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百年來,運用現成品進行創作已經成為很多藝術家常用的實踐方法,從杜尚到波普藝術到貧窮藝術,以現成品進行藝術創作的技法日趨成熟。藝術家如何在創作中找到契合自身的審美和探索追求,查菜赫斯基給出了參考案例。
9月6號,由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與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合作推出的美國藝術家「萬物與虛無——麥可·查萊赫斯基個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校區美術館開幕,這是受疫情影響美術館重新開放的首個展覽!
地球+2019改裝託盤及酚醛膠夾板
穿越二維與三維世界的視覺空間
據了解,這次展覽中的作品,多以廢棄的現成品木材為主要材料,這是因為查萊赫斯基喜歡用日常生活中的「拾來之物"進行創作,許多來自廢墟中的現成物品經過他的解構、重組之後與空間產生了極具極簡主義傾向的形式意味,同時在材料與色彩的取捨上,又會看到其中不乏古典審美的原則,他通過來自現實的材料構建了許多穿越二維與三維世界的視覺空間。
天國的階梯(局部)+2019改裝樓梯及酚醛膠夾板
汲取中國文化探討對立及關聯
陰與陽,男性與女性,光明與黑暗,實與虛。這既對立又相互之間有聯繫,《易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它最早將整個世界觀建立在陰陽二元的基礎之上。由陰爻陽爻衍生出八卦,在八卦的基礎上又推演組合成為六十四卦。
萬物與虛無+2019運輸託盤,鋼管、鋼絲及硬體
藝術家麥可·查萊赫斯基根據《易經》與當代文化之間的聯繫,創作出與展覽同名的裝置「萬物與虛無」。作品描述了作為本次展覽核心概念的基本二元關係。它由每組二十八個,共六組從建築頂部垂掛下來的木託盤組成,託盤在三個方向上用鋼絲繩拉緊,形成了X、Y和Z坐標。每一個託盤都代表了一個卦,託盤之間的間隙也嚴格地與託盤的厚度保持一致,因為它們意指實與虛的二元對立關係,並暗含對於國際貿易存在與缺失關係的探討。經過周密的設計,他在有限的材料和結構中獲得了一種秩序性,使得意義變得豐富而非清晰。
這個展覽以豐富的材料語言與視覺呈現方式,為疫情防控期間的觀眾尤其是美術學院的師生們帶來與國際當代藝術作品現場交流欣賞的機會。同時,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與唐人當代藝術中心的合作,也開拓了藝術機構間合作交流優秀展覽的嘗試,為美術學院的教學和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更豐富的學習資源。
人物簡介
麥可·查萊赫斯基,1979年生於美國,現生活工作於紐約的紐堡和布魯克林。查萊赫斯基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藏家與公共機構收藏,其中最著名的是其12米的巨作《打開的屋子》收藏於巴黎蓬皮杜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
廣東科技報 姚贊原 通訊員 陳燁
編輯: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