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殷墟更早!為什麼說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2020-08-27 陌黎先生

良渚古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所代表的良渚文明,完全可以和同時期的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相媲美。

全歷史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

字數 3342

閱讀約7分鐘

「打臉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不止適用於酷愛立人設的娛樂圈,歷史界也屢試不爽。一直以來,西方學者都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沒想到今年7月份「良渚古城遺址」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這意味著什麼?

中國新石器這一被遠遠低估的時代正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訴說著來自五千多年前的文明,它改寫了中國歷史,更改寫了世界歷史!

查看關係圖譜

2015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有哪些國民度超高的遺址?


80年前的意外驚喜


良渚文明的發現震驚海內外,但很少有人知道為了挖掘出這顆蒙塵的珍珠,竟走過了80個漫長歲月……

良渚,指的是距今5300-4300年期間,在中國南方的長江下遊環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的一個文明,它是迄今發現的中國大地上最早的國家。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遺址就是良渚文明的中心。而關於它的發現,還要回溯到1936年。

當時,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一位館員施昕更,在對位於古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件黑陶。他覺得,類似的黑陶在自己的家鄉良渚也曾見到過。於是不久後他就回到良渚,進行文物調查。

在他的主持下,良渚陸續出土了黑陶、石器、玉器等數百件文物。這一次「小」發現,正式掀開了良渚遺址的一角。然而,隨著次年抗戰的爆發,良渚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不得不被迫中斷。

施昕更和他關於良渚的報告

更糟糕的是,因為戰亂時期施昕跟隨西湖博物館一路南遷,一路上缺醫少藥,最終因為不幸染病,年僅27歲就英年早逝。文明火炬的傳遞落到了考古學權威梁思永、董作賓的手上。

良渚黑陶

當年梁思永、董作賓曾受施昕更之邀在發掘現場查看過良渚遺址,並對這一發現的價值給予了高度肯定。

1939年,考察過良渚遺址的梁思永先生,經過一番比較研究,認為良渚遺址發現的陶器以黑陶為主,這一點和龍山文化有相似之處,便提出良渚遺址屬於龍山文化的杭州灣區。這個結論,統治了考古學界將近20年,一直到50年代末。

考古學家夏鼐

直到1957年,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提出:「浙江的黑陶容易幹後褪色,沒有山東龍山文化的那種標準的蛋殼陶。器形除圈足外,也有大量圜底的。山東龍山文化中盛行的平底器卻較少。陶鬹發現不多,也不是標準的龍山文化的形式。」才徹底推翻了之前的論調。

2年後,他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這個全新的命名,它標誌著良渚是有著自身演變、發展序列的一個考古學文化,與龍山文化徹底區分出來。

夏鼐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原名國棟,字作銘,浙江溫州市區人。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社會活動家。夏鼐被稱為「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1]。

這個概念提出後,專家們才開始著手考察它的源頭,並先後於1975年、1979年提出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的命名。最終,考古學家通過吳縣(今蘇州吳中區)草鞋山的地層堆積,確立了三大文化的發展序列: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

然而,良渚文化雖然發掘出了一些文物,但始終沒有那種能入選「十大考古發現」的大成果,這一時期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對其文化內涵認識的確立上。終於在1986年,這種小打小鬧的局面被打破,良渚文化有了屬於自己的「代表」。


憑啥良渚文明能代表五千年?


其實,在良渚文明被肯定之前,「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這句話一直處於尷尬的局面。

在中國,夏商周的年代序列,幾乎是婦孺皆知的常識,而一旦說起夏朝以前的確切歷史,很多人都答不上來;而世界上,普遍認為中國只有三千年文明,是遠遠短於古埃及、古希臘的。

難道中華文明的源頭,真的只能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無法更進一步了嗎?這項擺在中國歷史學家面前的世紀難題,在良渚遺址成功申遺後就迎刃而解了。但問題是,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關鍵就在於從「文明」到「文化」這一字之差!良渚文明的確立,在學術上正式夯實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這一說法的考古基礎。

按照《全球通史》的說法,文明的特徵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政治權力,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築物,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而良渚文明之所以能被世界認可,離不開古城的發現。

航拍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古城由包括莫角山遺址、良渚古城區和外郭區等部分構成,面積達8平方公裡(而著名的蘇美爾人烏爾古城面積僅0.6平方公裡)。

其中根據測年數據,良渚古城的塘山、水壩、反山、莫角山宮殿都已距今4900~5000年,城牆約距今4800年,外郭大致距今4700年。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驚人發現:

1.複雜的水利系統

良渚遺址外圍水利分布圖

外圍水利系統是良渚古城建設之初統一規劃的城市水力資源工程,由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山前長堤的11條人工壩體和天然山體、溢洪道構成。

經過初步估算,整個水利系統形成面積約13平方公裡的水庫,庫容量超過6000萬立方米。它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

2.象徵王權的玉器

在對反山墓地的11座良渚時期墓葬挖掘過程中,僅玉器數量就已超過3500件,尤其是「12號」貴族墓葬中,出土了轟動全國的「玉琮王」和「玉鉞王」。

玉琮王

玉琮是良渚人創造的器型,也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禮器。這件「玉琮王」高8.9釐米,重約6.5千克,在它的四個角和四面直槽上,都刻有良渚神人獸面像,這種圖案是良渚文化的「神徽」

考古發現,在良渚文化的分布區域內,神徽貫穿了良渚文化存續千年的始終。神徽所代表的信仰體系,在遙遠的5000多年前,是良渚人重要而強烈的歸屬感。

玉鉞王上的神徽圖案

玉鉞在良渚文化的貴族墓中常有發現,它是王權的象徵。最特別的是,反山12號墓的這件玉鉞,兩面都刻有良渚神徽與鳥紋,是迄今所知良渚文化玉鉞中最傑出的,「玉鉞王」因此而得名。

良渚時期出現的明確標誌身份、規範社會等級的玉禮器系統,對後世禮制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禮製作為等級的物化,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標誌。

3.大量的信仰用品

瑤山祭壇遺址圖

瑤山遺址位於城址外東北方向約5公裡的一處山丘頂部,是一處祭壇與高等級墓葬的複合遺址。其中,瑤山祭壇頂部平整,平面呈方形,有裡外三重土色,四周包有石坎。專家推測,這可能是用來祭祀天地、神靈、祖先、觀天象的場所。

種種實錘般的考古發現,表明良渚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一個王權清晰發達,擁有堅固城池和強大工具,存在明確階級分化和統一文化信仰的真正國家


走失的良渚人與大洪水


從目前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良渚古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所代表的良渚文明,完全可以和同時期的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相媲美。但這樣一個發展如此成熟的文明,後來怎麼會消聲滅跡呢?

帶著這個疑問,考古學家在發掘清理良渚古城遺址時發現:古城區域內,最下面的黑色區域是一片4000年前的廣富林文化時期的堆積,而在這片黑色區域之上,卻覆蓋著一層黃色的區域。

這片黃色的區域,據研究,就是現在水田、稻田下面的洪泛層。也就是說4000多年前,良渚古城周邊發生過持續的大洪水!

大禹治水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大禹治水的傳說。相傳大禹治水就發生在良渚附近的紹興,大禹死後也葬在紹興會稽山上。事實上,世界各地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說明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世界範圍的洪水。地勢低洼,且處於多雨帶的太湖地區自然也不會倖免。

據說洪水延續了數年,整個長江三角洲一帶是一片汪洋,人們被迫四處逃散,因此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區突然消失,出現了數百年的空白。

當然,除了「大洪水說」,還有「戰爭說」。學者們猜想:蚩尤和黃帝之戰,良渚先民支持的蚩尤戰敗,所以只能被迫遠走他鄉。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出土文物的佐證:

一是良渚文化中石鉞非常發達,表明良渚人好勇強悍,二是良渚玉器上有一神秘的圖案反覆出現,非常像一尊英武的戰神,由於蚩尤是中國東南方的蠻夷,所以這一推測可能性極大。不過,無論是哪種猜測,都沒有揭開良渚先民的去向之迷。

愛斯基摩人的婦女和兒童

學術界猜測認為,良渚先民至少分成三支:一支向長江中上遊遷移,給四川帶去文明,三星堆爆發或與良渚先民有關;一支沿著錢塘江往遂昌縣好川村方向走了,這一點已經被好川遺址考古確認;

還有一支向北遷移,與華夏部落聯盟發生衝突,戰敗之後被同化融合。而這一支很可能就是渡過白令海峽,來到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

相關焦點

  • 比殷墟更早!為什麼說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一直以來,西方學者都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沒想到今年7月份「良渚古城遺址」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這意味著什麼?中國新石器這一被遠遠低估的時代正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訴說著來自五千多年前的文明,它改寫了中國歷史,更改寫了世界歷史!
  • 為什麼說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出乎我意料的是,向來強調時代與地域平衡的「十大」最終選擇了其中兩項,足見良渚文化近年的新發現在學者心目中的地位。從「文明曙光」到「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如果從1936年施昕更發掘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算起,今年正是良渚文化發現80周年。
  •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良渚遺址是最好的實證
    昨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探源工程研究團隊以考古資料證實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調查發掘為獲取相關資料的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
  •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9月18日,中央媒體採訪團來到了「良渚古城遺」進行走訪報導。據悉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全世界都關注到了這片史前文明聖地,緊接著,以考古為特色的遺址公園向公眾正式開園。
  •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43屆世界遺產名錄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又一實證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一向是約定俗成的說法,那麼具體起始時間怎麼算的呢?時間劃分大概是從公元前3000年起始---公元後2000多年至今,構成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公元前3000年之前是原始社會,存世沒有文字記錄,只有一些創世傳說;公元前3000-前2100年,是原始社會晚期,也就是三皇五帝活躍的時期,這一時間陸續有零星遺址被考古發現。
  • 「五千年中華文明」得到了實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良渚、陶寺...
    新華社發(資料圖片)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的問題,曾讓一代代學者兀兀窮年、接續探索。
  • 古城、美玉與文明:良渚文化如何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良渚文化對於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意義?良渚玉器如何從金石研究範疇進入考古學家的視野,乃至成為中國文化的標誌性形象之一?良渚遺址考古如何一遍遍刷新學界對良渚文明的認知?在浙江大學出版社新出的「良渚文明」叢書中,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學者以及關注良渚遺址考古發現的媒體人撰文回答了上述問題。
  •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參觀良渚博物院
    近幾年,良渚遺址的名氣越來越響,尤其是那個重6.5千克,刻有神人像的玉琮王,簡直成了人們心中神一樣的存在,去杭州,怎麼也要到良渚遺址去看看,良渚遺址現在也建了博物館。藍天下,水之後的灰白色建築,就是良渚博物院。
  • 良渚遺址入編國家統編歷史教科書 向世界重宣中華五千年文明
    良渚遺址入編國家統編教科書 近日,隨著全國中小學新學期的相繼開學,新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上,對良渚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以整整一頁的篇幅進行詳細闡述,並附錄良渚古城遺址區劃圖。與此同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一數學》和普通高中《歷史》教材中,也都出現了良渚遺址的描述內容。
  • 良渚申遺成功: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實錘在這裡
    此前在國際上被普遍承認的中華文明只有2700年,直到二十世紀初殷墟被發現證實後,曾經遙遠模糊的商朝成為信史,文明被推到了3500年,十餘年前隨著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國際考古權威在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明確提出「以良渚來標誌中華五千年文明」,而「良渚古城遺址」也在昨日成功申遺!
  • ...了實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良渚、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遺址...
    2011年,正在發掘中的良渚文化遺址。 新華社發(資料圖片)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  5000年前良渚人砌起巨型水壩  發展水平相近的眾多文明,散布在中國的四面八方,猶如天上群星之星羅棋布——已故的中國考古學界泰鬥蘇秉琦先生多年前就曾提出中華文明初始時期的「滿天星鬥」說。
  • 實證五千年,良渚文化考古珍聞
    導讀中國是文明古國,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這一說法在2019年7月6日更進一步得到了世界的公認。這一天,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說,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 良渚文化,中華五千年
    良渚古城遺址讓我們更多的人可以去切身體會和感受我們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更加近距離的暢遊其中,去發掘我們祖先的勤勞智慧!因為我現在就住在杭州餘杭的良渚街道,所以很有幸可以領略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良渚文化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裡處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
  •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誇大其詞嗎?
    那麼,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誇大其詞嗎?老謝來聊聊。 我們可以分為時間和性質兩部分來展開探討——時間上,真的有五千年嗎?性質上,是文化還是文明? 我們先來聊第一點,時間問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知道「上下五千年」這個說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發展?
  • 美麗之洲閃耀五千年文明之光——寫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之際
    美麗之洲閃耀五千年文明之光——寫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之際  新華社杭州7月6日電 題:美麗之洲閃耀五千年文明之光——寫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之際  新華社記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6日經過審議決定,將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考古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非神話 良渚文化為重要證據
    」研究成果,探源研究通過對眾多遺址開展的大規模考古研究,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2001年正式提出 考古實證5000年文明「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正式提出,期間通過對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眾多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良渚遺址非一地人力可修建
    探源工程負責人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以考古調查和發掘實例來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浙江餘杭良渚遺址修建於大約5000年前,古人在修建之前先修了一個長3.5公裡、寬十幾米的巨型水壩。他表示,經考古勘測,該遺址目前發現最大規模的城址總工程量,初步估算是1200萬立方米,這樣的工程量如果動用1萬個勞動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
  • 岱山新聞網丨良渚遺韻,讓五千年中華文明深入人心
    芳草萋萋,萬物蔥蘢,夏天的風穿過長勢喜人的稻田撲面而來,夾雜著五千年良渚的歷史餘音、文化遺韻,悠遠而深邃。去年的7月6日,在第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實證和認可。今年的這一天,是它晉級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周年紀念日,也是首個「杭州良渚日」,幾天前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鹿苑出生的鹿寶寶,提前為這一天寫下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註腳。
  • 專家:良渚遺址是研究中華5千年文明最好的標本
    [摘要]「良渚文化遺址群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的存在,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文明聖地。」(圖片源於網絡)「良渚文化遺址群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的存在,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文明聖地。」2月14日,杭州雪後初霽。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中心主任鄧聰教授率領20多位師生,專程到良渚博物院進行學術交流。
  • 滿天星鬥的邦國時代,為何良渚文化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標誌?
    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終於得到了國際認可!我們一提到中國的歷史往往會說「上下五千年」,這個時間是從上古時期「三皇五帝」的「黃帝」開始算起的,但實際上,不要說「三皇五帝」,就連「夏商」,存在的真實性都曾遭到過質疑,因為中國古代文獻最早是從西周時開始記錄的,這些古史被認為是神話與傳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華文明在國際上被承認的歷史只有2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