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蘭(抄襲必究)
龜(龜鱉目)按照主要棲息地的不同,通常可以分為兩類,它們分別是陸龜,以及海龜。對於陸龜,相信很多人都是十分熟悉的,因為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有了「萬年龜」、「縮頭烏龜」等等俗語。一方面感嘆了烏龜的長壽,另一方面也對烏龜特有的「伸縮」功能表示驚奇。
而對於海龜來說,據相關記載,其實早在2億多年前的時候,海龜就出現在地球上了,被稱為有名的「活化石」。在《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中,海龜可追溯的最長壽命可達152年,在動物之中是當之無愧的老壽星。不過,儘管海龜和陸龜都屬於龜類,卻存在著一個十分不一樣的地方:海龜不能伸縮手臂和頭!
龜為什麼有殼?
通常來說,大多數人都會以為龜的殼,只是單純為了保護自己進化來的「外包裝」。但當你查閱了相關資料後就會發現:龜的殼,其實就是它的骨骼、身體的一部分。在自然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中,龜也是在經過了千萬年的生物進化之後,才逐漸形成了龜殼這一生物特質。
據研究人員考究早期龜化石資料的發現來看,龜類的祖先最開始演化成殼狀特徵,其實是為了幫助其在地下挖洞,這些早期原始海龜的目的則是逃離嚴酷的南非生活環境。再後來,隨著肋骨擴大的程度越來越明顯,以及利用挖洞躲避捕食者等原因,它們殼的特徵也隨著時間的遞進而變得越來越明顯。
陸龜縮進殼裡與身體構造特徵有關
只要你稍微細心地觀察陸龜,便會發現陸龜的殼結構其實很寬大(相對於身體比例來說)。一般情況下,在它們頭部的開口處,還會長有一個微微翹起的「帽簷」。比喻形象一點的話,這個結構就有點像工人們在工地幹活時戴的頭盔。但更突破人想像的是,陸龜的殼並沒有連接到頭部的開口處。並且,就連它們的四肢和尾部都會有此帽簷,並同樣存在著未連接的特質。
究其根本原因而言,該結構也是由肋骨和胸骨異化而來。每當遇到危險的時候,這樣的生理結構就能發揮大用處:把頸椎上下彎曲成「S」形,頭一縮就能進入帽簷;短小的四肢以及尾巴一甩,整個身體還能轉個圈圈,一下就能很好隱身,避免被天敵發現、找到致命點。
海龜的身體構造與陸龜有何不同
與陸龜身體結構儼然不同的是,海龜的四肢呈船槳的形狀,主要是為了減少在海水中遊動時受到的阻力,其身體和手臂也是呈現出流線型。當我們觀察海龜身體的時候會發現:在海龜的頭和四肢上部,都存在著「鱗質」的外殼。並且,除了「稜皮龜」之外,其他所有種類的海龜都是有殼的。
在這樣的身體結構下,海龜在海中遊動的時候,其身體構造部分中前肢和後肢充當的功能,就好比是船行駛時的槳和舵。事實上,在海龜和陸龜的所有不同點之中,大多數人最關注的便是海龜的頭為什麼不能縮進龜殼裡。因為,海龜僅能在水平面上向左右一側彎曲,將自己最大程度上藏在背、腹甲之間。
為什麼海龜不能縮進殼裡?
首先,海龜和陸龜生存的環境截然不同,對它們虎視眈眈的掠食者不管始在體型上,還是生活習性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對於生活在陸地上的陸龜而言,它們可以通過將自己的頭縮進殼裡隱藏好自己的真實「身材」。這會讓很多大型的肉食性動物,對擁有堅硬外殼、且看上去沒什麼肉的烏龜喪失興趣。
但是,這對於在海裡生活的海龜來說就不一樣了,海龜必須儘量保持遊動才能避免被天敵盯上。或許很多人都有所不知,對於身處不同年齡階段的海龜(小型海龜、海龜幼體以及成年龜)來說,它們的天敵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小型海龜和海龜幼體的天敵,是意料之中的鯊魚等掠食魚類。
而成年的天敵就會讓不少人都意想不到了,因為它不是鯊魚、而是鵝頸藤壺等寄生生物。成年海龜為了避免被寄生生物黏住自己的外殼、致使身體難以自由移動,甚至導致其最終窒息或死於飢餓,它們不得不儘量保持遊動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避免藤壺幼體在海龜殼上落腳。
而另一方面,無論是對於小型海龜、海龜幼體,還是成年龜來說,它們都得保持遊動、且不能縮進殼裡。因為,當海洋裡生存的那些巨型掠食生物餓起來了的時候,它們可不會管你到底有沒有殼或有多少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生物的進化與其周圍環境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生物從誕生到現在經歷的所有身體構造上的演化,其本質上都只不過是為了讓該物種生存下來而已。
關於海龜,其實存在著許多你意想不到的冷知識:
1、很多時候,海龜的天敵可能並不是鯊魚,而是鵝頸藤壺這樣的寄生物;
2、在所有海龜種類中,只有「稜皮龜」是沒有殼結構的。並且,直到它們發育到性成熟之後,其雄性與雌性體態才開始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化特徵。比如,當雄性海龜性成熟時,其尾巴會變得長而厚,並將自己的生殖器官藏在尾巴底部。
3、海龜長可達1米多,其實,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經常說的「千年王八萬年龜」,其實也是一個不準確的說法。至少,很多海龜的壽命最大也才150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