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龍泉窯是宋元時期民窯之最精者。在南宋都城杭州的遺址中,經常發現龍泉白胎青瓷殘片,且不少刻有「德壽宮」、「壽成殿」、「坤寧殿」、「慈寧殿」、「慈福」、「慈」、「皇」等銘文。可見南宋宮廷除了官窯以外,曾經大量使用龍泉窯青瓷。圖為南宋 龍泉窯青釉折沿洗 高7.5釐米 口徑20.8釐米 足徑12.9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品。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這件龍泉折沿洗,又稱板沿洗。可謂名器。乾隆皇帝曾經為它寫詩,並請畫工描繪圖形,紀錄在《精陶韞古》冊中。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畫冊共有兩本,畫於乾隆五十年前後,目前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一本名為《珍陶萃美》,兩本圖冊一共二十件瓷器。這件龍泉窯洗是裡面唯一一件龍泉,也是宋瓷裡唯一一件五大名窯之外的瓷器。可見其珍罕。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無獨有偶,臺北故宮也收藏了一件同類器,不過器型較小。此洗口徑16.8cm,足徑9.6cm,高5.7cm,口沿平折,器壁深直,圈足。釉色粉青偏白,足端無釉顯示出胎呈灰白色。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據學者研究,此類折沿洗存世數量很少,目前所見館藏文物均為清宮舊藏,海外藏家尚有一二例。真知堂在多年前,也從冷攤上收藏到了一件同類型器。如圖。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博物要覽》云:「龍泉窯妙者與官哥爭豔,但少紋片紫骨耳。」此論點極為妥當,但這裡說的龍泉窯無紋片無紫色胎骨,指的乃是龍泉弟窯所產的生二章,又稱處器。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所謂處器,指的是處州所產之器。處州之名,見於明《名勝志》載:"隋開皇九年,處士星見於分野,因置處州。"指的是浙江麗水市。龍泉市就屬於麗水市管轄。所以處器就是龍泉窯的古稱。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到了明代,早期龍泉窯還設有官辦窯廠,專門為皇家燒制青瓷。「"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明會典》卷一九四。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關於龍泉窯青瓷,一般分為龍泉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兩大類。值得注意的是,白胎青瓷的胎並不是白的,而是灰白色或灰色的。一般底足多有火石紅。所以古人以紅嘴綠鸚哥之名形容之。底足並不十分規整,新仿者圈足往往十分規整,仿佛機器所制。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龍泉窯青瓷精品,學習了南宋官窯對於底足處理的方式,所以往往和南宋中後期的郊壇官窯一樣,胎骨很薄,薄胎厚釉。上圖底部顯出褐黃色底釉,乃柴窯火中氣氛不易掌握,底部火力不足所致。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龍泉窯洗內裡多有兩條魚,行內稱為雙魚洗。洗部口沿或無孔,或有四孔供穿繩所用。釉水肥厚,但不垂流,往往口沿底下有一圈屯釉,是真品的鑑定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