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一句話炸出了多少人的熱血,非紛紛開始裝飾自己的房間,讓自己過得更舒適,更有儀式感。
這句話本意是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要停下來享受生活,感受下生活的氣息,不要辜負生活。
可越到後來越跑偏了,這種對生活的儀式感越來越成為一種「偽精緻」,很多年輕人為了儀式感而儀式感,儀式感不再是「更熱愛生活的方式」而是成了發朋友圈炫耀的素材。很多年輕人的儀式感徹底跑偏。
什麼是儀式感?
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儀式感無處不在。
我們生活中需要儀式感,提醒我們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可是這種儀式感似乎越來越跑偏了。
儀式感淪為偽精緻
很多人告訴我們,生活需要點儀式感。
但更多的人把它過成了一些虛無縹緲的作秀。
近幾年,INS風、北歐風突然大熱,成為了儀式感生活的標配。大理石、星光燈、貓爪杯總是頻繁地出現在我們朋友圈裡。
朋友圈裡一片祥和,現實中一片狼藉。
買來的道具,站在凌亂的床上各種擺拍。光鮮的照片背後是一片狼藉。
穿著幾千塊的大衣,蹬著紅底鞋,挎著lv的包包,然後回自己破舊的廉租房。
另樣的「人前顯貴,人後遭罪。」
生活的確是需要儀式感的,但不需要招搖過市的虛榮心,更不需要提前透支、背上一身巨債的「偽儀式」。表面絢爛、內心空洞,這不是儀式感,是一場虛浮的自我表演。
真正的儀式感,是將日常生活過得講究
儀式感一定是建立在過好普通生活的基礎之上的。超過了本身的生活水平去追求的儀式感,只會讓你在現實中感到滿滿的落差感。
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答主@小缸和阿燦說:單調的生活容易枯燥,日常的循環容易無聊,我只是想選擇開心一點,我們這麼努力不就是為了讓自己活得開心嗎?
一成不變的生活容易讓人懈怠,偶爾來些不一樣的,準備些驚喜,讓這一天與往日不同,我們會過得 更開心、投入。
生活本身就足夠動人。
那些隔著口罩的擁抱和親吻;
經歷過危險後,解封的武漢婚紗訂單大增;
宅在家裡的日子,很多的年輕人紛紛學起廚藝;
……
真正的儀式感,絕不僅僅是買幾件漂亮的衣服,入手幾隻大熱的口紅,在裝修精緻的網紅店裡拍幾張照片這麼簡單。
而是發自內心的對生活熱愛,是把細碎的生活也能過得講究,讓平淡的日子開出花來。