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砸缸的司馬光,更是一心為「禮」

2020-08-25 中學生文學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這恐怕是我們對司馬光最開始的印象了,幼兒時期,不畏深甕,隻身砸缸救出溺水者,當時轟動朝野,引眾人讚嘆,也使得幼時的司馬光不脛而走,為世人所知。



其實除了砸缸,司馬光也是一代名人,與司馬遷合稱「二司馬」並且克己奉公,終生懷揣「禮」字,認為先人的「仁、義、禮、智、信」為固國之根本,是皇帝以及臣民行事作風務必遵守的行為準則。其心中「禮」字,上至皇帝,近至親友,皆不能網開一面,可謂是古代封建禮制的忠實擁護者,在當時朝堂之上留下了自己不可替代的印記。



這「禮」字代表著歷朝歷代追尋的聖人之道,是萬古流傳的祖宗家法,是堯舜時期愛護萬民的標誌性象徵,司馬光作為宋代士大夫,將「禮」字踐行到實處,更是流傳下來了「君實捧硯」的典故,司馬光字君實,後人將此作為孝順父母的典範。但是「禮」踐行到所有事物之中,是對還是錯呢?


以「禮」於妻


七歲便能熟背《左傳》的司馬光,孩童時期便天資聰穎,更有砸缸之事揚名,震動京洛,後因龍圖閣學士張存主動推薦之女,兩人得以成婚。於妻之「禮」,一方面體現了司馬光追隨保守派的忠心耿耿,也表明了其內心耿直,不為任何人改變原則的追求。



「治家者必以禮為先」、「凡為宮室,必辨內外……婦女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面。」此為司馬光對妻子的訓誡,其實當時宋代相對開明,並非人人將女子禮儀視為如此,但司馬光認為國泰民安必須從身旁的件件小事入手,自此也不敢對自身妻子鬆懈。更有司馬光多次勸諫仁宗,當時街道之上的女子相撲表演,使得女子坦胸露乳,有傷風化,不可推行,且認為女子乃小人,與女子爭論有失自己德行。



這是司馬光對心中「禮」字的貫徹,後三十年張氏居於室內,被後人稱讚為賢妻良母的典範。除此之外,另有一事不得不提,司馬光與張氏成親以來,三十年並無孕育,張氏愧疚,自想為其納妾,奈何司馬光卻認為此事不符合男女交往之則,將那丫頭趕出,並直至去世也並未納妾。此事也為後人津津樂道,將司馬光稱為一生一世只為一人的歷史名人,實為不妥,這並非心甘情願只為一人,不過是將封建的枷鎖銬於自身與家人之上罷了,不過這也確實為當時時代的縮影,並非他一人之過。


以「禮」於友


司馬光對物質名利看的非常淡薄,在司馬光自請外放洛陽編纂史書時,當時洛陽人曾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來表明司馬光與王拱辰物質生活之間的天壤之別,同為朝廷重臣,司馬光妻子去世,甚至沒有任何錢財為其安葬,不得不將自己的僅有的三分薄地典當出去,為其安葬。他一生也是忠心為君,可謂是沒有半點私心,儘管屢次直言進諫,遭仁宗不滿,但從未畏懼,一心只為朝廷,這也是他內心對於「禮」的踐行吧!



司馬光與另一歷史名人王安石曾為摯友,但後因為王安石的「新政變法」,兩人走上敵對之路。斥責「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儘管兩人曾為朋友,依舊直言點出自己內心意見,全力勸諫,不遺餘力打擊變法派,後來全盤否定了新法,誣衊新法「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



由於當時哲宗年幼,司馬光認為年幼孩童意見並不可取,最終成為皇太后一派,竭力抵制新政,儘管後來又被皇太后封宰相,似乎實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然而實則在政治生涯方面,司馬光代表著士大夫的保守一派,雖全力抵制新政,但也未能提出解決國家當時問題的舉措,與友人的新舊黨派之爭,也逐漸淪落為權力,意氣之爭,在國勢危亡之際,依舊堅持宗法和祖宗倫常,將「禮」字恪守到極致,但也未能為國解憂,反而阻擋了變革的前進。


以「禮」於己


司馬光一生清廉且忠君,正直也頑固,甚至有人斥責其迂腐,滿口仁義道德,信奉規矩不懂變通,但也正因為心中有「禮」,有這個執念,最終編纂出歷史名作《資治通鑑》,此書為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戰國,下至五代。此書按時代先後,將日月作經,以史詩為緯,最終成書,成為歷代皇帝的教科書。



人皆說,讀史明智,可見史書涵蓋內容甚廣,既能編纂史書,也足以見得司馬光的學識以及見解之廣。孩童時代便將《左傳》各篇章講述清楚,也可以看到司馬光對於歷史的痴迷與興趣,他自己也曾言「獨於前史,粗嘗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可見正是由於司馬光對於歷史的嗔痴,才得以使得一代史書赫然問世。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當時一心以仁義為主的司馬光,甚至在西夏進攻時,認為將原來的割地重新給他們方可以仁以禮平鎮邊疆,使得朝廷萬千百姓幸福和樂,殊不知,這倒是給了西夏作威作福的機會,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心中有「禮」,方可成大事,心中將「禮」作為自身枷鎖,定會害人害己,這也是凡事極致後的弊端。不談其他,司馬光一生單說《資治通鑑》,就足以讓其名流千古,更何況司馬光的所作所為也是有歷史支撐的,畢竟是當時的朝堂。



司馬光自幼時砸缸聲名鵲起,到後面金榜題榜,與王安石變法據理力爭,直至成為宰相到最終逝去,一生都處在朝堂的風口浪尖之上,不畏性命之憂,直言進諫,哪怕君王不悅,兄弟不諧,都將「禮」字所代表的祖宗法置於心上,是克己奉公,還是固執己見,我們無法置喙,但其人物形象以及其歷史名著經久不衰,成為千古絕唱,也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悼念之處。

(作者:孫靜靜)

相關焦點

  • 司馬光砸缸救的人是誰?得知他的名字後,難怪老師隻字不提
    例如最先出場的宋仁宗的老師晏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以及年少成名,砸缸救人的司馬光,這些在語文課本上讓我們飽受折磨的文學大儒都是同一時期的人物。對於劇中司馬光的形象,也是讓觀眾又愛又恨。
  • 司馬光砸缸為什麼被罰款?司馬光砸缸被罰款事件背後的真相
    司馬光砸缸被罰款事件背後的真相是什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已久在這個故事當中,司馬光顯示出了超凡的智慧,當所有的小孩子都束手無策,大人也沒有趕過來的時候,司馬光直接把水缸砸碎救出了落水的小孩,獲得了人們的稱讚。
  • 司馬光砸缸所救的小孩到底是誰?其實他在當時比司馬光更有名
    大家小學的時候應該都學過一篇課文吧,叫做《司馬光砸缸》,恐怕許多人早已耳熟能詳這個故事了,只要有學過就一定知道這件事,而且看一遍,就會對司馬光的智慧有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很久以後,也會記住這件事。但許多人可能都沒有注意到,根本也沒有想過司馬光救的小孩是誰?事實上,他在當時比司馬光更有名。
  • 當司馬光砸缸遇上槓精
    人命關天,正經點,是司馬光砸缸。這一公案,出自《宋史》卷之一二五《司馬光傳》:「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
  • 司馬光砸缸救人背後的故事
    ——《宋史·司馬光傳》以上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就聽說過這個故事,這段小文言文現在還入選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但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司馬光的機智救人,卻忽略了被救的人。那麼這個被救的人是誰呢?他為何掉到缸裡出不來呢?
  • 司馬光到底有沒有砸缸?真相應該是這樣的-歷史,司馬光,砸缸,甕...
    前日恰巧於某節目中看到兩位文博專家竟因為「司馬光砸缸」這一「常識」展開了唇槍舌戰: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然後那位說砸了缸的: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有就有水缸的形象,這就可以證明北宋生活中儲水大缸的存在。
  • 司馬光砸缸讀書卡怎麼做
    首先在左側畫上司馬光,注意畫出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細節,懷中抱著一塊石頭,右側寫出書名,畫出一個方形邊框,先給人物衣服塗深紫色、灰色和藍色,石頭塗灰色,主題塗紅色,邊框塗黃色,司馬光砸缸讀書卡就完成了。司馬光砸缸讀書卡教程1、首先在左側畫出司馬光,頭頂扎著髮髻,穿著古裝,懷中抱著一塊石頭,注意畫出人物的動作和表情。2、接著在人物的右側寫出書名,並畫出一個方形邊框,在邊框的上方和右下角畫上小草裝飾。3、繼續在人物的腳下畫上一灘水花,就可以塗色了,先給小草塗上綠色,水花塗上藍色。
  • 司馬光砸缸與逆向思維
    上小學時有一篇課文叫「司馬光砸缸這篇故事講的是七歲的孩子司馬光。有一次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有個小孩看到假山,想上去玩,不慎失足掉進盛滿水的缸裡,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不是嚇跑了,就是慌忙著去喊大人,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從地上撿到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水湧出來,小孩得救了。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按照常理解救的辦法,無疑是向缸外拉人,對於這樣小的孩子們是不可能的,去叫大人也有個時間問題。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那麼他救出的小孩是誰?難怪老師不說
    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不僅被寫入了史書,成為司馬光一生的「榮耀」,還被寫入了小學語文教材。也正是因為如此,「司馬光砸缸」的事跡才被人所熟知,才被人們津津樂道。此後,司馬光砸缸的真實性還引發了人們的討論。當然,從史書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司馬光並沒有砸缸,他砸的其實是「甕」。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他救出來的小孩是誰?難怪老師從不提他名字
    此段為司馬光在其著作《資治通鑑》中的一句話。大意是說人生在世,遇到事情需要做出決判時,應當機立斷,不要因此錯失良機。司馬光,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世稱「涑水先生」。他為後世所做的最大貢獻,就是編纂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這本書寫盡了人生百態,帝王將相,權屬謀略。為後世留下了最權威的歷史材料。
  •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砸的真的是缸嗎?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因為太過耳熟能詳,人們往往忽視了其中的一些疑點。近年來,有學者從缸的器形和製作工藝等方面對「司馬光砸缸」提出質疑,認為司馬光砸的應該不是「缸」。那麼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
  • 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真相在這裡
    文丨曹鏡明題丨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為啥知者甚少?司馬光砸缸:憑什麼司馬光流傳千古,那個小孩的感恩之舉,少有人知?相信「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故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即便是不知道,也會有所耳聞,然而那個被司馬光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如何報答司馬光的,卻所知者甚少!
  • 是砸缸救人的司馬光變壞還是怎麼了?
    從這首詞來看不盡然,那麼,歷史上,這位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是變壞還是怎麼了?七歲那年,司馬光僅入學一年,就已經會背《左氏春秋》並懂其要義,而讓他一舉成名的砸缸救人,也是發生在這一年。司馬光博學強聞,一方面得益於他勤奮聰明,一方面是跟隨其父四處任職見到的各地風土人情,驚奇新聞,豐富社會閱歷。
  • 少時砸缸救人的司馬光,以後竟是一個割地求和的「賣國賊」?
    砸缸救人,司馬光少時便顯機智勇敢小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這個流傳至今的故事並非杜撰,在歷史上是真實發生過的,記載於宋史之中。「司馬光子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
  • 說起司馬光砸缸大家都知道,但是背後其實還有不為人知的秘密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陝州下面四叔就講講司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解析為什麼這個故事傳播得人人皆知,他救出來的小孩到底是誰?為什麼老師從來都不介紹他?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開始,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的時候,有一孩兒不小心掉入水缸中。司馬光當機立斷,舉起石頭把水缸給砸碎了。從而挽救了一條生命。
  • 隱藏在司馬光砸缸故事裡的另一個主人公——上官尚光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謂是人盡皆知,小小年紀便如此機智,司馬光的名聲從此便傳揚開來。既然歷史上的司馬光如此聰慧,那和他一塊玩耍的小夥伴想必也查不到哪兒去吧。歷史告訴我們確實如此,和他一起玩耍不慎落水被救起的小盆友並非無名之輩。他也是一代賢臣,聲名遠播。
  • 司馬光:只會砸缸?反對王安石變法,編纂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司馬光砸缸很多讀者應該和我一樣,是從繪本、小學課本、媽媽的故事中認識司馬光的,畢竟七歲的小朋友「砸缸」救小夥伴是多麼聰明、機智。長大後的司馬光不只會砸缸,他的「興趣」可是廣泛得狠,比如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 你可知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小孩是誰?難怪老師不說
    ——《司馬光》「眾人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這是出自《宋史》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小小的司馬光思考問題卻很靈活,大家看見小孩兒掉進大缸中,其他人都一鬨而散,只有司馬光淡定的拿起一塊石頭就往大缸上砸去,水一流出來,掉進去的孩子也就得救了。
  • 唐宋歷史評論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據編者交代,此譜主要是以蘇軾所撰《司馬溫公行狀》為藍本編訂而成的,因行狀未載「司馬光砸缸」之事,故顧棟高在這部年譜的正文中並未提及此事,但在書後所附《遺事》中明確轉載了這個故事,並註明出處為「《宋史》本傳」。第三部系清乾隆間陳宏謀所編《宋司馬文正公年譜》一卷,此譜乃是根據馬巒《司馬溫公年譜》縮編校訂而來的,所以它也因襲了馬譜關於「司馬光砸缸」的記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司馬光砸的不是缸?
    不過,置身政壇,千古功過任人評說,多少人來了又走,所謂功名也只不過為王侯家錦上添花而已;但是砸缸救友的英雄少年,遍翻青史恐怕也只有司馬光一個。砸缸,這一英勇的行為早已融進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深處,激勵著孩子們的成長,為民族的血液中注入了責任和擔當。  砸缸的真相  1019年,河南信陽光山縣令司馬池喜得一子,由於自己時任光山縣令,司馬池就為其取名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