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到死都不會有人看到那些剪紙,但我會繼續做下去,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的作品與人相遇的最好方式。身為一個藝術家,在經濟拮据的條件下,該如何生存?今天還有多少獨立藝術家依然在苦撐著……
一臉書生氣的吳耿禎,被人們稱為「剪紙詩人」,有點像孫紅雷。
吳耿禎,1979年出生的臺灣暖男。曾立志當一名建築師,然而,在求學的過程中,卻意外與剪紙結下了不解之緣。
吳耿禎成長在臺南的鹽水溪畔,從小跟表哥一起玩耍,他們經常在溪邊嬉戲、打鬧,看著溪水波光粼粼、光影交替,這些畫面就深深的印在他的腦海。
不喜歡流水線的製作,來到陝北,住進窯洞,尋找剪紙最古老的紋樣。
日復一日的與大娘們熱烈討論著、看著她們剪出的老鼠偷葡萄、十二生肖、回娘家等,透過這些剪紙,他逐漸了解到當地的社會符號與哲學觀,也愈加發覺剪紙是生活文化的承載物品。
腦洞大開,結合自身的建築設計專業,將空間和立體融入其中。材料也不再限於一種,像木頭、皮革、字典、照片,甚至玻璃,都可以變幻出美妙的圖象。
天馬行空的構思,將中式經典形象搭配上西方陰影勾畫,這樣的創作,不僅有傳統之美,又增添了藝術、文化交融的氣息。
剪紙,讓一位溫柔的大男孩,擁有了一雙老母親般的巧手。也讓他拼湊出一個個溫暖的夢想世界。
2010年,他的創意被LV相中,成為臺灣第一個,剪進LV藝文空間,並獲得首獎的藝術家。
與愛馬仕合作,他將臺北盆地的概念設計融入空間,以剪紙手法,運用在了剪裁彩色皮革上。
通體藍色卻擁有著火焰般手掌的娃娃、動作逗趣的小動物,紋理複雜的大樹、這些都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還讓人看了忍俊不禁。
巴黎半島酒店典藏作品「繁體漢法字典」
2014年,他在臺灣舊書店裡,尋覓一本本老字典,之後,拆解了7本老字典,用了8000頁紙,創作出「繁體漢法字典」剪紙裝置。
於是,就有了巴黎16區半島酒店的裝飾,中法兩國文化字體交融,中式古典建築的剪紙輪廓,加上栩栩如生的戲曲人物,來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明對話。
剪出一千零一張紙,辦個一千零一夜展。每一張剪紙都代表著不同的故事。
2015年4月11日,臺北尊彩藝術中心,吳耿禎最新個展「一千零一夜」開幕。在寬敞明亮的展館裡,1001件燦紅剪紙或平或豎地擺在3張長桌上,一字排開,蔚為壯觀。
他將放大的奶奶照片剪成一隻只翩翩飛舞的蝴蝶,在錄像裝置中呈現奶奶的音容笑貌……,表達對一手把他帶大的奶奶的思念。
《一片黃昏》,以鉛印繁體字典內頁和金箔為材料,創作出夕陽灑下餘暉的意象,象徵在網絡時代下繁體漢字逐漸消失的現狀。
生活也需要小小的驚喜,所以,他剪了很多獨特的圖紙,將它們帶到不同城市的圖書館裡,找一本冷僻的書,偷偷的夾上一張,來一場不期而遇。
▼
- End -
內容來源:非遺時光《吳耿禎:剪紙的1001夜》
|或許你還想看以往的文章|
打卡中山客氣藝術空間!又多了一個文藝好去處三三專訪|我踏過山河大海,卻為一匹布、一座鎮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