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問西東》沒有講完的西南聯大

2020-12-14 書蟲時光

最近

你的朋友圈是否被《無問西東》刷屏了

這部被雪藏六年的國產電影

講述了四個年代的故事

上世紀二十年代、抗戰期間、上世紀六十年代和當下

其中關於西南聯大的段落

尤其是結尾「七分鐘讀懂中國風骨」的彩蛋

讓不少人再次懷念起那個大師雲集的特殊時代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西

  西南聯合大學(1937~1946),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併而成,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但如果要選出中國歷史上的「世界一流」大學,沒有疑義的也許只有西南聯大。

【校長】: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

【教授】: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梁思成,金嶽霖,王力,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錢穆,錢鍾書,錢端升、吳大猷,周培源,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趙九章,林徽因,吳晗,吳宓,卞之琳,馮至,劉文典,穆旦……

聯大師生擔任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9年)2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其中有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汪曾祺筆下的西南聯大

汪曾祺 | 西南聯大的中文系

  西南聯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華的,有北大的。應該也有南開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開的,我記不起來了,清華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麼不同,我實在看不出來。聯大的系主任是輪流做莊。朱自清先生當過一段系主任。擔任系主任時間較長的,是羅常培先生。學生背後都叫他「羅長官」。羅先生赴美講學,聞一多先生代理過一個時期。在他們「當政」期間,中文系還是那個老樣子,他們都沒有一套「施政綱領」。事實上當時的系主任「為官清簡」,近於無為而治。中文系的學風和別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開放。當時沒有「開放」這個詞,但有這個事實。中文系似乎比別的系更自由。工學院的機械製圖總要按期交卷,並且要嚴格評分的;理學院要做實驗,數據不能馬虎。中文系就沒有這一套。記得我在皮名舉先生的「西洋通史」課上交了一張規定的馬其頓國的地圖,皮先生閱後,批了兩行字:「閣下之地圖美術價值甚高,科學價值全無。」似乎這樣也可以了。總而言之,中文系的學生更為隨便,中文系體現的「北大」精神更為充分。

  如果說西南聯大中文系有一點什麼「派」,那就只能說是「京派」。西南聯大有一本《大一國文》,是各系共同必修。這本書編得很有傾向性。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選了《論語》,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超功利的生活態度,接近莊子思想的率性自然的儒家思想對聯大學生有相當深廣的潛在影響。還有一篇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一般中學生都讀過一點李清照的詞,不知道她能寫這樣感情深摯、揮灑自如的散文。這篇散文對聯大文風是有影響的。語體文部分,魯迅的選的是《示眾》。選一篇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是意料中事。選了丁西林的《一隻馬蜂》,就有點特別。更特別的是選了林徽因的《窗子以外》。這一本《大一國文》可以說是一本「京派國文」。嚴家炎先生編中國流派文學史,把我算作最後一個「京派」,這大概跟我讀過聯大有關,甚至是和這本《大一國文》有點關係。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這本書現在大概是很難找到了。如果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

  「京派」並沒有人老掛在嘴上。聯大教授的「派性」不強。唐蘭先生講甲骨文,講王觀堂(國維)、董彥堂(董作賓),也講郭鼎堂(沫若),——他講到郭沫若時總是叫他「郭沫(讀如妹)若」。聞一多先生講(寫)過「擂鼓的詩人」,是大家都知道的。

  聯大教授講課從來無人幹涉,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怎麼講就怎麼講。劉文典先生講了一年莊子,我只記住開頭一句:「《莊子》嘿,我是不懂的嘍,也沒有人懂。」他講課是東拉西扯,有時扯到和莊子毫不相干的事。倒是有些罵人的話,留給我的印象頗深。他說有些搞校勘的人,只會說甲本作某,乙本作某,——「到底應該作什麼?」罵有些註解家,只會說甲如何說,乙如何說:「你怎麼說?」他還批評有些教授,自己拿了一個有註解的本子,發給學生的是白文,「你把註解發給學生!要不,你也拿一本白文!」他的這些意見,我以為是對的。他講了一學期《文選》,只講了半篇木玄虛的《海賦》。好幾堂課大講「擬聲法」。他在黑板上寫了一個挺長的法國字,舉了好些外國例子。曾見過幾篇老同學的回憶文章,說聞一多先生講楚辭,一開頭總是「痛飲酒熟讀《離騷》,方稱名士」。有人問我,「是不是這樣?」是這樣。他上課,抽菸。上他的課的學生,也抽。他講唐詩,不蹈襲前人一語。講晚唐詩和後期印象派的畫一起講,特別講到「點畫派」。中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講唐詩的,聞先生當為第一人。他講《古代神話與傳說》非常「叫座」。上課時連工學院的同學都穿過昆明城,從拓東路趕來聽。那真是「滿坑滿谷」,昆中北院大教室裡裡外外都是人。聞先生把自己在整張毛邊紙上手繪的伏羲女媧圖釘在黑板上,把相當繁瑣的考證,講得有聲有色,非常吸引人。還有一堂「叫座」的課是羅庸(膺中)先生講杜詩。羅先生上課,不帶片紙。不但杜詩能背寫在黑板上,連仇注都背出來。唐蘭(立庵)先生講課是另一種風格。他是教古文學的,有一年忽然開了一門「詞選」,不知道是沒有人教,還是他自己感興趣。他講「詞選」主要講《花間集》(他自己一度也填詞,極豔)。他講詞的方法是:不講。有時只是用無錫腔調念(實是吟唱)一遍:「『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好!真好!」這首詞就pass了。沈從文先生在聯大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中國小說史」,沈先生怎樣教課,我已寫了一篇《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發表在《人民文學》上,茲不贅。他講創作的精義,只有一句「貼到人物來寫」。聽他的課需要舉一隅而三隅反,否則就會覺得「不知所云」。

  聯大教授之間,一般是不互論長短的。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但有時放言月旦,也無所謂。比如唐立庵先生有一次在辦公室當著一些講師助教,就評論過兩位教授,說一個「集穿鑿附會之大成」、一個「集羅唆之大成」。他不考慮有人會去「傳小話」,也沒有考慮這兩位教授會因此而發脾氣。

  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對學生的要求是不嚴格的。除了一些基礎課,如文字學(陳夢家先生授)、聲韻學(羅常培先生授)要按時聽課,其餘的,都較隨便。比較嚴一點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宋詩」。他一首一首地講,要求學生記筆記,背,還要定期考試,小考,大考。有些課,也有考試,考試也就是那麼回事。一般都只是學期終了,交一篇讀書報告。聯大中文系讀書報告不重抄書,而重有無獨創性的見解。有的可以說是怪論。有一個同學交了一篇關於李賀的報告給聞先生,說別人的詩都是在白底子上畫畫,李賀的詩是在黑底子上畫畫,所以顏色特別濃烈,大為聞先生激賞。有一個同學在楊振聲先生教的「漢魏六朝詩選」課上,就「車輪生四角」這樣的合乎情悖乎理的想像寫了一篇很短的報告《方車輪》。就憑這份報告,在期終考試時,楊先生宣布該生可以免考。

  聯大教授大都很愛才。羅常培先生說過,他喜歡兩種學生:一種,刻苦治學;一種,有才。他介紹一個學生到聯大先修班去教書,叫學生拿了他的親筆介紹信去找先修班主任李繼侗先生。介紹信上寫的是「……該生素具創作夙慧。……」一個同學根據另一個同學的一句新詩(題一張抽象派的畫的)「願殿堂毀塌於建成之先」填了一首詞,作為「詩法」課的練習交給王了一先生,王先生的評語是:「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處不須論。」具有「夙慧」,有「仙骨」,這種對於學生過甚其辭的評價,恐怕是不會出之於今天的大學教授的筆下的。

  我在西南聯大是一個不用功的學生,常不上課,但是亂七八糟看了不少書。有一個時期每天晚上到系圖書館去看書。有時只我一個人。中文系在新校舍的西北角,牆外是墳地,非常安靜。在系裡看書不用經過什麼借書手續,架上的書可以隨便抽下一本來看。而且可抽菸。有一天,我聽到牆外有一派細樂的聲音。半夜裡怎麼會有樂聲,在墳地裡?我確實是聽見的,不是錯覺。

  我要不是讀了西南聯大,也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作家。我也許會成為一個畫家。如果考不取聯大,我準備考當時也在昆明的國立藝專。

一九八八年

《西南聯大國文課》

除了汪曾祺,這些關於西南聯大的書也值得一讀。

先生篇

《三松堂自序》

作者:馮友蘭

馮友蘭先生在這部自序裡,把自己恢宏的一生分為社會、哲學、大學和展望四個章節,按照時間的順序,起自1890年代,迄予1980年代,憶往事,述舊聞,懷古人,望來者,我們讀到的,不僅僅是哲學家的回憶錄,而是中國近代發展史上有關人文思想史的演進。

《西行日記》

作者:浦江清

《西行日記》主要記錄了浦江清先生在抗日戰爭期間,1942年—1943年,千裡迢迢,歷盡艱險,從上海遠赴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的經過。它是一本難得的好書。雖是日記,卻比小說更耐讀。雖非史書,卻為後人研究中國現代教育史、學術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史料。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記》

作者:錢穆

本書由《八十憶雙親》和《師友雜憶》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可見錢穆先生幼年所受之教育,後一部分廣泛記錄了錢穆先生一生之師友交誼。情致款款,令人慨嘆。胡適、湯用彤、孟森、顧頡剛、陳寅恪等現代著名學人,許多鮮為人知的軼事趣聞,此書亦多有展現。

學生篇

《上學記》

作者:何兆武

本書濃縮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它敘述的儘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間何兆武教授學生時期的陳年往事,卻蘊含著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對整個20世紀歷史的反思,對我們重新認識過往、觀察現在以及展望未來都有著重要的啟迪。

《讀史閱世六十年》

作者:何炳棣

本書是何炳棣的回憶親撰,內中並附有私人信札和學術評估密件,詳述過去60多年「讀史閱世」的心得體會。何炳棣半個多世紀的親見親聞,彌足珍貴。閱讀這本書,不僅可吸收他生平積累的治史心得,更可從何炳棣艱忍自強的性格和天生異稟的記憶力——特別有關三四十年代清華和西南聯大的師友和校風——重新體會中國過去百年的風雲變幻。

《讀書教學四十年》

作者:楊振寧

本書並非一部自傳,但輯錄的文章、演講和圖片生動地勾勒出楊振寧教授數十年人生歷程的軌跡。書中各篇文字,既憶述往事,談論學術,又抒發情愫,感懷國事,從中不僅可以窺見楊教授生平治學執教的經驗和風格,且能強烈感受到他對中國所懷有的深厚感情。閃爍在本書字裡行間的他的思想、品格和風範,亦將有助於新一代莘莘學子領悟如何去探索科學、追求人生。

不能不讀篇

《聯大八年》

作者:西南聯大《除夕副刊》主編

本書文字樸實,內容豐富,主要由「歷史回顧」、「聯大生活」、「聯大教授」三部分組成。「歷史回顧」介紹了聯大校史上一系列比較重大的事件,如倒孔運動、五四紀念活動、壁報活動、文藝活動、「一二·一」運動及民主運動等;衣食住行之類「片斷的回憶」,還有助教、兼差、從軍、譯訓、社團等各種生活實錄;「聯大教授」前三篇文章講述了聞一多先生的事跡,《教授介紹》一文由學生寫老師,刻畫出聯大教授在學生心目中的真實形象,讀來別有風味。

《南渡記》

作者:宗璞

《南渡記》是宗璞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第一卷,出版於1988年,是長篇小說四部曲《野葫蘆引》的第一部。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的生活為背景,生動地寫出了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未央歌》

作者:鹿橋

《未央歌》以抗戰時期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雲南和昆明的風光為小說背景,描寫了一群天真年輕的大學生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裡,在平靜純潔的象牙塔內,有愛有怨、有笑有淚的一段屬於青春和校園的愛情故事。書中關於友誼的描述、愛情的鋪陳,以及對校園精神的探討,表現了一代年輕學子對真善美的追求與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本書1945年完成,直到1967年在臺灣由商務印書館發行,立刻引起轟動,成為新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

相關焦點

  • 《無問西東》沒有告訴你的西南聯大——世上再無這樣的中文系
    被雪藏六年的國產電影《無問西東》近期熱映,電影本身爭議頗大,但其中關於西南聯大的段落,尤其是結尾的彩蛋涉及部分著名知識分子,讓不少人再次懷念起那個大師雲集的特殊時代。西南聯大中文系西南聯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華的,有北大的。應該也有南開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開的,我記不起來了,清華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麼不同,我實在看不出來。
  • 《無問西東》裡西南聯大的「長沙歲月」
    長沙晚報記者 寧莎鷗   電影《無問西東》正在熱映,影片以四段不同時空的經歷、多位清華學子的人生展示了清華大學的百年歷史。抗日戰爭時期,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南遷入昆明,建立了西南聯大,影片用大量篇幅描述了這段經歷。其實,西南聯大與長沙頗有淵源,其前身便是成立於長沙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 聞一多與西南聯大的有什麼故事
    去年一部由章子怡、黃小明、陳楚生、王力宏等主演,祖峰、吳剛、米雪等客串的影片《無問西東》讓西南聯大的歷史走進人們的視線。百度上介紹:鍋裡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大學。1937年7月7日。
  • 《無問西東》——被嚴重低估的佳作,時間會證明一切
    作為紀念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電影,《無問西東》早在2012年就宣布殺青,時隔5年之後才與我們見面。《無問西東》是李芳芳的第二部電影長片,比起她的第一部電影《80後》,《無問西東》雖然也是在講青春,但更醇厚深沉,也更餘味悠長。《無問西東》主要講述了三個時空的故事:當下北京、上世紀60年代的北京、西南聯大時期。
  • 《無問西東》火了,看西南聯大最後一位翻譯家給我們留下什麼?
    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把自己交給繁忙得到的是踏實卻不是真實無問西東,只問自由,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敢勇,無問西東。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什麼是真實做什麼和誰在一起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 《無問西東》:永遠的西南聯大,永遠的校長梅貽琦
    電影《無問西東》上映後,有一篇文章很火——《看了<無問西東>我才明白,高曉松為什麼要罵清華學生》。  文章說,有一季《奇葩說》,來了一個清華的博士生,他叫梁值。  他問三位評委:我該找一個什麼樣的工作?  這句話,令高曉松怒了。
  • 《無問西東》拍完六年後才在國內院線上映,看完就懂為啥要這麼久
    《無問西東》終於在國內院線上映,對於期待這部電影的朋友來說,真是一個漫長的等待,看到網上貼吧裡有一條關於《無問西東》的帖子,有點意思,跟大夥講講,帖子的標題大致是《無問西東》已經剪輯好了,但是遇到一些事情。
  • 無問西東 | 西南聯大,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被雪藏六年的國產電影《無問西東》近期熱映,電影本身爭議頗大,但其中關於西南聯大的段落,尤其是結尾的彩蛋所涉部分著名知識分子,讓不少人再次懷念起那個大師雲集的特殊時代。胡適需要略作說明的是這個群體並無組織、綱領,也沒有多少聯繫,用群體概括是在抽象的意義上注意到他們價值觀的一致性。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說起中國教育,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 有關西南聯大的傳奇,可以看看這份書單
    向坤你的朋友圈裡,誰看《無問西東》看哭了?四代人,四個故事,《無問西東》穿越了一個世紀,交相呼應。從清華學堂、到西南聯合大學、再到清華大學,高等學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時代之光、希望之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問西東》與其說是一部清華校慶宣傳片,不如說是在講大學精神的傳承。一個大學、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最寶貴的財富,莫過於獨立、自由的精神。近些年,有關西南聯大的書籍成為出版界的熱點題材之一。學者謝泳曾這樣評論這股西南聯大出版熱:「近十多年來,西南聯大由歷史研究而變為現實熱點,因為真實的現實生活和遙遠的歷史產生了感應,這是時代造成的契機。
  • 無問西東,不談南北
    兩天後即將上映的電影《無問西東》,就屬於這種類型。 目前這個片子正在全國各地做提前觀影和點映。王菲唱的主題曲剛剛發布,大家都在聽。我在外地過冬,片子還沒看,但一定會去看。 而這部《無問西東》,和《芳華》一樣,在商業的敘述背後,其實提點著每一個觀影的人,應該沒事去關注一下電影之後的某些背景。 它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厚重的歷史真相。 如果說《芳華》背後的那場戰爭,展現的是「武功」。那《無問西東》,從目前的線索看,講的就是「文治」。
  • 無問西東,只問自由——讀汪曾祺《西南聯大中文系》
    汪曾祺老先生在1988年寫過一篇文章《西南聯大中文系》。今天再次讀來,仍覺得這才是中文系該有的樣子。中文系該有怎樣的樣子?就有糖之感言:第一,無為而治。第二,獨創性的見解。第三,超然的精神追求。汪曾祺說:這種超越功力的生活態度,反而他們這群當時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依舊有豐滿的精神,有篇文章不是說過嗎,西南聯大的一個學生居然在日軍轟炸昆明時,依舊在圖書館裡攪拌著自己的冰糖銀耳粥。真難以想像,這是一種怎樣的氣定神閒。
  • 《西南聯大》:那個時代的風骨
    去年年初看了電影《無問西東》的小夥伴一定對西南聯大不會陌生吧,電影中的學校原型就是西南聯大——遠離了政治中心而開設在邊遠的昆明。「西南聯大,心嚮往之。」它的存在本身,就足夠成為一代人的精神滋養。西南聯大的西徵之路令人感懷,數百師生從長沙啟程,過湘西渡沅江穿貴州翻滇東,徒步近萬裡。西北聯大也同樣,雖然直線距離相對近一點,但橫亙在一群年輕人面前的,是雪擁藍關馬不前的三千米秦嶺。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也愁攀援啊!
  • 無問西東片尾彩蛋人物一一介紹 梁啓超聞一多朱自清赫然在列
    正在熱映的電影《無問西東》的片尾有「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彩蛋,片中那些沒有多少鏡頭的歷史名人都在片尾中一一介紹!下面不妨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這些歷史名人都有誰吧!   據了解,《無問西東》的片尾有彩蛋!但究竟是怎樣的片尾,讓大家久久不願離去,「史上含金量最高」彩蛋,等你來看。影片意外的好看。一定不要錯過彩蛋!
  • 《無問西東》裡的西南聯大是一所什麼學校?
    這就是電影《無問西東》裡的場景,其事實的確也是如此。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在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裡頑強地生存著,不但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以極大的熱忱克服一切困難求知解惑。在破碎的國家山河中獨佔一片天地,獨寫一片絢爛。豈今為止,仍被譽為中國大學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 無問西東拍攝地是什麼地方 取景學校真實還原歷史
    電影《無問西東》上映以來話題不斷,該劇由章子怡、黃曉明等主演,很多觀眾好奇電影《無問西東》拍攝地是什麼地方,影片取景的學校有哪些?下面一起看看相關介紹!    《無問西東》描寫了4代不同的清華學子的選擇,其中最特殊的一段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那時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以及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顯然,西南聯大的史料也是中國抗戰史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日,澎湃新聞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聯合組成「記錄中國」報導團隊,奔赴雲南蒙自、昆明,湖南長沙,北京,天津等地,考察和尋訪抗戰遺蹟和人物。澎湃新聞今天刊發的文章重點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三所歷史完全不同的大學能夠合作無間,並長達八年之久。
  • 無問西東講的是什麼 故事背景時間跨度曝光布局如此之大
    電影《無問西東》即將上映備受關注,很多網友在看電影劇照的時候很不理解,怎麼有現代裝又有民國年代的服裝呢?令人好奇的是《無問西東》講的是什麼故事?歷史背景曝光,一起來了解下吧。   每一款服飾著裝的演變,都彰顯著相應時代的印記。
  • 《無問西東》對清華傳統的片面呈現——兼論民國精神的失敗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杜建國】講述清華大學百年歷史的電影《無問西東》裡,清華(兼西南聯大)學生、「三代五將」出身的世家子弟「沈光耀」在抗戰中投筆從戎、加入國軍空軍並駕機與日艦同歸於盡的故事,令無數人感動不已。影片也試圖通過塑造沈光耀這一集高富帥、清華學子、空軍英雄於一身的形象,來改變公眾對民國上層精英的認識。
  • 無問西東各個人物原型事跡詳細介紹 片尾彩蛋竟出現了他們
    電影《無問西東》上映以來票房口碑雙豐收,影片由章子怡、張震、黃曉明、王力宏等主演,觀眾想知道電影《無問西東》各個人物原型分別是誰,真實事跡是怎樣的?下面一起看看相關介紹!也有觀眾盛讚,在時下質量參差不齊的國產電影市場,如此頗具情懷的電影簡直是「清流之作」。   「讓人看到了充滿知識分子上下求索的內省精神與人文氣質。」也有觀眾認為這篇「命題作文」答得精彩:「代代傳承的大學精神,奮鬥、理想、氣節……正是有了這些品質,才讓清華大學如此璀璨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