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龍泉窯板沿洗,此器型僅見於故宮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真知堂

2020-08-11 瓷器鑑定真知堂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龍泉窯是宋元時期民窯之最精者。在南宋都城杭州的遺址中,經常發現龍泉白胎青瓷殘片,且不少刻有「德壽宮」、「壽成殿」、「坤寧殿」、「慈寧殿」、「慈福」、「慈」、「皇」等銘文。可見南宋宮廷除了官窯以外,曾經大量使用龍泉窯青瓷。圖為南宋 龍泉窯青釉折沿洗 高7.5釐米 口徑20.8釐米 足徑12.9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品。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這件龍泉折沿洗,又稱板沿洗。可謂名器。乾隆皇帝曾經為它寫詩,並請畫工描繪圖形,紀錄在《精陶韞古》冊中。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畫冊共有兩本,畫於乾隆五十年前後,目前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一本名為《珍陶萃美》,兩本圖冊一共二十件瓷器。這件龍泉窯洗是裡面唯一一件龍泉,也是宋瓷裡唯一一件五大名窯之外的瓷器。可見其珍罕。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無獨有偶,臺北故宮也收藏了一件同類器,不過器型較小。此洗口徑16.8cm,足徑9.6cm,高5.7cm,口沿平折,器壁深直,圈足。釉色粉青偏白,足端無釉顯示出胎呈灰白色。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據學者研究,此類折沿洗存世數量很少,目前所見館藏文物均為清宮舊藏,海外藏家尚有一二例。真知堂在多年前,也從冷攤上收藏到了一件同類型器。如圖。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博物要覽》云:「龍泉窯妙者與官哥爭豔,但少紋片紫骨耳。」此論點極為妥當,但這裡說的龍泉窯無紋片無紫色胎骨,指的乃是龍泉弟窯所產的生二章,又稱處器。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所謂處器,指的是處州所產之器。處州之名,見於明《名勝志》載:"隋開皇九年,處士星見於分野,因置處州。"指的是浙江麗水市。龍泉市就屬於麗水市管轄。所以處器就是龍泉窯的古稱。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到了明代,早期龍泉窯還設有官辦窯廠,專門為皇家燒制青瓷。「"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明會典》卷一九四。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關於龍泉窯青瓷,一般分為龍泉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兩大類。值得注意的是,白胎青瓷的胎並不是白的,而是灰白色或灰色的。一般底足多有火石紅。所以古人以紅嘴綠鸚哥之名形容之。底足並不十分規整,新仿者圈足往往十分規整,仿佛機器所制。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龍泉窯青瓷精品,學習了南宋官窯對於底足處理的方式,所以往往和南宋中後期的郊壇官窯一樣,胎骨很薄,薄胎厚釉。上圖底部顯出褐黃色底釉,乃柴窯火中氣氛不易掌握,底部火力不足所致。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龍泉窯洗內裡多有兩條魚,行內稱為雙魚洗。洗部口沿或無孔,或有四孔供穿繩所用。釉水肥厚,但不垂流,往往口沿底下有一圈屯釉,是真品的鑑定要點。

相關焦點

  • 故宮博物院——天下龍泉精品展覽
    故宮博物院又一個重要的展覽,《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龍泉此次展覽開始於2019年7月16日,結束於2019年10月20日,位於故宮博物院的齋宮內,展覽通過展品呈現的形式,從早期的青瓷至現代的青瓷進行時間階段遞進。
  • 故宮龍泉窯圖集
    頸下部有輪狀凸沿。瓶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同類器物見於1985年浙江省義烏市工人路元代窖藏出土品。>式爐龍泉窯青釉鬲式爐南宋—元(1127—1368年)故宮博物院藏高7.5釐米;囗徑20.8釐米;足徑12.9釐米洗折沿,深直壁,圈足。
  • 極珍貴的元青花龍紋扁壺,大英博物館有同類器,存世極少|真知堂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元青花瓷是宋元古瓷裡的另類。因為,它更類似於明清瓷器,但卻被歸屬於宋元古瓷的範疇內。元青花瓷器在上世紀初年並不為人所知,因此,不少元青花珍瓷在民國時期被當做贗品出口到了歐洲。圖為大英博物館藏品。
  • 北宋、南宋和元朝的龍泉窯瓷器,有哪些區別?
    元 龍泉窯印龍紋青釉盤 故宮博物院藏宋朝的龍泉青瓷,可根據燒制時間的差異分為北宋與南宋。南宋晚期 龍泉窯粉青釉折沿洗元 龍泉窯青釉塑貼四魚紋洗 故宮博物院藏元 龍泉窯雕刻龍紋盤四、器型上的區別。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有盤子、碗、執壺、梅瓶等,從器型上來看相對優美。而南宋時期的器型則更為豐富,此時除了日常器皿之外,還出現了文房用具和陳設供器等,同時也燒制了一些娛樂用的瓷器。而元朝的龍泉青瓷多為碗和盤子,瓶、尊等器型也有出現。
  • 少見的博物館遼金元瓷器,原來南北方民族審美真的不一樣|真知堂
    瓷器鑑定真知堂:磁州窯到明代還在為皇室燒製酒罈子。這種內府銘文的黑白釉梅瓶,特別是白釉梅瓶,看器型和明初永樂極為相似。所以,這兩件應該是元末明初的製品。瓷器鑑定真知堂:鈞窯,始燒於北宋。進入南宋之後,河南神垕被金人改稱鈞州,後來鈞州窯非常流行,就稱為鈞窯。圖為元鈞碗。
  •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官窯瓷器高清實拍,件件都是國寶級|真知堂
    瓷器鑑定真知堂:大英博物館收藏了很多中國古代珍貴文物,其中的瓷器,更是除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外,世界級博物館中的佼佼者。大英博物館的明代官窯瓷器,多為珍品。以前很難見到高清大圖。下面這些瓷器極其珍貴,多數都是一級文物。值得廣大收藏家朋友認真學習。第一件從構圖上看,應該是明中期嘉靖到萬曆時代的五彩。其蓮池鴛鴦紋和成化五彩非常類似,應該年代偏早。可能是嘉靖、隆慶年的官窯。
  • 龍泉青瓷 | 故宮博物院藏龍泉青瓷
    頸下部有輪狀凸沿。瓶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同類器物見於1985年浙江省義烏市工人路元代窖藏出土品。瓶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粉青釉,足端無釉。凸稜處釉薄,映出白色胎骨。此瓶造型源自中亞地區玻璃器,最初被用作盛裝薔薇水,明清以降,逐漸演變成插花所用的花器或單純的室內陳設器。
  • 世界各博物館:館藏龍泉窯瓷器集賞
    >南宋龍泉窯青釉荷葉形蓋瓷罐 四川宋瓷博物館 實際上,國內許多地方的博物館都收藏有龍泉窯瓷器,可見當時的生產規模多麼龐大。 元龍泉窯梅子青釉雙耳帶環瓷瓶 四川博物院 實際上,龍泉窯的瓷器也一直受到宮廷的關注,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都有為數不少的龍泉窯瓷器收藏,可以說,在龍泉窯的收藏方面,兩岸故宮的藏品相映生輝。
  • 南宋龍泉窯厚釉工藝技術形成的因素是什麼?
    南宋以來龍泉地區厚釉技術的產生、發展、興盛軌跡較為清晰,其工藝形成有兩方面的因素。 一是多次施釉的工藝,如大窯、金村、溪口等窯址的南宋晚期地層中發現的生燒坯和素燒坯標本斷面即可觀察到有明顯的三層或四層施釉痕跡。
  • 瓷友之家|第⑦期——古代梅瓶器型:10個樣式怎樣區別❓
    梅瓶從隋至清(581~1911年),歷經1300多年演變,形成了極為豐富的器型樣式,在《中國梅瓶研究》一書中,以器型分類與歷史演變兩個角度清晰展示了這種變化。▌梅瓶器型分類:十類樣式群根據梅瓶的口部、頸部、瓶身、足底等形式特徵將中國梅瓶器型分為十類樣式群。
  • 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藏傳世哥窯精品賞
    南宋 哥窯米黃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 哥窯米黃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 哥窯米黃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我們考察收藏傳世哥窯最主要的三處博物館分別是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南宋 哥窯青釉雙魚耳爐 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器的收藏故宮博物院已經公開發表的有五十八件,器型包括膽瓶兩件、貫耳瓶七件、弦紋瓶一件、小罐一件、魚耳爐三件、雙耳爐兩件、三足爐三件、花盆一件
  • 同樣的窯口,都是宋代產品,南宋和北宋的龍泉窯瓷器卻大不相同
    梅瓶是宋代的一種貯酒器,北宋的梅瓶器型較大,且肩腹較為豐滿;而南宋的梅瓶則器型略微小巧,瓶腹顯得消瘦。南宋 龍泉窯三足爐 故宮博物院館藏3、紋飾北宋龍泉窯的紋飾主要採用刻花以及劃花工藝,題材以蓮瓣、牡丹以及菊花為主。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南宋官窯粉青釉三足鼎式爐和南宋官窯粉青釉貫耳壺
    感謝朋友分享的圖片,此南宋官窯三足爐(鼎式爐)是仿青銅器的器型,釉水如新,釉色為典型的南宋官窯粉青釉發色,正燒品質尤為難得,遺憾的是此爐足部有殘。以下這件是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收藏的南宋官窯三足鼎式爐下面是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收藏的南宋官窯三足鼎式爐,此爐大概是在1927年-1931年由日本古玩商購於北京民間後流入日本的。以下這件是某藏家收藏的南宋龍泉窯三足鼎式爐,此爐器型和南宋官窯三足鼎式爐相類,器型基本一樣。
  • 龍泉青瓷 | 世界頂級博物館 ,龍泉瓷都是標配!
    洗內、外施青釉。折沿洗,亦稱「折沿盆」。流行於漢、晉時期,宋代南北窯場皆有燒造。據《故宮物品查報告》,1g25年收清宮文物時此器存於重華宮翠雲館。清乾隆《精陶韞古》圖冊繪有一器,名「宋龍泉窯素洗」,與此件文物相同。(文字:趙小春)
  • 上海博物館館藏 - 元龍泉窯青釉貼花雙魚紋洗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
  • 南宋官窯與汝窯是什麼關係?是追隨模仿還是意圖傳承?
    北宋 汝窯天青釉葵瓣式盞託 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藏二 、南宋官窯與汝窯的關係正因南宋皇室對汝窯的情有獨鍾,汝窯才對南宋宮廷用瓷產生了深遠影響。、淺腹圈足盤、淺腹平底碟、斜腹盞、弧腹盞、圓盤形盞託、花瓣形盞託、六方委角套盒、圓形套盒、龍紋盒、唇口盆、板沿盆、圈足洗、平底洗、三足洗、圈足杯、方壺、梅瓶、鵝頸蓮紋瓶、盤口折肩瓶、細頸鼓腹瓶、弦紋瓶、蓮葉座燻爐、杯形器蓋、鴨形器蓋、鏤空形器蓋等,均能在烏龜山窯址或老虎洞窯址找到造型相同或相似的同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