?
    他帶走了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滿懷的愛與責任,帶走了自己的樸素、真誠和淡泊名利,留下了寶貴的人文學術遺產、令人敬仰的高尚品格和對文化傳承的反思。  寶貴的人文學術遺產  「季羨林先生在東方學、古文字學、歷史學、哲學、文學等主要社會學科都有極高的造詣,他留給我們的人文學術遺產豐厚翔實、珍貴無比。」北大社會科學部部長程鬱綴說。
  • 專家探討藝術IP與廣東東莞城市人文品牌鑄造
    在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廣東省東莞市如何為「共建人文灣區」貢獻應有的力量?在文化藝術領域又如何創新發力,鑄造東莞的人文品牌?8月21日下午,由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東莞市城市品牌創新中心承辦的「藝術IP與城市人文品牌鑄造」主題藝術沙龍活動在第八屆深圳國際IP授權產業博覽會論壇會場舉行。
  • 汪暉演講:人文學科在當代面臨的挑戰
    要討論當代人文學科的挑戰,我們先需要討論一點它歷史形成的背景,當然我主要以中國為主。不過,現代人文學科是在整個世界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沒有辦法單獨地、從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單一內部去講,因此還是會涉及其他各個領域的狀況。
  • 人文學科的現實意義與經濟價值
    原發信息:《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184期  內容提要:本文重點論述了近三年來,人文學科在世界範圍內所發生的兩個重大事件——日本關停並轉人文學科和阿拉伯世界重建人文學科,詳述了它們的前因後果;同時,以哈佛大學校友回訪演講和哈佛校長在西點軍校的演講為例
  • 人文學科何以不是科學?
    餘國藩(1938.10.6——2015.5.12)美國芝加哥大學巴克人文學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及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原標題:人文學科何以不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