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龜瀕危連問4個為什麼
一隻困在網中的海龜。本報記者 蘇建強 攝
葉政廷在給海龜注射抗生素。 本報記者 蘇建強 攝
911海龜醫院收容的殘疾海龜。 本報記者 蘇建強 攝
葉政廷和他救助的海龜。 照片由史海濤提供
「如今,海龜成群上岸產卵的美麗景象不復存在。」美籍華人、911國際海龜救助組織(Sea Turtles 911)創始人、海龜醫院院長葉政廷遺憾地說。
海南師範大學教授、國內著名的「龜博士」史海濤痛心地告訴記者,海南已有20多年沒有海龜上岸產卵的消息了。
海洋裡生活著7種海龜,包括綠海龜、玳瑁、稜皮龜、蠵龜、太平洋麗龜、大西洋麗龜和平背海龜。
所有這7種海龜都已被列為瀕危動物,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不要等到海龜像大熊貓一樣珍貴時,人們才想到去保護它,那就來不及了。」葉政廷說。
為什麼?
賣海龜一幕今天仍在上演
愛心人士:看到有人賣海龜,就像看到賣大熊貓一樣驚訝
葉政廷是美籍華人,2005年畢業於醫學專業全美排名第一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葉政廷的媽媽是海南文昌人,他小時候曾在海南生活過一段時間。
2007年,葉政廷回到海南。之前,葉政廷也許沒想到,他的命運會和海龜緊緊聯繫在一起。
「我在三亞的市場裡看到有人在賣海龜,非常驚訝。因為我知道海龜是保護動物,那種感覺就像看到有人在賣大熊貓一樣驚訝。」葉政廷告訴記者,他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撥打911———美國的報警電話。「那時剛回國,只知道美國的報警方式。」葉政廷笑著說,「隨後我就認識到,救助海龜不是靠打電話就能解決的,海龜保護工作需要加緊。」
2008年,他創立了911國際海龜救助組織。
談起為什麼將海龜醫院建在陵水新村港,葉政廷說:「2009年,我看到這裡還有人在賣海龜,於是決定建海龜醫院,這會告訴更多的人,海龜很重要,需要保護。而且這裡有魚排,有適合海龜生存的環境。」
911國際海龜救助組織作為一個非政府組織,資金從哪裡來?「我在美國工作兩年來的積蓄全部投入到救助組織和海龜醫院裡了,但這遠遠不夠。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麗思卡爾頓酒店、海航集團、志願者募捐等,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葉政廷說,他這一幹,就是5年。
讓葉政廷痛心的是,5年前在市場看到的賣海龜一幕,今天仍在上演。
他說,在新村港,海鮮店招牌上還推薦著海龜,而海龜醫院就在港口內的魚排裡。
8月11日,在三亞第一市場一家水產店內,當記者詢問是否有海龜時,老闆答覆有,但海龜不在店裡,「不用預定,要的話10分鐘就給你拿來,2800元一隻。」記者提出要去看看海龜多大時,老闆拒絕了,拿著手機中的海龜視頻告訴記者,這隻海龜有十幾斤,是漁民捕撈上來的,「你要是買,我們可以幫你宰好。」
為什麼?
海龜不再回到島上產卵
專家調查:已有20多年沒有海龜上岸產卵的消息了
有一組數據,可以為葉政廷創立911國際海龜救助組織提供佐證。
1996年,綠海龜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極危;21世紀初,美國杜克大學研究小組發表的海龜調查報告表明,稜皮龜的產卵數量,在過去20年間減少了95%以上,有可能在今後10年-20年內滅絕;從1996年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玳瑁的保護狀態升級為極危……
「海南島已有20多年沒有海龜上岸產卵的消息了。」史海濤不無痛心地說。
史海濤的說法,記者從老漁民口中得到了驗證。
72歲的陵水新村港漁民李英富感受到了海龜數量的銳減。「以前分界洲島就有海龜上岸產卵,陵水附近海域上世紀80年代就只能見到零星幾隻,上世紀90年代之後就沒有了。」李英富說,現在陵水的漁民捕到海龜之後,或是放生,或是拿回家養著。
是什麼阻礙了海龜回到海南島產卵?
海龜對出生地有很高的忠誠度,性成熟後,無論離開多遠,絕大部分海龜會返回原生地產卵繁殖。海龜被捕殺、海龜蛋被挖出,造成海龜家族「後繼無人」;塑膠袋的圍攻、漁網的纏繞、船隻的撞擊讓海龜上岸成了難題;少數海龜僥倖靠近海灘,卻因海岸的過度開發而找不到產卵的場所。「海岸大都是連片開發,密度之高,距海灘之近,非常不符合自然規律。海洋生物幾乎沒有適合生存的場所。」史海濤無奈地說。
「老一輩的漁民幾乎都吃過海龜。殺海龜的時候,把它翻過來,沿著邊,慢慢割開甲殼。」今年77歲的新村港漁民李英慶邊說邊向記者比劃。他告訴記者,後來海龜越來越少,漁民抓到後一般就放生了,期待海龜保佑他們下次出海能滿載而歸。
在新村港漁民老鄭的魚排裡,記者看到了一隻體長七八十釐米的大海龜。這是老鄭2008年出海時意外捕到的。據他介紹,這隻海龜體重將近200斤,每天要吃8斤青菜。記者看到,這隻海龜脖子和前肢下長著拳頭大的肉瘤。老鄭說,海龜醫院的志願者過檢查過,建議做手術摘除肉瘤。
「現在,漁民誤捕到海龜之後一般都會送到海上警務室,由我們送到海龜醫院。」新村港邊防派出所幹事龐福勇說。
為什麼?
多數救助海龜胃裡有塑料
志願者說:海龜根本無法消化這些塑料,最後緩慢而痛苦地死去
早上9時,熊濤就已買好菜和魚,開著運輸船,前往海龜醫院。「每天都要買10斤菜、10斤魚。」熊濤說。
今年20歲的熊濤,卻已經是911國際海龜救助組織的老志願者了。
運輸船在魚排中穿梭,旁邊魚排上的一名婦女正在把剩飯菜倒進海裡,看到記者驚奇的眼神,熊濤無奈地笑笑說,「你沒見過海裡垃圾最多的時候,那可以用噁心來形容。」熊濤說,「碼頭旁邊就有垃圾場,但4年來,我只見過一個人把垃圾扔到垃圾場。看到有人亂扔垃圾,我總有一種無力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
回到海龜醫院,熊濤拿著網兜,開始清理網箱周圍的垃圾。「這些泡沫顆粒和塑膠袋很容易被海龜吃掉,我們救助的大部分海龜胃裡都有垃圾。它們根本無法消化這些塑料,塑料長期堵在腸胃裡,海龜最後緩慢而痛苦地死去。」熊濤說,「但是海裡垃圾太多了,根本清理不完。」
清理完垃圾,熊濤把空心菜餵給綠海龜,把魚餵給玳瑁和太平洋麗龜。
「你看,遊上來了,它們很喜歡曬太陽。」熊濤笑著說。
熾熱的陽光照在海面上,不一會兒就讓人大汗淋漓,海龜醫院幾間屋子簡陋得連電都沒有。熊濤說,海龜醫院需要很多物資———網是4年前的,早已破爛不堪;治療海龜的新設備也買不起……
作為海龜醫院唯一一名專職志願者,熊濤的工作辛苦又孤單。
「既然做了志願者,就無怨無悔。」熊濤告訴記者,最讓他遺憾的一件事,就是2010年,他眼睜睜看到一隻90多斤的海龜被宰殺吃掉。
「海龜快死了,漁民就把它吃掉了。那時他們對海龜醫院還不太了解,沒有把海龜送來救治。我到現在還覺得很可惜,沒有救到它。」熊濤嘆了一口氣。
為什麼?
海龜出現各種殘疾和疾病
業界提出:水質汙染會導致海龜長瘤子,密集漁網或導致海龜截肢
目前,海龜醫院共收治了12隻海龜。其中一隻玳瑁讓人心疼:它背部的殼深深地凹陷下去,由於身體的畸形,它遊泳的姿勢很怪異,尾部總是翹著。
「這隻小海龜2009年就已經來到海龜醫院,是我們收治的第一隻海龜。」葉政廷告訴記者,由於水質汙染和人類的錯誤飼養,有越來越多的海龜出現這種殘疾。海龜醫院已經收治了五六隻這樣的海龜,而這種殘疾的海龜很難達到放生條件,甚至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它的殼變得更加彎曲最終可能擠壓到內臟,奪走它的生命。
旁邊網箱裡的玳瑁,背部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白斑,這是寄生螺留下的痕跡。「經常會有東西寄生在海龜身上,這就需要我們定期給它們清理。」葉政廷說。隨後,他搬起一隻巨大的綠海龜,說:「之前,它的腹甲下方長了很大的瘤子,我們切除了。水質汙染會導致海龜長出各種瘤子。」現在,這隻海龜的腹部還有手術之後的印記。
動手術只是海龜救治的方法之一。有時送來救治的海龜陷入昏迷,呼吸困難,就需要人工輸氧。葉政廷說,給海龜人工輸氧的方法與人類大同小異,就是往海龜嘴裡放一個管子,另一邊接氧氣機,通過管子向海龜體內輸送氧氣,幫助其呼吸。身體虛弱的海龜需要打針,補充葡萄糖、胺基酸等營養液,並向其體內注射維他命。海龜右側脖子與肩膀交界處的肉比較軟,醫護人員就在這個位置扎針。而因為汙染而造成的身體腐爛,除了要對患處進行消毒外,還要用藥膏塗抹。「有的藥品中國沒有,我們就需要從國外購買。」葉政廷說。
網箱裡,一隻玳瑁少了左前肢,還有一隻玳瑁缺了左後肢,它們是海龜醫院的常住「病號」。「密集的漁網很容易纏住它們,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肢體就會發炎或者壞死,不得不截肢。」葉政廷痛惜地說,缺失了前肢的雄海龜無法勾住並固定雌海龜的背部,導致它無法繁殖後代。
剛來海龜醫院幫忙的還有美國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博士Joyce。葉政廷向記者介紹說,美國有一種技術,可以給海龜安裝假肢,他希望通過這種技術,能夠給這些海龜回歸大海的機會。
葉政廷指著一隻已經康復的綠海龜說,這隻海龜已經達到放生條件,「但是我們缺少一個可以安裝在它身上的GPS衛星定位裝置。」藉助GPS裝置,放生海龜的行蹤將一目了然,而晶片加上衛星服務費,需要3萬元。目前,只有兩隻放生的海龜帶有GPS晶片,GPS晶片是愛心企業贊助的,去年3月回歸大海的雌性綠海龜「星藍」就是其中之一。
衛星監測顯示,「星藍」已經遊到了靠近菲律賓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