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面對那個時代的後浪演講時,說了些什麼話?

2020-12-10 勇哥讀史

1927年2月18日,在中山大學擔任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的魯迅先生,接受香港青年會總幹事曹炎申博士和香港大學教授黃新彥博士的邀請,在許廣平等人的陪伴下,乘坐一艘小汽船,從廣州來到香港,在青年會禮堂給香港的年輕觀眾作了兩場演講。

這是魯迅第一次來到香港,也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赴港之行。他和許廣平住在位於皇后大道中的勝斯酒店。當天,下了一場大雨。可是,前來聽魯迅演講的年輕觀眾仍然有很多,有五六百人,將青年會禮堂擠得滿滿當當。

後來,魯迅演講的內容經過許廣平翻譯、整理後,形成了兩篇文章,即《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魯迅離開香港後,又寫作了三篇關於香港的文章《略談香港》《述香港恭祝聖誕》和《再說香港》。這5篇文章在報刊上發表後,在香港和內地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魯迅是一個文學家,又是新文學革命的先驅者,他在香港演講的主要內容,是抨擊晦澀難懂的舊文化,揭露外國人利用中國的舊文化去奴役中國人民的用心,介紹新文學革命的內涵和意義。

香港青年對魯迅的演講反響熱烈。一位署名「探秘」的觀眾發表了文章《聽魯迅君演講後之感想》,文章裡說到:「大抵他是血性的人,所以所講的話都含有嚴肅之氣,這種神態合於演講的姿勢可不深論。但是他所發揮的話有意在言外之妙,就是很可喜的。」

在魯迅自己看來,在香港兩場演講的內容屬於「老生常談」,可對於當時的香港青年來說,極具重大意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文學史來講,魯迅在香港的兩場演講促進了香港文學的發展,被視為香港新文學的起點。

在《無聲的中國》中,魯迅主張現代人應該說現代的、自己的話,變無聲的中國為有聲的中國:「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在《老調子已經唱完》裡,魯迅鼓勵香港青年拋棄老調子:「舊文章,舊思想,都已經和現社會毫無關係了,從前孔子周遊列國的時代,所坐的是牛車。現在我們還坐牛車麼?從前堯舜的時候,吃東西用泥碗,現在我們所用的是什麼?所以,生在現今的時代,捧著古書是完全沒有用處的了。」

從這兩場演講中,我們能夠觸摸到魯迅熾熱的家國情懷,和對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在魯迅的演講和文章裡面,這樣的話還有很多。

魯迅對青年充滿希望,他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魯迅建議青年多做事,積極行動起來:「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

魯迅一生都關懷青年的成長,從物質和精神方面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

1934年,青年作家蕭軍、蕭紅來到上海後,由於經濟短缺,生活陷入困境。魯迅不但在文學創作上對他們進行指導,還在生活上提供了無私的幫助。蕭軍、蕭紅經常去魯迅家「蹭飯」,聊天,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蕭軍、蕭紅之外,茅盾、曹白、許欽文、李霽野、阿累等人也接受過魯迅的幫助。魯迅所編輯的《莽原》《國民新報·副刊》等,便是發現和培養青年作家的陣地。

然而,魯迅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對青年進行指導和幫助。他從來沒有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沒有一昧地討好和獻媚於青年,更不會強行加戲,灌輸一些「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我看著你們,滿懷感激,因為你們,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之類的心靈雞湯。

魯迅面對青年的演講,是基於平等意義上的理解、交流和對話。在他看來,青年是一個群體,「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因此,當青年出現了錯誤言行的時候,魯迅也是會毫不留情地批評。

1936年8月,27歲的青年作家徐懋庸因「左聯」解散等問題,給魯迅寫了一封信。信中,徐懋庸態度驕橫地對魯迅身邊的青年朋友胡風、黃源等人進行攻擊,又指責魯迅包庇他們。那時候,魯迅已經重病纏身,精力大不如前,但他還是奮力寫出了生平最後一篇長達8000多字的長文《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嚴厲地批評了徐懋庸、周揚等人。

在魯迅去世後,徐懋庸、周揚等人分別完成了自我救贖,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上世紀20年代,流行著「青年導師」的說法。魯迅憑藉自己巨大的影響力和文學上的卓越成就,當一名「青年導師」綽綽有餘。但魯迅始終很反感這種說法。他勉勵青年,不必尋找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不如尋朋友,聯合起來,同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問什麼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麼烏煙瘴氣的鳥導師!」

100多年後,魯迅這段話聽起來還震耳發聵,讓人警醒。因為,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人,幻想能夠給青年當「人生導師」。

相關焦點

  • 嗶哩嗶哩演講《後浪》視頻完整版 後浪作者是誰寫的
    @人民日報:【奔湧吧,後浪!這是獻給年輕一代的演講】近日,嗶哩嗶哩發布一段演講視頻,認可、讚美、寄語年輕一代:「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表達自我,擁抱世界,青年節將至,一起追夢青春!
  • 以《後浪》為例:面對主旋律,如何保持獨立思考和適應
    大概是這個視頻引起的:這是何冰老師在B站對年輕人的演講——《後浪》。那麼,以《後浪》為例,面對主旋律,面對兩極分化,我們如何保持獨立思考以及適應的能力呢?在我看來,我們要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演講內容。前浪之所以不理解後浪,是因為前浪自己沒跟上時代的步伐。緊跟後浪,尊重後浪,才能與時俱進。
  • 清文豹文 |《後浪》的「浪」夠猛的,內含演講全文
    今年五四青年節有些不同尋常,B 站以一種公開的姿態,花了兩分鐘時間,向外界正式發聲並且,它發聲的方式,不是自說自話;而是站在上一代人的視角,來向下一代人說說心裡話。《後浪:獻給新一代的演講》一時刷屏網絡,引發兩極化的爭議:上一輩人的「羨慕」「讚美」「祝福」,似乎並未引起多數年輕人的情感共鳴,甚至還被詬病為「滿屏的評審和說教」「不理解年輕人的真實現狀」。
  • 老夏觀察20 | 魯迅在廣州中學的演講
    讀書 魯迅給這場演講定了個題目,《讀書雜談》。 指點「後浪」讀書這事,他沒少幹。 比如1925年,《京報副刊》就請他為青年開些必讀書目。 這位魯迅先生所開的書單,能把編輯氣暈。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一石激起千層浪。魯迅奉勸青年別讀中國書,成了對手口中的一大罪狀。 這一次呢?演講怎麼樣? 第一感覺,幽默。 魯迅,還挺能拋梗。
  • 老夏觀察20|魯迅在廣州中學的演講
    讀書魯迅給這場演講定了個題目,《讀書雜談》。指點「後浪」讀書這事,他沒少幹。比如1925年,《京報副刊》就請他為青年開些必讀書目。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一石激起千層浪。魯迅奉勸青年別讀中國書,成了對手口中的一大罪狀。這一次呢?演講怎麼樣?第一感覺,幽默。魯迅,還挺能拋梗。
  • B站超然演講《後浪》刷屏無數,它真的是給年輕人的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白色的可樂,ID:hhkele202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林十九圖/網絡101年前,北京發生了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愛國運動,後被稱為「五四青年運動」。101年後,一則《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在朋友圈獲得上百萬轉發。
  • 無論「後浪」還是「前浪」,我們都是時代的弄潮兒
    受年初的影響,許多人認為能活著就很不錯,可是現在這個敢飛又不怕死的姑娘把自己的命給玩丟了,很多評論人無論出於什麼心態,重點說的是怎麼活才能更好地保命。對於生前不怕死並且有著面對死亡準備的人來說,身後畏畏縮縮地談論如何保命有什麼意義嗎?不是說命不重要。「保命」或者「首先要活下來」的觀念是祖祖輩輩們留下來的,是我們傳統文化思想的一種濃縮。文化不同,表象就有很大的差異。
  • B站震撼演講《後浪》全網刷屏:頂級成功的演講具備這7大要素
    有些演講者在演講時,容易有職業習慣,演講顯得太刻意或表演痕跡太明顯,或者以朗誦腔、主持腔來演講,聽眾會感覺其不夠真實,很難讓聽眾有代入感。何冰老師《後浪》的演講中有朗誦、表演,但沒有給人刻意的感覺,因為他以輕鬆自然的狀態將朗誦、表演、話劇、演講、說話等藝術元素融為了一體,功力深厚。
  • 「後浪」奔湧的時代際遇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五四青年節前夕,bilibili網站(簡稱B站)攜手國家一級演員何冰以「前浪」的視角與「後浪」對話,禮讚、鼓勵新時代的年輕人。瞬時間,《奔湧吧,「後浪」》在朋友圈現象級刷屏,引發廣大網友對「前浪」與「後浪」的大討論。
  • 魯迅的方言觀
    應該說,魯迅居北京十四年,入鄉隨俗,對那裡的生活非常習慣,他愛吃饅首(頭)油條,蛋要炒得老些,常與友人到「廣和居」吃炸丸子,喝酸辣湯,到「益錩」吃清湯大塊牛肉麵。他的文字中,不免帶有京腔的烙印,出現些京味土語,「舊曆除夕也,飲酒特多。」
  • 《後浪》:思五四、談後浪;不可量、自難忘
    西蒙·有話:2020年5月4日,這天將意味著五四運動第一個百年後的歸零重生,為此國內知名視頻彈幕網站bilibili獻出一支關於歌頌新青年的演講視頻《後浪》以此獻禮。如果說「百年的五四」之殤不足以在21世紀希望的原野上帶來空前性、長久性、的共鳴,那麼此次的演講就不應該用「後浪」相稱「新一代」。當我作為新一代,於五四的歸零重生時刻,對充滿力量但始終浮沉於冗重詞藻的《後浪》感到失落。你無法直視人類的眼睛,就不應該說眼睛裡帶著星星。
  • 《後浪》-B站獻給新一代的演講為什麼寫得好?
    昨夜,嗶哩嗶哩(B站)的一條演講視頻火遍全網,這條B站獻給新一代人的演講獲得了老中青各年齡段人的喜愛和熱捧,很多人把這篇演講詞奉為神來之筆。恰好2019年高考的三套全國語文卷中,有兩套可以寫演講稿。高考考生們今年特別關注演講稿的寫法,本文以B站的這篇名為《後浪》的演講稿為例說說演講稿的寫法。
  • 《後浪》演講中,反浪和挺浪人群爭論的焦點是什麼?說說我的看法
    上一期發了一篇,我個人對《後浪》的感後感,結果被噴慘了啊。然後我想著,我就發個觀後感能被這麼多人噴,那演講《後浪》的,演員何冰老師會被噴成什麼樣?於是我看了他微博上的評論,果然。噴得比我慘多了。我發現啊。在評論中有分為三種群體,反浪人群、挺浪人群、還有客觀人群。
  • 餘華演講公開吐槽:魯迅是我唯一討厭的作家,原因讓人目瞪口呆
    這樣的魯迅先生是個真正的天才,是高出了同時代作家好幾個段位的存在,是在東亞佔據了最大的文化版圖的作家!否則,你就會被人說是他的親戚,或得了他的賄賂。細細想想,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何嘗不是如此呢?網絡發達的今天,人人都有發聲的渠道,可是一旦你的觀點與主流不一致,你想講點公道話,批評謾罵便隨之而來,這點80年前的魯迅先生早就告誡過我們了,可惜我們那時候還不懂!
  • 對話|誰是後浪,何為後浪文化?
    許紀霖:我總是在想什麼叫後浪,我個人在1982年畢業後留校,也遇見過60後、70後、80後、90後的學生,所以我覺得後浪這個話題非常敏感,也很值得探討。但是在我們幾位開準備會的時候,有一位嘉賓就提出了挑戰,說哪有什麼後浪,這是一個虛假的問題。所以我想從這個話題談起,究竟有沒有後浪?這個問題是不是真實的問題?
  • 閏土多年後見魯迅一句話傷了魯迅的心
    魯迅筆下閏土的原型,是魯迅家裡長工章福慶的兒子,和魯迅小時候一起玩耍。閏土原名章運水,因為八字上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叫做「阿水」,書名上加上個「運」字,大概是運氣的意思。紹興俗語閏與運同音,所以魯迅小說上改寫作「閏」,水也換作五行中的「土」了。魯迅與閏土相識,並非偶然。魯迅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雖然為知識分子,在地位上與農工大眾有若干距離,但是又因為是破落了,這又使得他們有接近的可能。
  • 對話|誰是後浪,何為後浪文化?
    後浪是真實存在的嗎?許紀霖:我總是在想什麼叫後浪,我個人在1982年畢業後留校,也遇見過60後、70後、80後、90後的學生,所以我覺得後浪這個話題非常敏感,也很值得探討。但是在我們幾位開準備會的時候,有一位嘉賓就提出了挑戰,說哪有什麼後浪,這是一個虛假的問題。
  • 真正奔湧的是時代洪流,前浪和《後浪》都只是被裹挾前行的水花
    1今年五四青年節,被一部小破站推出的演講視頻《奔湧吧!後浪》刷屏了,霸屏各個社交媒體平臺。我作為一個奔三青年,姑且認為是已經開始進入【中浪】梯隊的青年,生怕被時代落下了,也點開了視頻,看了兩遍。第一遍看時,覺得有些激動興奮。被絢麗的的舞臺背景、鏗鏘有力的男中音、激動人心的演講詞、絢麗多彩的青年活動視頻所震撼,不由得感嘆和慶幸自己生活在了一個和平強盛、物質豐饒、科技發達、文化繁榮的時代和國家,有無數的選擇,無數的機會和機遇,強烈的自豪感和優越感油然而生。
  • 何冰《後浪》燃爆|獻給年輕一代的演講,是雞湯,更是廣告
    昨天,一段著名演員何冰的演講視頻燃爆了網絡,並獲得《人民日報》、CCTV等主流媒體的轉發和點讚。「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 青島二模:不負韶華,做推動時代的「後浪」
    最近,某網站發布的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一經播發便火爆全網。「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向你們的自信致敬」「向你們的大氣致敬」「因為你們,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飽含深情的真摯表達,在網際網路上掀起了「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