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14日,都是西方的情人節,隨著中國與世界接軌,中國人也慢慢接受了這個來自於西方的節日。但是隨著西方的節日的慢慢入侵,中國人漸漸地忘卻了曾經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那麼大家還記得那個曾經的七夕,那個美麗的傳說嗎?

相信大家還記得當年熱播一時的董永和七仙女的電視劇,他們陪伴了我們的童年,也完成為了對我們小時候的神話啟蒙。但是大家都在過西方的情人節,又有誰知道西方情人節的由來和其中的傳說故事呢?
大家都知道西方和中國不同,中國是以人文為主的國家,而西方卻是以教會為主的國家,所以現在大部分的西方節日都是與他們的教會條約有關,情人節自然也就不能例外了。它起源於基督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在西方這個節日也存在著不同的版本,但在不同的版本之間卻有著相同的主人翁和相似的結局。情人節又被稱為瓦倫丁節,這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瓦倫丁。傳聞這是在公元前270年被設立的一個紀念悽美愛情的節日。
那一年的羅馬不太平靜,統治階級的暴虐激發了底層人命的反抗,作為領袖的瓦倫丁就這樣被捕入獄了,而這個瓦倫丁又是一個基督教徒。在獄中這個基督教徒和監獄長的女兒相互愛慕,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久這個基督教徒就被羅馬高層賜死,在死亡前,那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就成為了他的絕筆。
而中國的情人節估計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但是對於這個故事,卻是最早記載在《二十四孝》之中。故事原名是賣身葬父: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或許我們不得不承認,原來的七夕的傳說和我們想像中的七夕似乎有著太大的差別。但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卻成為了七夕的一種別稱。這就是中國人對原有神話故事的添加和潤色導致了。其實真正的七夕和人文的關係是最大的,和董永並沒有什麼關係。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一種夢破碎的聲音,我們數千年來對七夕的願望竟然是後人捏造出來的。那真是的七夕節的起源是什麼樣呢?還記得我剛才提到中國的節日是以人文為主的,七夕節亦是如此。這是一個由星宿崇拜而衍生出來的節日。
《漢書·地理志》記載:「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在古人看來,牽牛和織女星隔著一條長長的星河,而在七夕節這一天,牽牛織女星隔河相望。

到了宋元時期,董永和牛郎便不知道怎麼的合二為一,漸漸董永的名字便成為了牛郎的真實姓名。中國人在對待七夕節的時候,也是十分隆重的,據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而到了現代,情人節由西方傳入中國,中國的七夕便漸漸成為了一種傳統節日。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西方的情人節終究是西方的情人節,它不會寄寓著中國人對於天地的崇拜和對生活的美好希望。

情人節快要到了,不管是中國的七夕,還是西方的情人節,都擁有者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希望。儘管歲月輪迴,但依舊你我是一件多麼奇妙的緣分。情人節,祝有情人終成眷屬。
今天你讀書了嗎——古人為何認為讀書高於一切?
歐陽修元宵節寫下一首生查子,竟一語成讖,網友:說出了我的心聲
元宵節又名上元節,那你知道中元和下元嗎,知道他們的來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