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隨州市:參觀曾侯乙墓遺址博物館

2020-10-14 申威隆I關中拍客

湖北省隨州市西北大約3公裡,有一個叫「擂鼓墩」的地方,東邊緊鄰著㵐水,南距溳水2公裡。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在這裡興建營地,平整山頭的時候,發現了一座古墓,被編為「擂鼓墩一號墓」,也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2012年10月1日,前往武漢的途中,我和家人路過隨州,參觀了這裡的博物館和曾侯乙墓;2020年10月2日,我們再次路過隨州,又來到了曾侯乙墓遺址,這裡沒有發生太大變化。2020年12月31日之前,通過網絡預約,可以免費參觀。

1988年11月17日,在曾侯乙墓遺址成立博物館,也被稱為「隨州市擂鼓墩遺址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位於山坡之上,遠離市區,安靜愜意。整個建築坐南朝北,包括前後兩個部分,前方為服務大廳,後方是曾侯乙墓遺址,中間有一條迴廊連接。

曾侯乙墓修建在白堊第三紀紅色砂礫巖上,被稱為「巖坑豎穴」墓。下葬的時候,在墓葬頂部,鋪有63000多斤木炭;木炭之上,鋪有10至20釐米厚的青膏泥;青膏泥之上,黃褐土和青灰泥相互疊壓夯實。

在墓葬最上方,鋪滿一層石板,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這些石板長約2米,寬約1米,厚約0.5米,大多為變質巖。它們從較遠的地方搬運而來,直線距離大約在110公裡以上。

石蓋板


紅砂巖

曾侯乙墓呈不規則的多邊形,沒有墓道,坐北朝南,內置木槨。墓坑深約13米,南北長約16.5米,東西寬約21米,面積為220平方米。站在上方,向下望去,好像一座「三室一廳」的房間。

整個「房間」由171根巨型長方形木材累積而成,包括底板、牆板和蓋板,使用楠木達380立方米。按照不同的位置,分為東、中、西、北四個不同的室,中室和西室並列,東室位置比較高,北室和中室在一條中軸線上。在每個室之間,隔牆最下層有小型門洞,將四個不同的室連在一起。

從東向西拍攝


從西向東拍攝

1、北室

北室面積最小,南北長約4米,東西寬約3米。這裡好像是墓主人的一座「儲藏室」,放置著大量竹簡、兵器和車馬器,竹簡在西北部,銅缶在東南部,兵器在北壁下,還有華蓋、三戈戟、木傘、皮甲冑片、木磬匣、木弓、木架構件等文物。

2、西室

西室好像是「廂房」,南北長約9米,東西寬約3米。這裡放置著13具陪葬棺,棺內安放著13至25歲的女性遺骨,應該是為墓主人殉葬的樂舞奴隸。

在陪葬棺內,有包裹遺體的竹蓆,還有少量的玉器、木梳、木篦等物品。其中,在2號陪葬棺內,有一件彩漆木雕鴛鴦形盒,器身雕刻成鴛鴦的形狀,上面用紅漆描繪出羽毛,長約20釐米,寬約13釐米,高約17釐米。

從南向北拍攝


陪葬木棺

3、中室

中室面積最大,很像一座「宴會大廳」,南北長約10米,東西寬約5米。這裡放置著大量精美的青銅器,包括鼎、簋、簠、敦、壺、缶、尊、豆、鬲、甗、盤、匜、盒等禮器,以及編鐘、編磬、鼓、瑟、琴、笙、排簫、橫吹竹笛等樂器。其中,曾侯乙編鐘已經成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此套編鐘共計65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在鍾架上:上層3組為鈕鍾,總計19件;中層3組為甬鍾,總計33件,分為短枚、無枚、長枚三種;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甬鍾,總計12件。另外,還有大鎛鍾1件。

從東南向西北拍攝


曾侯乙編鐘照片

4、東室

東室是墓主人長眠的地方,相當於他生前的「寢宮」,東西長約9.5米,南北寬約5米。在東室略微偏西處,放置一具南北向的主棺,東側擺放著6具陪葬棺,西側擺放著2具陪葬棺。在緊靠主棺的西側,通往中室的門洞處,擺放著1具狗棺。除此之外,這裡還出土一些兵器、樂器、漆器和金器。

主棺分為內外兩層,體量高大,精美奢華。外棺長3.2米,寬2.1米,高2.2米,由十根銅立柱鑲嵌木板組成;內棺長2.5米,寬1.3米,高1.3米,利用巨大的厚木板髹漆製成。墓主人遺骨安放在內棺,被多層絲織物包裹起來,頭朝南,腳朝北。

從東向西拍攝


內棺和外棺(複製品)

經過學者們不斷地研究,發現曾國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姬姓隨國,始祖為赫赫有名的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乃西周初期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曾侯乙是戰國早期曾國的一位國君,在史書之中,無任何記載,去世的時候,大概有45歲。

在曾侯乙墓內,總共出土15000多件文物,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成為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目前,這些文物基本全部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成為那裡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跟人山人海的湖北省博物館相比,曾侯乙墓遺址博物館顯得非常冷清。除了一座空蕩蕩的墓坑之外,這裡看不到一件珍貴的文物,大家只能通過牆上的照片,想像當年考古發掘的盛況。

考古發掘時的照片


出土珍貴文物照片

相關焦點

  • 曾侯乙墓出土高清古玉珍賞
    曾侯乙墓為戰國早期曾國國君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1978 年湖北省博物館等單位對該墓進行了發掘,出土了數量多達300餘件的玉器。這把玉梳放置在曾侯乙的頭部下方,梳背雙面陰刻雲紋,上端中間有一個小孔,可能是絲線系綁之處。梳子是日常生活用具,以玉梳陪葬,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 戰國神壕曾侯乙,把湖北省博物館變成「私人炫富場」
    「江城」武漢東湖之濱坐落著湖北省博物館,館內收藏有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等「頂流網紅」在內的26萬餘件(套)文物。若以館藏數量和文物影響力為硬指標排名,在中國省級博物館中,湖北省博物館應當能與湘博、川博等同列第二梯隊,第一梯隊自然是「老流氓」陝博。
  • 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譚維四逝世 曾主持發掘曾侯乙墓
    譚維四同志1930年4月生於湖南長沙,1950年至1952年在湖北人民革命大學工作,1952年至1964年先後在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化局工作,1954年參加北京大學第三期考古訓練班。1964年之後一直在湖北省博物館工作,歷任文物考古隊隊長、業務秘書、副館長、館長,1992年7月退休。
  • 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譚維四逝世 曾主持發掘曾侯乙墓
    譚維四同志1930年4月生於湖南長沙,1950年至1952年在湖北人民革命大學工作,1952年至1964年先後在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化局工作,1954年參加北京大學第三期考古訓練班。1964年之後一直在湖北省博物館工作,歷任文物考古隊隊長、業務秘書、副館長、館長,1992年7月退休。
  • 博物館動態|湖北省博物館恢復接待遊客,每日限定1000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曲鵬2020年6月14日,湖北省博物館恢復接待遊客,早上9點眾多遊客通過提前預約來到湖北省博物館參觀排隊,人們有序出示綠碼和消毒之後進入博物館參觀,展館內人們保持適當距離,做到健康看展。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
  • 造型精美,工藝精湛,戰國時期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欣賞
    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裡的擂鼓墩東團坡上。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於紅礫巖中,為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
  • 王者之器—湖北省博物館藏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
    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編鐘為代表的萬件文物,以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而震驚世界,作為墓主人的曾侯乙也因而備受世人關注。然而曾侯乙何許人?史籍無載。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指出周朝在隨國、曾國都封有同姓諸侯。
  • 主持發掘曾侯乙墓的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譚維四逝世
    主持發掘曾侯乙墓的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譚維四逝世】著名考古學家、@武漢⼤學 考古專業的創建人之一、@湖北省博物館 原館長譚維四於今日(9⽉7日)7時38分因病醫治⽆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周歲。作為隨州曾侯乙墓的主持發掘者,譚維四的名字往往被與曾侯乙墓連在一起,而享譽中國考古界。驚聞譚先生仙逝,考古界紛紛沉痛哀悼。譚維四畢生從事⽂博工作,組織完成多次全省的⽂物普查,主持發掘或組織領導發掘了湖北省一系列重要的古文化遺存,如隨州曾侯乙墓、江陵楚郢都紀南城、鳳凰山秦漢墓等。
  • 曾侯乙高清高古玉100圖
    曾侯乙墓為戰國早期曾國國君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1978 年湖北省博物館等單位對該墓進行了發掘,出土了數量多達300餘件的玉器。這批玉器製作精美,器類豐富,是戰國早期玉器的重要代表。曾侯乙墓玉器出土位置主要有四處,即墓主內棺內、陪葬棺內、墓主內棺蓋板之上及槨室之中。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人氣最高
    最終採用網絡投票和專家投票權重各佔50%的方式,產生了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其中,原四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仍列其中。目前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已形成三大系列,以屈家嶺、石家河為代表的史前文化系列,以盤龍城、楚國、曾國出土文物為代表的青銅文化系列,以梁莊王墓、郢靖王墓為代表的明代精品文物系列,完整建立了長江中遊江漢地區從舊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考古文化序列。
  • 國寶背後的故事:曾侯乙編鐘,讓世界聆聽2400年前的華夏之音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的發現幾乎改寫了歷史,或許這是兩千多年前的曾侯乙想不到的。在曾侯乙墓發掘之前,這裡是湖北省隨州市一個叫擂鼓墩的地方。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據說是一位非常善於車戰的軍事家,這從他的墓中出土了眾多車馬器和兵器可以推測出來。
  • 海內外專家探討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研究成果
    中新社武漢9月19日電 (梁婷 曾攀 孫夏)9月19日,曾侯乙編鐘出土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湖北省博物館召開。來自海峽兩岸以及美國、韓國、德國的考古、音樂專家與會,探討40年來曾侯乙編鐘等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研究成果,結合近年來古曾國考古新發現,展望未來古曾國歷史、考古、文化研究趨勢。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在博物館參觀時拍下的圖片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為隊長的考古隊開始實地勘察。當年20歲出頭、現任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研究館員的馮光生也到了工地上,這是學音樂的他第一次接觸考古。回憶曾侯乙墓打開的那一幕,馮光生依然難掩激動:「墓葬打開,我看到的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遊泳池』,墓中全是水。
  • 曾侯乙墓出土一個青銅盤,專家:一條魚就能玩出這麼多花樣
    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市曾發掘了舉世聞名的曾侯乙墓,墓主人是戰國時期曾國的國君乙,墓中出土了一整套珍貴的編鐘,可以看出乙是一個懂音律、非常會生活的人;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件青銅盤,這件特別的文物讓在場的專家驚訝不已,嘖嘖讚嘆:曾侯乙不僅浪漫,還是一位美食家!專家為什麼這樣說呢?
  • 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 行走湖北省博物館(組圖)
    今天蜀山小路帶大家去看有著四大鎮館之寶的——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風景區,館區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築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多組成群」的高臺建築布局格式。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為: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越王勾踐劍:時期為春秋晚期,千年不鏽,由許多小暗格組成。
  • 白巖松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兩種身份切換自如
    白巖松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徐穎 蕭顥 通訊員黃敏)昨日下午,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來到湖北省博物館參觀。在講解員溫靜的講解下,白巖松遊覽了曾侯乙、鄖縣人、梁莊王等展廳。他在曾侯乙編鐘、曾侯乙銅鑑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越王勾踐劍、梁莊王墓出土的金盞前駐足許久,並與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交流自己對楚文化的一些認識和看法。今年疫情期間,方勤帶領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在館裡住了80天。這段抗疫故事曾登上央視,而播報這則新聞的剛好是白巖松。
  • 考古學家譚維四逝世 曾主持發掘曾侯乙墓
    中新社武漢9月7日電 (記者 梁婷)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7日發布訃告,著名考古學家、武漢大學考古專業創建人之一、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館員譚維四於2020年9月7日7時38分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周歲。譚維四於1930年4月生於湖南長沙,1964年後一直在湖北省博物館工作,歷任文物考古隊隊長、業務秘書、副館長、館長,1992年7月退休。
  • 考古學家譚維四逝世 曾主持發掘曾侯乙墓
    中新社武漢9月7日電 (記者 梁婷)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7日發布訃告,著名考古學家、武漢大學考古專業創建人之一、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館員譚維四於2020年9月7日7時38分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周歲。
  • 曠世古墓—曾侯乙墓一朝驚現世,卻險些被炸
    曾侯乙墓發掘現場當時時任省博物館副館長兼文物考古隊隊長的譚維四接到報告後結果發現地下竟然是一個大型木槨墓,而且面積比馬王堆1號墓大六倍,比當時湖北省剛發掘完的當時最大的楚墓天星觀一號墓還要要大三倍,構築在巖石上——叫巖坑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