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正是因為這個特點,讓他在現代人收穫了一大批「粉絲」。白居易的詩在晦澀難懂的古詩中堪稱一股清流,樸實如白話的詩句,讓人一讀就上癮了。他的詩題材豐富,有記錄百姓生活的《賣炭翁》,也有描繪帝王愛情的《長恨歌》,既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記錄自然力量的詩句,也有「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這種深情的句子。白居易用樸素的文字,釋放強大的力量。但是在他眾多古詩中,白居易有一首最特別的詩,因為這首詩裏白居易不再簡單易懂,而是變成了朦朦朧朧,令人不知所云。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首詩是一首雜言古詩。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實在無法考證。這首詩寫得十分朦朧,有一種人生如夢幻泡影的感覺,似乎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這首詩究竟是什麼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說清楚。
這首詩可能寫的是愛情,因為白居易對初戀湘靈一直都是念念不忘的。也許此時他心中正想著自己從前與所愛之人的美好過去,這種愛情的滋味是朦朧不清的,才寫了這首詩吧。
當然也有人說,這首詩寫的就是人生,人生苦短,如夢幻破影,如露亦如電。這是佛家的觀點,而在白居易看來,人生美好的事情也許就是轉瞬即逝的,不可琢磨的,所以應該特別珍惜,應該抓住這種短暫的美好。
還有人認為這首詩寫的就是夢境,一種模模糊糊,亦虛亦實的感覺。特別是「夜半來,天明去」這一句,夢境就是如此,晚上睡覺做夢,而白天醒來的時候夢就醒了。而夢裡的事物好像很清楚,又好像很模糊,正所謂「花非花,霧非霧」。這樣的美好,就像夢境一樣,只能短暫停留,它走的時候就像朝雲散盡,讓人遍尋不得。
這首詩的意境很美,描繪這種朦朧的意境實在高絕。後來大文豪蘇軾也十分喜歡這首詩,並且以這首詩為靈感,寫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詞,完全是模仿,但是境界又高了一層。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宋.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裡蘇軾將朦朧的「花非花」,改成了「楊花」。但是這裡的「楊花」也「似花還似非花」。如此一來,意境不同,描寫的事物不同,但是同樣高超,蘇軾實在是將白居易的詩改編的十分精妙,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意境的模仿,都是仿寫裡的最高境界了。白居易和蘇軾,兩個人都是大家,寫出的作品都是經典,一首詩,一首詞,你喜歡哪一首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