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一個人,一個故事。
江北嘴大劇院1號中門,進門直走,是一家書店,名「時光裡獨立書店」。書店老闆李柯成,大約三年前開始發起眾籌出書活動:第一本是將攝影師戴前鋒拍攝的10萬張老重慶照片集結成冊出版,第二本是徵集和老重慶有關的故事。現在,他又在籌劃第三本......
「我問你,你喜歡吃什麼,能立刻答出來嗎?」
「......」
「有些人也許可以,有些人卻不行。人長大了,味蕾會越來越刁鑽,吃了很多美食反而覺得麻木。倒是記憶裡的那些小東小西,當年吃的時候只知其味,不知其情,現在回想起來卻覺愈久彌新,讓人回味。」李柯成說,現在籌劃出的第三本書,便和記憶當中的美食有關。
徵集
「這本書從2017年8月開始籌備,目前已進入徵稿階段,方式仍然是眾籌。之所以選擇重慶美食為切入點,主要原因是因為我不想以後只要有人來重慶,你就只能告訴他我們這裡火鍋好吃、毛血旺好吃。」
李柯成說,重慶好吃的東西真的很多,他們藏在街巷裡,藏在時光的縫隙裡,從未離開,卻開始被漸漸遺忘。「我想喚醒關於美食的記憶和故事,主要以重慶的題材為主,當然,美食是沒有界限的。在我的印象裡,小時候吃過一種燒餅特別香,後來那種燒餅幾乎在重慶絕跡了,我找了好多年都沒找到。結果今年我去浙江杭州,竟在那座城市找到了味道一模一樣的燒餅。」
只要能牽扯出和重慶記憶有關的美食,便是本書徵集的對象。「現階段,我們已徵集到近50篇稿子,因為有之前兩本書做鋪墊,因此投稿的人還是比較踴躍,以80、90後居多。」李柯成說,這本書暫定名為《故事時光之食味人間》,預計明年成型出版,現投稿可投郵箱3520754229@qq.com。
「這本書和之前故事時光系列的書一樣,都是我們重慶人自己在寫自己的故事。投稿者也是這本書的創造者,我們會將你的名字刻在扉頁。」李柯成說,作為本書的發起人,他走街串巷地尋找美食,也自是不在話下。這幾個月裡,他先後找了十幾家記憶裡的老店,去拜訪、了解,重新喚醒記憶深處的味蕾。
葉小包
「36年老店關門前,我們去記錄了一回」
「南岸區大佛路正街,川味葉小包是一家開了36年的老店。先不說是不是吃著這家包子長大的,光是看年頭,也該被記錄下來。」李柯成說,老店要關門了,幸運的是,他們趕在關門前,再去吃了一次葉小包。
「我是早晨九點一刻去的,當時老闆葉師傅還在張羅著門口最後一波食客,四周迴蕩著的是居民一句又一句的『老葉』。店鋪在這裡太久了,他們和老葉都很熟悉。」李柯成回憶,去吃葉小包,絕對是一場穿越城市鋼筋水泥的時光之旅。葉小包所在門店,還是山城老巷子的模樣。
「包子分川味和糖味兩種,飲品是綠豆稀飯, 以及加入了銀耳、枸杞的糯米稀飯。味道和當年沒什麼改變,畢竟出自一人之手。我在旁邊觀看,老葉工作起來很認真,揉面技巧也是一流。看著有些破舊的門店和熟悉的面孔,恍惚間仿佛覺得時光倒流了。」李柯成說,那一次恐怕是他這輩子最後一次吃葉小包了,不久以後,葉小包關門。
「葉小包不小了,可在我們的記憶裡,他從未變過。門店最後關了,但記憶的門從來不會被關閉。」
清炒土豆絲
「我要吃一輩子」
除了這些老城小店讓人回味,每個人的記憶深處,也總有無法忘懷的食物。這些食物可以是一碗小面,也可以是一盤小炒,小時候在某個階段吃過了,長大以後總還會循著軌跡繼續吃。
「這種類型的故事,也是我們徵集的重點,現在已經收到了幾篇。其中有一篇,是90後編導陳彥羽寫的,故事很樸實,但這就是生活,就是美食與人的牽扯。」
「小時候,我爸媽很忙,他們因為自身的原因,很多事情不能顧及到我,包括一日三餐。有一年,誇張點說,我真的幾乎是吃了整整一年的方便麵。」陳彥羽回憶道,那個時候,方便麵剛出沒多久,可能很多孩子巴不得吃方便麵,但她一吃吃一年,確實有點遭不住。
「當年,可以說方便麵簡直把我的味蕾破壞了,我一聽到米飯都能饞得流口水。而那時家樓下住著一孃孃,孃孃家條件不是很好,但待人卻很溫和。她知道我家情況,心疼我整天吃方便麵,於是她自家煮飯時,就經常叫我去『蹭飯』。」陳彥羽說,孃孃炒的菜中,就有一道清炒土豆絲。因為經常吃重口味的方便麵,當時一吃那清淡的土豆絲,簡直覺得是人間美味。
「後來我長大了,也總是忘不了那土豆絲的味道。每次出去吃飯,我必點清炒土豆絲。我朋友還經常吐槽我,說我口味這麼重的一個人,竟堅持吃個清炒土豆絲吃了十幾年。但我自己明白,土豆絲裡隱藏著過去,每次一吃,我仿佛還是當年那個時候的我,放學時背著書包穿街走巷,經過家樓下時,努力嗅嗅從孃孃窗戶裡傳來的土豆絲味兒......」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範聖卿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