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隴原精研國術 醫德學風譽滿杏林?記原甘肅中醫學院院長張士卿

2020-12-10 每日甘肅

根植隴原精研國術 醫德學風譽滿杏林

——記原甘肅中醫學院院長張士卿

張士卿近照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瀟旋 文/圖

張士卿常說:「醫乃仁術,中醫為道,更當要大醫精誠,心存仁義。」如今,雖已年逾古稀,他依然堅守在臨床一線,每周出門診5次、查房1次,年門診量達15000餘人次。從醫從教40餘年,張士卿以其深厚的中醫理論功底,精湛的專業技能,勤奮嚴謹的求學治學精神,學高身正的師德醫德風範,誠樸豁達的為人處事心境和盡職盡責的奉獻精神,贏得了患者的一致讚頌。

離京返蘭義務為百姓治病

張士卿,男,漢族,醫學碩士,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原甘肅中醫學院院長,首批「全國名中醫」,榮獲「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全國第三、四、五、六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顧問,甘肅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甘肅省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中醫兒科雜誌》主編等職。

1970年8月,風華正茂的張士卿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從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畢業後放棄了能留在首都北京工作的機會,毅然決然地來到祖國大西北。

1978年10月,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讀醫學碩士學位。然而,在北京工作3年後,他又一次毅然決然地返回大西北,來到建院時間不長的甘肅中醫學院任教。

張士卿極力堅持「中醫藥學獨具特色,中醫藥教育必須獨立發展」,在他擔任院長期間,甘肅中醫學院生源質量逐年提升、教學水平明顯提高、師資力量日益雄厚,成為甘肅乃至西北頗有影響力的醫學院校。為弘揚中醫藥文化,推動甘肅中醫藥事業和經濟發展,他組織籌建了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敦煌中醫藥館,推廣敦煌醫學,同時多次在相關會議上提出「應加強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岐黃文化的研究」。

慈心仁術為公共衛生事業身先士卒

張士卿先後拜師全國名中醫王伯嶽、江育仁、於己百,全面繼承他們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他在臨床上尤擅兒科,對小兒外感發熱、呼吸、消化、精神、神經系統等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症有獨到的見解和確切的療效。他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提出「三因兩辨一對症」的臨證特色和「外感內傷,健脾為先,疑難雜症,運化在前」立方法則。2004年,他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肅省名中醫」,2017年,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首批全國名中醫榮譽稱號。

譽滿杏林為中醫兒科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張士卿潛心教學,桃李眾多。他堅持為本專科學生授課,先後承擔《黃帝內經》、《中醫基礎理論》、《傷寒論》、《中醫兒科學》等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先後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培養中醫臨床基礎專業研究生1名;獨立培養中醫兒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47名;與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培養中醫兒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名;作為指導老師參與全國首批中青年優秀臨床人才項目工作並培養傳承人1名;作為第三至五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培養學術繼承人6名。他不定期在省內外開展各類專題講座,並連續多年在全國中醫兒科專業學術年會上開展學術講座,分享自己的學術經驗,2006年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2009年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先進名醫工作室」稱號,2013年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發展突出貢獻獎」。他培養的學生大多已成為業務骨幹和學術帶頭人。

在做好臨床和教學工作的同時,張士卿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創辦了國內第一份《中醫兒科雜誌》並擔任主編,為中醫兒科界同仁學術交流、成果展示搭建了平臺,促進了中醫兒科醫療、教學、科研和管理的全面發展。他協編《敦煌醫粹》,主編《實用敦煌醫學匯講》,主審《實用敦煌醫學》,合編出版《中醫兒科學》、《黃帝內經研究大成》等著作10餘部,主編出版《中醫基礎學》,整理出版《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王伯嶽/於己百》2部,先後在國內外中醫藥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主持完成「雙龍雪蓮酒的開發研究」「固本膏治療腎虛腰痛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等10餘項科研成果。

張士卿憑藉豐富紮實的醫學專業和高尚的醫德先後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1項、甘肅教委科技進步獎2項、甘肅省教學成果一、二等獎5項,先後榮獲衛生部「全國衛生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

相關焦點

  • 根植隴原精研國術 醫德學風譽滿杏林 ——記原甘肅中醫學院院長...
    從醫從教40餘年,張士卿以其深厚的中醫理論功底,精湛的專業技能,勤奮嚴謹的求學治學精神,學高身正的師德醫德風範,誠樸豁達的為人處事心境和盡職盡責的奉獻精神,贏得了患者的一致讚頌。  離京返蘭義務為百姓治病  張士卿,男,漢族,醫學碩士,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原甘肅中醫學院院長,首批「全國名中醫」,榮獲「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全國第三、四、五、六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醫術精湛惠患者 情系甘肅育桃李 ——記全國名中醫張士卿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欣瑤 通訊員甘中萱  日前,張士卿學術思想研討會在蘭召開。研討會上,全面總結了全國名中醫、甘肅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張士卿的臨床經驗、學術思想以及治學精神,也分享了他在臨床診治兒科常見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 ...候選人事跡】醫術精湛惠患者 情系甘肅育桃李——記全國名中醫...
    【隴人驕子候選人事跡】醫術精湛惠患者 情系甘肅育桃李——記全國名中醫張士卿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欣瑤 通訊員 甘中萱  日前,張士卿學術思想研討會在蘭召開  1970年8月,從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畢業的張士卿響應國家號召,來到地處祖國西北的甘肅平涼工作。在那裡,他充分發揮自己所學,不畏山路難走,不避天黑人稀,為當地群眾義務治病。  在平涼工作期間,張士卿曾在平涼衛校任教。8年中,他與同事一起自編自印中醫教材和講義,創辦中醫門診,開闢中醫醫士班和西醫學習中醫班的學生(學員)實習基地。
  • 甘肅名中醫張士卿教授榮獲「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
    名中醫張士卿教授榮獲「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每日甘肅網10月8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武永明)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藥管理局日前公布的「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名單中,甘肅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張士卿名列其中。
  • 把中醫稱作「杏林」,竟然和老虎有關
    走進中醫的世界,常會看見滿目「杏林」,如稱讚某位醫生醫術高超、醫德高尚,常說「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等;中醫類報刊常開設「杏林漫步」、「杏林心悟」、「杏林故事」等欄目;不少中醫或中醫愛好者取網名也多與杏林有關,如「杏林一卒」、「杏林中人」、「杏林老兵」等。
  • 「杏林」是高尚醫德醫術精湛的代名詞
    「杏林」在中醫學中是個很有聲望的詞語,當人們稱讚有高尚醫德,精湛醫術的醫生時,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等稱謂。其實關於杏林有下面這樣的來源。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醫生,名叫董奉,家住廬山。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酬。
  • 中醫的杏林文化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楊必安千百年來,廬山不僅以秀麗的風景吸引世人的目光,其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和美麗傳說也讓人為之嚮往。祖國傳統醫學的「杏林文化」便出自於此,其「開山鼻祖」是大名鼎鼎的董奉。董奉羽化後,廬山一帶的百姓自發在杏林中祭祀這位仁慈大愛的道醫。董奉在廬山的遺蹟頗多,根據史料記載,有他居住的杏林草堂,名為「董奉館」,後又建了杏壇庵;有後人祭祀他的太乙宮、真君廟、太乙觀、太乙祥符觀等;還有董奉「虎口取鯁」和「虎守杏林」的遺址「伏虎庵」。
  • 【曙光·專題】杏林擷英 | 曙光名中醫——高建東:發揚傳承,精研...
    【曙光·專題】杏林擷英 | 曙光名中醫——高建東:發揚傳承,精研中藥治腎 2020-05-23 0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醫界稱為杏林?杏林指什麼?
    在民間華佗名氣最大,因為他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寫進了《三國演義》,而在沒有網絡、電視的古代,百姓平時茶餘飯後的談資,就是這小說中口口相傳的故事;而在醫學界,最知名,最有影響力的當然是張仲景,其他兩位沒有留下醫學著作,張仲景寫下了中醫四大經典的《傷寒雜病論》,被後世醫家尊稱「醫聖」。而董奉留給我們的是杏林,杏林代表了醫界,杏林又代表了高尚的醫德,杏林更代表了高超醫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杏林的故事。
  • 「杏林」何以成為中醫代名詞
    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典出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據《神仙傳》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 」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 甘肅名中醫傳承研究會在蘭州成立
    12月26日下午,甘肅省名中醫傳承研究會在蘭州成立,來自甘肅省內的名中醫、中醫藥專家、學者、中醫藥企業等100多位會員自願入會,標誌著甘肅中醫藥產業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時任甘肅省衛生廳廳長的劉維忠2012年就曾提出,發展中醫藥產業,除了要搞活企業,還要讓海外的學員到蘭州學習和進修中醫學,讓蘭州的學員走出國門學習西醫,雙方進行對等交流。
  • 甘肅中醫藥大學建校40周年發展紀實
    而對行醫製藥者莫大諷刺的是,甘肅是個名副其實的中藥材寶庫。有這樣的資源優勢,甘肅的中醫高等學府,不僅應該辦,而且能辦好。  有著「奠定甘肅乃至西北中醫藥高等教育基礎」、「西北內經泰鬥」美譽的周信有,為甘中醫大的成長進步,嘔心瀝血,功不可沒。老先生自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步入杏林,懸壺濟世。
  • 民間故事:中醫為什麼又稱為「杏林」?
    「杏林」這個別稱跟古時候的名醫董奉有關。董奉醫術超群,跟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三人號稱「建安三神醫」。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一帶,熱心為周圍百姓診病療疾。鄉下的老百姓生活貧困,很多人沒錢買藥治病。杏林中上有百鳥鳴唱,下有群獸嬉遊,成為廬山一景。杏樹長大後,每到秋天,枝頭碩果纍纍,董奉又用杏子換來糧食,用來賑濟周圍的窮苦百姓,每一年中受其恩惠的百姓多達萬人。他的高超醫術和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讚譽和敬仰,後來,為紀念董奉,杏林一詞便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百姓喜歡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妙手」這類的詞語來讚美像董奉這樣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生。
  • 林必忠:杏林「藥王」
    作者 林必忠據西晉陳壽《三國志·吳志》與東晉葛洪《神仙傳》記載:東漢建安年間的中醫名家董奉,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受謝,不受禮,只要求治癒者在他房前栽杏樹作為紀念。重症愈者種五株,輕者一株。人們非常感謝他,送他「譽滿杏林」「杏林春暖」等與杏有關的匾額。這些讚譽之詞成為醫術高明的雅稱。唐代著名醫藥家孫思邈,重視醫德,堪稱典範。在他的醫學巨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千金方》中,對病人「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孫思邈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
  • 除了杏林,中醫還有哪些代名詞呢?
    書生坦白交代,直到拽這篇有文化有內涵的文章,才知道為啥中醫高校到處都有杏花,問度娘確認了,原來杏花是長在杏樹上的呢,而杏樹就是那個杏啊林啊,形容中醫的了!(作一本正經臉)這個杏林是怎麼來的呢?除了杏林,中醫還有哪些代名詞呢?主人公是一個道醫,名叫董奉(我就知道你們不知,加粗標註不謝),字君異,三國時期侯官人(現福建閩縣)。
  • 古醫家為何以「杏林中人」為榮?(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原標題:古醫家為何以「杏林中人」為榮?(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8月12日 第 11 版)「杏林」是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醫技以「杏林聖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道以「杏林養生」為崇。
  • 甘肅三位老中醫榮獲「全國名中醫」稱號
    原標題:甘肅三位老中醫榮獲「全國名中醫」稱號  中國甘肅網7月8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曉芳) 記者7日從蘭大二院獲悉,日前,在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表彰大會上,該院劉寶厚教授被授予「全國名中醫」榮譽稱號。
  • 「杏壇」「杏林」有別
    單喜慶  從教二十五載,昔日的學生送來一副牌匾,上書「杏林名師」,看後不僅啞然。名師與否,不敢自封,但這「杏林」二字,實在是跟我搭不上任何關係,從我的職業來看,讓人恭維一聲「杏壇名師」倒是有可能。  杏林、杏壇一字之差,語源都與杏樹有關,但二者之間意思差別極大,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關聯。
  • 甘肅中醫藥大學:傳承國醫精粹 培養杏林英才
    傳承國醫精粹 培養杏林英才甘肅中醫藥大學成功舉辦甘肅省醫藥衛生人才精準服務平臺推介會暨2018屆畢業生秋季「雙向選擇」洽談會。甘肅中醫藥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考慮到中醫診治經驗、技能的傳授往往要通過醫師的言傳身教和受者細心體悟並結合長期臨床實踐才能掌握,學校安排青年教師進入張士卿、王道坤、吳立文、朱肇和、龍文君等名醫工作室和教學團隊,通過師帶徒的方式,將他們寶貴的教學和臨床經驗傳承下來。培育和提升中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和臨床實踐能力,並經過一代又一代醫學後生的繼承和創新,將祖國醫學發揚光大。
  • 「杏林」「杏壇」路途遠
    「杏林」「杏壇」路途遠 2008年12月02日 15:56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