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隴原精研國術 醫德學風譽滿杏林
——記原甘肅中醫學院院長張士卿
張士卿近照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瀟旋 文/圖
張士卿常說:「醫乃仁術,中醫為道,更當要大醫精誠,心存仁義。」如今,雖已年逾古稀,他依然堅守在臨床一線,每周出門診5次、查房1次,年門診量達15000餘人次。從醫從教40餘年,張士卿以其深厚的中醫理論功底,精湛的專業技能,勤奮嚴謹的求學治學精神,學高身正的師德醫德風範,誠樸豁達的為人處事心境和盡職盡責的奉獻精神,贏得了患者的一致讚頌。
離京返蘭義務為百姓治病
張士卿,男,漢族,醫學碩士,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原甘肅中醫學院院長,首批「全國名中醫」,榮獲「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全國第三、四、五、六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顧問,甘肅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甘肅省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中醫兒科雜誌》主編等職。
1970年8月,風華正茂的張士卿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從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畢業後放棄了能留在首都北京工作的機會,毅然決然地來到祖國大西北。
1978年10月,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讀醫學碩士學位。然而,在北京工作3年後,他又一次毅然決然地返回大西北,來到建院時間不長的甘肅中醫學院任教。
張士卿極力堅持「中醫藥學獨具特色,中醫藥教育必須獨立發展」,在他擔任院長期間,甘肅中醫學院生源質量逐年提升、教學水平明顯提高、師資力量日益雄厚,成為甘肅乃至西北頗有影響力的醫學院校。為弘揚中醫藥文化,推動甘肅中醫藥事業和經濟發展,他組織籌建了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敦煌中醫藥館,推廣敦煌醫學,同時多次在相關會議上提出「應加強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岐黃文化的研究」。
慈心仁術為公共衛生事業身先士卒
張士卿先後拜師全國名中醫王伯嶽、江育仁、於己百,全面繼承他們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他在臨床上尤擅兒科,對小兒外感發熱、呼吸、消化、精神、神經系統等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症有獨到的見解和確切的療效。他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提出「三因兩辨一對症」的臨證特色和「外感內傷,健脾為先,疑難雜症,運化在前」立方法則。2004年,他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肅省名中醫」,2017年,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首批全國名中醫榮譽稱號。
譽滿杏林為中醫兒科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張士卿潛心教學,桃李眾多。他堅持為本專科學生授課,先後承擔《黃帝內經》、《中醫基礎理論》、《傷寒論》、《中醫兒科學》等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先後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培養中醫臨床基礎專業研究生1名;獨立培養中醫兒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47名;與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培養中醫兒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名;作為指導老師參與全國首批中青年優秀臨床人才項目工作並培養傳承人1名;作為第三至五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培養學術繼承人6名。他不定期在省內外開展各類專題講座,並連續多年在全國中醫兒科專業學術年會上開展學術講座,分享自己的學術經驗,2006年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2009年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先進名醫工作室」稱號,2013年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發展突出貢獻獎」。他培養的學生大多已成為業務骨幹和學術帶頭人。
在做好臨床和教學工作的同時,張士卿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創辦了國內第一份《中醫兒科雜誌》並擔任主編,為中醫兒科界同仁學術交流、成果展示搭建了平臺,促進了中醫兒科醫療、教學、科研和管理的全面發展。他協編《敦煌醫粹》,主編《實用敦煌醫學匯講》,主審《實用敦煌醫學》,合編出版《中醫兒科學》、《黃帝內經研究大成》等著作10餘部,主編出版《中醫基礎學》,整理出版《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王伯嶽/於己百》2部,先後在國內外中醫藥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主持完成「雙龍雪蓮酒的開發研究」「固本膏治療腎虛腰痛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等10餘項科研成果。
張士卿憑藉豐富紮實的醫學專業和高尚的醫德先後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1項、甘肅教委科技進步獎2項、甘肅省教學成果一、二等獎5項,先後榮獲衛生部「全國衛生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