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龍泉窯圖集

2020-09-11 擺渡的船

龍泉窯青釉淨瓶

龍泉窯青釉淨瓶

元(1271一1368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2釐米;囗徑7.3釐米;足徑10.5釐米

淨瓶整體呈「吉」字形。直囗,長頸,豐肩,鼓腹,腹下漸內收,近足處微外撇,深圈足。頸下部有輪狀凸沿。瓶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

同類器物見於1985年浙江省義烏市工人路元代窖藏出土品。(文字:董健麗)

龍泉窯青釉葫蘆瓶

龍泉窯青釉葫蘆瓶

元(1271—1368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37.9釐米;囗徑5.5釐米;足徑11.8釐米

瓶呈寶葫蘆形。撇囗,束腰,圈足。瓶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足端不施釉,露胎呈火石紅色,系墊燒部位。

「葫蘆」與「福祿」諧音,因其寓意吉樣,故常被用作瓷器的紋飾或造型。元代陶瓷葫蘆瓶見於龍泉窯、景德鎮窯、磁州窯等窯產品,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陶瓷造型。

此件龍泉窯青釉葫蘆瓶形體較大,釉色勻淨,體現出元代龍泉窯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術。(文字:單瑩瑩)

龍泉窯青釉瓶

龍泉窯青釉瓶

南宋(1127—1279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22.1釐米;囗徑6釐米;足徑9.7釐米

瓶直囗,圓唇,長直頸,溜肩,扁圓腹,圈足。圈足兩側對稱開長方形穿帶孔。胎呈淡黃褐色,含雜質。瓶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粉青釉,釉層較厚,呈乳濁狀,釉面密布開片。(文字:冀洛源)

龍泉窯青釉紙槌瓶

龍泉窯青釉紙槌瓶

南宋(1127—1279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17釐米;囗徑6.7釐米;足徑7.6釐米

瓶盤囗,細長頸,折肩,長圓腹,圈足。瓶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粉青釉,足端無釉。凸稜處釉薄,映出白色胎骨。

此瓶造型源自中亞地區玻璃器,最初被用作盛裝薔薇水,明清以降,逐漸演變成插花所用的花器或單純的室內陳設器。(文字:趙小春)

龍泉窯青釉式爐

龍泉窯青釉鬲式爐

南宋—元(1127—1368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7.5釐米;囗徑20.8釐米;足徑12.9釐米

洗折沿,深直壁,圈足。洗內、外施青釉。

折沿洗,亦稱「折沿盆」。流行於漢、晉時期,宋代南北窯場皆有燒造。

據《故宮物品查報告》,1g25年收清宮文物時此器存於重華宮翠雲館。清乾隆《精陶韞古》圖冊繪有一器,名「宋龍泉窯素洗」,與此件文物相同。(文字:趙小春)

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

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

南宋(1127—1279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10.4釐米;囗徑14.9釐米;足距11.8釐米

爐內折平沿,筒腹,平底,底部中心有一圈足,底邊沿均勻置三個如意頭形足。通體施粉青釉,釉色瑩潤。外壁以凸弦紋裝飾。(文字:趙聰月)

龍泉窯青釉鼓釘三足洗

龍泉窯青釉鼓釘三足洗

南宋一元(1127一1368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6.8釐米;囗徑17.8釐米

洗囗微內斂,平沿,鼓,圈足。洗內、外均施青釉,釉面勻淨。圈足下承以三個獸面紋足。外囗沿及近足底處各飾一周鼓釘紋。

此類鼓釘洗,亦用作花盆託。(文字:趙小春)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南宋(1127—1279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25.2釐米;囗徑6.2釐米;足徑6釐米

瓶圓囗,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囗、足大小相若。瓶身四面凸起橫向稜線裝飾,無款識。

瓷質琮式瓶的燒造始於宋代,系仿新石器時代玉琮造型燒造而成。(文字:趙聰月)

龍泉窯青釉鳳耳瓶

龍泉窯青釉鳳耳瓶

南宋(1127—1279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17.5釐米;囗徑5.7釐米;足徑6.3釐米

瓶盤囗,直頸,折肩,筒形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鳳首狀耳。胎呈淡黃褐色,含雜質。瓶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綠釉,釉層較厚,具有玻璃質感,釉面密布開片。足端無釉,露胎表面呈醬黃色。

此瓶器身比例、雙耳做法均具時代特徵。

據《故宮物品查報告》,1925年點收清宮文物時此瓶存於養心殿華滋堂或燕洗堂。(文字:冀洛源)

龍泉窯青釉貫耳弦紋瓶

龍泉窯青釉貫耳弦紋瓶

南宋(1127—1279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31.5釐米;囗徑10釐米;足徑11.7釐米

瓶侈囗,薄圓唇,直頸,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置管狀耳,俗稱「貫耳」。胎呈灰白色。瓶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粉青釉,釉層較厚,呈乳濁狀。足端無釉,露胎處表面呈黃褐色。貫耳上、下各飾兩道凸弦紋,上腹部飾兩道凹弦紋。

此瓶體量較大,造型規整,釉面均勻,是同時期龍泉青瓷中的上佳作品。(文字:冀洛源)

龍泉窯青釉雙魚紋洗

龍泉窯青釉雙魚紋洗

南宋—元(1127—1368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6釐米;囗徑23.5釐米;足徑13釐米

洗折沿,弧腹,圈足。通體內、外施青釉。足端無釉。內底塑貼兩條魚,外壁刻蓮瓣紋。囗沿兩側各有兩個穿孔,相互對應,可用於穿金屬提環,以便於提攜。

青釉塑貼雙魚紋折沿洗是南宋至元代龍泉窯青瓷中的典型作品,有帶穿孔者,亦有不帶穿孔者,雙魚亦有露胎者。

據《故宮物品查報告》,1925年收清宮文物時此器存於重華宮翠雲館。(文字:趙小春)

龍泉窯青釉刻花鬥笠碗

龍泉窯青釉刻花鬥笠碗

南宋(1127一1279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5.9釐米;囗徑17.5釐米;足徑5釐米

碗敞囗,斜言,圈足,囗沿銅鉬。胎體較薄,修坯規整。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足端不施釉,系墊燒部位。內壁刻劃花裝飾。

龍泉窯青釉童子戲蓮碗

龍泉窯青釉童子戲蓮碗

明(1368-1644年)早中期

故宮博物院藏

高6.8釐米;囗徑17.8釐米;足徑8.6釐米

洗菱花囗,折沿微上翹,腹壁較直,底部圓弧狀折收,圈足寬矮。洗內、外和臥足內均施青釉。外底有一圈刮釉,系墊圈墊燒部位。洗內塑貼童子戲蓮。內壁刻劃纏枝蓮紋,內底刻劃折枝蓮紋;外壁近囗沿處刻回紋,腹部刻劃纏枝花紋。(文字:陳志鴻)

龍泉窯青釉刻花蓋罐

龍泉窯青釉刻花蓋罐

明(1368-1644年)初

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11.7釐米;囗徑6.5釐米;足徑5.8釐米

罐短頸,溜肩,鼓腹,腹下漸收斂,圈足。罐內、外均施青釉。囗沿和足端無釉,露胎呈火石紅色,外底局部有青釉。罐附傘形蓋,蓋頂置獸形鈕。罐內壁可見明顯的螺旋狀修坯痕。外壁刻劃花裝飾。腹部刻划水波紋,脛部刻劃仰蓮瓣紋。蓋內中心施釉,周邊無釉。蓋面刻劃花瓣紋。(文字:單瑩瑩)

龍泉窯青釉提梁壺

龍泉窯青釉提梁壺

明(1368-1644年)早期

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17釐米;囗徑7釐米;足徑8釐米

壺撇囗,短頸,豐肩,鼓腹,腹下漸收斂,圈足。肩上架起如意頭形提梁,腹部一側置短彎流。壺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外底有寬澀圈,系墊圈墊燒處。壺附傘形蓋,蓋頂置花苞形鈕。(文字:鄭宏)

龍泉窯青釉露胎彌勒像

龍泉窯青釉露胎彌勒像

明(1368-1644年)早期

故宮博物院藏

高6釐米;寬11.5釐米;厚8釐米

布袋和尚著袍坐於一平臺之上,面帶笑容,袒胸露腹,跣足。胸前垂掛佛珠,身微右仰,背靠一圓鼓布袋,右手支於袋上,左手握袋囗置於膝上。塑像中空,除頭、胸、腹、手、足露胎無釉呈火石紅色外,餘處皆施青釉。(文字:郭玉昆)

龍泉窯青釉折沿洗

龍泉窯青釉折沿洗

南宋(1127-1279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7.5釐米;囗徑20.8釐米;足徑12.9釐米

洗折沿,深直壁,圈足。洗內、外施青釉。

折沿洗,亦稱「折沿盆」。流行於漢、晉時期,宋代南北窯場皆有燒造。

據《故宮物品查報告》,1925年收清宮文物時此器存於重華宮翠雲館。清乾隆《精陶韞古》圖冊繪有一器,名「宋龍泉窯素洗」,與此件文物相同。(文字:趙小春)



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紋蓋罐

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紋蓋罐

北宋(960-1127年)

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15釐米;囗徑3.8釐米;足徑5釐米

罐形如蓮子。直囗,短頸,溜肩,圈足。罐內、外施青釉。外壁刻劃三重仰蓮瓣紋。罐附傘形蓋,蓋頂置瓜蒂形鈕,蓋面刻劃豎條紋。(文字:趙聰月)



龍泉窯青釉刻花雙系盤口瓶

龍泉窯青釉刻花雙系盤口瓶

北宋(960-1127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24.5釐米;囗徑9.5釐米;足徑8.5釐米

瓶洗囗,束頸,溜肩,鼓,圈足。圈足修理不甚規整。胎呈灰白色。施青褐色釉,釉層薄厚不均,頗具玻璃質感,局部積釉處顏色偏深,圈足局部縮釉。外壁刻劃花裝飾。頸下部刻三道凹弦紋。肩部刻一道凹弦紋,左右對稱各置一圓環形系。腹部以六道縱向凸稜平均分為六個區間,每個區間均刻劃一株牡丹,牡丹花瓣、葉片飽滿。該瓶刻劃花工藝和所飾牡丹紋具有較鮮明的時代特點。(文字:冀洛源)


龍泉窯青釉五管瓶

龍泉窯青釉五管瓶

北宋(960-1127年)

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31.9釐米;囗徑9.2釐米;足徑8.7釐米

瓶直囗,闊頸,鼓腹,圈足。腹部作六層塔式。上三層略矮,向上漸收,與瓶頸相接;下三層略高,向下漸收,接圈足。胎呈灰白色。滿施青綠釉,釉層略薄,釉面玻璃質感較強。外壁逐層滿刻條紋,刻工不甚規整。第二層均勻置五根花囗圓管,管外壁削成六稜。圈足外撇,足端圓削。瓶附傘形蓋,蓋頂置蓮花形鈕,雙層蓮葉捧著待放的花苞,蓋面呈覆蓮葉形,其上刻出葉脈。(文字:冀洛源)

龍泉窯青釉刻花梅瓶

龍泉窯青釉刻花梅瓶

北宋(960-1127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24釐米;囗徑7釐米;足徑8.5釐米

瓶小囗,平出沿,梯形短頸,豐肩,長圓腹,圈足。胎呈灰白色,較純淨。施青綠釉,釉層較薄,釉面玻璃質感較強,布有開片。圈足內局部無釉,露胎,胎體表面大部分呈焦黃色。通體刻劃花裝飾。肩部上、下各刻一道弦紋,其間刻劃覆蓮瓣紋。腹部以刻劃弦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腹部刻劃纏枝牡丹紋,下腹部刻劃雙重仰蓮瓣紋。近足處刻一道凹弦紋。該瓶刻劃花工藝和所飾纏枝牡丹紋具有較鮮明的時代特點。(文字:冀洛源)


龍泉窯青釉刻葡萄紋盤

龍泉窯青釉刻葡萄紋盤

明(1368-1644年)早期

故宮博物院藏

高7.5釐米;囗徑50.6釐米;足徑33.2釐米

盤敞囗,淺弧腹,圈足。盤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外底有一圈刮釉,系墊圈墊燒部位。內、外刻劃花裝飾。內底刻劃折枝葡萄紋,內壁刻劃纏枝花紋,外壁刻劃折枝花果紋。

此盤形體較大,從造型和紋飾看,應屬明永樂時期龍泉窯燒造的宮廷用瓷。明初景德鎮御窯瓷器中,也有造型和紋飾相同的瓷盤。(文字:黃衛文)


龍泉窯青釉纏枝花卉紋鳳尾尊

龍泉窯青釉纏枝花卉紋鳳尾尊

明(1368-1644年)早期

故宮博物院藏

高70.5釐米;囗徑21.4釐米;足徑19.5釐米

尊撇囗,長頸,溜肩,鼓,腹以下漸收斂,近足處外撇,深圈足。胎體厚重。尊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釉層肥厚,釉面有開片。足端不施釉,呈火石紅色。囗外部及頸部刻30餘道弦紋,頸、肩相接處飾一道凸弦紋,腹上部刻劃纏枝牡丹紋,腹下部至脛部刻細長菊瓣紋。(文字:王照宇)


龍泉窯青釉長頸瓶

龍泉窯青釉長頸瓶

南宋(1127-1279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27.5釐米;囗徑4釐米;足徑9.1釐米

瓶蒜頭囗,細長頸,溜肩,扁圓腹,圈足。瓶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足端不施釉,呈鐵黑色,系墊燒部位。釉面有開片。(文字:單瑩瑩)



龍泉窯青釉刻劃花紋蓋瓶

龍泉窯青釉刻劃花紋蓋瓶

南宋(1127-1279年)

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23.5釐米;囗徑8.5釐米;足徑9.2釐米

瓶盤囗,直頸,豐肩,圓腹,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翠。足底無釉。上腹部刻劃折枝花卉紋,幹腹部刻劃仰蓮瓣紋瓶附蓮苞鈕傘形蓋。(文字:趙聰月)



龍泉窯青釉菊瓣杯

龍泉窯青釉菊瓣杯

元(1271-1368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5.1釐米;囗徑8.3釐米;足徑2.6釐米

杯呈菊花形。斂囗,深弧,瘦底,圈足。杯內、外施青釉。釉面有細小開片紋。足端無釉,露黃褐色胎。(文字:趙小春)

龍泉窯青釉刻劃山水圖碗

龍泉窯青釉刻劃山水圖碗

明(1368-1644年)初

故宮博物院藏

高12.3釐米;囗徑22.8釐米;足徑9.9釐米

碗呈八瓣菱花形。敞囗,深弧腹,圈足。碗內、外均施青釉,圈足內亦施青釉。外底有澀圈,為墊圈墊燒處,中心留有一小撮釉。內壁近囗沿處刻海水紋,內壁刻八組雜寶紋,內底刻劃牡丹圖;外壁近囗沿處刻劃卷草紋,腹部刻劃山水人物圖。龍泉窯青瓷以山水圖裝飾者很少見。此碗造型優美,紋飾清晰,堪稱龍泉窯青瓷中的精品。(文字:李衛東)

龍泉窯青釉八吉祥紋繡墩

龍泉窯青釉八吉祥紋繡墩

明(1368-1644年)早中期

故宮博物院藏

高35釐米;面徑25釐米;足徑22釐米

繡墩呈鼓形。中空,無底,坐面微隆起。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足底無釉。腹部上下各飾一周鼓釘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刻折枝蓮託八吉樣紋,並刻回紋邊飾相襯。

此繡墩胎體厚重,造型渾厚,顯得莊重大氣,刻折枝蓮託八吉樣紋具有淺浮雕藝術效果。(文字:陳潤民)

龍泉窯青釉刻纏枝牡丹紋蓋罐

龍泉窯青釉刻纏枝牡丹紋蓋罐

明(1368-1644年)早期

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30釐米;囗徑9釐米;足徑11.3釐米

罐小囗,梯形短頸,溜肩,鼓,腹下漸收斂,圈足。罐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足端無釉。通體刻劃花裝飾,自上而下分四層,頸下刻劃花瓣紋,肩部刻劃雲紋,腹部刻劃兩組纏枝牡丹紋,脛部刻劃細長仰蓮瓣紋。罐附傘形蓋,三層臺式弧頂,蓋頂置花苞形鈕。蓋外施青釉,蓋內無釉。蓋面上層刻劃花瓣紋,下層刻劃雲紋,刻法隨意。

從此蓋罐的造型和裝飾看,應屬於明中期龍泉窯依宮廷出樣而燒造的宮廷用瓷。(文字:單瑩瑩)

龍泉窯青釉刻纏枝花紋鳳尾尊

龍泉窯青釉刻纏枝花紋鳳尾尊

明(1368-1644年)早期

故宮博物院藏

高63.6釐米;囗徑25.3釐米;足徑16釐米

尊撇囗,長頸,溜肩,鼓,腹以下漸收斂,近足處外撇,深圈足。胎體厚重。尊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足端不施釉,露胎呈火石紅色。外壁通體刻花裝飾。囗部刻四道凸弦紋,頸部刻蕉葉紋,頸、肩相接處飾一道凸弦紋,腹中部和近足處各飾一道凸弦紋。

腹中部弦紋將腹部紋飾分為兩部分,腹上部及腹中部均刻劃纏枝牡丹紋,腹下部至足部刻細長菊瓣紋。

從造型和紋飾看,此器應屬明早期龍泉窯為宮廷燒造的宮廷用瓷。(文字:王照宇)

龍泉窯青釉纏枝菊紋石榴尊

龍泉窯青釉纏枝菊紋石榴尊

明(1368-1644年)早期

故宮博物院藏

高36.4釐米;囗徑18.4釐米;足徑15.5釐米

尊囗外翻,束頸,溜肩,鼓腹,腹下漸收斂,圈足。尊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青釉,釉層凝厚。底足露胎,呈火石紅色。囗沿刻花卉紋,囗邊飾鼓釘紋,頸中部飾一道凸弦紋,上下均刻纏枝花紋,腹部刻劃纏枝菊紋,近足處刻蓮瓣紋。

此尊造型敦厚壯碩,刻劃紋飾精美,從造型和紋飾看,當屬明洪武時期龍泉窯燒造的宮廷用瓷。(文字:高曉然)

龍泉窯青釉僧帽式執壺

龍泉窯青釉僧帽式執壺

明(1368-1644年)早中期

故宮博物院藏

高16.5釐米;囗徑11釐米;足徑7釐米

壺囗呈僧帽式,溜肩,圓鼓腹,圈足。腹一側置長彎流,另一側囗、腹之間置曲柄。壺附拱頂蓋,蓋頂置花苞形鈕。壺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粉青釉。足底露胎無釉。(文字:鄭宏)

(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龍泉窯為何在明代以後淡出歷史舞臺?和龍泉窯的這些特點有關
    明 龍泉窯青釉刻花葡萄紋大盤 故宮博物龍泉窯並不是一般的窯口,其燒制的青瓷冠絕天下。龍泉窯曾燒出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被譽為青瓷藝術的巔峰,龍泉窯在明朝初年也曾是皇家「供用器皿」。根據《大明會典》記載,龍泉窯在洪武年間需為宮廷燒造皇家瓷器用具。哪怕到了天順年間,(成化父皇的年號)仍有內管監督龍泉窯燒制瓷器。為何成化剛做了皇帝,就把龍泉窯廢掉了呢?
  • 南宋龍泉窯特徵分析,多方面鑑別龍泉窯,一文便夠
    龍泉窯是在越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座新型青瓷窯場。歷史悠久,為宋、元、明時期著名的瓷窯之一。各個時期都具有不同的時代風格。宋代龍泉窯瓷器年代特徵較為明顯。龍泉窯瓷器出現在北宋中晚期,這時期的瓷器特點宋代龍泉窯特點詳析一:從故宮藏品來看多為灰白胎,胎體較厚重,釉子比較薄,呈青灰調,或青黃色,有開片。
  • 世界各博物館藏龍泉窯瓷器薈萃
    元龍泉窯梅子青釉雙耳帶環瓷瓶 四川博物院實際上,龍泉窯的瓷器也一直受到宮廷的關注,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都有為數不少的龍泉窯瓷器收藏,可以說,在龍泉窯的收藏方面,兩岸故宮的藏品相映生輝。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故宮博物院
  • 我把龍泉窯瓷器說給你聽
    一、龍泉窯的發展脈絡龍泉窯是古代一個著名窯口,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龍泉而得名。>宋代龍泉窯青釉貫耳弦紋瓶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館藏四、龍泉窯的文化內涵南宋龍泉窯把穩重的造型與瑩潤的釉色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 南宋龍泉窯板沿洗,此器型僅見於故宮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真知堂
    可見南宋宮廷除了官窯以外,曾經大量使用龍泉窯青瓷。圖為南宋 龍泉窯青釉折沿洗 高7.5釐米 口徑20.8釐米 足徑12.9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品。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這件龍泉折沿洗,又稱板沿洗。可謂名器。
  • 明代,龍泉窯瓷器的發展——「天下龍泉」展覽擷英
    明永樂景德鎮窯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龍泉窯青釉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暗劃竹桃紋帶蓋梅瓶 高四四·四釐米口徑六·一釐米 底徑一一·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展品看點:浙江省龍泉市大窯村楓洞巖窯址出土造型完全相同的青釉瓷器,為這件梅瓶的產地提供了參考
  • 世界各博物館:館藏龍泉窯瓷器集賞
    四川博物院 實際上,龍泉窯的瓷器也一直受到宮廷的關注,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都有為數不少的龍泉窯瓷器收藏,可以說,在龍泉窯的收藏方面,兩岸故宮的藏品相映生輝。 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故宮博物院
  • 龍泉青瓷 | 龍泉窯與宮廷之間的聯繫
    明永樂龍泉窯青釉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初年莊綽《雞肋編》記載北宋宣和(1119~1125年)年間,處州龍泉縣燒造的青瓷已開始通過「制樣」和宮廷產生聯繫——「處州龍泉縣這從南宋六陵遺址、宮城遺址中出土的龍泉窯瓷器就可見一斑。
  • 【圖集】美炸!故宮初雪圖,每一張都是壁紙
    【圖集】美炸!故宮初雪圖,每一張都是壁紙 2020-11-22 15:5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南宋龍泉窯厚釉工藝技術形成的因素是什麼?
    南宋 龍泉窯青釉折沿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釉中鈣的含量較以前大為降低,而鉀和鈉的含量有顯著提高,這使得燒成的釉厚而不流、氣泡不至變大,從而呈現如美玉一樣的獨特風格,這在釉料配方上是一次重大改進,給龍泉窯瓷器發展帶來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 北宋、南宋和元朝的龍泉窯瓷器,有哪些區別?
    宋 龍泉窯五孔蓋瓶 故宮博物院藏元 龍泉窯印龍紋青釉盤 故宮博物院藏宋朝的龍泉青瓷,可根據燒制時間的差異分為北宋與南宋。南宋晚期 龍泉窯粉青釉折沿洗元 龍泉窯青釉塑貼四魚紋洗 故宮博物院藏北宋時期的龍泉窯瓷器的胎為瓷石燒制而成的灰白胎,南宋時期則為瓷石與紫金土混合燒製成的「黑胎」,元朝的龍泉青瓷也有灰白色。
  • 北京:故宮首發北京中軸線古建實測圖集
    央視網消息:故宮博物院本周首發重大古建築文獻整理項目成果《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築實測圖集》,上世紀四十年代測繪的716幅北京城中軸線實測圖,經過4年的整理終於面世。
  • 從龍泉窯青瓷碗的風格演變看龍泉窯的歷史變遷——元朝龍泉青瓷碗
    本專題根據王少宇發表於《中國陶瓷》的古陶瓷研究文章節選整理,以龍泉窯青瓷碗為切入點,探尋龍泉窯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的鮮明特徵,探索龍泉窯的歷史變遷。 元朝建立後,隨著南北分裂局面的結束,龍泉窯的銷售範圍遍及南北各地。
  • 優質青瓷產生:明代龍泉窯青瓷對江戶時期日本青瓷的影響深遠
    明龍泉窯凸花勾蓮瓶 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器物器型見於景德鎮窯,應為明代早期龍泉窯奉御燒造。 江戶時代:一六〇三年至一八六八年,由德川家康在江戶(今東京)開創的幕府時代,是日本歷史上武家統治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時期。
  • 龍泉窯奩式爐
    仿古式香爐可說是龍泉窯青瓷中最具特色的香爐。宋代的好古之風是這一類仿古瓷爐製作的大背景,而龍泉窯制瓷工藝的成熟則是促成其興盛的技術支撐。
  • 在龍泉窯青瓷傳入日本的全盛時期,日本瀨戶窯對其仿造達到了頂峰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龍泉窯青瓷傳入日本的全盛時期十三、十四世紀,被大量運至日本的中國陶瓷(包括龍泉窯青瓷、景德鎮窯青白瓷、福建青瓷、白瓷、黑釉瓷)以龍泉窯青瓷的數量最多,特別是南宋後期龍泉窯所生產的高檔粉青瓷在日本尤為珍貴,在室町時代後期到桃山時代深受茶師們喜愛。
  • 為什麼日本人和法國人這麼喜歡龍泉窯青瓷?
    故宮博物院,海外知名博物館均有列藏,近年來在拍賣場上也有矚目表現。法國人浪漫地稱其為「雪拉同」,日本人以「砧青磁」命名,其產品遠銷亞非歐,讓世界了解中國青瓷真實純粹的藝術魅力。1、龍泉窯因何得名?>3、龍泉窯的規模有多大?
  • 龍泉窯會是官窯嗎? 專家今天給出明確答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窯龍泉窯考古獲重大突破(見本報1月12日至17日「龍泉窯大發現」連續報導)。昨天,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學家和古陶瓷專家在龍泉進行了整整一天的現場考察。面對規模罕見的考古發掘現場和質量上乘的瓷片,專家們無數次發出驚嘆。出土的精美瓷片究竟價值何在?今天,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將給出最終答案。
  • 南宋龍泉窯仿官窯瓷器鑑定
    宋代龍泉窯黑胎青瓷造型與杭州烏龜山的窯址出土的標本有不少共同的樣式,所以目前學術界認為宋代龍泉窯黑胎青瓷就是烏泥窯。 明代民窯仿宋官窯主要集中在明代中晚期。器型主要為尊、瓶、洗、筆山等擺設器,日常用瓷如碗、盤等幾乎不見,並且多數不署年款。 官窯瓷器價格高但是仿品多!
  • 陸 | 龍泉窯,在拍賣行最近幾年是什麼情況......
    去年由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麗水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特展在浙博武林館區開幕。吸引業內眾多愛好者前往觀看,也大獲好評!這期主要分享國內,國外拍賣行情況,對龍泉窯的拍賣情況,能看出龍泉窯這幾年的上升趨勢是日益漸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