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萬振
初見李繼森先生,是在兩年前應邀參加幾位藝術家的聚會。先生雖然言語不多,但臉上滿滿的笑意,讓人倍感親切。對於這位新疆玉雕廠早期的玉雕大師,現在的美術家名人,我心存深深的敬意。
我百度一下,看到,李繼森:漢族,筆名玉璞,1946年生於湖南安化。曾經在新疆玉雕廠從事玉雕設計。後對書畫喜愛、就讀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師從李天翔等中國著名畫家。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新疆美術家協會會員、烏魯木齊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新疆絲路絲路畫院副院長。先後在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新疆分校、新疆職業大學、新疆師範大學、新疆工學院、新疆老年大學任教。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書畫展,獲金、銀、銅獎。作品入編《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中國工藝美術名人錄》等大型書籍。部分作品被日本、東南亞、香港、澳門、臺灣、國際友人和國內眾多書畫愛好者收藏。
一家書畫平臺推出李繼森畫作:
《瑤池春色》。尺寸:70cm*240cm,售價:30000元;
《冬韻》。尺寸68cm*100cm,售價:12000元。
……
這次以後,與李繼森先生聯繫漸漸地多了起來。知道他鍾情於獨特而神奇的中國書畫藝術,師從中國著名畫家李天翔先生,又得著名書畫家徐庶之、牧歌先生指點,畫藝精進。他為人謙恭,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故畫不分南北,人無論門派,互學相長、吐故納新,博採眾長,遵循儒家「慎獨」二字,在人格上對自己有一種很高的期望,淡泊名利,不事張揚。在李繼森先生看來:一個人即使不能偉大,但可以讓自己崇高。宛如大漠胡楊一樣堅韌清癯,獨守一方寧靜與執著,穿越歲月滄桑。從而形成了意態清雅雍容,骨氣凝重險秀,氣象行雲流水般的獨特畫風,出版《李繼森國畫集》數套,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書畫展,先後獲金、銀、銅獎。作品入編《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中國書畫篆刻家辭典》《中國工藝美術名人錄》等大型書籍,部分作品被日本、東南亞、港、澳、臺、國際友人和國內眾多書畫愛好者收藏,譽滿天山。
李繼森先生從小就顯示出過人的繪畫天賦,從小六,七歲就喜歡畫畫,不經意間畫出的東西,惟妙惟肖。一位北京的畫家到新疆寫生,他悄悄跟在後面,看人家怎樣在畫板上素描、潑墨、用色,一跟就是一整天。
就這樣看得多了,先生就覺得自己也能畫,十八歲的時候通過招考進入新疆玉雕廠,從事設計製作,白天工作,晚上加班練習工筆畫和雕刻技法。
繪畫是玉雕的基礎,二者有很多相通之處,也算圓了李繼森先生半個繪畫夢。
「怎樣把人物的神態在方寸之間雕刻得栩栩如生,需要紮實的美術功底,也要對人物的心理、背景,包括人生都要有深刻理解。理解不透,就不可能達到神似。」
先生深知人文積澱對技藝的影響,僅四大名著他就通讀了無數遍,對許多章節更是反覆琢磨,力求對人物心理精準把握。在不懈的努力中,他成為第一位新疆玉雕大師,併入選新疆玉雕技藝第一代傳承人。
然而,他始終割捨不下的是繪畫,為了不給自己留下遺憾,他毅然辭去玉雕廠工作,重提畫筆,從熟悉的仕女人物,自然景觀,到新疆的風土人情,繪畫題材豐富,涉足廣泛。
為了生計,一段時間,他畫玻璃畫,6元一張,一個星期畫6幅。畫人物畫,起初60元一幅,後來由於市場竟爭因素,30元一幅。
再後來,他到新疆師範大學,新疆職業大學,新疆老年大學教授玉雕藝術與繪畫藝術。
李繼森先生行走在藝術天地間,從幼年到青年,從中年到老年,孜孜以求。早年在人物,花鳥技法中也是深有鑽研,奠定了特有的風格和功底,信手拈來,碩果滿枝,景象喜人。憑著他的從容淡定、慧心獨運、執著追求,將會妙手丹青創做出更為優秀的引人入勝的藝術畫卷。
在新疆,他走遍天山南北,經過慎重選擇,最後瞄準了大漠胡楊。對植根於沙漠戈壁的胡楊就有一種莫名的敬仰,在驚豔胡楊之美的同時更感嘆胡楊不朽的頑強生命力。他的新疆胡楊畫作品讓人們領略獨特大漠壯美景觀,感悟胡楊不朽生命之美。
新疆人曾經這樣評價胡楊:活著的胡楊夏綠秋黃,固然旖旎;死去的胡楊更加壯美,以獨有的形態,給人思想的啟迪。只有軀幹、沒有樹皮和枝葉——雖睡猶醒,雖死猶生。他曾經七到木壘、三到塔裡木河畔、羅布泊、五到輪臺胡楊林感同身受。為了考證一個細節,他不顧酷暑嚴寒大漠風沙,採風寫生。「胡楊是單純的,但絕不簡單,不羸弱,不氣短,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後千年不朽。它不似榕樹紛繁,都有根須,但根須不同,表現筆法不同,一個生南國,一個長大漠。畫家作畫不能閉門造車,如果靠想當然,無異於給畫框裡嵌進一張病例。」
他說,胡楊一千年不死,死後一千年不倒,倒後一千年不朽,最能代表新疆精神。
胡楊的蒼勁、滄桑,與惡劣的大自然較量,從不屈服,在絕望中殺出一條生路,煥發出頑強的生命力,就是一種精神。每年,他都要在不同的季節,深入大漠採風寫生,與胡楊對話。
李繼森多年潛心研究新疆胡楊,所畫胡楊形神倶佳,筆墨渾厚蒼勁,胡楊三千年的滄桑悲壯盡在一筆一畫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技法獨具風格。
在李繼森先生眼中,胡楊和駱駝,與茫茫大漠,既相互撕殺,又生死相依。站在高處遠望,大漠中挺立的胡楊就像一個個勇敢的戰士,即便戰死,也傲骨屹立。當你走心了,走進胡楊心裡了,胡楊就會告訴你它的故事,你也能理解胡楊的個性。每一棵胡楊,都與眾不同。就像人一樣。
新疆胡楊,或直立、或斜刺、或橫臥,形態各異,有的狀如雄鷹展翅,有的好像戀人默默相守,有的似橫刀立馬的武士,威武不屈,倚劍而立,默默守護著家園。有的像婀娜多姿的少女翩翩飄然起舞,掩面垂憐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儘管胡楊的枝幹被無情的風沙刻劃出道道裂痕,有些樹幹已經攔腰折斷,另一頭又深深地扎在沙礫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忍受著來自沙漠的侵蝕。讓人感動的是胡楊在這惡劣的環境中還頑強的生長著,在滄桑的樹幹上,仍然冒出了稀疏的枝椏,散發著濃鬱的生命氣息。
先生畫胡楊入了迷,也經常面臨才思枯竭。每年,他都要在不同的季節,花幾個月時間實地採風寫生,深入大漠,與胡楊對話,與不同的人聊天。
一方胡楊林,會影響一方人。胡楊,已經深刻影響了李繼森先生,在艱苦的行走中,一次次遠眺近察胡楊林,也經常靜坐在胡楊林中沉思。
在他看來,繪畫並不是單純畫人畫景,通過畫作表達畫家的思想內涵,體現畫家的精神實質。創作靈感,在李繼森的行走中,不斷閃現。
風沙茫茫的戈壁灘上需要胡楊,追求美好新生活、展現新作為的新徵程更需要弘揚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胡楊精神。
觀李繼森先生的作品,氣勢貫通,錯綜變化,軀幹蒼勁如鐵,枝葉疏密有度,張弛有序,於不規則中又見法度 。
在他的筆下,「天山深處」、「瑤池秀色」、「大漠風情」、「賽裡木湖畔」、「大漠行駝圖」……躍然紙上,自然清新,栩栩如生。幾頂氈房,哈薩克老人,草原姑娘,行進的駝隊,放牧的羊群,幾匹馬,一隻狗……無不活靈活現,新疆山水風採得以淋漓盡致展現。
他春夏秋冬,走遍天山南北寫生,撲捉藝術源於自然中的靈感。因此在他的筆墨裡面,可見追求自然美,流露真性情。其畫風清新,平實質樸,或遒勁有力,或清新逸致,都是那麼相得益彰,悠悠韻味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思。
中國人對於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的稱讚由來已久,自是達成共識。其幽芳逸致,風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態;滌人之穢腸而澄瀅其神骨,致人胸襟風度品格趣味於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愛意。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美術題材,擴大了審美領域,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想起人類的品格,所以它既便於文人們充分發揮筆墨情趣,又便於文人們借物寓意,抒發情感。而在李繼森的眼中,胡楊精神勝於四君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具一格。
「我們不僅要歌頌胡楊,讚美胡楊,學習胡楊精神,還要把胡楊的美麗,滄桑,骨氣,堅韌的精神表現在畫卷上,讓更多的人們感受它的美,它的魂。胡楊的姿態各異,站著的,躺著的,歪著的,扭著的……這些把它們經受的各種苦難表現的淋漓盡致。畫胡楊看似用形,實則實畫它的一種精神,只有我們心中有了對胡楊的崇拜與敬畏,才能畫出胡楊的精氣神,畫出胡楊的骨氣,傲氣和豪氣,要把胡楊當英雄來歌頌,當生命之源來膜拜。」
自古以來,書畫的發展始終遵循著一條不變的規律,那就是以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傳承,而創新則是古今學藝者的不二法門。歷代大成者,無一例外地將繼承和創新貫穿於藝術追求的一生。
《萬壑千山丹青夢 ——李繼森 賴明秀師生國畫展》,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美術家協會、新疆烏魯木齊市美術家協會,協同新疆絲路書畫院 ,新疆軍旅書畫院 ,新疆中國畫畫院共同主辦,共展出兩位師生近創作的120幅國畫作品。
參觀者認為:畫展以當代美術家的視角、實踐和美學歷程,展現新疆當下美術生態建構中的傳承與變革,以此析辨新疆當代美術研究以及其積極的社會意義。從中挖掘新疆地域文化,探討新疆的文脈延綿,梳理新疆城市的精神與氣質;弘揚西域文化包容與開拓、務實與進取的學術精神與品格;同時致力於發掘與提升新疆當下中青年藝術家立足新疆地域文化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的藝術創作面貌,通過作品展現其在成長過程中引發的對個人、社會和文化等熱點問題在學術上進行的探索與思考。
人生最大的快樂就足假日口晷歡的事,這些年李繼森從事繪畫教學,並一直研究探索西域山水和潛心胡楊創作,作為一個從湖南來六十多年的老喜劇人,他熱愛新疆,所以要歌頌新疆,而胡楊的三幹年精神又代表著新疆人頑強、勇敢、不屈的人文情懷。
李繼森以新疆特有的胡楊、雪山牧場、弋壁大漠為題材,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舉辦畫展是每個畫家的願望,以一己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新疆著名書法家席時珞先生評價說,李繼森注重寫生,注重筆墨,追求自然美,流露真性情,畫風清新、質樸、耐看,他善於用墨,於黑白中見五彩,於深淺中見燥溼,善於布勢,於兵家布陣,虛實相生,變化無窮。
李繼森說,國畫,書法和京劇,作為中國的三大國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和義務把它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我們要用藝術的形式反映這個時代的精神和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