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尊聖:不朽的胡楊,無限的藝術

2020-12-12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時雨

  紅色的胡楊林映入眼帘,熱烈,飽滿,生動,斷枝倔強地向上。在《不朽的胡楊——周尊聖胡楊作品專題畫展》的入口,這幅長6米、寬2米的《不朽的胡楊》以其強烈的衝擊力和鮮豔的顏色吸引觀眾紛紛駐足。近日,不朽的胡楊——周尊聖胡楊作品專題展在烏魯木齊開展。

周尊聖在新疆胡楊林中採風 光明圖片

  胡楊是不屈不撓的生命力的象徵,也是周尊聖的精神摯友。這個乳名叫「狗蛋」的東北漢子,背著行囊輾轉大半個中國後終於找到了這位「精神摯友」——把根扎在了中國的西北,用20年時間開拓出一片無限的藝術空間。

  出生在黑龍江的周尊聖,有著東北人豪放不羈、無拘無束的性格。儘管自小家境貧寒,但他總愛寫寫畫畫,夢想著有一天成為畫家。他先是跟民間的畫師學畫,後來師從東北冰雪山水畫創始人於志學。於志學的冰雪畫以東北的白山黑水為表現對象,思想活躍的周尊聖從一開始就思索如何在老師成熟的冰雪畫上尋求突破。漸漸地,他把目光投向了同樣以冰雪聞名的新疆山水,思考能否用表現東北冰雪山水的技巧來表現遠在西北的山川。這也與他對新疆一直以來的興趣不謀而合。早在1990年在林口縣衛生局工作的時候,他就訂閱了《新疆日報》和《新疆畫報》,連快遞員都感到奇怪。後來在於志學和賈有福老師身邊學藝,周尊聖去新疆的想法愈發強烈。

  1994年5月,即將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之際,周尊聖第一次徒步走天山。買了水果、罐頭、饢和足夠的膠捲,沒有路也沒有問路,他隻身一人朝著遠處雪山的方向走去。周尊聖用了一個半月時間把南疆北疆踏尋了一遍,他驚訝於新疆的壯闊美麗,更惋惜於這些美麗沒人來表達。

  雪山美景面前,周尊聖有了創作的衝動,同時他深知傳統的表現方式雖好卻不能依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老師的基礎上走出自己的路。中國山水畫歷來以青綠、淺絳、水墨、金碧以至近代的焦墨、冰雪等顏色為主,周尊聖來到天山之後,卻以濃烈的紅色作為「天山山水畫」的基調,從色彩到畫法,從格局到技法,從構成到符號都與傳統拉開了距離。從大興安嶺走到天山腳下,新疆成為周尊聖的第二故鄉。

  為當代美術史貢獻了一塊瑰麗的「中國紅」之後,周尊聖又把目光投向了胡楊。2000年,周尊聖在新疆舉辦的第一個畫展中就有了胡楊林的身影,之後的畫展亦然,但周尊聖總覺得不滿意,他耐心地讓這個重要的題材慢慢沉澱,等待那種可以打動內心的激情。胡楊讓他魂牽夢縈,日益飽滿的情感和思考卻遲遲沒有迎來爆發的瞬間。

  直到2013年母親去世,生命的意義這一終極問題再次擺在周尊聖面前。在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探索中,胡楊再次進入周尊聖的視野,「活著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胡楊大夢三千年的悲壯讓他看到生命的堅韌。他還聽到兵團的故事:兵團人就像迎擊風沙、千年不倒的胡楊一樣,迎著風沙不屈不撓,在貧瘠的土地上開墾出一片片綠洲。這不就是現實中的胡楊嗎?

  為了畫好胡楊,更為了弘揚胡楊精神,接下來的數年中,周尊聖一面實地考察採風,一面進行創作。夏天周尊聖帶領學生在胡楊林實地寫生考察,在戈壁的烈日下被太陽烘烤著,還有飛蟲直往皮肉裡鑽,堅持半天都屬不易。然而,他卻以苦為樂,把畫布鋪在地上,進入胡楊林後隨手撿起一根樹枝綁上鉛筆勾線,一筆一畫地把巨大的胡楊木落在了畫布上。胡楊木折斷處的傷口像一隻眼睛,讓人恐懼,也讓人著迷,在對胡楊目不轉睛地觀察和夜不能寐地冥思苦索中,周尊聖對生命和藝術有了新感悟。從思想走向技巧,他服膺「宏觀探道,微觀探真」的藝術觀,拒絕空泛,而是從真實和具體的寫實中,通過局部特寫展示胡楊的傷口,也展現它們帶著傷口挺立在天地間的悲壯。

  從「天山紅」到「胡楊木」,周尊聖一直在發現新疆,表達新疆。二十幾年二十幾次走進新疆,一次又一次背起行囊,沿著河西走廊,沿著絲綢古道,走進西域邊關,走進雪域高原,走進大漠戈壁的盡頭,走進塞外牧場……儘管對腳下的土地十分熟悉,但他仍然心懷謙卑和敬畏,不敢說走遍了新疆這樣的大話。

  即將60歲的周尊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一些。採訪中,他告訴我,「胡楊作品專題展」之後,還要搞「歷史遺蹟專題展」「雪山草地專題展」,他希望把自己對生命的思考和創新的技法整合成飽滿的作品呈現給觀眾,把新疆更多的美及美背後深刻的文化和精神介紹給觀眾。這不禁讓人想起他曾在深圳的畫展上提出一個口號「背起大山跟我走」。背起大山,是背起沉重,也是背起使命,是接受檢驗也是接受動力,意指把自己的繪畫推向生活,推向群眾。

  任爾東西南北風,胡楊孤傲地挺立在沙漠中,樹枝倔強向上,這是胡楊的堅韌和生命力,也是周尊聖的藝術態度——永遠不向困難屈服,永遠追求藝術創新和生命的活力。這讓我們想起在周尊聖的畫裡永遠少不了的那支永不停步的駝隊。行者無疆,藝術和生命永遠在途中,二十年的艱辛歷程,化不可能為可能,但周尊聖的內心「還有更大的艱辛和更大的可能」,遠行者的雙肩包依然在肩上,依然在路上。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27日 12版)

[責任編輯:王麗媛]

相關焦點

  • 周尊聖作品《不朽的胡楊》欣賞_價值_所蘊精神
    浦君藝術創始人於周尊聖合影在周尊聖的畫作,胡楊是一種精神,它蘊藏的豐富歷史信息和文化情感,通過畫家的畫筆穿越時空,直達人的心靈。胡楊,是讓他崇尚的生命。他一面聽維族老漢講述胡楊的故事,一面撫摸著胡楊樹那沒有皮膚包裹的古樹,一面沿著胡楊樹數不清是血管還是經絡,枝條的粗壯紋理。在與胡楊目不轉睛的觀察和夜不能寐的冥思苦索中,他有了對生命和藝術驚人相似的理解。
  • 「藝惠藏」周尊聖其天山紅作品盡顯蒼茫之美、高古之美、陽剛之美
    周尊聖之所以在中國畫圖式上有現代意識和創新成果,開拓了中國山水畫的新圖式新領域,這必將引領於中國山水畫壇。是因為他有開闊的視野,還善於學習傳統,食古能化。中國的藝術之所以是中國的,就是要紮根於龐大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上,要來源於我們自己的血脈,這才是中國藝術,才是我們的主流文化價值觀。
  • 「天山紅」時代——伯庚、尊聖話藝術
    周尊聖作品《天山紅 》傅伯庚:中國有句俗話叫名師出高徒。在我這裡,要說高徒出名師。尊聖、尊成、文寶雖說是叫我老師,但他們的藝術造詣已經超過了我,是他們成就了我的今天,也抬高了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我是拉著尊聖的手走上了藝術道路的,但尊聖讓我坐飛機到新疆參加他的《天山紅》畫展,站在藝術的高度,看到他無限的創造力和未來遠大的發展空間,也開拓了我的藝術領域,接受邊疆的洗禮,感受到了學生對老師的厚愛。尊聖的《天山紅》,享譽全國,火紅的顏色,火紅的激情,唱響了一個時代,影響了整個中國畫壇。
  • 周尊聖 | 一握風雲
    參展藝術家簡介周尊聖1958年生於黑龍江林口縣,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畫家、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歷經二十幾年二十幾次走進新疆,在文化與傳承、藝術與創造中創立了「天山山水畫」的獨特風格,拓展了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新領域。其作品追求悲壯之美、蒼涼之美、雄強之美、陽剛之美。以大漠為紙、胡楊為筆,以熾熱的紅色激情,潑灑生命的旋律,譜寫天的大象、山的風骨,奏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樂章。近年來以天山紅、黃土坡、黑土地為系列研究課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色彩,不同表現手法,探索山、坡、地的文化內涵。
  • 「藝惠藏」畫家周尊聖的天山紅雄渾壯美 境界宏大,盡顯高古之美
    歷經二十幾年二十幾次走進新疆,在文化與傳承、藝術與創造中創立了「天山山水畫」的獨特風格,拓展了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新領域。其作品追求悲壯之美、蒼涼之美、雄強之美、陽剛之美。以大漠為紙、胡楊為筆,以熾熱的紅色激情,潑灑生命的旋律,譜寫天的大象、山的風骨,奏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樂章。
  • 周尊聖|《永嘉印記》寫生作品
    永嘉印記——畫家周尊聖與楠溪江的緣分小引/周建朋周尊聖先生二十多年來以天山為題,以紅、白、黑三種簡單而純粹的語言造就了獨具面貌的天山畫風,可謂獨樹一幟。周尊聖《永嘉印記》寫生作品他們憑藉自己對教育的熱愛,對文化的使命感,對時代的責任感,為嶽麓書院的創辦、建設、延續、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使得今人依然崇敬而成為書院中的高山仰止。我向牡丹江老家幾個核心摯友匯報了,創辦「牡丹書院」的想法,傅伯庚、李文寶、劉玉亭、孫立國,激發了他們要竭力創辦牡丹書院的熱情,這是我家鄉人所做出的反應,栽下梧桐樹不怕沒鳳來,那是文化的力量。
  • 張介宇《胡楊禮讚》藝術研討會暨胡楊藝術研究院揭牌儀式在京舉行
    6月4日,由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主辦的「胡楊精神·中國夢——張介宇《胡楊禮讚》藝術研討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旨在傳播胡楊藝術,弘揚中國精神,助力國家文藝發展。,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朱理存,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副院長張學智,中央文史館書畫院原辦公室主任白振奇,人民美術出版社主編陳林,陝西省原政協常委、陝西省文史館原館長李炳武,河北省金融辦原副主任王錦安,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秘書長付志剛,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鄭連成,著名畫家、胡楊藝術研究院院長、人民大會堂《胡楊禮讚》作者張介宇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胡楊藝術愛好者百餘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周尊聖創作的《正大氣象》黃土坡專場畫展在聖地延安開展
    、中國畫學會學術支持,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陝西省中國畫學會、延安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延安革命紀念館主辦,由中國水墨畫院、嵐夢(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延安塬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承辦,延安市書法家協會、延安市美術家協會、延安中國畫學會協辦,並由中國藝術公社策展的「正大氣象——周尊聖黃土坡專題畫展」今天,在這裡盛大開幕!
  • 周尊聖創作的《正大氣象》黃土坡專題畫展在延安革命紀念館開展
    本網訊2019年10月10日,秋高氣爽、秋色宜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畫家、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周尊聖先生創作的正大氣象-黃土坡專題畫展」在革命聖地延安展出。本次畫展由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中國畫學會學術支持、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陝西省中國畫學會、延安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延安革命紀念館主辦,中國水墨畫院、嵐夢(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延安塬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承辦,延安市書法家協會、延安市美術家協會、延安中國畫學會協辦,並由中國藝術公社策展。
  • 畫家周尊聖《黃土坡專題畫展》在西安揭幕
    周尊聖《黃土坡專題畫展》上展出的作品《東方紅》(攝影:曾東) 9日18日,中國藝術研究院畫家周尊聖《黃土坡專題畫展》在古城西安揭幕。 來自全國各地的業內專家學者,齊聚古城西安,探討周尊聖繪畫現象。對周尊聖山、坡、地的藝術探索,藝術價值和藝術影響進行探討。 周尊聖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畫家、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青少年時期曾拜我國冰雪畫創始人於志學為師,從事冰雪畫創作。
  • 《走進張凌超藝術館 感悟胡楊精神》
    」胡桐「或」梧桐「,是新疆古老的珍奇樹種之一,曾被世人譽之為「英雄之樹」、「不朽之樹」、「傳奇之樹」……它紮根地下50多米,抗乾旱、鬥風沙、耐鹽鹼,生命力極強。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令人稱奇。以水墨為法,以胡楊入畫。這就是張凌超。他的胡楊畫,講究構圖、布局。無論遠近分布、高低錯落、大小搭配、疏密相間、動靜結合,都既合法度,又獨具匠心。一幅幅胡楊畫,耐看,耐咂摸,回味無窮,美不勝收。
  • 《大漠凝魂》胡楊文化藝術博物館走進南京江寧
    在新疆沙漠中,生長著一種樹,叫胡楊。生命價值胡楊活著不死一千年,死後不倒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胡楊逆風而生,孤傲卓拔。風骨凜凜挺立風沙線,在風霜雪雨中忠誠地守望家園。生,是一道絢麗的風景;死,是一種不屈的精神。這種「三生三世」的生命形態正契合了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生命價值。
  • 「獻給母親——周尊城 周尊聖畫展」成功舉辦
    「獻給母親——周尊城周尊聖畫展」成功舉辦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64華誕之際,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主辦;國韻文華書畫院承辦的《獻給母親——周尊城周尊聖畫展》9月28日上午10點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隆重開幕式。
  • 藝術家李繼森:敬仰胡楊 頌揚新疆
    再後來,他到新疆師範大學,新疆職業大學,新疆老年大學教授玉雕藝術與繪畫藝術。憑著他的從容淡定、慧心獨運、執著追求,將會妙手丹青創做出更為優秀的引人入勝的藝術畫卷。 在新疆,他走遍天山南北,經過慎重選擇,最後瞄準了大漠胡楊。對植根於沙漠戈壁的胡楊就有一種莫名的敬仰,在驚豔胡楊之美的同時更感嘆胡楊不朽的頑強生命力。他的新疆胡楊畫作品讓人們領略獨特大漠壯美景觀,感悟胡楊不朽生命之美。
  • 被稱為沙漠英雄樹的胡楊千年不朽,新疆這片戈壁的胡楊林最美
    生命一千年不會消亡,死亡一千年不會倒下,但不朽一千年。這句話是在讚美胡楊,因為它旺盛的生命力是如此罕見,人們稱之為胡楊精神,胡楊生長在乾旱的戈壁沙漠中,又被稱為「沙漠英雄樹」,以耐旱、耐鹽、耐沙著稱,本種為中國西部特有的稀有種,最著名的是新疆胡楊林,它現在是新疆最具代表性的旅遊景點之一。
  • 「原創」沙漠之魂—三千年胡楊
    而胡楊,這沙漠之魂卻用它生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朽一千年的永恆和不屈,譜下一曲最頑強最悲壯的千古絕唱!  仰望胡楊,內心的肅然起敬油然而生,又不時被它的壯烈和倔強深深震動。斯時斯景,有那一刻,我丟下手中的相機,抱擁胡楊,淚流滿面……淚水不可遏止,模糊了雙眼。再託舉相機,心在顫,手在抖,無限的遐思,佔據了思維空間。  追問胡楊,我如何才能夠學會堅強和隱忍,放棄和遺忘,寧靜和淡然?胡楊不語,只是默默地以它變形的殘肢,傲對隨時侵襲的風暴,用那「尊嚴無價,豈眈流雲蜃景;氣節永恆,撐持心域天堂」的氣度展示生命的力量。
  • 一起感受這頑強的生命力,來看看世界最大的胡楊樹林
    活,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這就是胡楊樹的靈魂。生長在貧瘠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卻以一種絕色的風情駕馭著整個沙漠的秋天,這就是胡楊樹獨一無二的氣質。我們今天就帶大家來參觀世界上最大的胡楊林區:額濟納胡楊林自然保護區。
  • 靳文藝―回首丁酉---胡楊寫生(之一 )
    從那以後的幾十年時間裡,反覆不斷的到黃河流域寫生,已經成為我藝術生活的常態。第一次來到胡楊林寫生,即被蒼桑堅毅挺拔的胡楊樹所震撼,這千年不朽的胡楊創造了藝術最美的芳華與奇蹟,胡楊依戀著這神奇的土地,在寒冷的秋風裡更加堅挺,只有親眼目睹這一切才能深深感受到一種生命的永恆。把過去一年的部分寫生作品 整理出來陸續發表,作為丁酉年的回顧,也算是一次總結與匯報吧,與朋友共享。
  • 胡楊——戈壁大漠的靈魂
    文 | 李殿嶺胡楊從一棵小苗一天天熬過熬過了一千年歲月它曾細數著一粒粒石沙它曾經歷過一場場風雪它曾迎接過一千年次的晨光又曾送走一千年次的星月每迎來一場潤雨都是歡天喜地每經歷一場沙暴都是驚心動魄刻劃成一段回憶流傳成一個傳說都是淡淡的無鹽味的水都會平淡成一夜催眠嘮嗑只是這一千年的歲月長成了一棵胡楊滿身的疤痕皺褶和一樹不同形狀的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