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去殖民、民族國家、冷戰及東南亞威權主義的崛起

2020-12-11 澎湃新聞

2019年11月4日,荷蘭萊頓大學特聘教授、皇家東南亞加勒比研究所(KITLV)主任Henk Schulte Nordholt到北京大學進行訪問,並舉辦了「去殖民、民族國家、冷戰及東南亞威權主義的崛起(Shining Future, Imminent Dangers: Decolonization, Nation-States, Cold War and the Rise of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Southeast Asia,1940-1980)」主題講座。講座是由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與外國語學院合辦的「新芽沙龍」東南亞名家系列的第一講,吸引了來自北大各院系、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國內外師生到場聆聽。講座由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饒兆斌參與評議,由東南亞系助理教授謝侃侃主持。

海報設計:陳佳

本次講座基於Nordholt教授近期的研究成果,探討了1940-1980年間,東南亞民族國家興起和國族構建過程中的經歷的一次次衝擊,以及冷戰在其間發揮的作用。

Nordholt教授首先從最基本的東南亞的版圖談起,他指出,東南亞理應作為一個整體研究。但遺憾的是,學者們受制於各自所學語言,常常只專注於自己的對象國。我們應該跳脫出這一傳統的限制,建立一個更為廣闊的知識框架。

講座主體部分由東南亞國家的去殖民進程切入。二戰結束後,東南亞各國紛紛宣布獨立,但從1946年菲律賓建國到2002年東帝汶脫離印尼成為獨立國家的半個多世紀裡,該地區經歷了坎坷而漫長的去殖民化過程。泰國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一個名義上未受任何西方列強殖民的國家,但同樣深受殖民影響。在英、法兩國的壓力下,泰國在領土、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讓步。

Nordholt教授認為,雖然東南亞各地實現獨立的方式各異,但存在幾個共同點,即(1)日本佔領發揮了重要影響;(2)大多數國家通過「協議」獲得獨立;(3)新興民族國家基本承襲了前殖民地的領土與邊界:

首先,日本推行的「南進政策」及二戰中後期(1942-1945)對東南亞的佔領促使其在該地區的勢力得到了全面擴張,加速了歐洲殖民統治在東南亞的覆滅。其次,除印度尼西亞和東帝汶外,緬甸、寮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等國均是通過與前殖民宗主國談判,通過協議取得獨立的。此類談判往往歷時數年,雖然各國最終都可以獲得名義上的獨立,但在談判中卻沒有太多主動權,協議在很大程度上依舊維護了前殖民宗主國的利益。

最後,東南亞的新興民族國家幾乎完全沿用了殖民宗主國在20世紀初劃定的地理邊界,而邊界內種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多樣性在以印尼、馬來、菲律賓為代表的海島地區體現得尤為明顯。雖然中南半島各地大多依託單一強勢民族建立民族國家,但由種族、宗教等因素引發的衝突卻是屢見不鮮。東南亞各國內部有著根深蒂固的矛盾,加之日本佔領、民族主義運動和冷戰等多重因素的催化,成了一個易於滋生暴力的區域。因此,暴力是東南亞各地解決政治問題的慣用路徑。相應地,軍隊也成為該地區一次次政治風暴中從未缺席的角色。

緊接著,Nordholt教授談到了東南亞新興民族國家的構建。他認為,想要了解新興民族國家的發展進程及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就必須知道這些新興國家運作的邏輯本質。殖民時期,東南亞各地的政治權力高度集中,但由於殖民者無法直接管理一個如此龐大的區域,他們便與當地精英階層合作,從當地獲取原材料和勞動力,以賺取高額利潤。可以說,無論是殖民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各類政策的制定都以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作為根本目標。相比之下,殖民政府在教育、衛生等方面的投入是遠遠不足的。僅有一小部分殖民地的上層精英擁有特權,可以從這樣的畸形經濟模式中獲益,普通百姓則備受剝削之苦。二戰後,東南亞各地百廢待興,新興民族國家的第一代政治領袖們雖然面對重重困難,卻都對未來充滿期待,並希望通過努力改變東南亞落後的社會面貌。Nordholt教授通過圖片向大家展示了50年代東南亞人民的精神狀態,整體上是積極向上而充滿希望的。

Henk Schulte Nordholt提供

然而,Nordholt教授指出,只有希望是遠遠不夠的,領導人和他們的國家面對著眾多棘手的問題,主要涉及三個方面:(1)如何使國家從壓制人民的工具轉型成為激勵生產的系統;(2)如何將當地經濟從開發(exploitation)轉向發展(development);(3)如何將宗教、種族分裂、衝突不斷地殖民地變成各種群體和諧共處的國家。

事實上,東南亞各地的分化與割裂在殖民時代就已形成,很多矛盾在民族國家的建立後反而變得更加根深蒂固了。政治上,後殖民時代的軍隊延續了殖民主義的影響,從未在東南亞國家的政治事務中缺席。他們曾是殖民體系的維護者,在獨立後搖身一變成了民族國家的維穩力量,以「國家安全」為名對抗反叛者和潛在的分離主義者。經濟上,50年代初韓戰對的物資(如橡膠)的巨大需求短暫刺激了東南亞國家的發展,但該地區的發展仍舊受投資短缺和改革不力的影響停滯不前,走私、貪汙等問題從未得到有效遏制。

Henk Schulte Nordholt提供

Nordholt教授展示了一組漫畫,諷刺了印尼在經歷了350年荷蘭殖民、3年半日本佔領而取得獨立之後陷入了貪汙腐敗的危機之中。除了在經濟上進行了一定改革嘗試之外,東南亞的政治家似乎對民主並不感冒。他們認為人民還沒有足夠的政治意識參與票選,因而需要領導和控制。上層精英們普遍對民主也沒有太大的興趣。殖民之前,統治者和被統治階層遵循了一種恩庇侍從(Patron-client)關係;殖民時期,西方殖民者與當地精英則是相互依賴的關係;而取得獨立後,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領袖們和他們的政黨也逐漸走上了這條道路。集權代替民主成為了這一時期東南亞新興國家中最為普遍的政權組織形式。人民的不滿也不斷醞釀,在這樣的國家中滋生了更多的種族、宗教和階級衝突。

除此之外,東南亞各地還需要面對很多其他問題。例如在國族構建中,語言、教育制度需要不斷調整,民族英雄、國家象徵需要重新塑造,新的歷史敘事也需要重新編寫。另外,各國還需要在外交方面積極努力,尋求通過建立新的同盟關係來獲得安全保障。脆弱的政權組織形式,充滿爭議的經濟制度也使得這些新興國家舉步維艱。種族和地區間的衝突在這一時期進一步加劇,例如很多東南亞華人一度面臨無處可去的窘境,而半島地區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稱之為贊米亞(Zomia)地區的山民們也被民族國家一步步邊緣化。新興國家在建國初期舉步維艱,而各國在試圖解決這些矛盾與衝突的過程中卻又沿用了殖民時代的專制手段,導致了矛盾的進一步激化,讓情況雪上加霜。

隨後,Nordholt教授談到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冷戰的大背景下,東南亞的民主化進程幾乎完全停滯,大規模暴力事件接二連三地在該地區發生。1947年,泰國軍方率先通過政變上臺。緊接著,印尼、緬甸、南越、柬埔寨、寮國、菲律賓等地發生了一系列政變或內鬥,民主化進程停止,隨之開啟了各地的威權統治。只有馬來西亞聯邦和新加坡還保留著名義上的選舉制度,卻也只是一黨專政下的民主。

在冷戰的影響下,東南亞成了一個狼煙四起的「多事之地」,國際上的緊張局勢與衝突在這裡集中爆發,暴力與屠殺事件相繼發生。Nordholt教授認為,著名東南亞研究學者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在著作中對冷戰的態度是值得商榷的。他指出,瑞德教授淡化了冷戰對東南亞的影響,但事實上,冷戰因素恰恰在東南亞的這一進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Nordholt教授指出,冷戰是世界性的,兩個龐大陣營的激烈對抗,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沒有國家能夠選擇中立的位置全身而退,大部分國家都選擇了其中一邊,並且得到美國或者蘇聯的支持。

在這樣的背景下,泰國和緬甸軍方都因其反共立場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支持。1948年,亞洲青年會議在加爾各答召開,東南亞的反左翼情緒空前高漲,馬來亞、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亞相繼在其境內開展了反共鬥爭。1954-1975年間,東南亞半島地區發生了以印度支那軍事衝突為代表的一系列大規模暴力事件。印尼也在1965年末開始了對左翼勢力的清洗,印尼軍方和準軍事團體肆意對印尼共產黨員及其支持者進行屠殺。在這些事件中,新政權幾乎都通過極端暴力的方式登上政治舞臺,舊政權幾乎都遭到了新政權的清算。1975年4月,西貢的陷落對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於擔心左翼勢力的威脅,軍隊、王室和中產階級形成聯盟,開啟了新一輪的威權統治。1975年,印尼在美國的支持下入侵東帝汶,並受到了西方陣營的輿論支持。

冷戰期間的暴力事件在東南亞造成了巨大傷亡,但具體數字卻從未得到系統統計,有學者估計傷亡人數大概在五百萬到七百萬之間。這一數字幾乎和二戰時全歐洲的死亡人數相當。然而,Nordholt教授認為這一數字可能被大大低估了,因為此類統計大多只關注了印尼、柬埔寨等地的案例,而冷戰在該地區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未統計的傷亡不計其數。他同時提到,人們對冷戰中大規模暴力事件始終缺乏關注,對這些衝突和屠殺的記憶似乎也在慢慢消退,這些現象是需要我們警醒的。

東南亞地區的威權統治在70年代達到高潮。泰國、緬甸、南越(1975年之前)是軍政府統治,印尼的威權政府也含有大量軍隊成分;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是象徵性的民主制度;1975年之後的越南、寮國、柬埔寨則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東南亞的幾個社會主義政權試圖照搬蘇聯發展模式,關注集體農業和重工業,然而經濟發展卻沒有太大起色。資本主義國家則依靠歐美國家的經濟援助,在國家內部強調政商聯合,經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20世紀末,冷戰的結束催生了一波新的民主浪潮。然而,成長於威權時代的東南亞人民,尤其是新興中產階級渴望社會的長久穩定,似乎更願意維繫威權統治,以求在逐漸開放的市場中獲取經濟利益。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在這段時間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是仍然需要面對人口、環境等更多問題,該地區的民主化進程也在不得不在各種困境中繼續摸索,緩慢地向前推進。最後,Nordholt教授強調冷戰對於東南亞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時至今日,東南亞各國仍然需要解決一系列棘手的冷戰遺留問題。

講座由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饒兆斌進行評議,他認為Nordholt教授的講座啟發性很強。東南亞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地區,Nordholt教授對東南亞的全景展示是很有意義的。這種突破地理邊界、將內部差異明顯的東南亞各國進行比較研究的方法也值得我們借鑑並探討。饒兆斌教授補充了中國在這一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強調中國—東南亞關係對東南亞形勢產生的影響。他認為,可以將東南亞和中國放進一個比較的框架下進行審視。雖然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在二戰後的國家建設中都經歷了各種困難和挑戰,但中國在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方面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其次,中國在東南亞各國的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且持久的作用。饒教授認為,冷戰期間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是動態發展的。冷戰時期,中美、中蘇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最後,饒教授強調,中國在東南亞的形象是多樣的且複雜的,研究中國對東南亞的影響需要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下進行。

在場師生也踴躍參與了互動,就前殖民宗主國在民族國家構建中扮演的角色,東南亞國家與中美關係,威權統治在東南亞國家建設中的必要性等問題與Nordholt和饒兆斌兩位教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兩位教授耐心細緻地為同學們進行解答,豐富了講座內容,給同學們極大啟發。最後,外院謝侃侃助理教授進行總結髮言,梳理了Nordholt教授演講所涉及的幾個重點問題,再次強調將東南亞作為一個區域整體進行研究和比較的必要性。

相關焦點

  • 中國早就發現了非洲印度東南亞,為什麼沒有去殖民?
    近代西方列強在亞非拉佔領了廣闊的殖民地,靠殖民掠奪積累起巨額財富,引起了經濟大發展和政治變革,進而引發了工業革命,實現了國家崛起。可以說,沒有殖民掠奪,就沒有列強的崛起。葡萄牙是最先進行海外探險的國家,發現了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和印度。西班牙緊隨其後,發現了美洲大陸。這些地理大發現讓歐洲進入殖民時代。
  • 【選舉政治】新民主國家的區域主義:選民-政黨間聯繫的威權主義根源
    其研究探索威權主義背景下的政治行為、宗教和政治以及強制性制度的起源,綜合運用調查、投票、檔案和訪談數據,並結合定量、定性和實驗的方法。 新民主國家的區域主義:選民-政黨間聯繫的威權主義根源 Regionalism in New Democracies: The Authoritarian Origins of Voter–Party Linkages
  • 東南亞全員被殖民?弱國無外交?夾縫中的泰國如何避免了被殖民
    變革的是歐洲,工業上的科學技術的革命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又引起了社會制度的變革,從而使得擴張主義盛行;而對立的則是工業化國家和亞非等地區的農業化國家之間的對立,新的經濟社會制度與舊的經濟社會制度之間的對立。
  • 東南亞最幸運國家,從未被殖民過,如今每年接待上千萬中國遊客
    現如今人們是越來越喜歡出國旅遊,而說到國人最喜歡去的旅遊地,那應該就是東南亞了,東南亞有著許多不錯的旅遊國家,比如泰國,緬甸等等,這些國家不僅備受中國遊客的歡迎,許多外國遊客也是喜愛得不得了。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東南亞最幸運的國家,這個國家可是從未被殖民過哦!
  • 選讀|《比較的幽靈》:東南亞國家的民族主義表現
    它的農業、氣候、食物和文化極其類似於東南亞的很多地區。可是它最終卻被——也許不太舒坦地——釘在了「南亞」。造成最後一蹴而就的是太平洋戰爭、飛速的戰後去殖民化、冷戰的發動,以及美國人想取代日本人做本地區唯一霸主的持續努力。
  • 同樣遭受過日本侵略和殖民,東南亞國家為何不恨日本人?
    因此,相比於其他國家的長期殖民,日本這僅僅時長4年的殖民時光在東南亞人眼裡看來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與其去憎恨這幫新來的日本人,倒不如把情緒上的不滿發洩在長期殖民他們的歐美列強身上更為貼切。
  • 講座︱從解密檔案來看冷戰的起源
    2018年11月21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沈志華應邀在上海師範大學作了題為《蘇聯與冷戰的起源》的講座。沈志華教授從他所掌握的美、俄等國近年來新解密的檔案材料出發,對冷戰爆發的原因作了自己的解讀。
  • 東南亞地區為何沒有形成大一統王朝或者國家
    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是島嶼國家。這些國家組成了亞洲唯一的經濟聯合體——東協。東南亞在歷史上沒有形成大一統王朝或國家是十分複雜的,在唐朝的時候,東南亞部分地區屬於華夏領土,其他人地區分別分別被吐蕃,南詔管轄,不存在所謂國家概念。而唐朝以後,大理崛起成為當時的地區大國,這些地區本地民族沒有形成國家概念。
  • 學而不已 | 一周講座概覽[1104-1110]
    講座須知《一周講座概覽》向您推介下一周北大主要的講座信息。為踐行一流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責、促進教育公平的社會責任,北京大學的講座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由於不同講座針對對象不同、教室或會議室容量有限,請大家服從講座組織者的安排,有序參與講座,保證講座過程中的安靜、禮貌和對演講者的尊重。校外人士的入校規則,請大家留意保衛部網站,按學校相關規則執行。請校外社會人士按有關規定、有序進出校園、遵守校園各項規定。知識是一種力量,無論立場,它都應得到尊重。
  • 東南亞唯一沒有被殖民過的國家,如今成為中國人最愛的旅遊目的地
    說到東南亞,我相信很多中國遊客對這裡並不陌生,由於東南亞距離中國較近,旅遊資源豐富,消費價格相對較低,一直受到中國遊客的喜愛,許多中國遊客通常首選東南亞作為首次出境遊目的地。在東南亞的許多國家中,泰國應該是最受中國遊客歡迎的國家,泰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目的地,旅遊設施和服務都非常優越,另外,大多數中國遊客對泰國旅遊的印象非常好,使泰國成為中國遊客最喜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 冷戰後東南亞在日本地緣戰略中的地位
    本文以海權理論為視角,對日本的海洋國家意識、冷戰後日本海權思想演進進行梳理,最後對冷戰後東南亞在日本海權戰略中的地位進行了簡要分析。 冷戰結束後,日本的國內外形勢發生劇變,兩極格局瓦解,民族國家意識逐漸高漲,世界逐漸向多極化發展;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裂,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系陷入崩潰,此後出現了「平成大蕭條」;五五年體制也走向結束,國內發展形勢不容樂觀。眾多力量面臨重新分化組合,為了更好適應全球化浪潮,各國紛紛調整發展戰略。
  • 薦書︱《新越南史》:後殖民與後越戰時代的越南史書寫
    法國學者依託翔實的殖民時期法文史料提供了以「現代化」為核心的越南史敘事;其主要缺點是將殖民統治視為印度支那歷史的轉折點,強行往法國臉上貼金,認為法國為其東南亞殖民地帶來了現代化與現代性。美國的越南史學界則以越戰為核心,追溯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興起與演進,其研究角度難以跳脫冷戰意識形態對抗的宏大敘事。
  • 蕭功秦:新權威主義是具有市場經濟現代化導向的開明威權政治
    核心提示:蕭功秦教授認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有隻要是讓人民生活好起來的所有制都可以採納的特點,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一種思想,邏輯上就可以延伸出,在政治學上的那種新權威主義,所謂的新權威主義,就是具有現代化導向的,具有市場經濟現代化導向的開明的威權政治,這是政治學的一個概念。
  • 東南亞國家為什麼要相互朝貢?
    發源於古印度的政治哲學和外交思想,也伴隨著印度化國家的產生而傳入東南亞。13世紀中期開始,中南半島腹地相繼湧現了若干個大大小小的泰人國家,其中素可泰王國和阿瑜陀耶王國先後崛起,成為一股主導中南半島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 一周文化講座︱從江村到淘寶村——鄉村中國與網際網路
    本次活動,邀請了戴錦華和孫柏副為讀者講授女性寫作與女性主義的基本歷史、觀點與關懷,並分享他們自己的「性別意識開竅時刻」。與此同時,活動也誠摯邀請每一位前來參加活動的讀者與大家分享讓自己意識到性別問題的作品與經驗。
  • 美國簡史:一個有著強烈強盜思維的國家是如何崛起的
    美國是一臺不折不扣的「戰爭機器」,通過大發「戰爭財」而迅速崛起。南北戰爭之前,美國憑藉著殖民侵佔、戰爭掠奪、贖買等各種手段,一共收穫了總計900餘萬平方公裡領土,確定了現代美國疆土版圖。南北戰爭讓美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為美國進一步崛起掃除了障礙,重建後的美國越來越不滿足於區域強國的角色,它野心勃勃,將整個美洲視作美國勢力範圍,開始將國家戰略重心由簡單的領土擴張向謀求美洲霸主地位轉變。
  • 軍人幹政成阻礙進步毒藥 舊時代威權邏輯已過時
    當國家陷入民族危難與政治亂局之中,軍方出馬往往能一錘定音,解決紛爭。但權力的誘惑太大太強,「淺嘗輒止」並不容易。其實,軍人幹政和和社會進步成反比例關係,當社會進步、公民社會發展、民眾成熟度提高,軍人的角色就應該順勢退後,還政於民,而不是抓住權力緊緊不放。
  • 王賡武談東南亞的海洋文化與民族國家
    王賡武先生是著名歷史學家,主要研究現代中國史、國族主義、海外華人、華人移民等問題,現任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所長。2013年,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黃基明與王賡武先生先後進行了五次談話,每次約三小時,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文字,遂有《王賡武談世界史》一書。近期,本書簡體中文版由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 東南亞國家為什麼要相互朝貢?-虎嗅網
    發源於古印度的政治哲學和外交思想,也伴隨著印度化國家的產生而傳入東南亞。此外,曼陀羅體系也與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體系不同,其核心地帶在東南亞歷史上並不唯一,而且領土伸縮變化十分頻繁,並不存在一個超級穩定的曼陀羅體系核心圈的政權。在古代東南亞歷史上,在同一時間段內,可以並存以多個國家為核心的曼陀羅體系,因此向曼陀羅體系核心國家朝貢的小國,其宗主國也往往不止一個。
  • 一周文化講座︱張翠容:一個獨立記者的前世今生
    北京︱批評與真實——羅蘭·巴特百年誕辰紀念講座時間:5月9日(周六)15:00-18:00地點:海澱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圖書館南配樓禮堂嘉賓:埃裡克·馬爾蒂(藉此機會,北京大學法國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與法國使館文化處將聯合舉辦大型講座,邀請三位法國主講人及校內外專家學者出席,探討「中性」、「寫作」、「神話與形象」等有關巴特研究的核心問題。以推進中國學界在當前歷史條件下,對結構主義批評與方法的新思考,深化相關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