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三分鐘,讓攝影變得更簡單。
我們繼續來講解攝影構圖,在前面文章中,我們提到過攝影構圖的基本原則,照片要遵循完整性原則。很多朋友就會問,那麼像一些照片又裁頭又裁腰,照片還是否完整呢?今天就和大家詳細的來講解照片的完整性原則。
一:完整性原則的定義:
一張照片需要遵循完整原則,是一種簡化的說法。我們常說的照片需要具有完整性,主要指的是照片的主體完整。注意這裡指的完整是一種相對完整,而不是絕對的完整,我們來看下面這張照片。
上圖拍攝的兩個人物手部特寫照片,我們能夠很容易判斷出照片的主題,通過兩個人的手和手心的字表達出來。照片的主體是人物手部,我們並不能說這張照片不完整。如果你把人物手臂全部拍全,反而使得照片找不到主體。注意在構圖時,我們並沒有直接裁切人物關節,這是完整原則的一個要點。比如像下圖一樣,二次構圖裁切關節,就使得照片不完整。
二:完整性原則的應用方法
拍攝照片時,我們要實時的觀察取景器中的畫面,實時判斷是否完整,接下來我們看一些照片來分析。
第一要點:避免照片中的線條使得照片不完整。從上面圖三中可以看出,海平面線條橫穿人物的脖子。我們在攝影構圖時,一定要記住裁切人物時,不要使得畫面中的線條裁切人物關節,因為這樣裁切就會失去畫外聯想性。最後使得我們心理上覺得人物肢體缺失,影響照片的完整。其中有兩種裁切因素,一種是注意照片中的線條被動裁切人物的關節,另外一種是注意構圖時主動裁切人物的關節。
第二要點:建立畫外聯想空間。我們看圖四中,這張照片時一張近景照片。攝影師主動裁切人物腰部以上的位置,其中右手彎曲撥弄著頭髮,彎曲的手部位置就建立了畫外聯想空間,我們不會去猜想人物是否肢體缺失。在拍攝時,如果拍攝的是人像攝影寫真,我們常會叫模特將手抬起來拍攝,這也是一種建立畫外聯想空間的方法,才會使得裁切的相對不完整區域不會顯得那麼突兀。
圖五就是一張典型的裁切人物的照片,我們先不論構圖。正常拍攝時,我們總會拍攝人物的全景。而全景的直接將人物給拍攝完全,缺乏畫面的聯想性。在拍攝這類人像寫真時,我們常常會將人物肢體表達不完全,就像是框架式構圖一樣,你越是遮擋,我就越想看。同一個道理,通過裁切人物非關節部位後,將人物大腿抬起來,建立化外聯想空間。如果說,這張照片沒有將人物大腿部分抬起,整個照片就會失去完整性。
第三要點:增加視覺方向的延展性。我們常說拍攝照片時,在構圖上一定要注意視覺的延展性。圖六就是一張不完整的照片,我們看人物面對的方向,留著很少的視覺空間,這就會使得觀眾觀看時感覺很壓抑。人眼觀察照片時,都會尋找畫面中開闊的地方。注意這類構圖時,一定要在人物面部區域留下足夠的視覺空間,我們看下面這張照片的對比。
上圖中,人物的面部方向就夠了視覺空間,我們叫視覺方向的完整性原則。同樣是一樣的光影對比,逆光將人物頭部照射的比較亮,圖七就僅僅改變了人物面部的視覺空間後,就會使得照片更加完整。
第四要點:建立完整的敘事主體。我們看照片圖八,作者表述的是一個農戶挑東西的鏡頭,那麼你拍的時候就要將人物挑東西的整個動作拍攝完全,這樣才會完整的敘述這個故事,像圖中裁切的部分,右邊如果沒有籃子,真箇照片就會顯得人物很輕鬆,敘述不了一種很重的感覺。
通過上圖的對比,我們發現照片中人物表達的主體完整,增加了照片的敘事能力。
第五要點:構建完整的環境。如果說前面四點都是在講解關於人像攝影中的完整性原則,那麼第五點就是講解的風景攝影中的完整性原則。這兩者也不能分開討論,因為風光攝影作品中不可能一直都沒有人物,而人像攝影中也不可能沒有環境作為背景。我們看圖十中,畫面中存在著地平線條,我們在講解照片完整性時,經常會提到謹慎處理照片中的線條,小心它將畫面分割成兩部分,使得照片失去完整性。像上圖中一樣,如果沒有一個人物的出現,可能照片整體感覺上就會不完整。
像上面這張照片,我們看上圖是通過中景的山建立了照片的完整性原則,我們在拍攝時經常會尋找這樣一根線條,它能和地平線垂直或不垂直,只要在地平線上就一定要在此布局不同元素穿過地平線。那麼這張照片就會很完整。
總結:
通過完整性原則的認識和應用方法的分析,我們學到了如何來拍攝一張照片完整的照片,當然一張完整的照片並不是一張好的照片,我們還要結合其餘三點構圖原則來一起分析。學會了拍攝的方法後,我們能規避掉很多拍攝中的小問題,同樣也會增加我們的照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