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相見爭如不見,多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隨著《清平樂》裡趙徽柔拿著傀儡遊戲唱出這首宋詞救梁懷吉時,司馬光的《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映入眼帘。
這不是一首形容閨閣夫妻情深的詞,而是一首豔情詞,是他僅留史書的三首詞作之一,全詞表露他在宴會上邂逅舞女的愛意,雅而不俗,可見在司馬光眼裡也有「國風好色」之情。然而,徽柔的一句質問很在理,在他眼裡難道愛恨嗔痴皆有罪嗎?從這首詞來看不盡然,那麼,歷史上,這位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是變壞還是怎麼了?
七歲砸缸,少年不凡,斬殺巨蟒
司馬光,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光州光山,他的名字正是因地而得。七歲那年,司馬光僅入學一年,就已經會背《左氏春秋》並懂其要義,而讓他一舉成名的砸缸救人,也是發生在這一年。司馬光博學強聞,一方面得益於他勤奮聰明,一方面是跟隨其父四處任職見到的各地風土人情,驚奇新聞,豐富社會閱歷。
宋仁宗天聖九年,年僅12歲的司馬光,隨父親從東京出發到四川廣元,棧道前壁前途遇巨蟒擋路,兇險萬分,進退兩難,若是一般的孩子只怕會不知所措,但他沉著持劍,果斷利索地將巨蟒斬殺,度過危機。如此少年,前途無量。
進士及第,獨愛髮妻,文史得意
宋仁宗寶元元年,年僅19歲的司馬光高中進士甲科。金科中榜,洞房花燭,這樣的人間美事自然也落在了司馬光身上,這一年,司馬光娶了張存之女張氏。說起張氏,司馬光在她身上上演真正的士大夫情操,終生不納妾,夫人說看花,司馬光陪她看花;夫人想看雪,司馬光陪她去看雪;夫人無法生育,司馬光就無子無女……諸如此類,只羨鴛鴦不羨仙。
然而,司馬光早年的官場並不順暢,一來為父母丁憂,二來宋仁宗也想磨礪打造他,他的官職不高且多外放。不過在此期間,他寫了大量流傳於世的文章史書,包括《十哲論》、《四豪論》、《賈生論》、《才德論》等幾十篇。慶曆七年,29歲的司馬光寫了《上龐樞密論貝州事宜書》,為儘快平息貝州起義給龐籍獻計獻策,極具成效,與龐籍成忘年交。
以私充公,十七奏章,促和兩宮
宋仁宗嘉祐三年,司馬光重回中央,正式開啟了他的諫官生涯,多次奏請無子的宋仁宗解決繼嗣問題。嘉祐八年,宋仁宗駕崩,宋英宗將宋仁宗生前財物廣賜眾臣,司馬光的錢千緡,但並沒有收下,而是以私充公,交給諫院為公使錢。
宋英宗作為宋仁宗的養子,繼位之後與嗣母曹太后的關係並不好,加上宮人挑撥,更生疑竇。司馬光認為「皇帝沒有太后支持無以君天下,太后離開皇帝無以安天下」,他們母子應該齊心治國,前後上了17封奏章,緩和兩宮矛盾。至此,贏得宋英宗皇后,曹太后養女兼外甥女,宣仁聖烈皇后高滔滔的好感,也為他在高太后執政時期為相埋下了伏筆。
著書有功,執著一事,終成國患
宋神宗繼位後,起用王安石,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將宋仁宗慶曆新政未完成的事業再次推上變法舞臺。然而以司馬光為首的舊派並不完全贊同變法,加上好友範鎮因直言王安石「進拒諫之計」、「用殘民之術」而罷官,對神宗朝政事倍感失望,於是退居洛陽,潛心編撰《資治通鑑》,並歷時15年完成此書。
可一心變法圖強的宋神宗天命不永,年僅10歲的宋哲宗繼位,高太后開啟執政生涯。她啟用司馬光,廣開言路,召回因反對新法而被貶的劉摯、範純仁、李常、文彥博等人。王安石變法並非毫無成效,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保馬法等都對北宋積貧積弱狀況大有裨益,但司馬光卻認為是「撼天動地」之法,不廢除則會導致北宋風雨飄搖,最終高太后拜司馬光為相,廢除全部新法,埋下了北宋末年的大小起義,南北宋交替之際的靖康之恥等國患。
評價:回首司馬光一生,前大半生都是正直能臣,或許因耿直忠義被列為不知變通之人,但他一心為國為民,是上達天聽,下恤民意,無愧於心的。晚年的執著的確與前期有反差,埋下了北宋走向下坡路的禍患者,但也不能說他誤國誤民,或許他也是困在那一方之城的人,只能當局者迷。至於他眼裡的愛恨嗔痴,若是不忠於一事,他也無法認同,從他對妻子的愛便可看出。
參考資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