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兒過大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020-12-12 環球網

大年初一吃過早飯,小孩兒要挨家挨戶去給長輩磕頭拜年。 圖片來自微信公號「墨香中華」

□策劃 文體新聞中心執行首席記者姚偉

引子

採寫這篇稿子時,一件偶然遇到的事,讓我對「過大年」有了更深的理解。

2016年1月31日,農曆臘月二十二,鄭州雪花紛飛,街頭溼滑泥濘。30路公交車上擠滿了人。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突然吵了起來,原因很簡單:女人把腳抬起來時,鞋底的泥蹭到了男人的褲腳上。

事兒不大,但大約糟糕的天氣影響了心情,兩個人互不相讓,聲音越來越高、越來越急,情緒漸漸失控,男人開始說髒話,眼看就要動手的節奏。

我突然想起一招,儘量用友好、帶著笑意的聲音說:「過年了,都少說一句吧。」

此話一出,收到奇效!兩個人都不作聲了。

「大過年的」,這幾個字有如此強大的力量,無疑是春節的魅力之一。

人生總有不如意。是陷入不良情緒不能自拔,還是豁然放下重新開始?中國的年,顯然選擇了後者。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春節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物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又要開始,新的生活即將開始。

年頭歲尾,主動向悲傷、不幸、不愉快告別,消除負面情緒,調動一切手段,培植、累積歡樂和溫馨的正能量,爭取新年新氣象,新年好開始。這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自我調節能力,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品格。所以過大年是中華先民的智慧;所以,即使在最艱難、窮困的歲月,春節也總是能帶來喜慶、歡樂和溫馨的氛圍。

從臘八開始,就有了年的氛圍,二十三往後,年味越來越濃鬱,到大年初一,人們的心情調整到了最好的狀態。

「不只小孩兒盼過年,大人也盼過年,把過去一年不高興的事兒、悲傷的事兒衝淡一下。」馬新朝說,「新的一年開始,人們希望把過去一年所有不愉快忘掉。大年初一,再窮的人家也換上新衣服、新鞋子,所有的人都面帶笑容,都有了光彩。遇到平時有矛盾甚至有仇的人,也面帶笑容。」

「慌年」:過大年親人情深深

商丘柘城有個過年專用詞:「慌年」,說的是過年的忙和緊張。

為了過好年,年前家裡各種忙,「慌年」不只說的是這種情況,說的還是大年初一的拜年和其後的走親戚。

慌年是一種態度,以莊重、誠懇和熱情的態度對待族人、親戚、鄉裡鄉親。

「我們村全姓李,沒外姓,大年初一早上四五點就起床了,挨家挨戶給長輩磕頭拜年。」李硯說,「現在也是,所有人都起可早,小孩兒去磕頭,大人不用磕頭了,也要早早起來。」

「『大年初一起個早』,我們也是五更過年。」楊長春說,「不能喊人起床,起得最早的人,在門口放三聲炮,其他人就都起來了。」起來後,大人去祖宗牌位前燒香、磕頭、上供,把準備的最好的東西端過去,隆重地上供。然後下餃子、放炮。餃子下好,先盛出來,給本家、左鄰右舍每家送一碗。「一般小孩兒辦這事,我跑著去送,然後回來才自己吃餃子。」

大年初一不只給本家、至親厚交拜年,也是化解矛盾的好時候。「兩家鬧得再兇,大年初一,弟兄幾個來給對方長輩跪下磕個頭,這邊就知道,啥也別說了,兄弟幾個也排隊過去給對方長輩磕個頭,兩家以後就沒恁大矛盾了。」孟憲明說,以前農村化解矛盾有兩種情況,一是過年,一是家裡有人去世。傳統觀念裡,「一死佔百理」。關係再不好,也要去抬靈,「去了後,事兒就小了;不去,別人會說,『一點兒事兒也不懂』,外交上就孤立完了。」

規矩多多,只為新年好開端

過大年,規矩和禁忌很多。民俗的禁忌,常常是以強制的方式,求得吉祥和喜慶的氣氛。

「年三十包好餃子,要把菜刀和擀麵杖都放起來,這些東西初一不用,求個吉利。」楊長春說,母親告訴他很多忌諱,很多話不能說,不小心說了會被吵。

「年三十要把家裡打掃乾淨,垃圾倒完,大年初一不能把家裡任何東西倒外邊去。」劉紅說,她媽媽的禁忌也很多,有一年大年初一她新衣服上掉了個扣子,母親拿針線給她縫扣子,縫之前拿來一根筷子,讓她咬著,不準說話。她忍不住要說話時,馬上被母親呵斥。

呂進對過大年最深的印象之一,也是禁忌多。「一進臘月,小孩兒不能鬥嘴、吵架、亂說話,快過年了,都要平和一些,營造和諧吉祥的氛圍。」有一年,她和姐姐爭著先洗頭,吵了嘴。「我母親從來沒有打過我們。這一次卻下了狠手,拿個棍兒照我頭上打下來,把我頭上敲了個大包。」

過去一些忌諱,現在看著有點奇怪,但卻是那時生存環境中產生的。農耕文明時代,人們在大自然面前能力有限,時常遭遇無法預料、無法抵抗的事件,比如醫療衛生條件差,得場痢疾就可能要了人命。「一個人沒了,跟老鴰叨去似的,很容易的事兒。」因此會有很多禁忌。

很多過年的要求,其實也是一種程序化的規矩,比如「掃房子」。「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民間認為,「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通過淨化環境,愉悅身心,營造歡樂氣氛。

對聯的作用,最初也是為了闢邪。民俗學家孟憲明介紹說,「過去很多人家不識字,也要買了紅紙請人寫對聯。甚至自己裁了紅紙,找來鍋煤灰,用水研磨了,拿瓶蓋按七個圓圈,就這樣也要貼對聯。不貼個紅紅的對聯,心裡不踏實,貼上了,就覺得能闢邪」。

對聯的形式很多,不只貼門框上,牲口棚貼「槽頭興旺」,水缸上貼「清水滿缸」,院子裡貼「滿院春光」,迎門的樹上或牆上貼「出門見喜」,總之要營造吉祥喜慶的氛圍,讓自己開年有個好心情、好起點。

相關焦點

  •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所以過大年是中華先民的智慧;所以,即使在最艱難、窮困的歲月,春節也總是能帶來喜慶、歡樂和溫馨的氛圍。    從臘八開始,就有了年的氛圍,二十三往後,年味越來越濃鬱,到大年初一,人們的心情調整到了最好的狀態。    「不只小孩兒盼過年,大人也盼過年,把過去一年不高興的事兒、悲傷的事兒衝淡一下。」馬新朝說,「新的一年開始,人們希望把過去一年所有不愉快忘掉。
  • 農村老話「大年三十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原來是這麼回事!
    大年三十坐一宿,這個意思大家都非常清楚,即在大年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夜,人們通常會熬夜守歲至零點,從舊的一年跨入到新的一年,寓意辭舊迎新。「守歲」這一習俗,自古以來就有,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就曾寫過一首《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在古代,據傳,過年通宵不睡,掛燈籠、燒火堆、敲敲打打並燃放鞭炮,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做「年」的怪獸;也有說是為了嚇跑在年三十晚上喜歡往黑處鑽的「掃帚星」。
  • 大年三十兒熬一宿,除夕守歲,守的是什麼
    臘月三十夜稱「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節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為什麼稱作熬年呢?一、除夕守歲之俗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 回老家過年之大年三十
    回老家過年之大年三十趙剛在老家淮鎮把農曆年的最後一天稱為年三十,這一天的晚上,叫三十轟晌,也就是傳統節日除夕之夜,這一夜淮鎮人往往通宵不眠,稱之為守歲。宋代大文豪蘇軾寫過一首《守歲》之詩,其中有詩句:「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 農村老話「二十九貼倒有,三十晚上熬一宿」原來是這個意思!
    「二十九貼倒有」這是老天津衛的民俗,「貼倒有」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臘月二十九這天,家家戶戶要貼上倒著的「有」字,這個字比較特殊,是在「有」字上加了個「日」字,將這個加了「日」字的「有」倒著貼,就是代表了福運將會「日日有
  • 今天小年夜,東坡先生的詩,與您的歸途,一起回家過大年
    多年來,民間口口相傳: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新年好兒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
    >新年好兒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2014-10-28 09:54:02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 過小年 祭灶神 粘糖瓜
    明德書院天津國學館【學國學商道 上明德書院】過小年天津人過春節的許多習俗、講究保留至今。這種糖有兩種形狀,長條的糖棍叫「關東糖」,一般一尺來長,扁圓的叫「糖瓜」,現在的小了,過去都像鴨蛋大小。糖瓜裡邊有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酥香甜,別有風味。
  • 「平安守護」過小年啦,有啥講究你知道嗎?
    小年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過小年都有哪些習俗呢?【大年三十】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