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很大程度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它比電話還要方便,可以讓我們隨時隨地進行交流,但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有時候我們寧可把空閒或是重要的時間留給朋友圈,也不願意和身邊最親近的人說一句話。
真的迎合了那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坐在你對面,你卻在玩手機。
曾經的聚會是熱熱鬧鬧的,現在的聚會可能就是低頭族和另外一堆朋友聊天,可能就會聊著:誰打個電話過來,這裡聚會太無聊了,全部在玩手機…
這可能不是一個人這樣子聊,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放下手機一起聊天呢?
記得那時候,三個小姐姐說很久沒有見過了就說聚一下,準備了很多心裡話,甚至想著那麼久沒有見,怎麼也要來一個暢談,可是,見面後,似乎不是這樣子,難得說上幾句話,就是,:哦,最近怎麼樣。然後就一片寂靜。
尬場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好不容易坐下來喝奶個茶,準備聊聊天,結果人家忙著拍照片發朋友圈。
然後還說一聲:「有十幾個人點讚了,很多人還評論了。」
這可能聚的不是會,是缺個照片的參照物。在朋友圈這個虛擬的世界裡,可以隨心所欲地自我表演、自我渲洩,可以佯裝過得很快樂,可以戴著華麗的面具來騙取所謂的好友的點讚和評論……
可能也因為有無數的點讚和評論而心花怒放,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但可能就失去了下一次聚會的理由了,記得還不能出門時,很多人問:疫情結束你想幹什麼。問莫雨的人都會說:見你。
很快便安排上了行程,只有那些曾經聚會沉默,可能是有另外一堆朋友才玩得更開心吧,有些人見與不見都沒有太大的影響。
現在可以出門了,該約的人早已經安排上了行程,沒有約的,都是那些無關緊要的了吧!有很多人,仿佛擁有了朋友圈,就擁有了整個世界。
然而,生活的美好就在於真實。真實的生活,要求用心對待、精心地去打理,這樣才會享受到生活的樂趣!
所以,一個真正會生活的人,除了刷虛擬世界裡的朋友圈外,還要有儀式感。
有儀式感的生活,並不是「講究」,也不像發朋友圈的圖片,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發自肺腑地熱愛生活,是真正地對生活的熱愛、對每個生命的尊重。
因為熱愛和尊重,才認真地去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煩瑣的小事,一旦認真對待生活,就要用一種悠然、清靜、淡泊的心境來擁抱生活!
儀式感來源於生活的點點滴滴,能把平淡無奇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有儀式感的生活,會看淡悲傷、追求快樂,會發現生活的色彩,感恩當下擁有的一切,要更加熱愛生命!
願熱愛生活的每一個人,在刷朋友圈的同時,也在你的生活中刷一刷儀式感,你將會重新發現生活的意義!
有儀式感的生活,其實就是不要把生活過得很粗糙,或者是過得湊和、糊裡糊塗,而是知道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比如,你是想過一種快樂、浪漫的生活,還是要過一種得過且過的生活?
你是想把生活和工作混為一談,還是想在生活時開心地生活、工作時專心工作?
儀式感,可以讓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工作或是生活中想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