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時,觀山湖區雲上方舟商業綜合體內的鐘書閣已有讀者坐在桌前靜靜閱讀;中午1時,樂轉城市書房金陽店又來了幾個學生選購課外書;下午5時,亨特城市廣場2樓千翻與作書店,買完書的顧客順道轉去樓上餐廳赴約……雖與客流量相對較大的餐廳比起來,讀者寥寥的書店顯得有些寂寞,但好歹也逐步恢復了生機。
書店,一個城市必不可少的場所,但主營品種形式單一、商品庫存所佔空間大、利潤率低等因素,註定讓實體書店在此次疫情大考中的生存更加艱難。2月25日發布的相關調研報告顯示:參與抽樣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佔比90.7%。而且有43.7%的書店表示上半年營業收入將下降50%以上。
求助、眾籌、上線、直播、帶貨……這些過去看似與實體書店代表的「慢生活」格格不入的詞彙,在此次疫情影響下卻成了不少書店的新選擇。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的改變正在進行……
上線,實體書店救急之法
縱觀全國,過去2個月中,各地書店幾乎都被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
全國連鎖的複合型書店言幾又在30多家門店暫停營業的情況下,通過微信公眾號給讀者發了「一封家書」,號召讀者通過線上購書以及充值活動幫助言幾又渡過難關。
即將迎來15歲生日的北京單向空間書店2月份收入較往年下滑80%,書店發出《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丨堅持了 15 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一文,引起朋友圈瘋狂轉發呼籲。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全國各地,這直接反映出實體書店在遭受不可抗力的打擊時都會陷入的同樣窘境:現金流。
眾所周知,實體書店最大的成本在於租金、人力和庫存壓力,特別是對主營業務單一化的中小型書店來說,微薄的圖書銷售所獲利潤根本無法儲備足夠的資金讓企業渡過難關。
如何在實體無法營業的情況下,繼續帶來現金流的注入?不少書店都想到同一個答案:上線。
上述幾個知名書店都選擇擁抱網際網路,眾籌也好、線上購書也好,都把書店搬到了網上,貴州不少書店也選擇了同樣的方式。
早在1月底就響應號召閉店的樂轉城市書房,迅速組建工作小組,十幾個員工用了3天3夜,迅速將微店拾掇起來。精細的圖書、文房四寶、電子產品,以及飲品等的分類便於查找,「黑卡」會員還能享受較大的折扣,不少會員也樂於在線上買書。
「其實我們很早就做了微店,只是實體書店一直都更注重打造線下體驗,對線上的營銷不太重視,這次疫情倒是讓我們把微店徹底用了起來。」貴州樂轉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鈺告訴記者,微店的運營和推廣為疫情期間的樂轉城市書房帶來10多萬的收入,雖然對每月成本在幾十萬的書店來說也是杯水車薪,但好歹能解決部分問題。
開展線上運營是大部分書店的基本操作,貴陽西西弗書店、二十四香書店等,均精心運營起網上書城,不少實體書店還將進駐知名外賣平臺和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鍾書閣貴陽店也推出「線上無接觸購書」服務,買滿99元可享受3公裡免費送,並保證1小時送達。
不過,對於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們而言,將書店搬到網上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貴州千翻與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珺婷就認為,像當當網、京東等電商已有從貨源、倉儲到物流等全套成熟的模式,價格低、貨品全,這些都是實體書店無法比擬的優勢,同時也並非實體書店應該去努力的方向,「我們千翻與作書店並不想把書店只做成一個圖書交易的場所,而是通過多業態的發展,打造年輕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做電商我們不專業,也不會持久。」
黃珺婷的聲音代表著很多書店經營者的觀點,也闡明了實體書店與電商之間最大的不同,這也是在多年來遭受電商崛起的衝擊之後,實體書店經營者們探索出的轉型理念。
修煉,深挖資源蓄力升級
如果說開啟線上銷售是部分書店解決「活下來」的辦法之一,那麼,建讀者群、開展線上互動等,敞開懷抱擁抱網際網路的方式則是大家為「活下去」在鋪路。
此前,國內大多數實體書店為了穩定客源,保持客戶黏性,都圍繞「閱讀」大作文章。
鍾書閣在過去幾年中打造了以青少年課文朗讀大會、貴州文化長卷、貴州文化大講堂、省婦聯「小桔燈」親子閱讀為主題的4大系列活動,力求構建一個優質的都市人文生活交流平臺;千翻與作從2017年開始與貴州文學院等單位啟動「精讀堂」講堂,邀請名家開展講座和分享,同時還有繪畫沙龍、圖書分享會、親子手工、成人課堂、跨界演出等豐富的活動;西西弗書店也常常在全國各地的門店舉辦讀者見面會、作家籤售、歌手粉絲見面會等;專注青少年閱讀的樂轉城市書房成立至今,連續舉辦多屆參與人數上千的圖書音樂節,也有省婦聯的「小桔燈」親子閱讀活動,還有樂轉文化藝術中心的業態……
如今,雖然所有活動都因為疫情而停擺,但過去通過長期活動積累起來的會員已成各家書店最寶貴的資源。如何穩定客源,甚至在此基礎上有小幅新增,是各書店經營者們思考的重點。
2月初,貴州省新華書店就建起了讀者群。以中小學教材、人文、社科類書籍為主營產品的新華書店,成立於1950年,是貴州創建最早的文化企業之一。客戶群體基數大,義務教育教材等產品又具有唯一性,疫情對新華書店造成的影響相較於中小型書店而言並不算深,不過,書店依然善用網際網路與讀者互動,在微信群裡與讀者交流並銷售圖書等。
2月底,鍾書閣與浦發銀行、廣西師範大學,以及全國其他書店共同發起的「書店燃燈計劃」上線,每一期活動的召集和分享實錄都會在他們的微信公眾號上進行發布。這項活動在全國讀者群中引起關注,第一期分享會就有4萬多人在線上參與。
像鍾書閣這樣做線上活動或線上交流的書店也不少。在過去這一兩個月的停業期中,多家書店都不約而同地著手梳理會員資源、完善會員制度,想辦法保持與會員群體的互動。
不少書店也藉此機會進行自我提升。千翻與作書店就在疫情期間展開了線上的內部學習,學習內容包括網際網路運用、商品陳列以及銷售技巧等。此外,他們還在對2萬多個會員的消費分析中發現,過去每年消費5000元以上的客戶超過1000人,甚至有些會員一年會消費5萬元以上,消費的主要產品都是優質書籍,由此推斷,優質的線下推廣和專業、精細的內容形成的閱讀場景,能為消費者形成偶然刺激,從而帶動消費,促進書店的銷售,也增強了用戶的黏性。有了這些結論之後,書店的下一步部署也將更加精準。
破局,改變思路尋求轉型
3月9日上午,貴州省新華書店庫房一片忙碌,書店員工正將課本搬運出庫進行統一配送。連續4天中,新華書店向貴陽市90所初中學校統一發行教材,涉及19200餘位學生,共計35萬冊。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過去的3個月中,書店本該迎來接二連三的「旺季」:寒假、春節和開學季,書店本應是一片熱鬧景象。
「大部分學生和家長還是選擇在線購買。受疫情影響,書店恢復營業後的收入依然比往年同期下降了5成以上。」張國鈺告訴記者,除了必備的教材和教輔,不少客戶的消費心理依然需要時間恢復。
和樂轉城市書房一樣,鍾書閣、千翻與作等書店恢復營業後的銷售,也只恢復到3成到5成不等。
為幫助文旅企業快速恢復,貴州於3月初發布了《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支持文化旅遊業恢復並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的通知》,貴陽市也將於4月10日發放一批文化惠民電子券,據悉,此次發放的優惠券屬於專項券,其中包括「滿100元減90元」等種類,可直接在貴陽文惠合作企業及商戶使用,貴陽市新華書店、樂轉城市書房、西西弗書店、二十四書香書店等均屬文惠企業。
政府給予一定扶持,以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不過大部分書店經營者也並未停留在「等」和「靠」上,而是積極尋找破局之道。書店功能的細分或許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千翻與作創始人是幾個「80後」,他們對於生活品質的高度需求也奠定了這家書店的調性——為年輕人提供文化生活方式的參考。咖啡、輕餐、學習用品、寵物護理、文創品等,都是千翻與作的經營內容,「疫情期間,寵物護理產品的銷售情況依然不錯。」在黃珺婷看來,複合型的書店模式能為經營者減輕不少壓力。
實際上,實體書店在過去幾年遭受電商衝擊時就已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書店不再是圖書搬運工,而是依託會員制、大量的線下文化活動等,通過社群維繫的方式構建書店與讀者的聯繫;同時,很多書店也在向複合型方向轉型,全國連鎖的西西弗、方所、誠品等,文創產品、咖啡等業態也佔據了它們「半壁江山」。新時代背景下的書店,已成為生活方式的倡導者,為讀者提供更具質感的閱讀場景,並圍繞文化、閱讀等展開互動交流,以此形成自己忠實的客戶群體。
而此次疫情又為好不容易走出「寒冬」的實體書店提出新的難題,如何更進一步吸引客戶?「樂轉」和鍾書閣給出了類似的答案。
樂轉城市書房從2012年成立之初就已將自己定位成適合家庭閱讀、青少年閱讀的書店,從選址、裝修氛圍到書品類別和區域劃分等,都從親子與青少年的角度出發,教輔、青春文學、百科科普等類別的書籍佔很大比例,配套文創產品等也以文具為主。
而鍾書閣作為全國家喻戶曉的「網紅」書店,獨特的設計也讓它在2019年獲得法國凡爾賽建築獎「室內設計大獎」,開業時曾引起過轟動。但也有業界人士並不認為「網紅」的效果能持續很久。
鍾書閣在兒童讀物區域旁又開闢了一個空間,目前正在裝修,這是今年即將開放的「繪本館」,同時還將開展0-8歲繪本閱讀課程。智慧鍾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媛說,「文化消費不是剛需,想要在短期內恢復到正常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書店本就不是高利潤行業,接下來的路再難也要走,堅持吧。」蘇媛的感嘆說出了大部分經營者的心聲。
熬過被迫停業的「至暗時刻」,恢復營業讓大家看到了一點希望的微光。未來如何「活下去」,在尋求突破的同時,也需要政府、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出力。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彭芳蓉
文字編輯/舒暢
視覺編輯/彭芳蓉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