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你的朋友圈是否被《無問西東》刷屏了
這部被雪藏六年的國產電影
講述了四個年代的故事
上世紀二十年代、抗戰期間、上世紀六十年代和當下
其中關於西南聯大的段落
尤其是結尾「七分鐘讀懂中國風骨」的彩蛋
讓不少人再次懷念起那個大師雲集的特殊時代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西
南
聯
大
西南聯合大學(1937~1946),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併而成,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但如果要選出中國歷史上的「世界一流」大學,沒有疑義的也許只有西南聯大。
【校長】: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
【教授】: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梁思成,金嶽霖,王力,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錢穆,錢鍾書,錢端升、吳大猷,周培源,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趙九章,林徽因,吳晗,吳宓,卞之琳,馮至,劉文典,穆旦……
聯大師生擔任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9年)2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其中有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汪曾祺筆下的西南聯大
汪曾祺 | 西南聯大的中文系
西南聯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華的,有北大的。應該也有南開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開的,我記不起來了,清華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麼不同,我實在看不出來。聯大的系主任是輪流做莊。朱自清先生當過一段系主任。擔任系主任時間較長的,是羅常培先生。學生背後都叫他「羅長官」。羅先生赴美講學,聞一多先生代理過一個時期。在他們「當政」期間,中文系還是那個老樣子,他們都沒有一套「施政綱領」。事實上當時的系主任「為官清簡」,近於無為而治。中文系的學風和別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開放。當時沒有「開放」這個詞,但有這個事實。中文系似乎比別的系更自由。工學院的機械製圖總要按期交卷,並且要嚴格評分的;理學院要做實驗,數據不能馬虎。中文系就沒有這一套。記得我在皮名舉先生的「西洋通史」課上交了一張規定的馬其頓國的地圖,皮先生閱後,批了兩行字:「閣下之地圖美術價值甚高,科學價值全無。」似乎這樣也可以了。總而言之,中文系的學生更為隨便,中文系體現的「北大」精神更為充分。
如果說西南聯大中文系有一點什麼「派」,那就只能說是「京派」。西南聯大有一本《大一國文》,是各系共同必修。這本書編得很有傾向性。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選了《論語》,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超功利的生活態度,接近莊子思想的率性自然的儒家思想對聯大學生有相當深廣的潛在影響。還有一篇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一般中學生都讀過一點李清照的詞,不知道她能寫這樣感情深摯、揮灑自如的散文。這篇散文對聯大文風是有影響的。語體文部分,魯迅的選的是《示眾》。選一篇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是意料中事。選了丁西林的《一隻馬蜂》,就有點特別。更特別的是選了林徽因的《窗子以外》。這一本《大一國文》可以說是一本「京派國文」。嚴家炎先生編中國流派文學史,把我算作最後一個「京派」,這大概跟我讀過聯大有關,甚至是和這本《大一國文》有點關係。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這本書現在大概是很難找到了。如果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
「京派」並沒有人老掛在嘴上。聯大教授的「派性」不強。唐蘭先生講甲骨文,講王觀堂(國維)、董彥堂(董作賓),也講郭鼎堂(沫若),——他講到郭沫若時總是叫他「郭沫(讀如妹)若」。聞一多先生講(寫)過「擂鼓的詩人」,是大家都知道的。
聯大教授講課從來無人幹涉,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怎麼講就怎麼講。劉文典先生講了一年莊子,我只記住開頭一句:「《莊子》嘿,我是不懂的嘍,也沒有人懂。」他講課是東拉西扯,有時扯到和莊子毫不相干的事。倒是有些罵人的話,留給我的印象頗深。他說有些搞校勘的人,只會說甲本作某,乙本作某,——「到底應該作什麼?」罵有些註解家,只會說甲如何說,乙如何說:「你怎麼說?」他還批評有些教授,自己拿了一個有註解的本子,發給學生的是白文,「你把註解發給學生!要不,你也拿一本白文!」他的這些意見,我以為是對的。他講了一學期《文選》,只講了半篇木玄虛的《海賦》。好幾堂課大講「擬聲法」。他在黑板上寫了一個挺長的法國字,舉了好些外國例子。曾見過幾篇老同學的回憶文章,說聞一多先生講楚辭,一開頭總是「痛飲酒熟讀《離騷》,方稱名士」。有人問我,「是不是這樣?」是這樣。他上課,抽菸。上他的課的學生,也抽。他講唐詩,不蹈襲前人一語。講晚唐詩和後期印象派的畫一起講,特別講到「點畫派」。中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講唐詩的,聞先生當為第一人。他講《古代神話與傳說》非常「叫座」。上課時連工學院的同學都穿過昆明城,從拓東路趕來聽。那真是「滿坑滿谷」,昆中北院大教室裡裡外外都是人。聞先生把自己在整張毛邊紙上手繪的伏羲女媧圖釘在黑板上,把相當繁瑣的考證,講得有聲有色,非常吸引人。還有一堂「叫座」的課是羅庸(膺中)先生講杜詩。羅先生上課,不帶片紙。不但杜詩能背寫在黑板上,連仇注都背出來。唐蘭(立庵)先生講課是另一種風格。他是教古文學的,有一年忽然開了一門「詞選」,不知道是沒有人教,還是他自己感興趣。他講「詞選」主要講《花間集》(他自己一度也填詞,極豔)。他講詞的方法是:不講。有時只是用無錫腔調念(實是吟唱)一遍:「『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好!真好!」這首詞就pass了。沈從文先生在聯大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中國小說史」,沈先生怎樣教課,我已寫了一篇《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發表在《人民文學》上,茲不贅。他講創作的精義,只有一句「貼到人物來寫」。聽他的課需要舉一隅而三隅反,否則就會覺得「不知所云」。
聯大教授之間,一般是不互論長短的。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但有時放言月旦,也無所謂。比如唐立庵先生有一次在辦公室當著一些講師助教,就評論過兩位教授,說一個「集穿鑿附會之大成」、一個「集羅唆之大成」。他不考慮有人會去「傳小話」,也沒有考慮這兩位教授會因此而發脾氣。
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對學生的要求是不嚴格的。除了一些基礎課,如文字學(陳夢家先生授)、聲韻學(羅常培先生授)要按時聽課,其餘的,都較隨便。比較嚴一點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宋詩」。他一首一首地講,要求學生記筆記,背,還要定期考試,小考,大考。有些課,也有考試,考試也就是那麼回事。一般都只是學期終了,交一篇讀書報告。聯大中文系讀書報告不重抄書,而重有無獨創性的見解。有的可以說是怪論。有一個同學交了一篇關於李賀的報告給聞先生,說別人的詩都是在白底子上畫畫,李賀的詩是在黑底子上畫畫,所以顏色特別濃烈,大為聞先生激賞。有一個同學在楊振聲先生教的「漢魏六朝詩選」課上,就「車輪生四角」這樣的合乎情悖乎理的想像寫了一篇很短的報告《方車輪》。就憑這份報告,在期終考試時,楊先生宣布該生可以免考。
聯大教授大都很愛才。羅常培先生說過,他喜歡兩種學生:一種,刻苦治學;一種,有才。他介紹一個學生到聯大先修班去教書,叫學生拿了他的親筆介紹信去找先修班主任李繼侗先生。介紹信上寫的是「……該生素具創作夙慧。……」一個同學根據另一個同學的一句新詩(題一張抽象派的畫的)「願殿堂毀塌於建成之先」填了一首詞,作為「詩法」課的練習交給王了一先生,王先生的評語是:「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處不須論。」具有「夙慧」,有「仙骨」,這種對於學生過甚其辭的評價,恐怕是不會出之於今天的大學教授的筆下的。
我在西南聯大是一個不用功的學生,常不上課,但是亂七八糟看了不少書。有一個時期每天晚上到系圖書館去看書。有時只我一個人。中文系在新校舍的西北角,牆外是墳地,非常安靜。在系裡看書不用經過什麼借書手續,架上的書可以隨便抽下一本來看。而且可抽菸。有一天,我聽到牆外有一派細樂的聲音。半夜裡怎麼會有樂聲,在墳地裡?我確實是聽見的,不是錯覺。
我要不是讀了西南聯大,也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作家。我也許會成為一個畫家。如果考不取聯大,我準備考當時也在昆明的國立藝專。
一九八八年
《西南聯大國文課》
除了汪曾祺,這些關於西南聯大的書也值得一讀。
先生篇
《三松堂自序》
作者:馮友蘭
馮友蘭先生在這部自序裡,把自己恢宏的一生分為社會、哲學、大學和展望四個章節,按照時間的順序,起自1890年代,迄予1980年代,憶往事,述舊聞,懷古人,望來者,我們讀到的,不僅僅是哲學家的回憶錄,而是中國近代發展史上有關人文思想史的演進。
《西行日記》
作者:浦江清
《西行日記》主要記錄了浦江清先生在抗日戰爭期間,1942年—1943年,千裡迢迢,歷盡艱險,從上海遠赴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的經過。它是一本難得的好書。雖是日記,卻比小說更耐讀。雖非史書,卻為後人研究中國現代教育史、學術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史料。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記》
作者:錢穆
本書由《八十憶雙親》和《師友雜憶》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可見錢穆先生幼年所受之教育,後一部分廣泛記錄了錢穆先生一生之師友交誼。情致款款,令人慨嘆。胡適、湯用彤、孟森、顧頡剛、陳寅恪等現代著名學人,許多鮮為人知的軼事趣聞,此書亦多有展現。
學生篇
《上學記》
作者:何兆武
本書濃縮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它敘述的儘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間何兆武教授學生時期的陳年往事,卻蘊含著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對整個20世紀歷史的反思,對我們重新認識過往、觀察現在以及展望未來都有著重要的啟迪。
《讀史閱世六十年》
作者:何炳棣
本書是何炳棣的回憶親撰,內中並附有私人信札和學術評估密件,詳述過去60多年「讀史閱世」的心得體會。何炳棣半個多世紀的親見親聞,彌足珍貴。閱讀這本書,不僅可吸收他生平積累的治史心得,更可從何炳棣艱忍自強的性格和天生異稟的記憶力——特別有關三四十年代清華和西南聯大的師友和校風——重新體會中國過去百年的風雲變幻。
《讀書教學四十年》
作者:楊振寧
本書並非一部自傳,但輯錄的文章、演講和圖片生動地勾勒出楊振寧教授數十年人生歷程的軌跡。書中各篇文字,既憶述往事,談論學術,又抒發情愫,感懷國事,從中不僅可以窺見楊教授生平治學執教的經驗和風格,且能強烈感受到他對中國所懷有的深厚感情。閃爍在本書字裡行間的他的思想、品格和風範,亦將有助於新一代莘莘學子領悟如何去探索科學、追求人生。
不能不讀篇
《聯大八年》
作者:西南聯大《除夕副刊》主編
本書文字樸實,內容豐富,主要由「歷史回顧」、「聯大生活」、「聯大教授」三部分組成。「歷史回顧」介紹了聯大校史上一系列比較重大的事件,如倒孔運動、五四紀念活動、壁報活動、文藝活動、「一二·一」運動及民主運動等;衣食住行之類「片斷的回憶」,還有助教、兼差、從軍、譯訓、社團等各種生活實錄;「聯大教授」前三篇文章講述了聞一多先生的事跡,《教授介紹》一文由學生寫老師,刻畫出聯大教授在學生心目中的真實形象,讀來別有風味。
《南渡記》
作者:宗璞
《南渡記》是宗璞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第一卷,出版於1988年,是長篇小說四部曲《野葫蘆引》的第一部。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的生活為背景,生動地寫出了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未央歌》
作者:鹿橋
《未央歌》以抗戰時期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雲南和昆明的風光為小說背景,描寫了一群天真年輕的大學生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裡,在平靜純潔的象牙塔內,有愛有怨、有笑有淚的一段屬於青春和校園的愛情故事。書中關於友誼的描述、愛情的鋪陳,以及對校園精神的探討,表現了一代年輕學子對真善美的追求與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本書1945年完成,直到1967年在臺灣由商務印書館發行,立刻引起轟動,成為新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