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觀察|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的改變正在進行……

2020-12-10 天眼新聞

上午10時,觀山湖區雲上方舟商業綜合體內的鐘書閣已有讀者坐在桌前靜靜閱讀;中午1時,樂轉城市書房金陽店又來了幾個學生選購課外書;下午5時,亨特城市廣場2樓千翻與作書店,買完書的顧客順道轉去樓上餐廳赴約……雖與客流量相對較大的餐廳比起來,讀者寥寥的書店顯得有些寂寞,但好歹也逐步恢復了生機。

書店,一個城市必不可少的場所,但主營品種形式單一、商品庫存所佔空間大、利潤率低等因素,註定讓實體書店在此次疫情大考中的生存更加艱難。2月25日發布的相關調研報告顯示:參與抽樣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佔比90.7%。而且有43.7%的書店表示上半年營業收入將下降50%以上。

求助、眾籌、上線、直播、帶貨……這些過去看似與實體書店代表的「慢生活」格格不入的詞彙,在此次疫情影響下卻成了不少書店的新選擇。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的改變正在進行……

上線,實體書店救急之法

縱觀全國,過去2個月中,各地書店幾乎都被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

全國連鎖的複合型書店言幾又在30多家門店暫停營業的情況下,通過微信公眾號給讀者發了「一封家書」,號召讀者通過線上購書以及充值活動幫助言幾又渡過難關。

即將迎來15歲生日的北京單向空間書店2月份收入較往年下滑80%,書店發出《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丨堅持了 15 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一文,引起朋友圈瘋狂轉發呼籲。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全國各地,這直接反映出實體書店在遭受不可抗力的打擊時都會陷入的同樣窘境:現金流。

眾所周知,實體書店最大的成本在於租金、人力和庫存壓力,特別是對主營業務單一化的中小型書店來說,微薄的圖書銷售所獲利潤根本無法儲備足夠的資金讓企業渡過難關。

如何在實體無法營業的情況下,繼續帶來現金流的注入?不少書店都想到同一個答案:上線。

上述幾個知名書店都選擇擁抱網際網路,眾籌也好、線上購書也好,都把書店搬到了網上,貴州不少書店也選擇了同樣的方式。

早在1月底就響應號召閉店的樂轉城市書房,迅速組建工作小組,十幾個員工用了3天3夜,迅速將微店拾掇起來。精細的圖書、文房四寶、電子產品,以及飲品等的分類便於查找,「黑卡」會員還能享受較大的折扣,不少會員也樂於在線上買書。

「其實我們很早就做了微店,只是實體書店一直都更注重打造線下體驗,對線上的營銷不太重視,這次疫情倒是讓我們把微店徹底用了起來。」貴州樂轉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鈺告訴記者,微店的運營和推廣為疫情期間的樂轉城市書房帶來10多萬的收入,雖然對每月成本在幾十萬的書店來說也是杯水車薪,但好歹能解決部分問題。

開展線上運營是大部分書店的基本操作,貴陽西西弗書店、二十四香書店等,均精心運營起網上書城,不少實體書店還將進駐知名外賣平臺和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鍾書閣貴陽店也推出「線上無接觸購書」服務,買滿99元可享受3公裡免費送,並保證1小時送達。

不過,對於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們而言,將書店搬到網上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貴州千翻與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珺婷就認為,像當當網、京東等電商已有從貨源、倉儲到物流等全套成熟的模式,價格低、貨品全,這些都是實體書店無法比擬的優勢,同時也並非實體書店應該去努力的方向,「我們千翻與作書店並不想把書店只做成一個圖書交易的場所,而是通過多業態的發展,打造年輕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做電商我們不專業,也不會持久。」

黃珺婷的聲音代表著很多書店經營者的觀點,也闡明了實體書店與電商之間最大的不同,這也是在多年來遭受電商崛起的衝擊之後,實體書店經營者們探索出的轉型理念。

修煉,深挖資源蓄力升級

如果說開啟線上銷售是部分書店解決「活下來」的辦法之一,那麼,建讀者群、開展線上互動等,敞開懷抱擁抱網際網路的方式則是大家為「活下去」在鋪路。

此前,國內大多數實體書店為了穩定客源,保持客戶黏性,都圍繞「閱讀」大作文章。

鍾書閣在過去幾年中打造了以青少年課文朗讀大會、貴州文化長卷、貴州文化大講堂、省婦聯「小桔燈」親子閱讀為主題的4大系列活動,力求構建一個優質的都市人文生活交流平臺;千翻與作從2017年開始與貴州文學院等單位啟動「精讀堂」講堂,邀請名家開展講座和分享,同時還有繪畫沙龍、圖書分享會、親子手工、成人課堂、跨界演出等豐富的活動;西西弗書店也常常在全國各地的門店舉辦讀者見面會、作家籤售、歌手粉絲見面會等;專注青少年閱讀的樂轉城市書房成立至今,連續舉辦多屆參與人數上千的圖書音樂節,也有省婦聯的「小桔燈」親子閱讀活動,還有樂轉文化藝術中心的業態……

如今,雖然所有活動都因為疫情而停擺,但過去通過長期活動積累起來的會員已成各家書店最寶貴的資源。如何穩定客源,甚至在此基礎上有小幅新增,是各書店經營者們思考的重點。

2月初,貴州省新華書店就建起了讀者群。以中小學教材、人文、社科類書籍為主營產品的新華書店,成立於1950年,是貴州創建最早的文化企業之一。客戶群體基數大,義務教育教材等產品又具有唯一性,疫情對新華書店造成的影響相較於中小型書店而言並不算深,不過,書店依然善用網際網路與讀者互動,在微信群裡與讀者交流並銷售圖書等。

2月底,鍾書閣與浦發銀行、廣西師範大學,以及全國其他書店共同發起的「書店燃燈計劃」上線,每一期活動的召集和分享實錄都會在他們的微信公眾號上進行發布。這項活動在全國讀者群中引起關注,第一期分享會就有4萬多人在線上參與。

像鍾書閣這樣做線上活動或線上交流的書店也不少。在過去這一兩個月的停業期中,多家書店都不約而同地著手梳理會員資源、完善會員制度,想辦法保持與會員群體的互動。

不少書店也藉此機會進行自我提升。千翻與作書店就在疫情期間展開了線上的內部學習,學習內容包括網際網路運用、商品陳列以及銷售技巧等。此外,他們還在對2萬多個會員的消費分析中發現,過去每年消費5000元以上的客戶超過1000人,甚至有些會員一年會消費5萬元以上,消費的主要產品都是優質書籍,由此推斷,優質的線下推廣和專業、精細的內容形成的閱讀場景,能為消費者形成偶然刺激,從而帶動消費,促進書店的銷售,也增強了用戶的黏性。有了這些結論之後,書店的下一步部署也將更加精準。

破局,改變思路尋求轉型

3月9日上午,貴州省新華書店庫房一片忙碌,書店員工正將課本搬運出庫進行統一配送。連續4天中,新華書店向貴陽市90所初中學校統一發行教材,涉及19200餘位學生,共計35萬冊。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過去的3個月中,書店本該迎來接二連三的「旺季」:寒假、春節和開學季,書店本應是一片熱鬧景象。

「大部分學生和家長還是選擇在線購買。受疫情影響,書店恢復營業後的收入依然比往年同期下降了5成以上。」張國鈺告訴記者,除了必備的教材和教輔,不少客戶的消費心理依然需要時間恢復。

和樂轉城市書房一樣,鍾書閣、千翻與作等書店恢復營業後的銷售,也只恢復到3成到5成不等。

為幫助文旅企業快速恢復,貴州於3月初發布了《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支持文化旅遊業恢復並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的通知》,貴陽市也將於4月10日發放一批文化惠民電子券,據悉,此次發放的優惠券屬於專項券,其中包括「滿100元減90元」等種類,可直接在貴陽文惠合作企業及商戶使用,貴陽市新華書店、樂轉城市書房、西西弗書店、二十四書香書店等均屬文惠企業。

政府給予一定扶持,以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不過大部分書店經營者也並未停留在「等」和「靠」上,而是積極尋找破局之道。書店功能的細分或許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千翻與作創始人是幾個「80後」,他們對於生活品質的高度需求也奠定了這家書店的調性——為年輕人提供文化生活方式的參考。咖啡、輕餐、學習用品、寵物護理、文創品等,都是千翻與作的經營內容,「疫情期間,寵物護理產品的銷售情況依然不錯。」在黃珺婷看來,複合型的書店模式能為經營者減輕不少壓力。

實際上,實體書店在過去幾年遭受電商衝擊時就已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書店不再是圖書搬運工,而是依託會員制、大量的線下文化活動等,通過社群維繫的方式構建書店與讀者的聯繫;同時,很多書店也在向複合型方向轉型,全國連鎖的西西弗、方所、誠品等,文創產品、咖啡等業態也佔據了它們「半壁江山」。新時代背景下的書店,已成為生活方式的倡導者,為讀者提供更具質感的閱讀場景,並圍繞文化、閱讀等展開互動交流,以此形成自己忠實的客戶群體。

而此次疫情又為好不容易走出「寒冬」的實體書店提出新的難題,如何更進一步吸引客戶?「樂轉」和鍾書閣給出了類似的答案。

樂轉城市書房從2012年成立之初就已將自己定位成適合家庭閱讀、青少年閱讀的書店,從選址、裝修氛圍到書品類別和區域劃分等,都從親子與青少年的角度出發,教輔、青春文學、百科科普等類別的書籍佔很大比例,配套文創產品等也以文具為主。

而鍾書閣作為全國家喻戶曉的「網紅」書店,獨特的設計也讓它在2019年獲得法國凡爾賽建築獎「室內設計大獎」,開業時曾引起過轟動。但也有業界人士並不認為「網紅」的效果能持續很久。

鍾書閣在兒童讀物區域旁又開闢了一個空間,目前正在裝修,這是今年即將開放的「繪本館」,同時還將開展0-8歲繪本閱讀課程。智慧鍾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媛說,「文化消費不是剛需,想要在短期內恢復到正常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書店本就不是高利潤行業,接下來的路再難也要走,堅持吧。」蘇媛的感嘆說出了大部分經營者的心聲。

熬過被迫停業的「至暗時刻」,恢復營業讓大家看到了一點希望的微光。未來如何「活下去」,在尋求突破的同時,也需要政府、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出力。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彭芳蓉

文字編輯/舒暢

視覺編輯/彭芳蓉

編審/李纓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撫慰人心,實體書店可以做什麼?
    作者:李璐(建投書店)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侵襲,原本在2019年熱鬧復甦的實體書店被迫放緩了步伐。當理性的力量在焦慮之餘被重新喚起,實體書店也許便有了困境之下的突破口—— 重新思考和聚焦在2020年的當下甚至更遠的將來,書店始終要堅守的是什麼?我們應該為讀者和社會提供什麼樣的內容和服務? 01 疫情進行時:病毒封鎖下,精神食糧不斷糧。
  • 疫情衝擊之下 北京實體書店面臨「關鍵三個月」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疫情之下,書店行業正面臨生死存亡的3個月,決定生死的關隘是現金流。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師範大學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近期面向北京248家實體書店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6.5%的受訪書店完全歇業,暫無復工時間表。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
    01問卷調查及分析過程回顧 1月30日,書萌通過微信公號發布了《疫情當前,書店現狀調查》的在線問卷調查後,截至2月5日早晨8:00,累計收到有效答卷1021份。與上篇分析報告《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生存艱難—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分析報告》發布時相比,新增了約700份問卷。
  • 生存或毀滅:從三方面淺析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的現狀和發展
    其實,單向街書店不過是當下在困境中掙扎的眾多實體書店的縮影。疫情之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非獨中國,亦非獨實體書店。但對於實體書店,這次疫情的確有著有著致命性的打擊。當下社會,能開書店的人都是英雄。烏託邦書店創始人童興家說:「開書店這四年,我唯一失去的就是金錢,其他的全部是我的收穫。」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虎嗅網
    與上篇分析報告《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生存艱難—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分析報告》發布時相比,新增了約700份問卷。根據此前計劃,需對所有問卷調查進行重新回顧分析,並出具新的分析報告。1. 覆蓋範圍中國大陸的所有省、直轄市及自治區均有實體書店參與了此次調查。
  • 疫情倒逼 實體書店終於發「威」了
    商業亦是如此,對許多行業而言,這次疫情無疑是飛來橫禍,資金、客流、業績等方方面面都遭受重創。在這個過程中,是選擇妥協放棄還是伺機改變,往往意味著截然不同的結局。   對諸多線下實體商業而言,擁抱線上、直播帶貨、數位化轉型可能是此次疫情之中對其觸動最深的行業變化。購物中心紛紛推出線上小程序,助力「宅」經濟營銷創收,品牌商直播帶貨風生水起,極力彌補線下門店損失。
  • 面對疫情,實體書店採取這些應對行動
    北京市新華書店連鎖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秦輝說,北京圖書大廈第一時間對圖書陳列進行調整,將讀者購買較為集中的教材、教輔圖書在顯著位置和一層收銀臺進行碼放。據秦輝介紹,北京圖書大廈等四大書城網上書店、微商城、電話服務熱線全部向讀者開通,提供購書服務。新華書店所有中小門店已開通微信、電話購書服務,提供非接觸式自取及快遞服務。
  • 生死存亡,疫情致90%書店零收入,實體書店聯合自救
    近期全國各個行業皆受疫情影響,其中實體書店的生意也不好做。本月24日,由知名媒體人許知遠創立的單向街書店在其微博平臺發表長文 《堅持了15年的單向自救會員計劃》,呼籲讀者和各界人士能給予實體書店幫助,同時也號召其他實體書店品牌聯合起來度過這次的難關。
  • 書業觀察|疫情中的俄羅斯圖書館和實體書店
    3月,隨同國家圖書館一起關門的還有各大、小實體書店。圖書館閉館、書店關門,疫情期間在俄羅斯該如何閱讀?本文以專業讀者和大眾讀者兩個視角略窺疫情下俄羅斯的書業(按:此處我們指的是一種廣義的書業。手稿、古籍流通於過去,或許我們可以把它們理解為一種「歷時性書業」)情況。
  • 疫情之下的貴陽書店……
    今年考慮到疫情,店內線下線上活動各做兩個,線下活動主要也是針對已到店顧客參加。這意味著,世界讀書日期間,書店仍然幾無收益。↑ 西西弗書店,讀者正在選書。記者走訪發現,近段時間,貴陽書店大都門庭冷清。4月20日,記者到達西西弗書店南國花錦店,發現平時人滿為患的閱讀和購書現場,已經顯得稀稀疏疏,僅有少量閱讀者和購買者。
  • 當網絡改變消費習慣:實體書店發展如何打破空間界限?
    不久前公布的《2020上半年整體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隨著疫情形勢好轉,國內圖書市場正在逐漸回暖。2020上半年網店渠道整體繼續保持小幅正增長,同比上升6.74%。有業內人士稱,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這是實體書店需要面對的挑戰。藉助線上突破空間界限之外,謀求多元化發展可能是更好的破局之道。
  • 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疫情下,艱難的實體書店-虎嗅網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目前正在參與調查的實體書店並不知道是否會獲得業主方關於租金的減免,但絕大多數書店表示不準備在人工成本上做文章,基本都將保證員工的相關收入,哪怕至少是基本工資。在這個時刻,員工隊伍的穩定也是至關重要的。
  • 疫情下的實體書店:尋找春天裡的「呼吸機」
    熬過了疫情帶來的行業寒冬,眼下,江蘇的大小實體書店大部分恢復了營業。雖然人流量較疫情前還有差距,但建立在線下體驗基礎之上的閱讀需求正在持續釋放。而疫情帶給行業的思考和變革也逐步顯現,發展線上社群、嘗試直播帶貨、圖書盲選、雲講座等等,實體書店尋找著春天裡的「呼吸機」。
  • 實體書店的春天在哪裡
    實際上網紅書店鍾書閣更早一步駛進了直播帶貨的賽道。早在2月2日鍾書閣進行了淘寶直播測試。2月4日鍾書閣芮歐店進行了首場直播,店長原揚化身為主播,帶著觀眾逛無人書店。除了直播帶貨,實體書店在疫情期間還開展了同城配送,盲袋選書,線上讀書會,儲值反贈,線上課程等自救方式。這些風暴中的倒逼行為,讓實體書店有了更多的可能。實體書店一路走來本就風風雨雨。2000年到2004年,有70%以上的實體書店開始轉型歇業,甚至倒閉。
  • 線上大求生,值不值得實體書店借鑑?
    其實,單向街書店只是陷入困境中的眾多實體書店的一個縮影,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所有實體書店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威脅與衝擊。困境之下,實體書店開啟了「自救」之路,以維持其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同時,探索商業更多可能性。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這一閉一開的背後,是實體書店不得不面對的各種變局,而今年的疫情,似乎讓很多改變都加速了。在西安見到廖美立的時候是西安方所正式開幕的當日,她忙於書店和葉嘉瑩紀錄片的事,要頻繁地從臺北往來大陸,也要一再地接受隔離。
  • 觀察:實體書店如何「破局」 24小時營業何去何從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北京三聯韜奮書店也已正式實行24小時經營。在實體書店遭遇網店衝擊而身處窘境的今天,「24小時不打烊」這種經營模式自身也受到一些考驗,它能否真正改變實體書店的經營局面,仍然有待觀察。   實體書店受衝擊 部分民營書店接連倒閉  世界讀書日的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
  • 後疫情時代 實體書店的執著守望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在數字出版、網絡銷售等時代浪潮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今年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整體受到重創。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一批書店通過創意設計、創新「玩法」吸引人流、提升服務,還有一些新店逆勢開張。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正在經歷怎樣的艱難蛻變?
  • "疫"考之下,實體書店如何"為城市留住書香"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0423/285ec1a83eac43fd977517296e889ec5.mp3 "疫"考之下,實體書店如何"為城市留住書香"
  • 疫情發生後開業的全國最大實體書店落戶成都
    文軒BOOKS第二家店,不僅是成都城東最大的書店,更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開業的全國最大的實體書店。  如今,在迎來4.0時代的時刻,又遇上了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未來該如何發展?  何志勇:這次疫情給實體書店衝擊非常大。據我所知,有一些實體書店確實難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