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小國眾多,國家與國家之間彼此因為領土、國際利益、甚至商業合作都可能挑起戰爭,但都是短暫的、無傷大雅的一些短時戰爭,像英法在1337―1453年持續的長達100多年的戰爭,實屬罕見。到底是怎樣的深仇大恨才能讓兩個國家之間進行如此長時間的一場拉鋸戰呢?下面我將這場百年戰爭分為六個階段,對其進行一個客觀的呈現和分析。
(一)垂涎王位,矛盾激化
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去世,由於沒有留下男性子嗣,加佩王朝絕嗣。瓦羅亞家族的腓力被法國的三級會議推舉為繼承人,就這樣,瓦羅亞王朝開始了。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腓力四世(法王查理四世的父親)的妹妹,他認為自己是法王的外孫,並以此為理由提出了繼承法國王位的要求,但議會以法國法典中不允許女子及女子的後代繼承王位為由拒絕了他。但愛德華三世不甘心失敗,仍然堅持要求法國王位的繼承權,就這樣,兩國之間的梁子算是徹底結下了。英國國王妄想得到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卻給子孫後代留下了無盡的遺禍。
愛德華三世形象
(二)領土糾紛,挑起戰爭
戰爭也不是因為國王的一己私慾說挑起來就能挑起來的,它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因為經濟。英國的諾曼王朝(1066年―1154年)和安如王朝都是由法國的封建主一手創立的,所以法國的一大片領土都是屬於英國王室的。但到了後來這些領土幾乎被法國全部霸佔,只有南部的阿基坦和加斯科尼還在英國王室手中。英國想收回自己的土地,法國想完成統一,這時候,糾紛就產生了。除此之外,法國的一個叫佛蘭德爾的地方也讓英國人垂涎不已,因為那裡毛紡織業非常發達,每年會憑藉毛紡織品出口獲得大量財富,而且也是法王腓力六世的直接領土。但非常的巧的是,那裡的編織毛紡織品的羊毛全部來自英國,再加上英王也想控制佛蘭德爾,故愛德華三世就禁止羊毛出口,對法國施加壓力。法國的財路被斷,法王也不甘示弱,下令沒收英國王室在法國的領地。兩國關係逐漸惡化,終於在1377年互相宣戰,爆發戰爭。人心不足蛇吞象,因為貪婪,造成了一個時代的悲劇。
現在的佛蘭德爾
(三)英國強勢,持續推進
戰爭剛一開始,英國就憑藉其強大的海軍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了法國海軍,順利越過海峽,進攻諾曼第。1346年,克萊西大戰爆發,英國訓練了少量的民兵來做弓箭手而法國依然固守過去以騎兵為主要戰力的古老戰術,殊不知,這種陳舊的戰法早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英軍以少勝多,法軍有1500名戰士陣亡,而英軍只損失了3名騎士和40名弓箭手。10年後,英國王長子從南部登陸法國,又在普瓦提埃這個地方打敗了法軍,這一次的結局更為恥辱,法王約翰二世和大批貴族被俘虜。屋漏偏逢連夜雨,法國對外吃了敗仗,國內又爆發了巴黎起義。不思革新的法軍被擊敗了,如果不能積極進取,未雨綢繆,那麼失敗就會不請自來。
英國長弓手形象
(四)查五即位,收復失地
1364年,法王查理五世繼位,他是一個在法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國王。上任之後,他勵精圖治,在經濟上,整頓原有的苛捐雜稅,改革稅制;在軍事上,新建炮兵,改組海軍,淘汰了一大批老弱軍人,大膽任命蓋斯克林為指揮權,採取以守為攻的戰略和運動戰的戰術,不停地派出精銳部隊偷襲英國軍隊,這種神出鬼沒的打法讓英軍叫苦不迭。再回過頭來看英國的情況,愛德華三世比較長壽,把自己的老對手都熬死了,但是晚年的他,精力已大不如從前,再加上連年的戰爭大大的損耗了國力,英國已無力再戰。到了1380年,法國軍隊已經將失去的大部分領土都收復回來了。
查理五世形象
(五)瘋子法王,喪權辱國
1380年,查理五世之子,年僅12歲的查理六世即位,非常不幸的是,他長大後由於得了一場病瘋掉了。國家大權被貴族階層攫取,並形成了兩大派別,朝廷內部一片混亂。反觀英國,老國王愛德華三世已經去世了,亨利五世即位,他不但是個優秀的皇帝,還是一個優秀的統帥。1415年,他親自出馬攻打法國,並於阿金庫爾大敗法軍,英軍很快又攻陷了法軍的大片領土,法國在苟延殘喘了5年後,終於扛不住英軍的強大攻勢,於1420年與英國籤訂了《特魯瓦條約》。其中有兩條非常刻薄的內容,第一條,查理六世的女兒要嫁給亨利五世;第二條,查理六世死後,他的王位要由女婿女兒所生後代繼承。這簡直就是歐洲版的「賠了夫人又折兵」,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相繼死去,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的女兒所生的男孩亨利六世當了英法兩國的雙王,成了真正的天選之子。英國的老祖父愛德華三世一輩子都沒有完成的願望被後輩完成了,也算是了卻了他的遺願。若你以為事情到這裡就結束了,那你就錯了,當年亨利五世並未完成統一法國的大業,他只佔領了法國的西部和北部。那麼法國其他地區是怎樣的情況呢?你且看下文。
亨利五世形象
(六)聖女貞德,挽救法國
法王查理六世不僅有女兒,也有兒子,我們將其稱為查理王子。而上文我們提到的在查理六世當政期間爭權奪利的兩大派別,其中一派的領頭人勃墾第公爵佔領了法國的東部。勃墾第公爵野心勃勃,他妄想在英法兩國之間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所以親近英國以換取英國的支持。這對法國來說是雪上加霜,法國形勢岌岌可危。1429 年,英軍繼續進攻法國南方重鎮奧爾良,奧爾良是法國南方的門戶,一旦奧爾良失守,法國將會全部覆滅。
法國南方重鎮奧爾良
天無絕人之路,法國東北部的一個小村子裡有一個叫貞德的女子,她聲稱自己是上帝派來的,來拯救法蘭西民族。之後,她趕往什農,見到了查理王子,請求率領軍隊解救奧爾良,大量法國愛國人士被貞德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所感動,法國人民在精神上和物質上支持她,法國軍隊也跟著她衝鋒陷陣,幾個月後,貞德帶領軍隊攻入奧爾良,擊退了英軍,將奧爾良收復,這大大鼓舞了法國人民的士氣。之後,貞德勸查理王子去蘭斯大教堂加冕稱王,她則繼續帶領法軍作戰,不幸的是,貞德後來在與勃墾第派的戰爭中俘虜,並被賣給了英軍。次年,被處以火刑。
百年戰爭中的英軍
貞德雖然犧牲了,但她為促進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做出了重要貢獻,法國人民爭取民族勝利的決心也更加強烈。又到了對比的時候了,這時候的英國正在處於玫瑰戰爭的蓄勢階段,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個派別為了爭奪王位開始了內部的勾心鬥角。內部一片混亂,英國哪裡有機會去進行對外擴張戰爭,在之後的戰爭中,英國很快節節敗退,法國終於奪回了失去的大片領土。1435年,敵對派勃墾第也結束了與英國的合作,英國沒有了外援,自己國內又忙的焦頭爛額,很快,英軍就全部撤出了法國領土。1453年,百年英法戰爭以法國的勝利告終。
聖女貞德形象
結語
在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在軍事上創立了新的兵種,步兵和弓箭手的重要性漸漸凸現出來,騎兵的重要性逐漸減弱;開發了新的作戰方式,不再固守傳統的方陣戰;武器裝備也更加的精良,就拿盔甲來說,之前,交戰雙方都是用鎖鏈甲,而到了戰爭後期,兩軍都穿戴上了防禦係數更高的板甲,同時在攻城武器、火炮火藥的研究和發明方面也有了不少的改進。
但是,雙方百年的戰爭,不僅大大損耗了國力,最為遺憾的是,僅僅因為兩國王室之間的利益糾葛就開始了一百年的屠殺,這導致兩國人民尤其是法國人民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很多人在戰爭中失去了家人和家園。再加上當時正是歐洲黑死病流行的之時,兩國更是民不聊生。所以,戰爭帶給人們太多的傷痛,我們一定要珍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