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我們對於古詩的了解,一般都認為五言詩和七言詩是最多的。雖然中國詩詞文學的源流《詩經》主要是以四言詩為主體的,但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五言和七言為主流的經典詩詞作品。
最成熟的莫過於五絕、七絕、五律和七律。
不過,對於那些才華橫溢的唐代詩人來說,五言和七言的格式限制,滿足不了他們對於情感的抒發,滿足不了他們對於文學創作的探索,滿足不了他們對於自身才華的整體展現。比如今天我們所分享的一首唐詩,是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所寫的一首六言古詩。
且看:
清川永路何極,落日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白雲千裡萬裡,明月前溪後溪。惆悵長沙謫去,江潭芳草萋萋。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寫於劉長卿被貶之時。題目當中的「梁耿」是劉長卿的一個好朋友,也是當時很有名氣的一個書法家。
我們閱讀這首古詩很容易就會被這首詩中的中間兩聯所打動。「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以「鳥」寫人,寫當時詩人和友人離別被貶遠去的經歷;「白雲千裡萬裡,明月前溪後溪」更是寓情於景,寫詩人對於自我命運的抒情。
相比劉長卿的那些非常出彩的五言古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首六言詩顯然要冷門很多。畢竟劉長卿自認是「五言長城」,他自己也承認最出彩的詩歌就是那些五言古詩。不過當我們仔細品讀這首六言詩也能夠發現,在這首古詩當中也蘊藏著劉長卿向來在詩歌當中所體現出的清麗之美,意境悠悠。
開篇就是一幅清麗而又帶有幾絲悽涼的圖景,「清川永路何極,落日孤舟解攜」,江水如此清澈,日夜奔流,什麼時候才能走到盡頭?眼看著夕陽落下,「孤舟解攜」,詩人乘坐的小船也解開了纜繩,離開這熟悉的土地要奔向被貶之地。
而後的詩句更有清麗之美,「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旅途剛剛開始,看那天空中飛翔的小鳥,一會兒離田地很近,一會又飛得很遠;在這樣的意境之中,船中的行人卻要伴隨著流水忽東忽西。看似和天空中的小鳥一樣不停奔走,但是卻遠沒有小鳥那般自由。
轉眼間黃昏已過,夜晚來臨。「白雲千裡萬裡,明月前溪後溪」,看那天空中的白雲在空中飄蕩,瞬間漂流千裡萬裡;皎潔的月光更是普照大地。如此的景色很美,但是,由於詩人被貶的經歷,使得這圖畫帶有了幾分悽涼。
最後的兩句古詩直接地寫出了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惆悵長沙謫去,江潭芳草萋萋」,此次遭遇被貶,詩人的內心是「惆悵」的,懷念故鄉,懷念故地,懷念故人,那綿綿的情絲就如同江邊上的芳草一般,如此濃鬱,在心頭揮之不去。
這是一首被貶不得不和故人分離時所寫的古詩,但是卻沒有李白那樣的豪情,也沒有杜甫那樣的沉鬱,有的只是景色中的意境悠悠。其中所勾勒的清麗景色之美,更是令人沉醉。尤其是「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白雲千裡萬裡,明月前溪後溪」24個字,情含景中,情景交融,真乃出彩之筆。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