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這恐怕是我們對司馬光最開始的印象了,幼兒時期,不畏深甕,隻身砸缸救出溺水者,當時轟動朝野,引眾人讚嘆,也使得幼時的司馬光不脛而走,為世人所知。
其實除了砸缸,司馬光也是一代名人,與司馬遷合稱「二司馬」並且克己奉公,終生懷揣「禮」字,認為先人的「仁、義、禮、智、信」為固國之根本,是皇帝以及臣民行事作風務必遵守的行為準則。其心中「禮」字,上至皇帝,近至親友,皆不能網開一面,可謂是古代封建禮制的忠實擁護者,在當時朝堂之上留下了自己不可替代的印記。
這「禮」字代表著歷朝歷代追尋的聖人之道,是萬古流傳的祖宗家法,是堯舜時期愛護萬民的標誌性象徵,司馬光作為宋代士大夫,將「禮」字踐行到實處,更是流傳下來了「君實捧硯」的典故,司馬光字君實,後人將此作為孝順父母的典範。但是「禮」踐行到所有事物之中,是對還是錯呢?
七歲便能熟背《左傳》的司馬光,孩童時期便天資聰穎,更有砸缸之事揚名,震動京洛,後因龍圖閣學士張存主動推薦之女,兩人得以成婚。於妻之「禮」,一方面體現了司馬光追隨保守派的忠心耿耿,也表明了其內心耿直,不為任何人改變原則的追求。
「治家者必以禮為先」、「凡為宮室,必辨內外……婦女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面。」此為司馬光對妻子的訓誡,其實當時宋代相對開明,並非人人將女子禮儀視為如此,但司馬光認為國泰民安必須從身旁的件件小事入手,自此也不敢對自身妻子鬆懈。更有司馬光多次勸諫仁宗,當時街道之上的女子相撲表演,使得女子坦胸露乳,有傷風化,不可推行,且認為女子乃小人,與女子爭論有失自己德行。
這是司馬光對心中「禮」字的貫徹,後三十年張氏居於室內,被後人稱讚為賢妻良母的典範。除此之外,另有一事不得不提,司馬光與張氏成親以來,三十年並無孕育,張氏愧疚,自想為其納妾,奈何司馬光卻認為此事不符合男女交往之則,將那丫頭趕出,並直至去世也並未納妾。此事也為後人津津樂道,將司馬光稱為一生一世只為一人的歷史名人,實為不妥,這並非心甘情願只為一人,不過是將封建的枷鎖銬於自身與家人之上罷了,不過這也確實為當時時代的縮影,並非他一人之過。
司馬光對物質名利看的非常淡薄,在司馬光自請外放洛陽編纂史書時,當時洛陽人曾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來表明司馬光與王拱辰物質生活之間的天壤之別,同為朝廷重臣,司馬光妻子去世,甚至沒有任何錢財為其安葬,不得不將自己的僅有的三分薄地典當出去,為其安葬。他一生也是忠心為君,可謂是沒有半點私心,儘管屢次直言進諫,遭仁宗不滿,但從未畏懼,一心只為朝廷,這也是他內心對於「禮」的踐行吧!
司馬光與另一歷史名人王安石曾為摯友,但後因為王安石的「新政變法」,兩人走上敵對之路。斥責「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儘管兩人曾為朋友,依舊直言點出自己內心意見,全力勸諫,不遺餘力打擊變法派,後來全盤否定了新法,誣衊新法「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
由於當時哲宗年幼,司馬光認為年幼孩童意見並不可取,最終成為皇太后一派,竭力抵制新政,儘管後來又被皇太后封宰相,似乎實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然而實則在政治生涯方面,司馬光代表著士大夫的保守一派,雖全力抵制新政,但也未能提出解決國家當時問題的舉措,與友人的新舊黨派之爭,也逐漸淪落為權力,意氣之爭,在國勢危亡之際,依舊堅持宗法和祖宗倫常,將「禮」字恪守到極致,但也未能為國解憂,反而阻擋了變革的前進。
司馬光一生清廉且忠君,正直也頑固,甚至有人斥責其迂腐,滿口仁義道德,信奉規矩不懂變通,但也正因為心中有「禮」,有這個執念,最終編纂出歷史名作《資治通鑑》,此書為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戰國,下至五代。此書按時代先後,將日月作經,以史詩為緯,最終成書,成為歷代皇帝的教科書。
人皆說,讀史明智,可見史書涵蓋內容甚廣,既能編纂史書,也足以見得司馬光的學識以及見解之廣。孩童時代便將《左傳》各篇章講述清楚,也可以看到司馬光對於歷史的痴迷與興趣,他自己也曾言「獨於前史,粗嘗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可見正是由於司馬光對於歷史的嗔痴,才得以使得一代史書赫然問世。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當時一心以仁義為主的司馬光,甚至在西夏進攻時,認為將原來的割地重新給他們方可以仁以禮平鎮邊疆,使得朝廷萬千百姓幸福和樂,殊不知,這倒是給了西夏作威作福的機會,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心中有「禮」,方可成大事,心中將「禮」作為自身枷鎖,定會害人害己,這也是凡事極致後的弊端。不談其他,司馬光一生單說《資治通鑑》,就足以讓其名流千古,更何況司馬光的所作所為也是有歷史支撐的,畢竟是當時的朝堂。
司馬光自幼時砸缸聲名鵲起,到後面金榜題榜,與王安石變法據理力爭,直至成為宰相到最終逝去,一生都處在朝堂的風口浪尖之上,不畏性命之憂,直言進諫,哪怕君王不悅,兄弟不諧,都將「禮」字所代表的祖宗法置於心上,是克己奉公,還是固執己見,我們無法置喙,但其人物形象以及其歷史名著經久不衰,成為千古絕唱,也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悼念之處。
完
(作者:孫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